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事物
人有感性和理性之分,感性的人值得赞许,理性的人更加弥足珍贵。理性是一种性格,是一种心态,它不仅需要人们用语言来体现,更需要用行动来表示。理性是成熟的表现,但凡是理性的人,肯定会受到尊敬,处理事情也果断明确,避免很多麻烦。虽然对事待人感性的成分不可少,但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能感性地处理,很多时候理性地处理事情,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用理智控制情绪
因愤怒而犯罪的人看来是因某种痛苦和不自觉的患病而失去了理智,但因欲望而犯罪的人却是被快乐所压倒,他的犯罪看来是更放纵和更懦弱。
——《沉思录》第二卷
情绪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但并不是每一种情绪都有益。很多人认为,让自己的情绪不加控制地表现,是性格率直的表现,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城府,交往起来更让人放心,这是错误的认识。
社会是靠彼此合作维系的,要承认自己与别人都有情绪存在,但是不能拿它当借口,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在很多场合,很多时间里是不容许随便发泄情绪的,自我控制情绪非常重要。
一次,拿破仑从他的间谍那里得到情报——外交大臣塔里兰密谋反对他。他匆忙从西班牙战场回到巴黎,立刻召集所有大臣开会。会上,拿破仑坐立不安,含沙射影地点明塔里兰的密谋,但塔里兰却没有丝毫反应。这时候,拿破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忽然逼近塔里兰说:“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但塔里兰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拿破仑终于忍无可忍了。
于是,拿破仑对着塔里兰狂喊道:“我给你极大的权力,赏赐你无数的财富,你竟然如此伤害我。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你什么都不是,不过是穿着丝袜的一团狗屎,我永远也不愿再见到你了。”说完他转身离去了。其他大臣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拿破仑如此状态。
塔里兰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在拿破仑走后,他慢慢地站起来,转身对其他大臣说:“真遗憾,各位绅士,如此伟大的人物竟然这样没礼貌。”
拿破仑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自若很快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拿破仑的威望降低了。
伟大的皇帝在压力下失去冷静,人们开始感觉到他已经走下坡路了,就像塔里兰事后说的那样:“这是结束的开端。”
塔里兰激起了拿破仑的怒气,让他的情绪失控,这正是他的目的。人人都知道拿破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领导的权威,这种负面效果影响了人民对他的支持,这说明他已经失去了主宰大局的绝对权力。
其实,拿破仑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他可以自我反省,大臣们为什么会反对自己;他可以倾听,从大臣们身上了解自己的缺陷;也可以试着争取他们回心转意支持他。所有这些策略中,最不应该的就是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的乱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失控。
波格9岁时,就展示出了过人的运动天赋,他在网球方面的天赋很高,父亲绝对能将他训练成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到了12岁,他常常击败全国的优秀成年球手,能与世界级职业网球手进行激烈比赛。每个人都预言,总有一天,他可能会成为世界冠军。
但是波格是一个脾气火暴、冲动任性的人,他渴望赢得比赛的每一分,但如果事情不尽如人意,比如一次不应该的失误,或裁判判断出错,他就会勃然大怒。他会满嘴脏话,与裁判争吵,扔掉球拍。他不止一次用球拍猛击网柱,直到球拍碎裂。他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有时甚至还未开赛就抱怨不休,因此他开始输掉原本可以取胜的比赛。
一天,他父亲来观看他的比赛。比赛刚开始,波格又开始发脾气了,大吼大叫、咒骂、扔球拍,冲观众吐口水。目睹到这些可憎的行为,波格的父亲忍无可忍。在比赛间隙,他父亲突然走进球场,向观众宣布:“比赛到此为止。我儿子弃权。”说完来到儿子面前,夺过球拍,严厉地说:“跟我走。”回到家后,父亲把波格的球拍锁进储藏室,语气坚定地对他说道:“球拍要在储藏室存放6个月。在这6个月中你必须学会怎样控制你的情绪,你才能重拾球拍。”
波格惊呆了,要等6个月才能碰球拍,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他开始向父亲大吼大叫,但是父亲没有理会他,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波格仍然是每天发火,但是他发现发脾气也没有用,父亲仍然不将球拍还给他。慢慢地他感觉到了发脾气很累,而且根本无济于事,父亲不会将球拍还给他。所以他发脾气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而且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渐改掉了乱发脾气的习惯。
