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23400000008

第8章 文人茶情

自茶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以后,特别是从唐、宋开始,饮茶成了一门艺术,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这些酷爱饮茶的文人墨客,也为饮茶技艺的提高和普及,以及改粗放饮茶为艺术品饮,做出了贡献。

一、饮茶寄情

饮茶寄情,是文人的惯用手法,“茶圣”陆羽是一个一生坎坷,但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本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幼婴,后来智积禅师收养,在为寺中做杂役的同时,也教以识字。稍大后,仍无名无姓,只得求助于《易》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此辞正合他的出身,于是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以后,陆羽又不堪忍耐杂役之苦,终于逃离寺院。后当过优伶,做过伶师,“作诙谐数千言”。并“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但他结交的多为名人,如李齐物、颜真卿、释皎然、李季兰、张子和等。

但他逃离寺院后,并未忘记收养和抚育过他的恩师智积禅师。据唐代李肇的《国史补》载:“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这就是常被后人传颂的茶诗《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诗中陆羽说他不羡荣华富贵,惟羡的是:只有西江之水,长流在竟陵城下,能陪伴恩师,就足矣!

陆羽一生游历天下,著《茶经》三卷。唐代皮日休在《茶中十咏序》中,说它“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深入茶区,采茶制茶,推广茶艺。唐代皇甫冉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就是描写陆羽深山采茶的情景。由于陆羽为茶和茶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后人为纪念他,奉陆羽为“茶神”。

据唐代李肇在《国史补》记载:当时,江南郡有一个管物资供应的官员,很会办事。一次来了一个刺史,他请刺史视察他主管的库房物资。这位库官刺史认为,奉陆羽为茶神,以镇茶库;奉夏代的杜康为酒神,以镇酒库。但对奉东汉的文学家蔡伯喈(蔡邕)的“蔡”字与“菜”字谐音,奉他为神,认为俗不可耐,不必置此!

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亦有载: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还说:当时,“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不少茶商,买陆羽“瓷偶人”,供若神明。唐代的李德裕,官居宰相,说到品茶时,津津乐道,认为品茶给他带来无限情趣。

北宋重臣蔡襄,著有《茶录》,长于当时流行的斗茶技艺,斗茶可谓是茶品饮艺术的极致。当时,斗而饮之,习以为常。蔡襄到晚年时,虽“老病而不能饮”,但还是“日烹而玩之”,认为饮茶能带给他带来最大的“乐趣”!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于茶中寄情,思求超脱,都可从他的许多茶诗中找到踪影。在他的《试院煎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辙《和子瞻煎茶》诗,也流露出了一种作者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盼望回家以后,能读书吟诗,叫儿女们拾柴煎茶供他生活。所以,他在诗中结尾时,就感叹道:“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羡慕有一天,能获得辞官回家,烤茶读书的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享用,其余只得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和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写了一首根据民谣加工润饰而成的《富阳民谣》:

富阳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

鱼胡不生别县?茶胡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作谣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人民心中。清人陆次云,在品饮龙井茶后,发出感人肺腑而又细致入微之言,说龙井茶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称其是“至味”之味。难怪当代有的诗人发出肺腑之言,要“诗人不做做茶农。”

清代还有许多文人,如郑板桥、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亦为著名诗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四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酷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皇帝写茶诗寄情,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如今,饮茶广行于世,茶叶已成为消费最多、流行最广、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世界性保健饮料。口干时,喝杯茶能润喉解渴;疲劳时,喝杯茶能舒筋消累;心烦时,喝杯茶能静心解烦;滞食时,喝杯茶能消食去腻……。不仅如此,细斟缓饮“啜英咀华”,还能促进入们思维。手捧一杯微雾萦绕,清香四溢的佳茗,你可以透过那清澈明亮的茶汤,看到晶莹皓洁的杯底,朵朵茶芽玉立其间,宛如春兰初绽,翠竹争阳。一旦茶汤入口,细细品味,浓郁、甘甜、鲜爽之味便应运而生;若再慢慢回味,又觉得有一种太和之气从胸中冉冉升起,使人耳目一新,遐想联翩。

君不见,中国的不少军事家,在深算熟谋战略之际,边饮茶,边对弈,看似清雅闲逸,实则运筹帷幄。陈毅同志诗曰:“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中国著名诗人、文学家郭沫若在品饮名茶高桥银峰后,于1964年初夏赋七律诗一首,诗云: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饮即已幽香四溢”。英国女作家韩素音女士谈饮茶时说:“茶是独一无二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我还要说,如果没有杯茶在手,我就无法感受生活。人不可无食,但我尤爱饮茶。”

总之,饮茶已成了文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茶抒情,用茶寄情;加之,饮茶又能益思,如此,更加促发文人的激情。

二、饮茶与喝酒、吟诗

饮茶与喝酒、吟诗,在人类生活史上,它们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点,在许多场合,还相互联结,相映成趣,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

首先,说说茶与酒。在日常生活中,有“茶思益,酒壮胆”之说。喝酒多了,会给人以刺激、兴奋和激动,几大碗酒落肚,终使喝酒者吐所欲吐,怒所欲怒;遂后是猜拳行令,借酒烧愁。把酒骂座,激发起对现实以外事物的向往,这就叫“酒后吐真言”。甚至给人以幻觉,把自己带入神奇的世界之中。

