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对中国市场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世界需要中国这个潜力无限的大市场,而中国也需要世界。所以很快,中国就顺利地加入了世贸组织。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达,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一时间“中国制造”风靡全球。而中国商业发展的独特模式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B2B模式。于是,因为马云的“前瞻”,阿里巴巴每年的续签率达到75%,要知道中小企业的死亡率都可以达到15%,他们续签首先说明他们已经存活下来了。
无论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一个民族的企业家,马云的决策和判断都是正确的。“让别人去跟着鲸鱼跑吧。”马云说,“我们只要抓些小虾米。我们很快就会聚拢50万个进出口商,我们怎么可能从他们身上分文不得呢?”也正是在马云这样的领导者的英明决策之下,阿里巴巴才能一直领跑在网络帝国的世界中,继续着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
唐骏向右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唐骏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头脑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凭借他的自信和判断力。正如唐骏所说:“如果大家都以任期长短来判断我干得好坏,那我一定设法使我的任期超过前面任何一任。既然我已经出任这个职位,我就是最好的。”而这也是每一位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明确自己是来打工的
作为一个“为人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唐骏的睿智表现在他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进入盛大的第一天起,唐骏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是来辅佐陈天桥的,不是来跟他分江山的。盛大是陈总的盛大。自己不能改造盛大,只能完善它。不要以为唐骏说的话是“表面文章”,进入盛大后,唐骏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从公司和老板的利益出发的。
当年在微软的时候,每一个高管都是来自成熟大公司的经理人,只有唐骏是一个从技术起家的特例,所以当时很多人对他有质疑。但鲍尔默愿意给唐骏一次放手一搏的机会,让他出任微软中国区总裁,所以唐骏决定不能辜负所托,一定要全力以赴做最优秀的打工者。
唐骏出任微软中国区总裁之后,出于对公司发展的考虑,一直致力于寻找投资项目,也希望借此机会修复和中国市场的关系,扩大中国的市场。
之所以说唐骏要修复微软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是因为在过去,微软一直被挡在中国民族企业之外,难以和本土市场的文化相融合。据微软公司内部提供的不完全数据统计,在杜家滨、吴士宏执政时期很少有投资项目被总部批准,高群耀也只是在其离开微软前的两个月,才和四通、中关村科技合资成立了中关村软件,但微软占有的股权非常少,只有19%,仅有19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额。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打工者”,唐骏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使命。
通过唐骏的斡旋,2002年6月26日微软CEO鲍尔默访华并与国家发改委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微软将投资62亿元人民币,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展一揽子合作计划。微软承诺向中国国内企业提供出口订单、进行人才培养、输入资金和管理经验、施行技术转让及产品本地化、开放源代码。
紧接着,2002年7月11日,微软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微软投资200万美元,占50%的股份。除了“62亿政府公关”,微软在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友善”措施,包括在政府采购中让步、大规模参与慈善事业等等。并且承诺在未来3到5年投资5亿元人民币发展150家技术服务合作伙伴。
至此,从唐骏出任中国区总裁以来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改变了微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球中的布局。于是,在鲍尔默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唐骏对他说:“5年之前您肯定没想过微软中国今天会有这么大吧。我想过,我想的比这个还要大。未来的3年你可能想不到我们能做到多大。”鲍尔默不无欣慰地说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唐骏之所以能帮助微软在中国开创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来打工的,并一直以打工者的职责为使命,帮助微软在中国民众中树立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的形象,这就是唐骏高明的地方。
激情燃烧执行力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唐骏对待工作永远是充满激情的,他对激情有一个定义:当你每天早上醒来想到要做这份工作时,会觉得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去做;当你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觉得有很多事,希望明天可以快点去工作,这是对工作的激情。他坦陈自己性格中最独特之处就是充满激情,对工作、对生活都如此。
从前,在唐骏眼中,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时刻把激情用在工作上的人。比尔·盖茨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去跟比尔·盖茨讨论工作,他都会表现得非常愿意;可是如果你突然问一个跟工作不相关的问题,他马上就失去了兴致,他似乎认为工作以外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虽然看起来也很辛苦,可是由于对工作无比热爱,所以他总是充满激情,总是乐此不疲。
通过比尔·盖茨,唐骏发现了自己的差距:真正有激情的人,不仅自己有激情,还要能去感染周围的人。企业领导人是不是有激情,关键在于他的激情是不是能感染别人,这样才可以真正把激情作为一个企业文化来推动。于是唐骏开始这样要求自己。
唐骏在管理企业的时候是那么富有激情,他将这种激情命名为“唐氏激情”:激情是管理核心。这种激情不是冲动、瞬间的反应,而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激情是一种信仰,对待做好工作的一种信仰。团队需要对工作有激情,并去激发你的员工产生激情。我们要不断地反省:为什么我们没有激情?我们怎样才能有激情?
