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认为,领导的艺术就是为员工找到与企业相同的奋斗目标。所以在《和马云一起创业》一书中,马云这样说:“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要让你的员工为了你而工作,应该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或者使命,或者是一个理想去工作,绝对不要因为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而工作。”
马云从来不愿用精英,但是在阿里巴巴的团队里却从来不乏精英,而且还是精英中的精英。比如蔡崇信,他在来到阿里巴巴前是InvestAB公司的副总裁;比如吴炯,雅虎搜索引擎专利发明人,曾经主持雅虎电子商务基础软件系统设计;比如彼得·萨瑟兰,世界贸易组织前任总干事。这些人在加入阿里巴巴前都已经身价不菲,年薪都很高,还拥有上市公司的期权收入,他们的收入都足以“买下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当时的阿里巴巴”。但是,他们却愿意降一半的工资来到阿里巴巴,甚至还失去了原来的股权分红。
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为阿里巴巴的理念和目标所吸引,愿意舍弃自己的美好前程,来到阿里巴巴和马云一起打拼。
在《和马云一起创业》中,这样提到了吴炯的感触:“在2005年5月我第一次回国,顺道去看马云,发现马云的团队都挤在马云的房子里,所有参与创业的人都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投入到公司中,每个月只拿基本的生活费,而且是在没日没夜地干,这种使命感比雅虎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就决定加入了。”谈起这一点,蔡崇信也说过:“这里有一些做事情的人,他们在做一件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就决定来了。”
这就是马云的过人之处,他知道“因为我们都有梦想,他们也有梦想,我们都想通过阿里巴巴实现共同的梦想”。
马云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说过:“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共同努力,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就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首先要说服大家认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干活。”
阿里巴巴的团队,是一个有理想、有价值观、有事业心、有使命感的优秀团队。这么优秀的团队,之所以能团结在马云的领导下,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不是为了马云一个人干的,也不是为投资者干的,而是为了自己干,是为自己的理想干,是为自己的事业干,是为了整个团队的理想干……只有为一个理想奋斗,才能够焕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和干劲;能够不用高薪、不用高位,便把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精英尽收囊中,这就是理想的魅力。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吸引人才,吸引高级人才,必须有一个值得大家都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么,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具体应当怎么做呢?
首先,由于社会的压力和个人素质等原因,大部分人在择业上越来越慎重。他们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在其中的发展机会。为此,领导者不仅要做好当前的招聘、管理人才的工作,还必须针对每一个员工设计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通俗地讲,企业要有一个“企业的梦”,并把这个梦想加诸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同时企业还应有一个系统的培养与选拔人才的体系,给进入企业的每一个人做一个可行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高薪固然能吸引人才,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还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方法,以保证人才总处于被激励的状态。因为仅靠高薪能不能留住人才也是一个问题。毕竟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真正重视自身价值的人才来说,金钱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创业时期的企业,如果保证人才在事业成功时拿到自己该拿的那一份报酬,就能够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长久地为企业作贡献。
创业之初的企业,都难免停留在“一穷二白”的局面上,这个时期的创业者凭什么让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人士加入其中,为你鞠躬尽瘁呢?答案就是给他们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只要企业的领导人做到了这一点,相信所有的精英都愿意与你荣辱与共、共创辉煌。
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大
都说男人的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一个企业领导人更应该如此。马云甚至说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用委屈撑大自己的胸怀。
今时今日的马云,俨然以“创业教父”的姿态风光无限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辛酸和泪水,都有委屈和痛苦,马云也不例外。
马云在创立中国黄页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而其中最艰难的还是刚刚起步的时候。曾经,马云在最困难的时候,全身上下只有200元钱。但除了生活上的拮据,更让马云步履维艰的是,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还不普及,大多数企业根本都没有听说过互联网,对于互联网自然是半信半疑,哪里还会相信什么“中国黄页”。所以,不论马云如何宣传、如何“兜售”,中国黄页都迟迟不能够打开局面。