不过,文人饮酒的结果表达出来的往往是美丽的诗句。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所有这些美丽的诗篇,几乎把喝酒看做是进入天堂的云梯,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但随之而来的又是“举杯烧愁,愁更愁”,“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悲怆、失落之感。最后只落得“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境地,痛哭于穷途末路。所以,民间有“喝酒误事”之说。

饮茶多了,也能给人以刺激兴奋,但它与酒不同,更多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一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人在冷静中反思现实,在深思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自己带到生活的彼岸。

唐代诗人卢仝,好茶与陆羽并称,别号玉川子,一生著作颇丰,但却贫困潦倒,以至“宿春连晓不成米,日高始进一碗茶”。以茶代食。他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他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虽一连品茶七碗,仍不乱性。有诗曰: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人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疑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中既没有喝多酒后的那种亢奋,没有“呼天嚎地”式的激愤,一切处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

从上可知,茶和酒虽然都能给人以刺激,这是共同点。但刺激的结果不同,酒使人产生“狂热”,茶使人“冷静”,这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由于饮茶和喝酒的结果往往不一,于是提议,在生活中要“多饮茶,少喝酒”。说来奇怪,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史,还曾出现过“茶酒之争”,这就是记于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的《茶酒论》,作者以流畅的笔调,拟人的手法,流露出来的对茶、酒的褒和贬,该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入木三分”,颇有意趣,也能说明问题。现摘录如下: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致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暂间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先饰一门……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木,永世不害酒颠茶风。”

不过,茶的刺激,又能解除酒的昏沉与呆滞,所以,茶和酒往往出现在同一诗人手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诗曰: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宋代有许多文人,他们提倡以茶斛酒渴、醒宿酲,常以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双双私奔,在成都邛崃卖酒,后来司马相如因饮酒过度,患消渴病,恹恹而死的典故,出现了不少要用茶去疗他酒疾的诗句。如王令的“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惠洪的“道人要我煮温山,似识相如病里颜”,苏东坡的“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特别值得一提的宋代黄庭坚的《品令·咏茶》词,说:

“风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乡松风,早减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似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在词中,黄氏首先说他自己在醉眼朦胧之中,碾煎小龙凤团茶,虽未入口,但在煎茶声中,已减酒病。接着,作者又说烹茶饮茶的感触,犹如游子万里归来,虽相对无言,“恰如灯下故人”。

南宋诗人陆游,非常喜欢喝酒,也酷爱饮茶,但在茶与酒之间,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则陆游在诗中明确表示:“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在他的另一首茶诗中,还说:“饭囊酒瓮纷纷是,难尝蒙山紫笋茶。”在茶和酒之间,要选择的话,陆游说,宁可要茶而不要酒。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还是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诗、酒、茶虽有区别,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居士好饮茶

居士,乃是对信佛而不出家,且又有学问的文人的雅称。自古居士好饮茶,这是文人的使然,佛教僧侣的所为。

(一)居士多茶人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爱茶的文人学士,号称居士的是相当多的。如茶人中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平生爱茶,一生共写过50多首茶诗,又称“别茶人”。在他的《琴茶》诗中,说弹琴需茶,吟咏需茶,生活中离不开茶。在其代表作《琵琶行》中,记录了江西景德镇北的浮梁县,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他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是描写两郡太守欢宴贡茶——阳羡茶和紫笋茶的名篇,常为后人所传诵。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毕生尚茶,最推崇洪州(今江西修水)双井茶,写有《归田录》,记有颇多茶事。又写过许多茶诗,其中以《双井茶》最令人喜爱,双井茶也因欧阳修公的推崇而蜚声京师。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精于煎茶、饮茶,在岭南还种过茶,著有《漱茶说》;又写有咏茶诗词数十首。其中,尤以《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芽》最为茶界称道,特别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后人把它与东坡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并提,集成茶联,用来尚茶。

明代书画家唐寅自号六如居士,一生嗜茶。他创作的《事茗图》,青山绿水,茅屋竹篱;人物传神,动静结合,颇具隐逸脱俗之感。明代书画家文徵明自号衡山居士,平生好茶。由他创作的《惠山茶会图》,描写了无锡惠山茶会的情景,为现存古茶画中的佳作。此外,文氏还有《是夜酌泉宜兴吴大本所寄茶》等20余首茶诗,现存于世,不愧是一位精茶画善茶诗的居士。

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他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中国以名茶人诗的最早诗篇。南宋女诗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提倡用茶令的方式,论理对书学文,为后人传为佳话。

南宋诗人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也懂茶技,精茶艺。他在《夔州竹枝歌》描写繁忙的采茶景象,但却充满生活气息。在他的《田园四时杂兴》中,在描写农村风光的同时,还不忘写到去农村买茶行商。明代戏曲家屠隆,自号鸿苞居士,平生尚茶,又精茶道、茶艺。他著的《茶笺》,至今仍不泛实用价值。明代书画家丁云鹏,自号圣华居士,平生好茶。他以唐代卢仝品“七碗茶”为题材,创作的《玉川烹茶图》,成为茶文化史上的茶画名作之一。