6个月到了,父亲从储藏室拿出球拍,递给儿子:“今后,如果我听到你说一句咒骂的话,再看到你怒摔球拍,我就把它永远拿走。要么你控制情绪,要么我为你控制球拍。”
能再打球,波格欣喜若狂,他倾注了比从前更多的热情。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比赛,波格的表现越来越好。媒体开始称之为“少年天使”,因为他是如此纯真,在赛场上,他的举止就像一个天使;要知道,在他的父亲禁止他打球的日子里,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哪怕在重大锦标赛的决赛中,裁判糟糕地误判边线球,他也处之泰然;他非常善于控制情绪,连对手们都被他赛场上的风度震慑了。
从此,波格登上了一个网球运动员渴望达到的事业巅峰。他总共夺得了14个锦标赛冠军,其中包括6次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5次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
《沉思录》中分析说,犯罪的产生往往都是因为一时无法控制冲动的情绪和邪恶的欲望。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也可能因为没有控制住情绪失去一个老客户,失去一位朋友,失去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甚至失去生命。与其事后追悔莫及,为何不学着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是一个无法控制情绪,易于愤怒的人,建议你不妨设立一本情绪日记,记下你每天的情绪状况,并在每周作一个小结。这会使你认识到什么事情经常引起你的情绪失控,了解处理情绪的合适方法,从而使你逐渐学会正确地疏导自己的情绪。
行动归理性管
如果我们的理智部分是共同的,就我们是理性的存在而言,那么,理性也是共同的,因此,那命令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理性就也是共同的。
——《沉思录》第四卷
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导弹和飞机大炮,而是理性。试想如果人人都用理性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还会有战争爆发吗,那导弹和飞机大炮还有用吗?当你遭遇不公平对待时,何不试试采用理性的行为,而不是报复。理性行为能让你由被动变主动,能让你的对手感到羞愧,能改善本已僵化的关系,能帮你度过危险时刻……
王飞是一位大学讲师。在一次由教导主任主持的课题研讨会上,王飞接听了朋友打来的紧急电话。就在王飞老师挂掉电话的时候,教导主任开始严厉批评王飞老师,他责怪王飞老师,应该告诉朋友不要在开会时打电话给他。
这时,王飞很生气,他几乎想立即对教导主任说:“任何时间你想接电话就可以接,凭什么要求我不要接同事的电话?”但是王飞的理性驱使他不能这样做,王飞选择缓慢地深呼吸。与其用激进伤害的方式,向教导主任反击,不如让他知道自己行为的错误。王飞知道为了让他的反应有建设性,他应该选择适当的地方和时间、使用适当的方式和适当的立场和意图,才能和教导主任面对面谈。
隔天,王飞找了个机会单独向教导主任说:“主任,我很不赞同你昨天告诉我不能接任何同事的电话,但打来的电话是很重要的电话。如果你不希望我在开会时接听电话,你完全可以要求秘书先接听,替我记下电话,但是既然你在当时将电话转给我,所以我认为接听应该是没问题的。”
他接着说:“我不想说什么不尊敬你的话。我对于你在管理和教学上的能力相当推崇;同时我也记得,当我改进教学方式时,你是如何支持我。我很担心,如果我将你开会时不准接电话的要求转达给其他同事,会降低他们对你的尊敬。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审查每个人的电话,我尊重你有过滤你的电话的权利,也期望你能尊重我们应享有相同的权利。”
在经过和王飞的一番谈论后,教导主任也欣然接受了王飞的意见。
王飞私下找教导主任谈论的方法无疑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他的言语中既表达了对教导主任的尊敬和推崇,又将自己的意见表达了出来,这是一种很有艺术的做法。试想如果他当场与教导主任争吵起来结果会怎样?肯定会失去教导主任对他今后教学科研的信任,那样只会火上浇油。
有一天,玛丽小姐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音。她打开门,却见一个手持菜刀的男人正杀气腾腾,恶狠狠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还是杀人逃犯?
玛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战。不过,她马上灵机一动,迅速恢复了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的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茶……”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你。”
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也走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小姐,你会改变我的人生!”
