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23400000013

第13章 古代文人们的茶故事(一)

关于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饮茶故事就更多了,古代文人们读书、写字、作画、交谈之时,茶似乎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必备品和待客之物,而关于茶的故事和诗文也颇为丰富多彩。

1、王褒《僮约》武阳买“荼”

茶为贡品、为祭品,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是在西汉时才出现。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在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仆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像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帖帖,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若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埋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包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荼”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照《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荼”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6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说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5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2、李白与仙人掌茶

长江西陵峡附近的玉泉寺是一座古寺,始建于三国时候,寺中出产一种名叫“仙人掌茶”的名茶,提起它,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的一场战乱中,玉泉寺遭到洗劫,玉泉寺被烧,二百余名和尚死伤一半。此时,恰逢大慈大悲观世音派遣的一位仙人视察三峡水情路过这里,见此惨景很伤心。当时仙人就伸出右掌,口含仙水向前喷去,随着手掌向上抬,便渐渐地从地里长出了一株株、一窝窝青翠的茶树来,随着茶树的生长,那些在大火中丧命的和尚竞也一个个死而复生了。寺院里的和尚顿时明白,这死而复生肯定与茶树有关,于是立即采茶煮汤给受伤和尚服用,不久喝了“仙茶”的和尚身体都好了。于是大家跪地向南海观世音派来的那位仙人祷告。从此玉泉寺有了茶园,那茶树是仙人伸掌召唤出来的,制出的茶叶形状似掌,为了纪念那位仙人,寺里和尚就把这种茶叫“仙人掌茶”。同时还将观世音菩萨和仙人的佛像都刻在石碑上,至今仍在。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饮茶和茶文化爱好者,他的诗:“生怕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夜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有如茗茶之芳润,千古留余香。《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是他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金陵与族侄僧人中孚相遇,其侄赠诗与仙人掌茶,诗人即以此诗为谢。在唐代的诗歌中,这是早期的咏茶诗,为茶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资料。《序》中写道: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热,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示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著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其形如仙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中孚禅师仅给李白送了数十片,可见当时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贵;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于茶亦可谓见多识广,惟独对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睐,足以证明仙人掌茶的品质魅力。

李白在诗中生动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前四句写景,得天独厚,以衬序文,后八句写茶,生于石中,玉泉长流,“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好的生长环境培养了上乘的品质。最后八句写情,以抒其怀。李白获得玉泉仙人掌茶简直是欢喜若狂,在序文中声称,以后的高僧大隐能够知道这种茶,就是由于中孚禅师和我青莲居士啊!

玉泉山远在战国时期就被誉为“三楚名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翠岗起伏,溪流纵横。这里山间云雾弥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侧有一清泉喷涌而出,清澈晶莹,喷珠漱玉,名为珍珠泉。泉旁有玉泉寺,是我国佛教的著名寺院。在隋代开皇年间,由智者国师创建,是天台宗的重要祖庭,也是禅宗北宗神秀大师传禅的道场,它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素称为“天下四绝”。寺僧李英法名中孚,通佛理又喜饮茶。

这样一个神仙洞府居然还产茶,真是上天赐福!中孚每年在乳窟采茶,制成仙茗,以形名之“仙人掌”,以茶待四方宾客,以茶供佛。他云游金陵栖霞寺,幸逢族人李白,以仙人掌茶相赠,李白以诗作答。茶因人名,于是仙人掌茶也便沾光入了唐代名茶谱。

3、陆羽与《茶经》

陆羽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而被后人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融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一天清晨,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雁叫,转身望去,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围在一起,他匆匆赶去,只见一个弃儿蜷缩在大雁羽翼下,瑟瑟发抖,智积禅师念一声阿弥陀佛,快步把他抱回了寺庙里。随后,智积禅师为给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就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用“鸿渐”为字。

智积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是个饱学之士。在龙盖寺,陆羽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因智积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学会了烹茶事务。