现代,仍有一些爱茶的文人学者,钟爱居士之名。最为人称誉的就是赵朴初,他在佛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颇有建树,是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居士。不但如此,他对茶学也深有研究。在峨眉报国寺,他题写“茶禅一味”匾额,将茶理与佛学的关系,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还引用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典故,作茶诗一首。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茶人多居士之说。

(二)居士因何爱茶

1.尚茶爱佛,相兼不误

居士者,据《去华经玄赞》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他可以在家静心作事,不必剃度出家,而茶理是与佛规相通的,故才有“茶禅一味”之说。四川蒙山的永兴寺,在宋代所订的《寺院食规》中,明确记有以蒙茶供佛的寺规。所以,信佛与尚茶,在佛教哲理上是相通的。禅宗历来认为,平常心即是佛,挑水劈柴,穿衣吃饭,寻常起居,人来人往,皆为佛法。而茶,它“精行俭德之人”。它与一心避开现实,幽居冥想是不相通的。

居士在嗜茶、尚茶的同时,可以探究佛道之妙,也可以做包括茶学在内的诸多学问。所以,在众多居士的茶学文献中,留下了茶理与佛道情结。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与茶相伴。特别是晚年,与琴茶结缘,在饮琴茶中,享乐人生和佛教的淡泊,以保高雅的情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喜饮双井茶,说孔子听一妙曲,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进肉味。而欧阳氏尝一口双井茶,可以赞赏三日。宋代诗人苏东坡赞同唐人陈藏器“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说“何需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2.茶如参禅,禅可悟性

“茶益文人思”。文人理当与茶为友。而茶还能悟性,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佛教认为饮茶不但能长生,而且饮茶能彻悟。而参禅作文都需要提高悟性、灵机或灵感,只有这样,才能登入上乘和顶峰。所以,历史上的高僧,不泛茶人,诸如唐代诗僧皎然、齐己、灵一、从谂,宋代名僧惠洪、子安等,他们都可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美,编入史册传颂至今。

至于历代爱茶居士,也不泛其人,在他们的饮茶诗文,也总会常常透出一些佛气来。唐代诗人李白,既作酒仙,又是茶人。他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其实就是一首佛茶诗,间杂道家思想。李白似乎一心向佛,可他也是位不着青衣的道士,史称他“五岁诵《六甲》,十五游神仙,成年后又常与道士为友”。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即“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并终老于山林,选择的是禅家生活方式,平生好学,一生著有许多茶诗。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还常与禅宗斗机锋,《五灯会友》载有他与释了印斗机锋的一段话,曰:

“印云:‘这里无端明坐处’。坡云:‘借师四大作禅床。’印云:‘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作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坡即解腰间玉带置案上,云:‘请师问。’印云:‘老僧四大皆空,五阴非有,端明问其坐处。’坡无语。印召侍者:‘留下玉带。’”

所以,在苏东坡的众多茶诗中,总会透露出浓厚的禅宗思想,可谓宋代文人中的迷禅典范。

其实,在中国历代居士茶人中,不少是由儒入佛的茶人。特别是唐代,天宝后多寄兴于江湖僧寺,更多走的是儒、道、佛三教调和的路。他们在介入茶事的同时,也以佛修性,使茶文化注入了佛教文化的色彩。

3.茶禅相融,颐养天年

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有东都进一僧,以饮茶长寿著称。据《南部新书》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50斤,令居保寿寺。这是因为饮茶能养身修性,颐养天年之故。

而居士茶人,深俱平常心,又吟诗作文,神动天随,寄托情思,如此多享大年。如唐代香山居士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接触社会生活,德宗贞元年间考上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但却具有一颗平常心。他作的诗文,提倡语言通俗,相传连老妪也能听懂。平日,喜欢琴和茶,尤喜弹奏《渌水曲》和品尝蒙顶茶,以琴茶自误,享年75岁,在古代,已算得上是一位寿星居士茶人。

南宋诗人范成大,因信佛,号石湖居士,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平生爱茶、尚茶,写有许多茶诗。晚年退居故乡石湖,享年86岁。其实,品茶、吟诗、参禅,皆能怡性养神,淡泊人生,把大自然与自己融为一体,无论在心态、精力,都大有益于养身修性,延年益寿。

四、饮茶重情趣

文人饮茶,解渴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意境,更注重于饮茶的情趣。“茶圣”陆羽曾作有一首《六羡歌》,将功名富贵视为敝屣,却将一杯西江水珍若拱璧。唐代诗僧释皎然诗曰:“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桨。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宋代诗人黄庭坚,则将品茗的乐处,写得妙不可言。他在一首茶诗中将茶比做“故人”,万里归来与自己秉烛谈心,虽口不能言,却快活自省。他的这种比喻,实是对品茗的极好赞美。此外,在我国的饮茶史上,还有许多嗜茶文人,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品茗的感受。