虽然一段时间之后,马云在朋友的帮助下,先后接到钱江律师事务所、望湖宾馆等一些单位和中国黄页合作的意向,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国国内还没有开通互联网,验证是否成功只能靠美国寄过来的打印纸和一个越洋电话。换句话说,马云出售的“商品”在别人眼中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哪个商人能够轻易相信这种“几乎不存在”的商品呢?此时的马云,在很多人看来,就如同一个骗子。
但马云没有放弃,他在等待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1995年7月,这一天终于来了。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马云相信这就是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同年8月的一天,马云请来望湖宾馆老总等客户以及杭州电视台的记者,从杭州打长途电话到上海连通网络、下载网页,当“望湖宾馆”的网页在三个半小时的漫长等待之后,终于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上的时候,客户兴奋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了。当然,马云没有忘记让记者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这些并不是马云所遭受的全部挫折。在创业的道路上,马云除了遇到误解还有欺骗。那是在1995年的时候,有几个自称是深圳大老板的人找到马云,说愿意出资两万元,做“中国黄页”的代理商。这让马云喜出望外,因为当时的中国黄页正处于资金困境之中,“深圳大老板”对马云来说无疑是“大救星”。于是,马云毫无保留地将中国黄页的核心模式和机密技术和盘托出,并且派出技术人员亲赴深圳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系统。中国黄页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深圳大老板很是满意,他们对就要返回杭州的马云说:“我们3天后就到杭州签合同!”
可是这份合同马云至今也没有等到,而更可恨的是,这几位深圳老板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拿出来的东西和马云的中国黄页一模一样。在创业初期,在马云最艰难的时候,这简直就是当头棒喝,但是马云忍了下来,“当时真的受不了,但是我还是把它扛下来了。”这种胸怀,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
不要以为苦尽就会甘来,至此,马云所遭受的磨难还远远没有结束。到1996年,互联网终于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许多人都参与到互联网的开发中,马云的中国黄页虽也蓬勃开展着,但难免遭遇强劲的竞争对手,局面可谓是烽火连天,十分火爆。
当时,马云最主要的对手是杭州电信。这显然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不要说企业,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谁强谁弱。杭州电信的注册资本有3个多亿,拥有非常好的社会和政府资源;而马云的注册资本只有区区2万元,社会和政府资源是一片空白。
没错,一头小羊又怎能斗得过大老虎呢?杭州电信这只大老虎利用马云中国黄页(chinapagescom)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同样的中国黄页,不过英文名字叫做“chinesepagescom”。
如何才能寻找一条出路呢?面对这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马云决定改变策略,改竞争为联合,增强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他决定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两家“中国黄页”宣布合并,马云的“中国黄页”占30%的股份,而杭州电信占70%的股份。可是两家终究不是同路人,不久之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杭州电信急于利用中国黄页来赚大钱,而马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就如培养自己的小孩,不到时候不能够挣钱。双方分歧日益加深,资本和权势高的一方自然拥有决定权。马云觉得委屈,心里觉得不甘。但是,最后他还是硬起心肠,将自己当时拥有的21%的中国黄页股份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内心无比激愤地离开了重组后的中国黄页。
虽然这是马云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失利,但他从来没有为哪次失败而掉泪。在《谁认识马云》中,这样提到马云说过的话:“这些事太多太多。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值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更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么样?来吧,我能够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就这样,马云将这些委屈深深地压在心底,以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迎接更大的挑战,才最终迎来了辉煌。
不靠控股来管理
我们都知道马云是阿里巴巴的领头人,但又有几个人知道,马云是一个基本没有股份的商业领袖呢?而且,在阿里巴巴,马云不仅没有控股,还是一个IT外行,因此在技术上他也没有控制阿里巴巴。然而阿里巴巴还是连续5次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B2B网站”,马云及其管理团队的事迹被写入哈佛MBA案例。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阿里巴巴创立不到半年,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马云选择了融资,软银、高盛等5家风险投资公司共携2500万美元入股,其中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持有阿里巴巴30%的股份。虽然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仍处于控股地位,但其股份被进一步稀释。2005年8月,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收购。雅虎陪嫁10亿美元巨资,持有阿里巴巴4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马云等创业者的股份再一次被稀释。至此,马云所拥有的股份仅剩10%。