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他自幼志不在佛,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而有志于儒学研究。9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问智积曰:“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智积恼他桀骜不驯,藐视尊长,就用繁重“贱务”磨练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智积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12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很有表演才能,演丑角很成功,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后来还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读书,研习儒学。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国辅与陆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颅乌犁(即白头黑身的大牛)、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

21岁的陆羽,从此开始了对茶的考察游历。他一路风餐露宿,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进入四川巫山。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趿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每到一处,他都与当地村叟讨论茶事,详细记入“茶记”。还将各种茶叶制成大量标本,随船带回竟陵。

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从事对茶的研究著述。他历时5年,以实地考察茶叶产地三十二州所获资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增补修订,于5年后正式出版,时年已47岁。历时26年完成这部巨著。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

陆羽为人正直,讲义气,守信用,多诙谐,善言谈,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到处为家,随遇而安。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在他任职期间,以俸禄所得积了一些钱。有了钱,他也知道享受。可他的享受与众不同。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买了最好的茶叶和茶具。烹煮香茗与朋友同享,这是他惟一的乐趣。这与从小就在龙盖寺受智积泡茶的影响分不开。他由嗜茶而对茶进行研究,终于形成了一种向社会推广的学问。

陆羽72岁时病逝于湖州杼山,后人尊其为“茶神”,大概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衢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说到,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陆羽多才多艺,《茶经》之外,其他著述亦颇丰。据《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一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又据《咸淳临安志》载,陆羽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时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可惜这些著述传世甚少。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竞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

陆羽的《茶经》,是他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是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4、诗僧皎然乐咏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活动于唐上元至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忘年之交。后来陆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佛教禅宗强调以坐禅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皎然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与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在诗中对茶饮的功效、地方名茶的特点都有详尽的记载。特别是与陆羽的交往记载,对后来研究陆羽的生平有莫大的帮助。

皎然寻访、送别陆羽和聚会的诗作、联句,仅《全唐诗》就载有20首。在唐代诗人中无出其右。这是他的《访陆处士羽》诗:“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哪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诗《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中对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地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中叙及的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形态虽然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皎然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

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

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祛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亦旨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巨,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作用。

5、“且尽卢全七碗茶”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仝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

卢仝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唐代诗人。年轻时家境清寒,刻苦读书,隐居少室山,无意仕途,朝廷两度召为谏议大夫,均辞而不就。卢仝寓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对其文采极为赏识而礼遇之。有《玉川子诗集》一卷传世,由此诗集中,可以看出他个性分明和悲天悯人的襟怀。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及。兹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全引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此诗将卢仝饮茶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诗里头许多名句足堪玩味,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然而此诗最后又引发他悲天悯人的襟怀,顾念起天下亿万苍生百姓。

卢仝诗中,诗人点视孟谏议白绢密封并加三道印泥的新茶,在珍惜喜爱之际,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得之不易。接着,诗人以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感受。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当他饮到第七碗茶时,只觉得两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飞上青天。

《茶歌》的问世,对后人的影响颇大,对于传播饮茶的好处,使饮茶风气普及到民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后人曾认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茶经》,卢仝《茶歌》和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即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

诗人作这首《茶歌》的本意其实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诗的最后一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岂知这至精至好的茶叶,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的,此种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卒章而显其志。在一番看似“茶通仙灵”的谐语背后,隐寓着诗人极其郑重的责问。

卢仝《茶歌》自宋以来,几乎成了人们吟唱茶的典故。诗人骚客嗜茶擅烹,每每与“卢仝”、“玉川”相比:“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明·胡文焕);“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清·汪巢林)。品茶赏泉兴味酣然,常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苏轼);“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宋·杨万里)。

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民国初年曾改为茶社,有一楹联云:“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1983年春,北京举行品茶会,会上88岁的老书法家肖劳即席吟茶诗一首,亦引卢仝《茶歌》为典,有句云:“嫩芽和雪煮,活火沸茶香。七碗荡诗腹,一瓯醒酒肠。”