(一)千里致水,松风自煎

自从茶进入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享受和文化艺术领域以后,文人饮茶更加讲究起来。“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飒飒来松声。”有了好茶,还须好水,而且强调竹炉松声自煎茶,使煎茶更有情趣。清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认为茶品可以分为四等,但好的茶品,“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也就是说,只有身入山中甘泉沏香茗,方能真正品尝“香、清、甘、活”的茶品。

因此,在中国饮茶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常常不遗余力为赢得烹茶一泓美泉,千里致水也不在话下,并被后人传为美谈。且不说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学士,登庐山品谷帘泉水,赴济南汲珍珠泉水,去镇江尝中泠泉水……以“天下第一泉水”沏茶为快,就是被唐代刘伯刍、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水,也是文人不可多得的心爱之物。唐武宗时,官居相位的文学家李德裕,就职于京城长安,为取得惠山泉水,专门设立从无锡到长安的送水运输机构——“水递”,为他输送惠山泉水,弄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宋时的骚人墨客,也十分推崇惠山泉水,不惜工本,将惠山水用舟车运载,送到京城开封烹用。如欧阳修花了18年时间,编成《集古录》千卷,写好序文后,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蔡襄用毛笔书就。欧阳修看后,十分赞赏,称“字尤精劲,为世珍藏”。为酬谢蔡襄,欧阳修特选用惠山泉和龙团茶作润笔费馈赠。蔡襄接到酬礼后,十分高兴,认为是“太清而不俗”。此后,蔡襄又特地选用惠山泉水沏茗与苏轼斗茶,也正说明了惠山泉水之珍。

苏轼对惠山泉水也爱之成癖,多次赶到惠山,写下了“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苏东坡离开无锡后,还在《寄无锡令焦千之求惠山泉》诗中,要焦千之寄惠山泉水给他。后来,苏东坡流放到现在的海南,当地有一间“三山庵”,庵内有一泉,苏东坡品评后,认为此泉水与无锡惠山泉水不相上下。为此,苏东坡感慨万千,说:“水行地下,出没于数千里之外,虽潭海不能绝也。”

更有甚者,惠山泉水还受到宋徽宗赵佶的赞赏。在他著的《大观茶论》中,有一篇专论“择水”把惠山泉水列为首品,定为贡品,由当时的两淮两浙路发运使赵霆发月进贡100坛,运至汴梁城。据蔡京的《太清楼特宴记》载,政和十二年(公元1112年)四月八日,在皇宫后苑太清楼内,宋徽宗赵佶为蔡京举行盛大宫廷宴会时,由王子赵楷陪宴劝酒,亲用惠山泉水烹新贡佳茗,再用建溪黑釉兔毫盏盛茶,招待群臣。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高宗赵构被金人逼得走投无路仓皇南逃时,路过无锡,还特地去品茗惠山泉。可见惠山泉水在宋皇室中的影响。

元代,翰林赵孟頫慕惠山泉之名,在品茗惠山泉时,还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5个大字,至今犹在。诗人高启,江苏吴江人氏,客居浙江绍兴,平生嗜茶,一次家乡好友来访,特地为他捎去惠山泉水。高启为此爱不释手,心喜之余,欣然命笔,作《友人越赆以惠泉》诗一首:

汲来晓泠和山雨,饮处春香带间花。

送行一斛还堪赠,往试云门日铸茶。

诗中,对惠山泉爱不释手。

明代,爱茶诗人李梦阳,也有与高启相似的经历,有他的《谢友送惠山泉》诗为证:

故人何方来?来自锡山谷。

暑行四千里,致我泉一斛。

清代,乾隆皇帝为取得品茗佳泉。命人精制小银斗一只,用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然后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依次排出优次,得出惠山泉水虽比北京玉泉水稍重,但亦在优等之列。在南巡时,还在惠山泉品茗赋诗:

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糜。

江南称第一,盛名实能副。

流为方圆池,一倒石栏甃。

圆甘而方劣,比理殊难究。

对泉三间屋,朴断称雅构。

竹炉就近烹,空诸大根囿。

这首诗刻在惠山泉前的景徽堂墙上,一直为今人所念诵。

从今人看来,惠山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所以,免受环境污染,水质自然清澈、晶莹;另外由于水流通过山岩,使泉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用如此泉水烹佳茗,自然成为“双绝”,难怪历代茶人都如此钟情惠山泉。特别是宋代诗人王禹傅因留恋惠山的泉美、茶香、鱼乐,曾作诗一首:

愁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惟余半夜泉中月,留照先生一片心。

就是这“半夜泉中月”,孕育了一首名传天下的二胡名曲,这就是清光绪年间由无锡雷遵殿小道士,即瞎子炳,以惠山泉为素材创作的《二泉映月》,更增添了惠山泉品茗的情趣。

饮茶择水,是文人饮茶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文人饮茶崇尚“野泉烟火”,松风自煎,从中领略美学情趣。唐代高僧灵一,他与无居士饮茶时,选择在白云深处的清山潭,相对而坐,在品尝饮茶之乐的同时,也不忘体验山水之乐。为此,他在《与无居士青山潭饮茶》诗中写道: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山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而唐代诗人刘言史,与好友孟郊,选择在洛北的野泉去自煎茶。在刘氏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中,为求得茶的“正味真”,他俩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如此摆脱人世间的扰纷与烦恼,创造一个新的心灵世界。