唐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旦员工有了激情,做工作就会120%的努力,产生出来的是140%的效果。对员工的管理我更多的是采取这种正面的管理方法。”唐骏认为,激情对一个员工来说就是一把无形的利剑,是感染力,能将产品和价值赋予情绪和魂魄,让人乐意触摸和感受。激情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发自内心表现于外的执著和热爱。
唐骏无疑是一位激情洋溢的总裁,接触过唐骏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激情。他的这种激情性格来自于自我修炼,通过不断告诫自己,以使自己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看问题。
唐骏时刻用他的“唐氏激情”教化着身边每一个人。唐骏上任微软中国总裁之时,为了搞好团队建设,先后组织了运动会、井冈山之行等活动。即使在从上海坐火车到江西的路上,他一刻也没闲着。他给每个微软员工的软卧包厢内都发放了装饰用彩纸等各种装饰物。还给每位员工一个印着“MerryChristmas”的礼物袋,里面有饼干、草莓、杨梅等小食品,甚至还有饮用水和牙具。随后,广播里传出了主持人——两位微软员工的声音,告诉大家用手中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车厢,然后由唐骏等高层来评出最有创意奖。就这样,在唐骏的调动下,即使在旅途中,微软员工们也充满了创造的激情。
很多年轻人满怀憧憬地进入职场后,第一个体会却是对工作环境感到失望。然后,同事之间激烈的竞争、工作方面的要求,以及一些日常的工作琐事使得他们渐渐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更为致命的是,当他们在职场中遇到挫折、失败,或面对巨大压力时,他们在失望之余,变得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开始从热爱工作变为应付工作,再到逃避工作,结果使职业生涯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有些人还会从外界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什么竞争太激烈、大幅度裁员等,却很少仔细审视自己,也并不认为无精打采地上班、磨磨蹭蹭地工作是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殊不知,这些正是老板下定决心辞退他们的理由。他们并非没有才华,但就是业绩平平,甚至消极怠工。为什么?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缺少激情。
要知道,激情不仅是管理者特有的。优秀的员工和平庸的员工各自的技术、能力和智商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如果两个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热情,那么谁更有热情谁就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反之,一旦你失去了热情,就很难在职场中立足和成长。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执行力缺少激情,那么赶快行动起来,为培养自己的工作激情而做出努力吧。
首先,在进入一家公司之后,第一个要确定的就是哪些对于你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计划。你所做的计划必须包含很多短期目标,这些短期目标要能最终帮助你实现长期目标。当你看着一个个短期目标实现的时候,才能更有激情地去为更远大的目标努力工作。
其次,为了接近奋斗目标,要敢于改变自己。很多人都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但是却不敢改变。大家可能担心自己的改变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其实,只要你努力去改变,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再次,在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作好分析,认清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也许你现在从事的是很擅长却不喜欢的工作,那么又怎么会有激情呢?但是,如果想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就需要结合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因为光有激情是不足以成事的。
最后,找到动力之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动力,每个人最大的原动力就是不断地追求、不懈努力、超越自己。只要你能点燃这种动力,自然就会焕发无限的激情。所以告诫身在职场中的每个人,要想拥有工作激情,一定要有追求。追求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自己处在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中。
无论你是从事何种职业的“打工者”,都应该像唐骏一样充满激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意志力,保持一种充满激情的工作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即使你是最平凡的,也要表现出非凡的执行力。
向“教练”鲍尔默学管理
史蒂夫·鲍尔默是比尔·盖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务经理。1980年,盖茨聘请鲍尔默担任自己的助理。24岁的鲍尔默放弃了斯坦福的学业,来到当时深陷危机中的盖茨身边。随后,在盖茨的游艇上,微软以5万美元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鲍尔默。当时微软才16名员工,鲍尔默是第17位员工。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的受聘者,也成为微软最重要的企业教练。
1974年,鲍尔默在哈佛念大学二年级时认识了比尔·盖茨,当时鲍尔默只有18岁。鲍尔默和盖茨两个人都是“数学疯子”,他们是在学校电影院里观看《雨中情》和《橙色钟表机械》两部电影时相遇的,并一见如故。因为都对数学、科学及拿破仑怀有激情,他们成了知音。很快鲍尔默就和瘦瘦的红头发学生——比尔·盖茨搬进同一个宿舍。
鲍尔默是个外向的人,热情洋溢,富有幽默感,表达自己的时候喜欢用煽情的语调,并有极强的社交能力,而盖茨的性格较为内向。虽然两人个性不同,但性格互补,有着惊人的默契。
鲍尔默和盖茨都是精力充沛的人,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两人经常在早餐时一起讨论应用数学,进行数学游戏比赛。他们都喜欢逃课,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这就是他们的游戏。这一段同窗生活,为他们以后的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