但是,在《马云管理日志》一书中,引用了马云2003年接受《财富人生》节目采访时的话。马云说:“第一天我就不想控股,一个CEO,一个公司的‘头’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股份来控制这家企业,而是应该用智慧、胸怀、眼光来管理、领导这家企业,如果你发现所有的人是因为你控股而跟着你,那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只是一批乌合之众跟着你。所以我在公司的建设过程中,不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投资者来控制这个公司,而是以科学合理的方法管理。”
马云之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企业,是因为中国有太多企业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最终陷入利益争斗,影响了公司发展,而马云本人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就如前文提到的,在马云第一次创业的中国黄页时代,曾经与杭州电信有过一次合并。之后杭州电信控股70%,以马云为首的创始人团队持股30%。由于马云在股权上没有优势,在董事会上,他们的意见总是会被对方否决,但对方又提不出可执行的意见,结果马云什么也干不成。因此,中国黄页总是原地踏步,得不到发展,最后马云只好选择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
在创立阿里巴巴后,为避免重蹈覆辙,马云在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就强调了自己不控股、不控制企业的理念。《马云如是说——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中记录下了马云当时的心情,马云说:“我和我们所有的同事第一天就讲好给他们签股票证书的事。我说这张证书签回去交给你外婆,然后忘了它。如果你脑子里老是记着这些东西你的事业不会成功,人也不会开心。”
放眼世界,许多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在公司的控股权都非常低,如比尔·盖茨,他在微软的持股约为10%;华为的任正非,他在华为持股不到1%;雅虎的杨致远,他在雅虎持股不到5%。然而,他们的领导力却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们是依靠智慧来管理公司而不是控股权。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是否能在企业中取得决定权,不是依靠股份的多少,而是要看他的理念思想、战略战术是不是确实有理。所有的人都觉得你说得有理,他们就会跟着你。马云说:“我不希望我手下的所有同事是奴隶,就因为我控制了51%以上的股权,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这没有意义。”
一个没有智慧的控股者,其实并不能“管”住他的企业;一个没有股份的优秀管理者,自然也不会丢掉他的权杖。在任何团队中,要想真正领导所有人,就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必须比人家看得远、胸怀比别人大。否则你手中握着的股份越多,企业就死得越快!
不抓鲸鱼只抓虾米
对阿里巴巴的发展目标,马云定位在“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企业”。为此,马云在“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上发言说:“美国是美国,亚洲是亚洲,我们不能照搬eBay、AOL、亚马逊和雅虎的模式,亚洲80%是中小企业,亚洲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
马云通过对“网络的普及将是对大公司模式的终结”的预测,而决定把阿里巴巴的服务方向定位为那些中小企业。马云把大企业比作鲸鱼,小企业称为虾米,而阿里巴巴将不抓鲸鱼只抓虾米。
所以,当中国互联网上都在争相复制雅虎、eBay、亚马逊,复制网上门户、网上书市、网上拍卖的时候,马云却有一份独有的清醒,在他看来,美国的三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他要推出的是一种新式的B2B模式——这就是后来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雅虎、亚马逊、eBay比肩的互联网第四种模式。马云要创造的是一种独特的亚洲式、中国式的B2B网站。
而马云这样做是因为,亚洲是最大的出口基地,阿里巴巴以出口为目标。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帮助全国中小企业出口是马云的方向。无论是在中国黄页还是在外经贸部做客户宣传的时候,马云会见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谈13次才能说服他,在浙江一带去3趟就可以了。这让马云相信: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更有希望,更好做。当马云从新加坡回来时就决定:电子商务要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这是阿里巴巴最早的想法。
可以说,这种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也是阿里巴巴独创的。马云不愿意去模仿那些已经成熟的企业的做法。他认为:在商业做法上盲目模仿大公司,这是不少创业者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创业公司不仅不要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做事方法,也切忌抄袭其商业模式。那些知名企业在成名之前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他们是怎么积聚自己的能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简单模仿可能是南辕北辙,这样的公司不是简单模仿就能获得同样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