卢仝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遭逢“甘露之变”,卢仝正留宿长安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被误捕遇害。据贾岛《哭卢仝》句:“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可知他死时年仅40岁左右。另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二十里石村之北,有“卢仝别墅”和“烹茶馆”,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卢仝自号“玉川子”,乃是取其泉名。

6、饮茶行家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得“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28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31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不仅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是饮茶的行家。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这从他的诗中可以得到印证,诗中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自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独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麋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收到红纸包封的新蜀茶,白居易立即添水煮茶尝新,并写诗致谢友人,同时也不忘自夸是识茶之人。既可看到他收到友人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也可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这些诗中,知道茶已经成了白居易生活的第一需要,“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白居易晚年好与释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贬江州以来,仕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他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修炼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放,七月任杭州刺史。到杭州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在杭州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拒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达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白居易晚年已无意仕途,遂辞官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守左右的莫逆知己。

7、“皮陆”茶诗千古传

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字袭美,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人(今属湖北)人。唐代文学家,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登进士第,次年东游到苏州,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为苏州刺史从事,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今江苏常州)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

陆龟蒙(?~约公元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代文学家,早年举进士不中,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喜爱茶,爱到可以整天坐在堂屋里观看小溪对岸的人们在采茶,有他自己的诗可证:“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溪边摘萌芽。”他在顾渚山下辟一茶园,每年收取新茶为租税,用以品鉴。日积月累,编成《品第书》,可惜今已不存。

自古以来,文人也都是爱茶人。茶成了文人间友谊的纽带。皮日休在苏州与陆龟蒙相识后,两人经常诗歌唱和,评茶鉴水,是一对亲密的诗友和茶友。世以“皮陆”相称。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最令人注目。

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的序中写道:

“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痛而去疠,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余始得季疵书,以为备之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之各补茶事十数节,并存于方册。茶之事由周至今,竟无纤遗矣。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寄天随子。”

这篇序概述了茶的史实和自周至唐的茶事,对茶叶的饮用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并认为历代包括《茶经》在内的文献中,对茶叶的各方面的记述都已是无所遗漏,但在自己的诗歌中却没有得到反映实在引以为憾。这也就是他创作《茶中杂咏》的缘由。

皮日休将诗送呈陆龟蒙后,便得到了陆龟蒙的唱和。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题。其中:《茶人》表达了对茶人的疾苦深表同情;《茶舍》描述茶人居住、劳动及环境,很有生活气息;《茶灶》记述了制茶的情景。他们的唱和诗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8、醉翁之意亦在茶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成就卓著,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学和考据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有《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六一词》一卷、《六一诗话》一卷、《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等著作存世。

欧阳修论茶的诗文不算多,但却很精彩,从诗文中也可窥见他对茶的钻研功夫。例如,他特别推崇修水的双井茶。双井茶产于宋洪州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城西双井,故名。古时当地土人汲双井之水造茶,茶味鲜醇胜于他处,从宋时起渐有名气。治平三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与韩琦同罢,出知亳州,作《归田录序》。欧阳修在他那开了宋代笔记文学创作先声的《归田录》里也谈到双井茶,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又作铸)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双井茶之所以能“名震京师”,与欧阳公的颂赞及《双井茶》诗有关。

《双井茶》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与人品的关系: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此诗作于欧阳修晚年辞官隐居时,借咏茗以喻人,抒发感慨。对人间冷暖,世情易变,作了含蓄的讽喻,他从茶的品质联想到世态人情,批评那种“争新弃旧”的世俗之徒,阐明君子应以节操自励,即使犹如被“争新弃旧”的世人淡忘了“建溪”佳茗,但其香气犹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诗,除给人以若许茶品知识外,又论及了处世做人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祐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蔡襄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品质优异,更难得的是这种茶产量极少,第一年只造出十斤,主要是进贡给皇上享用,朝野臣民罕得其茶。小龙团茶当时估价为每斤黄金二两。可是在朝的高官权贵却说,黄金易得,而其茶不可得。当时的仁宗皇帝赵祯对小龙团茶也极为珍爱,虽宰相之臣也不曾轻易赏赐,只有在每年的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中各有四位大臣,才共赐一饼。

