“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
世上只有乡情最难了却,也只有乡情最能折磨人。
自1936年暑期回家探亲之后,至今已整整55年。而这之间脉脉的思乡之情,一直牵挂着我的心。更何况经过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的浓缩与沉淀,就更觉醇烈得不可消解了。
从北京到无极,近在咫尺。何以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竟然一次也没有返归故里?!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其实,对故乡我又何曾有过一日淡忘?!抗日战争期间,我只身流落大后方,关山迢递,有家难回;解放战争时期,我从陕南北返,滞留北平,而这时冀中已获解放,我那个破落的故家又被划为“地主”,这时贸然回乡,似乎多有不便。建国以后,忙于学习和工作,继而运动迭起,屡陷重围,又哪得由你脱身?!而在“史无前例”的那些年月,我倒是准备被“遣返原籍”的,而结果却被发配到江西一个血吸虫重灾区鲤鱼洲。新时期平反改正并恢复工作以后,痛惜时光的虚掷,便想奋起直追,或重上讲坛,或埋头写译,力图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把想做而未做的事情统统补上。日月倏忽,一晃又是十年。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却远远没有超出我的预计,但岁月不居,能力有限,也只好如此了。
自1989年1月离休以后,便立即做起了回乡梦,特别是看了宏甲的《无极之路》有关故乡及县委书记刘日的报道以后,一时间思潮翻腾,夜不能寐;而每逢想到真切处,又往往是泪眼朦胧,不能自己。但人毕竟是老了,已不复有当年遇事果决的那股劲头。归心愈切,愈觉脚下沉重。左踌躇,右延宕,直拖到1991年春,我73岁时,方在晨儿的陪同下踏上了回乡之路。往返为时一周,为了珍惜这一段岁月,遂不避琐细;逐日加以追记。
4月24日。天气晴好,8时24分乘97次特别快车南下,李加到站送行。历时3小时又40分,于12时零3分到达石家庄。经地道出站后,步行至向阳区汽车站,下午1时20分搭上了开往无极的长途汽车。车上几乎全部乘客都是家乡人,乍听到满车的乡音,我的心立刻为之陶醉了。那些方言俚语,晨儿几乎一句也不懂,而对我却是那么亲切、那么动听、那么美妙,简直句句沁人心脾。它立刻唤醒了我潜意识里的全部乡情,仿佛一下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
只是开车还不到一小时,就路遇交通警“查车”,于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在路上耽误了一个多小时,方开始正常运行。车过西郝庄,只见公路两旁堆满了废旧汽车,长达一二里地,这大概是《无极之路》提到的所谓“拆车市场”吧。就是把从外地收购来的废旧汽车拆开来,改造成农具出售。这一新兴行业使当地不少人都变成了万元户。
下午4时许,车过老家柴城村。我紧张地探首车外,只见村头面目全非,无从辨认。若不是售票员小姑娘告诉我,哪里会知道这就是我几十年来魂牵梦萦的生身之地呢?!多年来精心编织的梦,仿佛一下子都破灭了。
4时1刻,车抵无极县城。住无极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因北京来人为县委书记刘日拍电视片,并有北京宣武等七个区县来无极参观,招待所住得满满的,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住定后,便偕同晨儿走上街头,游览市区。一时间像走进了一个陌生世界。少年时代旧县城的遗迹完全不见了。最让人瞩目的,是那条横贯全城的五里长街。只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市场紧荣,百业兴旺。宽阔的街面,竟达37米。一走上这条大街,就仿佛置身于北京的东西长安街头,只是具体而微罢了。据说,为了把无极变成真正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计划中的“六纵六横”——六条纵的和六条横的新街——也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下午6时许,已到晚饭时候。晨儿要吃无极风味小吃。遂到临街一家小铺去吃饸饹。继而又去一家较大馆子吃肉丝炒饼。这两样食品,都是我在这儿上高小时常吃的东两。今日虽然重得品尝,但物是人非,早已不是原来的风味了。