苏东坡忘情于茶,当年流放海南时,贫病交加,但以煎茶自慰。他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人在流放中,“汲江煎茶”,以茶为友,以茶慰藉。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坎坷,忧国忧民,但他以“卧石贩松风,萧然老桑蒙”自喻,“从汲水自煎茗”中感受茶的乐处。他在《夜汲井水煮茶》诗中云:

夜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水。

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

山童已睡熟,汲水自煎茗。

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

肺腑凉清寒,毛骨亦苏省。

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

诗人深夜汲井水自煎,用品茗度过他的不眠之夜。此外,在宋代的文人学士中,梅尧臣的《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欧阳修的《送龙井与须道人》,杨万里的《舟泊吴江》,洪希文的《煮土茶歌》,等等,都谈到汲水自煎茶的乐处。

明代文学家高濂,认为用杭州虎跑泉水自烹西湖龙井茶,不但“香清味洌”而且“凉沁诗脾”。在他的《四时幽赏录》中称:他是“每春高卧山中,沉酣香茗一月。”真是品茗到了极点。明代大画家徐渭对饮茶深有研究,写有《煎茶七类》。在他作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诗中,他用谷雨前青箬包装的虎丘茶,用宜兴产的紫砂新罐,吹着“梅花三弄”乐曲细搅松风,酌着“玉壶冰”一般的茶水,以此孤芳自赏。而他的好友文徵明,是“踏遍阳春情未已,山窗煮茗坐忘归。”直到89岁时,还“宾客清闲尘土远,晓窗亲沃案头茶”。一生汲水煎茶不息。

清代的郑板桥,更以煎茶品茗自娱,认为“坐小阁上,烹龙凤茶,人间一大乐事”。文学家廖燕在《半幅亭试茗记》中写道:

“客之来,勇于谈,谈渴则宜茗。汲新泉一瓶,算动炉红,听松涛飕飕,不觉两腋习习风生,举瓷徐啜,味入襟解,神魄俱韵。”

诗人在“汲新泉”、“听松声”、举瓷徐啜中,最终获得的是“神魄俱韵”的美学情趣。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亦然。如果君能抽时间到闽南或潮(州)汕(头)一带,领略一下啜工夫茶的情景,那么,这种千里致水,松风自煎的趣味就会应运而生了。

(二)茶竹为友,竹下品茗

文人以追求高洁之风,淡泊人生为乐。而竹骨格清奇,刚直不阿,清白可人,正好体现了君子之风。所以,苏东坡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文人饮茶,总喜将自己与茶、竹结缘,饮茶共竹,与之进行心灵的交流。

1.竹下品茗

三国时,有“竹林七贤”,常宴请于竹林之下。其实,这种情况,在文人士子中,也比比皆是。如唐代顾况在《茶赋》中称:“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竹林是品茗的清幽之处。

宋代诗人王令,他在获得友人张和仲赠送的杭州宝云茶后,便邀请好友去竹林下煎茶同乐。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谢张和仲惠宝云茶》诗,诗中写道:

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荈封题寄荜门。

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

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应无谷雨痕。

果肯同赏竹林下,寒泉犹有惠山存。

王氏邀友品茶,不但地点选择在竹林下,而且还将保存的惠山泉水,用来煎谷雨前的宝云茶,如此爱茶及竹,真是竹香茶亦香。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曾说过:

“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

将爱茶与爱竹之情,深深流露于笔端。明代诗人陆容,在《送茶诗》中,说: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

把竹里煎茶说成是江南僧侣的茶风。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斗茶檄》中,写道:“七家举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犹竹庶可齐名。”说茶和竹一样齐名,“一日何可少此”。

清代的郑板桥,在他一生的书画生涯中,有不少是颂竹品茗之作,特别是他的画题诗中,见者更多,其中有一首写道: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茗连谷雨,一杯香茗坐起间。

郑氏将画竹品茗的情和趣,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说得合情合理,惟妙惟肖。

2.竹炉煎茶

唐代时,竹炉煎茶,已为文人采用。明代以后,用竹炉煎茶,更为文人所推崇。这是因为明代改龙凤团饼为炒青散茶,从而使瀹茶方法,由“唐煮宋点”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也使饮茶更有情趣可言。所以从明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不但爱好竹下品茗,还崇尚竹炉煎茶。

明代无锡惠山寺住持,诗僧普真,请浙江湖州竹工制作了一个竹茶炉,又请名画家王绂画图、文学家王达作文、名流题诗,装帧成《竹炉茶图卷》。图卷后来为明代文人秦夔获得,又为此作了《听松庵炉茶记》,现刻石于惠山泉旁的惠山寺内。其中写到:

“炉以竹为之,崇俭素也,于山房为宜。合炉之具其数有六:为瓶之似弥明石鼎者一,为茗碗者四,为陶碗者四,皆陶器也;方而为茶格一,截斑竹为之,乃洪武间惠山寺听松庵真公旧物。”

清代的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曾亲驾惠山寺领略过“竹炉煎茶”的韵味,为此,他写了一首《汲惠泉烹竹炉歌》,其前又写了一段序文,曰:

“惠山名重天下,而听松庵竹炉为明初高僧性海所制,一时名流传咏甚盛。中间失去,好事者妨为之,已而复得……辛未二月二十日,登惠山听松庵。汲惠泉,烹竹炉,因成长歌,书竹炉第三卷,援笔洒然,有风生两腋之致。”

而对在惠山听松庵煎茶之事,乾隆终生难以忘怀。为此,他先后写过许多首追忆惠山竹炉煎茶的诗歌。

古人不但崇尚用竹炉煎茶,还有推崇用竹子烹茶的,时为“扬州八怪”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写过一副茶联,曰:“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就是一例。

总之文人雅士崇尚观竹品茗,用茶与竹寄托情思,实是一种对德操的追求。

3.竹水益茶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称:“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人张大复在《梅花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之八分耳。”所以,在历史上,特别是文人骚客,有“汲水煎茶”之举。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谢山泉》诗云“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陆氏识茶知水,当他的朋友用“石坛封”寄山泉水给他时,他喜出望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为题,赋诗云:“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即宋人黄庭坚)句子香。”美誉家乡的六一泉与黄氏家乡的双井茶齐名。苏东坡汲水十分挑剔。他常用惠山泉水煮茗。惠山东观泉内有两井,一圆(井)一方(井),因方动圆静,为此,苏氏只汲方而不汲圆。传说他爱玉女河水煎茶,但远程汲水,又怕茶童偷梁换柱,有“石头城下之伪”。为此,他嘱僧人:凡他的茶童汲水时,连水发竹符(水牌),以牌为记,表明确系所取真水。

这种文人饮茶取水的方法,在宋及宋以后,还一直为文人学士所效仿。

与竹符提水相关的,甚至在饮茶史上还时兴在提水时,主张用竹桶盛水,直至在水桶里放上一个竹圈,既养水,又防水晃出盛器外。更有甚至还有用竹沥水煎茶斗茗的。苏蔡斗茶就是一例:它说的是北宋苏舜之(苏才翁)与蔡君谟(即蔡襄)斗茶,苏氏用茶虽不及蔡氏,但水精,最终获胜的之事。

茶人大都知道,斗茶是综合技艺的体现,它与茶、火、器等紧密相关,如果客观条件相同,则决定于水的优劣。而当时,对苏、蔡二人来说,正是“茶逢对手”,不相上下,于是双方便在择水上进行较量。而结果表明,蔡君谟选的尽管是御用江苏无锡的惠山泉水;但苏才翁(名舜之)汲的是“竹沥水”,它不但弥补了“茶劣”,而且还略胜一筹,终于取胜。它告诉我们,自从饮茶进入文人的生活艺术领域以后,对茶的色、香、味、形的体现者水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是很自然的事。

五、用茶取名作号

在历史上,中国人对一个人的命名都是十分讲究的,决不随意而立。“一保之立,旬月踟蹰”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从古至今,一个人的姓名、别号,乃至书斋堂屋、书集画册,无不刻意求精,决无半点马虎,他们或寓意、或托志、或祝愿,特别是名人,更是引经据典,抒发情怀,寄托相思。而在中国饮茶史上,大凡名人总是与茶结缘,他们爱茶嗜茶、崇茶尚茶,以茶洁身自好。明代孙一元有诗云:“平生于物元(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它表白的就是这种心态。所以,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他们有用茶入自己的别号、书斋名,甚至文集名的。

茶入别号,始于唐代“茶神”陆羽。他毕生事茶,不仕不娶,开天辟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始有“天下益知饮茶”之事。他晚年曾居江西上饶茶山寺,亲自开山植茶,号“茶山御史”。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酷爱饮茶,并且对茶、水、器的选择配置和火候定汤很有讲究,自称自己为“别茶人”。

宋代,江西提刑曾几因遭奸相秦桧排斥,隐居于当年陆羽居住的江西上饶茶山,他爱慕茶的精行俭德,也追慕陆羽的高风亮节,故而步陆羽之尘,自号“茶山居士”,并将所著文集亦定名为《茶山集》。宋代理学家朱熹,他好茶尚茶,还在福建做过茶官,提倡种茶,追求茶的质朴无华,平淡自然。在福建武夷山紫阳书院讲学时,总爱与茶人品茶论理。他在《茶坂》诗中还谈了亲自上山采茶煮饮的情景,对茶的情感溢于言表。他曾为避免“庆元学案”的迫害,在给文人的书信和题诗中,不写真名,题款“茶山”,这是朱熹为政治斗争需要所取的一个别号,以淡泊人生。

元代名士卢廷璧,嗜茶成癖,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收入《古今谭概·癖嗜部》,可见他癖茶之深。他的别号“茶阉庵”。据书载,他平生嗜茶,收藏有僧人讵可庭的十件茶具,将它奉若神灵,经常穿着整齐,向它跪地作揖。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深谙茶事,平时以茶自好,一生写过许多茶诗,他的剧作中也常常提到茶事,后来,又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玉茗堂”,并自号为“玉茗堂主人”,将所著的文集亦题名为《玉茗堂集》。“玉茗”一词,实为茶的雅称。汤显祖以“玉茗”命名、命斋、命集,《宇内琐闻记》解释此为寓意汤显祖的高洁流芳。有鉴于此,时人称他所创的艺术流派为“玉茗堂派”,其创作的剧作《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和《牡丹亭》,后人合称其为“玉茗堂四梦”,亦是人们对汤显祖爱茶的赞颂。