八个人将这一点点黄金般的茶带回家后,还不舍得品饮,都当作传家之宝珍藏着,偶尔有贵客嘉宾临门,仅拿出观赏一阵子,便算是极大的礼遇了。直到嘉祐七年,欧阳修才得到完完整整的一饼小龙团茶的赏赐。欧阳修以谏官之职入朝供奉,到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凡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企盼已久,一朝见赐,令他百感交集,在家中时常拿茶观赏,而每一次捧玩,都令他涕泣不已。

欧阳修爱茶,是品茶高手,除了写下多篇有关茶事文章和诗作外,还与梅尧臣等诗友互相切磋诗文,也一起共品新茶,并交流尝茶心得。欧阳修作《尝新茶呈圣谕》,诗云: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发。”

这是一首建安龙凤团茶的赞美诗,诗中凸显了一个“新”字,从建安到汴京(开封)相隔三千五百里,却在三月能尝到新茶,可见采摘之早。诗中又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欧阳修认为品茶须是茶新、水甘、器洁,再加上天朗、客嘉,此“五美”俱全,方可达到“真物有真赏”的境界。

欧阳修还有《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咏赞的是扬州茶。诗中显示扬州亦曾采制过贡茶,而且时间要早于蒙顶和建溪两地。欧阳修还曾亲自前往察看过春茶的萌发情况。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这是欧阳修晚年诗作,借咏茶来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

9、“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

苏轼一生爱茶,自称“爱茶人”,创作了几十首茶诗、茶联,可谓茶缘深厚。

苏东坡喜爱游山玩水。某日他和仆从来到一座山脚下,只觉口渴难忍。这时,他放眼望去,只见半山腰一座寺院,院内香火缭绕,便命仆从戴好草帽,穿上木屐,到院内去取东西。仆从问取什么东西,苏东坡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直说。仆从知他在作谜语游戏,也就不再问了,就径自去寺院找老和尚。老和尚见是东坡仆从,就问有何贵干?仆从将东坡要他头戴草帽、脚穿木屐前来取物一事说出。老和尚听后哈哈大笑,立即拿出东坡所需之物,让仆从带回。原来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茶”。

古代曾有人在茶壶上镂刻“可以清心也”五个字,顺序读去,均成文理,然失之粗浅,未算上佳回文。苏轼曾以回文的形式,写过两首茶诗,这就是《记梦回文二首并叙》。更为有趣的是,这两首诗是在梦中作的,梦醒之后,二首共有八句的诗,只记住了其中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其余七句忘了,怎么办?补上七句就是了。

诗人常常托词梦中做诗,醒来笔录,这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其实都是清醒时作的。但苏轼梦中品茗作诗,倒是说明他茶瘾很大了。诗是这样的:

其一: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两首诗,如分别由“岩”字和“窗”字倒读过去,可成另两首七绝:

其一: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衫碧唾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其二: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红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苏轼因为茶,还有这样一则颇为著名的民间故事。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杭为官三年中,他经常微服以游。

一日,他到某寺游玩,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坐”,叫小沙弥:“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

方丈和这位来客稍事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并非等闲之辈,便急忙改口道:“请坐”,重叫小沙弥:“泡茶。”小和尚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

及至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本州的官长、大名鼎鼎的苏轼,便忙不迭地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沙弥:“泡好茶。”

这一切,苏轼都看在眼里。

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字留念。苏轼心里一转,即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为:“坐请坐请上座;”

下联为:“茶泡茶泡好茶。”

方丈见此,他的羞愧、尴尬之色,一言难尽。

客来敬茶本是表达一种尊敬、友好、大方和平等的意思,而这位方丈不是不明苏轼之身份,而是不明这一“茶道”之理,所以为苏轼所讥。真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10、苏学士鉴水梦泉

宋代时,苏东坡学士非常讲究饮茶,还讲究茶叶和烹茶的水。茶叶一定要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是金沙泉的水。