饭后,带上新买的糕点,兴冲冲到县立中学看望同窗老友张连吉,和他那97岁高龄的老母亲。我们几十年不见,白发苍颜,几乎已不相识。当我问及多年怀念的老人时,他说你总也不回来,她等待不及,己于去年无疾而终了。一时使我黯然若失,默默相对者良久。但早年她那蔼然可亲的身影,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连吉也已70开外,被县中评为生物高级教师,现在已经退休,与续娶的老伴欢度着安逸而幸福的晚年。
晚,连吉来招待所为我安排明日行程。决定不借小车,不惊动任何人,径自骑自行车回柴城村。连吉并为我介绍了村内几十年来人和事的变迁。得知我们小时的同窗,除绍瑞、连吉我们三人外,如今健在者也就只有福增、清泰和竹来了。
25日。晴。7时起。同晨儿上街吃故乡小吃。少顷,连吉为我们推来两辆自行车。遂将所带行囊捆好,8时许我们便蹬车上路。
车行至柴城村沿儿,侄儿法团正骑车去上工,惊诧地认出了我们。因为事前未通知,他哪里料到我会在这时候回来?!随即一同回到了我已完全陌生的老家。
侄儿的这片宅子,原是我们故家的(棉)花店,也就是所谓“德庆和”的所在。但如今东西屋已经拆除,只有北屋临街那些发了碱的墙砖,还是七八十年前的老样子。其余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记得小时曾一度和祖父在东屋里住过,因此对它萦念在怀,不能忘记。
与侄媳和孙儿孙女是初次见面,看见孩子们都泼泼实实,心里分外高兴。他们家前些时曾与人合股养牛,因时运不佳,经营不善,每股蚀本一千多元。如今参加了建筑行业,每日稳稳可得拾元工资。加以承包土地所产粮菜,一家五口生活绰绰有余。
侄媳问我中午想吃点什么家乡饭。我指名要吃“玉米面贴饼子”,引得满堂哄笑。
因为预计时间紧迫,必须抓紧去各家看看,于是便让侄儿引路,开始行动。首先上北院老宅去看望我的堂兄。绍瑞长我一岁,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同一般。我们已有41年不见,今天我乍一露面,不禁使他大吃一惊。他虽不显过于衰老,但步履蹒跚,行动已有些不便了。兰喜嫂子,由于时世艰难,屡受刺激,精神已经失常,终日默不一语,神情木然。见了我,仍是一言不发,似不相识。经过一再解释,并道出了我的乳名,还是不吱一声。面对如此情景,怎不令人恻然心酸?!可惊羡的是,他们已经有了两个重孙子。全家经营大棚菜。老三股中就数他家的日子过得红火。不过儿媳当家,瑞兄夫妇老境堪怜,令人担忧。
继而来到堂弟小平家。这里则是在故家牲口圈原址上重建的,如今已不复有旧时风貌。一踏入这个宅院,即寻觅原来西屋的旧痕,但我失望了。记得我刚上初中每逢回家时,就住在这西屋里,并曾在这儿做过一些苦涩的梦。
小平夫妇虽比我小几岁,但都已成了驼背老人。但平弟过日子的劲头仍然不小,他们有一台机磨代人加工粮食,颇有一些收入。闺女在石家庄工作,儿子当家主事,光景过得不错,后来平弟说,北马年近80的华姐,经常提念我,甚至在梦中流泪。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其实我又何尝不思念这位老大姐呢,但路远堆行,时间仓促,这次只能作罢了。平弟还回忆起1936年暑期我最后一次离家、他随二伯父送我上正定南返时的情景,更增加了我的怅惘之情,真是流年似水,55个春秋,仿佛就在弹指间过去了。
出了平弟的家,我站在门口迤东七八步远,昔年吾家大杨树的所在地,命晨儿拍照留念。这棵远近闻名三人合围的古树,不仅是我童年与小伙伴围绕追逐的中心。也是群鸦乱噪、旋飞栖息的地方,那早晚两次的大合唱,富有鲜明的生活节奏。祖上所栽植的这棵大树现在虽然不见了,但50多年来,它却一直系着我童年的梦。一想起家,便不由想到它。像母亲高高举起的大手,它时时在召唤游子的归来。