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被玛丽小姐的理性行为化解了,她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这个未遂的杀人犯。
当你遇到他人的无理时,要表现得有涵养、有耐性,更要学会以静制动,理性对待。挑起事端的一方常常是有备而来,必须要弄清对方来意与其最薄弱的地方是什么,然后才能确定进攻的突破口,从而一举制服对方。让对方出击,哪怕是狂轰滥炸也要泰然处之,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待对方筋疲力尽之后,再冷静地予以反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更能显示出自己的成熟和风度。
没有谁能左右你
不要对事物抱一种那错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样意见,或者抱一种他希望你有的意见,而是要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事物。
——《沉思录》第四卷
其实,《沉思录》中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不要被别人的思想牵着走,要有主见。中国有句谚语——墙头草两边倒,很形象地描述了那些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这些人就像那墙头草一样没有根基,风往哪边吹,就向哪边偏,这样的“墙头草”不是被风连根拔起,就是被拦腰吹断。
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让他人的意见左右了你的思想,这样做不仅容易丧失自我,毫无尊严,还容易受到他人欺骗,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一个人决定开始一项冒险。他大胆地预测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有很多人赌球),他发出10万封电子邮件,对其中的一半预测甲队胜利,而对另一半预测甲队失败。无论如何,他总会说对一半。然后下一次,他又开始预测一场新的比赛,这一次他只给上次说对了的那5万人发信,不再理会其余的5万人,预言当然还是胜负各占一半;接着再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在经过了三四次后,他已经在数千人中建立了极高的威信。
这家伙神了,说得这么准!他会收到很多反馈,许多人开始重视他的意见,随着名气的增大,总会有新的崇拜者加入到队伍中来。这时,他开始收费,然后再继续向上次说对了的人群预测。由于“预测”的结果惊人的准确,他的铁杆崇拜者付给他越来越多的报酬。这个家伙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大“专家”。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一些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情呢?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觉得多数人的看法肯定是对的,自己的看法肯定出了问题。十个人这样认为,可能还会犹豫,但是成百上千的人都这样认为,我们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了。我们为什么不想想,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呢?
袁了凡是明朝人,他年幼时丧父,母亲叫他放弃读书求取功名而改习医术,这样可以济世救人。袁了凡听从了母亲的话。有一天,他在慈云寺里碰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慈祥地对他说:“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可以科举及第,为什么不读书了?”
老人是一个算命很准的高人,袁了凡让老人算了很多事情,都一一灵验,所以袁了凡对老人深信不疑,于是袁了凡又决定去读书考取功名。后来,袁了凡请老人替他推算具体的前程。老人说:“你做童生的时候,县考得第14名,府考得第71名,提学考应当得第9名。”果然,一年之后,袁了凡三次考试中所得的名次跟老人所推算的一模一样。
这位老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终身的吉凶。
“你应当做贡生,等到出了贡后,应被选为四川一知县,上任三年半后便告退。你会活到53岁,可惜没有子嗣。”
不久,袁了凡真如老先生所说成了贡生,在南都进学一年。这时,他觉得一切已经在“命”里注定,何必再努力,所以整天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思考,凡是文字一律不看。一年之后,他要到国子监去读书,临行前,先到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问道:“一个人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胡思乱想的念头太多。我看你静坐了三日,却没有起过一个乱念头,这是什么原因?”
袁了凡回答:“孔先生替我算过命了,我的命数已经定了,荣辱生命都有定数,不能改变,想也没有用,自然没有乱念头。”
云谷禅师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原来不过是个凡夫。平常人不能没有胡思乱想的心,因此被阴阳束缚住,也即是被所谓的命数束缚,相信命道。然而极善的人可以变苦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反过来,极恶的人可以变福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你先前的20年都被一位老先生算定,没有把‘数’转动过分毫,所以你是凡夫。”
袁了凡问:“照你这样说,这个‘命’不是一定的吗?”
云谷禅师说:“‘命’不是一定的,而是由自己把握的,常做善事‘命’可以变好,无福也会有福;做了恶事‘命’就会不好,有福也会变无福。”
云谷禅师再引经据典阐述他的观点,使袁了凡心里开始相信“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由内心做起,把自己不良的习惯改掉,增加福德,自然可以改“命”。云谷禅师便教他用功改过的方法。记下每一天的功与过,让他知道每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最后,云谷禅师说:“下决心要改过积善。”一年之后礼部科考,老先生算他考第三,结果他考第一。这时袁了凡更笃信云谷禅师的话了,更加努力地改过和行善积德,努力地改正坏习惯。当袁了凡将自己的不良习惯逐渐改过后,袁了凡不仅在53岁时没有死,老先生算定他“命”中无子嗣,结果他也得到一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