宜兴蜀山有座庙,叫金沙寺,寺里有一眼泉,叫金沙泉,水质醇厚甘美,有人曾计算过,同样一担水要比其他河里的水重两斤左右。正因为这样,苏东坡经常派小书童到金沙寺去挑水。

有一年夏天,苏东坡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想请他们饮茶,就叫小书童快去挑金沙泉的水。小书童刚出门,就碰到几个要好的伙伴,邀他一起去捉知了。小书童不肯,后来几个伙伴好说歹说,他才答应玩一会儿。一玩就忘了辰光,等到他“哎哟”一声叫起来,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小书童心想,这下糟了,再到金沙泉去挑水,往返十多里路,怕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心里一急,就差点哭出来了。

小伙伴们知道了,也都着急起来,其中有一个比较机灵的想了一想,说:“办法有了!”小书童一听有办法了,忙问:“什么办法?”那个伙伴地说:“你何不就在附近的井里挑两桶水回去呢?反正你家先生也不知道。”小书童想想,没有更好的主意,就这么办了。

说也奇怪,苏东坡尝了这井水烹的茶,马上发觉味道不对,就把小书童叫来,问:“这是金沙泉的水吗?”小书童一愣,知道瞒不过去了,就只好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苏东坡一听,心想小孩子贪玩,这也是情有可原,就教训他一番算了。

后来,有几次小书童因为贪玩,又用其他井里的水,挑来给苏东坡烹茶。苏东坡气坏了,想要严厉地教训教训他,转念又一想,与其使他皮肉受苦,倒不如设法使他改正这种坏习气。苏东坡想啊想啊,一夜之间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事先和金沙寺老和尚商量好,备下两种不同颜色的竹制桃符一种交给老和尚,一种交给小书童,并关照小书童去金沙寺取水,必须同老和尚调换桃符。这样,小书童就没法再去偷懒了。

这种竹制的桃符,和今天开水店里使用的上面烫有火烙印的竹制水筹相似,据说今天的水筹就是当年桃符的化身。

苏东坡对饮茶泉水的追求可以说到了“魂牵梦绕”的境地。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时,有幸结识了道潜(号参寥子),并保持着二十余年的交情,两人最喜欢品茶论诗。

道潜,钱塘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僧,苏东坡特爱其诗,说它“无一点蔬笋气,体制绝似储光曦,非近诗僧可比”。苏东坡在彭城时,参寥专程自余杭往谒苏东坡。

一日,宾朋同僚聚会,苏东坡当众说;“今天参寥不留下点笔墨,令人不可不恼。”

遂遣官妓马盼盼持纸笔就近参寥求诗。参寥意走神驰,一挥而就,其中两句是:“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苏东坡见之大喜:“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人诗,偶未收拾,遂为此老所先。”

苏东坡曾以彩笺作墨竹赠官妓,参寥因之而作《题东坡墨竹赠官妓》:

小凤团笺已自寄,谪仙重扫岁寒枝。

梢头余墨犹含润,恰似梳风洗雨时。

苏东坡从参寥处获益不少。苏东坡在黄州时,参寥从之游,士大夫致函诋毁苏东坡,说:“闻日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真东山胜游也。”

苏东坡将来函展示道潜(参寥),指着“隔林仿佛闻机杼”说:“此吾师字号也。”

苏东坡尊参寥为师,不可谓不器重参寥。据说苏东坡《浣溪沙》“村南村北响缲车”即取意于参寥的这一名句。苏东坡曾写过《送参寥师》(《苏轼诗集》卷十七),其中数句云: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现身卧云岭。

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清。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遭贬,谪居黄州。有一天,东坡梦见参寥子携诗来访,两人唱和甚欢,参寥子有不少好诗。但东坡一觉醒来,只记得其中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苏东坡问:“火可以说新,但泉为什么也能称新呢?”参寥子回答说:“因为民间清明节有淘井的习俗,井淘过了,泉就是新的。”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此时,参寥子卜居孤山的智果精舍。东坡在寒食节那天去拜访他,只见智果精舍下有一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是刚刚凿石而得到的。泉水清澈甘洌,参寥子便撷新茶,钻火煮泉,招待苏东坡。此情此景,不由得使苏东坡又想起了九年前的梦境及诗句。感慨之下,苏东坡作了一首《参廖泉铭》铭文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