明代文学家王浚,毕生爱好茶,为此他将自家的屋名定名为“茗醉庐”。其祖王无功(绩),性嗜酒,号称“斗酒学士”作有《醉乡记》。明代吴宽《匏翁家藏集》卷二十一作有《题王浚之茗醉庐》曰:

昔闻尔祖王无功,曾向醉乡终日醉。

醉乡茫茫不可寻,后世惟传《醉乡记》。

君今复作醉乡游,醉处虽同游处异。

此间亦自有无何,依旧幕天而席地。

聊将七碗(指唐卢仝“七碗茶”)解宿酲,饮中别得真三味。

茅庐睡起红日高,书信先回孟谏议。

陆羽卢仝接迹来,仍请(张)又新论水味。

不从卫武歌抑诗,初筵客散多威仪。

无功先生安得知,醉乡从来分两歧。

王浚和王绩,虽为一门相承,但醉乡有别,一是茗醉,一是酒醉,当属两歧了。

明代文学家沈贞,常是茶不离口,笔不离手,饮茶和写作是生活的两大爱好,为此他的别号为“茶老人”,他的文集亦题名为《茶山集》。明代的屠隆,性嗜茶,还精于烹茶,喜以茶会友,居处常高朋满座,四壁贮有各地香茗,经常饮茶与朋友分享快乐,为此,他索性将自家的居处定名为“茶居”。

此外,明代还有与沈周同时代的书画家王涞,别名“茗醉”;文学家姚咨的室名为“茶梦庵”,别号是“茶梦主人”;文学家钱促毅的室名为“煮茗轩”。

明末清初文学家彭孙贻,工诗,嗜茶,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茗斋”,传世之作有《茗斋杂记》、《茗斋诗余》等。清初常州词派创始人张惠言,是嘉庆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平日与茶结缘,洁身自重,自号“茗柯”,将书斋定名《茗柯集》。自此,“茗柯”就成了这饱通经学大家张惠言的别号、书斋和文集之名。

“茶癖”杜溶也是明末清初人,为明副贡生,明亡后,不愿做“两截人”出任清廷,寓居江宁(今南京)鸡鸣山,深居山乡,以茶相伴,工诗作文,自号“茶星”,还嫌不足,又号“茶村”。他喜品茶,谓茶有“四妙”:湛、幽、灵、远。自述“家中有绝粮,无绝茶”。说他与茶的关系是:“吾之于茶也,性命之交也。”平日连剩茶也不忍舍去,集于净处,用土封存,名曰:“茶丘”,并作《茶丘铭》记文。

清代的沈嗥日,工诗词,为“浙西六家”之一。平日用茶思益,以茶究学,遂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茶星阁”。清代的何焯,长于考订,家有藏书万卷。平日杯茶在手,研读学问,以茶、书相伴自荣,号称“茶仙”。

清代戏曲家李渔,能为小说,尤精谱曲,又不善酒,好品茗,他曾作《不载果实茶酒说》,提出检验茗客与酒客之法: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此定数也。凡有新客入座,平时未经共饮,不知其酒量浅深者,但以果饼及糖食验之:取到即食,食而似有踊跃之情者,此即茗客,非酒客也。取之不食,及食不数四而即有倦色者,此必巨量之客,以酒为生者也。以此法验嘉宾,百不失一。接着,李氏自言:“予系茗客而非酒人,性似猿猴,以果代食,天下皆知之矣。”李渔以“茗客”自称,反映了他对茶的钟爱之情。

清代大学者俞樾,为道光进士,学问渊博,对群经、诸子、语言、训诂以及小说、笔记,皆有撰著,这样一位大学问家,也经不住茶香的诱惑,其妻姚氏也以品茗自好。为此,他将自己的住处定名为“茶香室”,将所著的文集冠以《茶香室丛钞》、《茶香室经说》。此外,还有清人靳应升,别号“茶坡樵子”,居室取名“茶坡草堂”;杨伯润,其号为“茶禅”;闻元晟的别号叫“茗崖”;张深的别号是“茶农”。这种以茶人名的作法,在清代最为时髦。更引人人胜的清代满铁保的室名,为“茶半香初之堂”,长达六字,其名意味深长。

其实,这种以茶人名之举,古人有之,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近代文化名人周作人,自言“常到寒斋吃苦茶”。竟将他的书斋命名为“苦茶庵”,自称“苦茶庵主”,以后,又有人称其为“苦茶上人”。又如近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毕生事茶,终身与茶为伴,生前签名题词,常以“中华茶人”作闲章,以“茗叟”落款。至于以“茶人”、“艮茗”、“茶夫”为别称的更是常见,这充分体现了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对茶崇拜和爱茶之情的一种反映。在农村,老人常常爱称小孩为“茶茶”,就是例证。仿佛以茶入名,自有茶气长存,茶香缠身之感。