梅芬姨住在村两头。我往西走着,觉得如今这条街显得比过去逼仄、肮脏多了。遍地是秫秸和泥污,很不好走。历年由于盖房漫无计划,已经看不到过去这条长街的影子,而简直成了一条狭窄弯曲的小胡同。这时侄儿向前遥指坐在一片秫秸上的半盲老人说:“那就是姨姥姥!”我的眼眶立刻涌上了热泪,忙过去把她老人家搀起。她一边往家走,一边唏嘘着说:“自从给你做了那件四贴边的夹袄,就再也没有见着你了,转眼已60多年!……”大姨今年已92岁,视力虽然不济,但思维清晰,步履稳健,耳也不聋。她一生坎坷,丈夫早逝,女儿被害,过继的侄子又不寿而终,如今与侄媳相依为命,日子够艰难的了。她与先母同庚,虽系堂姐妹,但自小就形影不离。她经常替母亲分忧代劳,帮着为我们这些孩子缝制鞋袜,当时情景,我还依稀记得。今见游子终于归来,心里虽自喜欢,但言语间仍不无责备之意,怪我连母丧也不奔,使我有口难言,只有好言安慰。因为时间紧迫,只好为她留下些糕点和零用钱,拍了张合影,便匆匆离去。
然后去“举人”王家,看望我的表姨和表妹。
一进表姨家院子,便觉气派不凡,一色新的带廊砖青房,据说是刚花一万多元新翻盖的。不用问,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但大表弟已40大几,至今尚未娶妻,何耶?经细问,原来是家庭成分“高”给耽误的。像这样的光棍汉,在表妹荣烟家也有,不过她的老大两年前已经解决了,娶的是一位广西姑娘。虽然逃走过一次,但后来生了孩子,也就死心塌地待下来了。
这次见到小时一起嬉戏的荣烟表妹,顿时使我想起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往日美丽活泼的小表妹,如今已变成弯腰驼背的老太太。哪里还有小时的半点影儿?!……
然后命侄儿领我去上母亲的坟。这是我此次返乡的主要心愿之一。坟在村南,在干涸的磁河边上;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坟”。20年前实行田间深葬,不留坟头。只是凭侄儿的步测,猜度母亲和二弟长眠之所在。我在漫地里走着,还未到“坟”边,已抑止不住悲痛的眼泪,早已泣不成声了。母亲!我回来了,特意回来看望您老人家,您不责怪您的儿子迟迟不归吧!您虽然居京十多年,但在那动辄得咎、人人自危的年代,您一直为我担惊受怕,何曾一日得安?!您如不在“文革”中被迫还乡,又何至于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含恨而殁!?想到这里,心头充满了难解的悲愤……我不由得失声痛哭了。
午饭。家乡人嗜酒,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遗风,在冀中一带是出了名的。今天在此共饮的,有绍瑞兄和侄儿法团,还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紧邻小柱。驴肉下酒,更是别具风味。可惜我只能陪饮一小盅。侄媳果然为我做了玉米面贴饼子,香甜可口,食欲大增,我竟一连吃了两个。除了我和晨儿吃饼子,其余人一律吃白面椒盐花卷儿。在刚刚看过的几家中,我发现今天有两家要包饺子吃,生活确已大大提高。再也不是从前那种吃白薯干和萝卜条的苦日子了。
陆续有亲戚和街坊来看我,把屋子挤得满满的。他们那淳朴而热情的言语,使我深感乡情的温厚。
下午,绍瑞兄派人来叫。路过村口时,被一些童年时的小伙伴包围。他们是小群、大田、义根、盼山、小脏子,他们虽比我小几岁,怕也都年近古稀了。我握着他们粗大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看来,他们都还壮实。已经半瘫的、坐在对面土坡上的心明老弟,也在向我招手。我赶紧过去拉住他的手,他激动地说:“咱总算见着面了!”面对这些动人的场面,晨儿为我们拍摄了多张彩照,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