皆我四大,滋相所濡。

伴哉参寥,弹指八极。

退守斯泉,一谦四益。

予晚闻道,梦幻是身。

真即是梦,梦却是真。

石泉槐火,九年而信。

夫求何信,实弊汝神。

11、奇荼·妙墨·美德

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讲究“茶道”,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已嬗变显现出诸如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无欲、无争等意义来。宋人追求的素雅清韵的风尚,使茶的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得以约定俗成。而宋代的文人在这嬗变过程中,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其中尤以苏轼(苏东坡)功勋卓著。

苏轼在文学上声名显赫,但是在政治上却不合时宜,因而一辈子不得志。王安石党执政时,他跟着司马光反对新法,屡屡被贬,甚至莫名其妙卷入“乌台诗案”,打进天牢,差点遭杀身之祸。

司马光执政后,苏轼连升三级,担任礼部侍郎,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可是,当司马光将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时,苏轼却认为新法不可尽废,应该参酌新旧,因时制宜,择善而从,结果被旧党贬出汴京。哲宗亲政,恢复新党的执政地位,苏东坡的处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被一贬再贬,远至海南天涯海角。

苏轼一生不得志,但却一生嗜茶。他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都有研究。他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明人屠隆在《考粜余事》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墨人骚客斗茶取乐,苏东坡的白茶取胜,免不了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难为他,笑着说: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

苏东坡想了想,从容回答说:

“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司马光问得妙,苏东坡答得巧,众皆称善。

这类话题宋朝人叫“机锋”,出个难题,看看你能否随机应变,机智、准确、幽默地回答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司马光问得有道理(他敏锐细致地观察到了两者截然不同之处),同时也问得没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与人的好恶毫无必然联系)。

当然,这个小小的难题问不倒苏大学士,他从茶和墨虽有截然不同之处,但只要臻于完美,都会有令人陶醉的魅力的共同点来进行反击,把球又踢回给司马光。同时,借茶喻德,其中况味不难品味。他政治上失意了,道德上却成功了。推而广之,黑与白,正与反,武夫和文人,新党和旧党,虽相去甚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有过人之处。

在苏轼眼里,茶和墨(及书法)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事茶与事书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就茶而言,这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短短一席语,让司马光钦佩不已。

12、分宁茶客黄庭坚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杰出的诗人,宋代“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又是著名的书法家,擅行书和草书,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书坛上的“宋四家”。黄庭坚聪颖早慧,小时候读书一目五行俱下,读几遍就能记住。对舅舅李公择的提问,常常对答如流。李公择十分惊异,称赞他“一日千里”。同时,黄庭坚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茶艺专家。

黄庭坚的家乡在分宁双井村,这里是茶产区,茶名双井。此地“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双井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故又有“白茶”、“龙须”、“云腴”、“凤爪”、“雪芽”等佳誉,名噪天下,遂为贡茶。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这样说:

“自景祜以后,洪州双井白茶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但双井茶的扬名,还得力于黄庭坚。据南宋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族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可以看出,黄庭坚对家乡的茶不仅嗜爱,而且极力推崇、推广之,这在他的诗词中屡见不鲜,他的《双井茶送子瞻》这样写道: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白玉湖。

苏东坡是黄庭坚的老师,诗歌称赞了苏轼的道德人品与潇洒风度,他将双井茶奉献给恩师,也希望优异的茶质与苏轼的品格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茶以诗名,茶以人名,从此,双井茶便一举闻名。在黄庭坚的竭力推荐下,双井茶终于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最后还被列入朝廷的贡茶,奉为极品,盛极一时。