同类推荐
  • 补脑健脑食谱

    补脑健脑食谱

    现代人脑力消耗过大,无论学生、上班族或是老人都需要对大脑进行充足地补养,根据大脑所需营养素进行饮食搭配,让您了解大脑需求,吃对食物更健康。
  • 营养革命Ⅱ

    营养革命Ⅱ

    一部关于营养的力作,一部可以改善人们身体素质的饮食宝典,一部给肥胖、“三高”和糖尿病人带来光明的营养食疗法指南,一部公务员、白领、企业家、明星、运动员和科学家等必读的健康管理手册!
  • 营养主食面点精选128例

    营养主食面点精选128例

    花样主食轻松做、百变面点巧上手,手把手教您做好吃又健康的营养美食!调一碗好吃面、炒一份喷香饭,做一份精致点心。丰盛花样主食“秀”餐桌,让全家人都吃得健康、吃得满意。
  • 中老年滋补保健酒

    中老年滋补保健酒

    本书提供了保健药酒处方348个,介绍了处方来源、组成、功效主治、制备方法和用法用量。
  • 中式面点制作

    中式面点制作

    我国面点制作技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烹饪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饮食业不可缺少的部分。面点制作是一项技术性强、艺术性高的应用技术,其工艺不仅包括原料的整理和加工、制坯、制馅、成型、成熟和美化装饰等操作技能,还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营养卫生及饮食机械等现代科学知识。面点制作工艺是一项多科学的现代应用技术。
热门推荐
  • 火影之苍天霸血

    火影之苍天霸血

    这是以忍界大陆开始的征途,这是以宇智波佐助为主角的世界,生存、生活,挣扎在血与火当中,从悬赏猎人到雇佣兵,从木叶忍村走到世界巅峰,不再是孤单一人,有妻子有兄弟有好友。百万年前宇宙动乱互相征伐玉石俱焚,他是那不死不灭的战魂之一,转世新生,随着血脉神魂的复苏,继续着新一次的血战。当年的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好或者坏,真相早已掩埋在历史云烟中,他选择创造新世界创造新生命逃避过去,最终又选择横渡星海回返故地!可故地早已沧海桑田,七大禁地横亘,人世浮沉不识,浮尸海浮尸不朽,乱古刹群魔乱舞,永恒神朝醒转,他用新的身份追寻新的目标,随着迷雾一次次拨开,浩瀚广阔、神秘莫测的宇宙面纱终一分分吹落……
  • 逆镜决战之走向胜利

    逆镜决战之走向胜利

    《赛罗超世纪传说英雄传》第二部,一个名叫郭永志的学生,如何成长为一名强大的战士,还有他的身世之谜是什么?一切敬请收看本书哦!
  • 至尊豪门:霍少斗娇妻

    至尊豪门:霍少斗娇妻

    她,江城第一名媛,男人们心中的女神!婚礼当天,公司破产,父亲自杀,而这一切源于她的人渣未婚夫---莫北晨。两年后,骆于薇低调回国,父亲临终前希望她不要复仇,希望她好好的活下去。然而,昔日的姐妹公然羞辱她,曾疼爱她的叔叔伯伯们怕她重振骆氏,处处打压她。既然如此,她何需再忍?羞辱她的姐妹她还回去,骆氏---她当然更要夺回。***霍翟傲伸手挑着女人尖细的下巴,嘲弄的问,“你凭什么以为我会要你?”女人强忍着痛说道,“因为我是骆于薇,江城第一名媛。”“呵......”男人手上用力,女人的下巴已经铁青,可她仍倔强的看着男人一字一字的说道,“因为我是江城所有男人幻想中,贤妻良母的形象。”“那就先让我试试你如何的‘贤妻良母’。”男人说完就将女人推向在身后的大床。女人绝望的闭上了眼睛......简介无能,故事精彩,欢迎小主们入坑,么么!推荐荷子旧文:痒婚之新欢旧爱:钻石闪婚之天价贵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使辽语录

    使辽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全职快穿之说,许什么愿!

    全职快穿之说,许什么愿!

    她原以为她就是个飘了几千年的老鬼……但是,据说,她不是。那只大有来头的狐狸精说,只要她收集足够的愿力,就能回到九天之上,佛祖的那个莲池中。所以,她拼了!
  • 快慢穿百变人生

    快慢穿百变人生

    易兮纯作为一个精神穿越体验者,和其余十一人参加了蓝星科技的快慢穿实验。易兮纯开始在012号指引下,进入到不同世界完成快穿实验,百变人生就此开始。易兮纯开始了角色扮演,农女、灭族少将军、乱世中的乞丐、生活在魔法世界的女警卧底、一只努力的虫子、奈何桥灵……每一个世界扮演着不同名字性格命运的人,命运扭转成功还是失败?为何不论到那个世界都能遇到同一个人?原来还是神助攻~~是抱大腿呢?还是抱大腿呢?还是抱大腿。
  • 寻仙之琴魔独步

    寻仙之琴魔独步

    寻仙之途漫漫,前程旧事如梦,魔也仙也,人间一曲唱罢,徒留余音绕梁,琴依在,人未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