黄庭坚嗜茶,早时就以“分宁一茶客”名闻乡里。《宋稗类钞》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位宰相叫富弼,听说年轻的黄庭坚多才多艺,很想与他会会面。有一天,他俩见了面,也许是黄庭坚其貌不扬,富弼见到他后并不喜欢,两人不欢而散。富弼还对人说:“我以为黄某如何了得,原来,不过是分宁一茶客罢了!”富弼是位元老重臣,思想上政治上都比较保守,他看不惯黄庭坚,可能和黄庭坚年少气盛、抱负远大有关。“分宁一茶客”是富弼对黄庭坚的诋毁之言,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黄庭坚这一“茶客”却是很值得为之大书一笔的。

黄庭坚早年嗜酒,中年时因病停饮,他在40岁时,写下了《发愿文》,发誓戒酒戒肉:“今者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也,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三,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头苦。”那么,黄庭坚戒酒后喝什么?喝的就是茶,他对茶却更加热爱,常常是“煮茗当酒倾”。从此,黄庭坚与茶更是须臾不离,以茶代酒度过了20余年,堪称茶人佳话。

这位“分宁一茶客”还是一位痴于吟茶颂茶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摘茶、碾茶、煎水、烹茶、品茶以及咏赞茶功的诗和词比比皆是,从他留传至今的数十首茶诗来看。除了引茶人诗,抒发情怀之外,字里行间分明渗透着一位品茶高手所追求的茶艺和茶道。如他的茶词《品令》,对饮茶的欢悦心情作了细腻的刻画:“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法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煎茶赋》对烹茶的过程,品茶的审味,佐茶的宜忌,以及饮茶的功效,作了集中的描述。

黄庭坚的书法也负盛名,作为“宋四家”之一的他,在书法作品中也留给了我们珍贵的宋代茶事信息。“茶宴”,这是他在元祐四年正月初九的茶宴上和御制诗而书写的遗迹。又如行书《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描写了碾茶、煎茶和饮茶破睡之功效。

同类推荐
  • 天然凉菜集锦

    天然凉菜集锦

    凉菜,在饮食业俗称冷荤或冷盘。它是具有独特风格,拼摆技术性强的菜肴,食用时数都是吃凉的,称之为凉菜。凉菜切配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是熟料,因此这与热菜烹调方法有着截然的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口味干香、脆嫩、爽口不腻,色泽艳丽,造形整齐美观,拼摆和谐悦目。
  • 美味鸡鸭鹅肉600款

    美味鸡鸭鹅肉600款

    本套菜谱共30本,汇集了南北方以及各种风味的菜系,每本600余种做法。本书介绍鸡鸭鹅肉的做法,简单好学易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居生活常备书籍。
  • 轻松腌卤拌

    轻松腌卤拌

    中国烹饪大师史正良先生通过潜心总结研究、反复实践、制作、编写出全新的家常菜谱,用料普通、制法简便、调味适口,并且营养合理、易学易变,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培养美食情趣有极大好处。
  • 主妇拿手家常菜

    主妇拿手家常菜

    本书根据家常菜的特点,在菜品的选取上采用了原料取材容易、操作简便易行、营养合理搭配的原则,每道菜肴不仅配以成品图片,对于一些重点的菜肴,还对制作过程配以彩图并加以步步详解。
  • 热门小菜精华

    热门小菜精华

    小菜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美味可口的小菜,即使只是一小碟。也能让人口水直流,挑动你我每一条渴望美食的神经!现在的小菜,不只是主菜上桌前的开胃菜而已,很多时候,更是非它不可、无它乏味的最佳主角!学好一手拿手小菜的好本领,不只居家料理能够变化如意,赢得赞赏,真的开起店来,这一盘盘独门绝活,更会是吸引客人的最佳帮手!
热门推荐
  • 重生冷面千金

    重生冷面千金

    杀手青黛重生成江家二小姐,见到害死自己的伪君子,遇到多年前的竹马,开启全新的旅程。时间倒退到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抓着那人的衣角,“要走了吗?”“不想离开你……”险象环生,她会对他坦白一切吗?
  • 逆世灵魂

    逆世灵魂

    “不好了,不好了公主,苏晓妍落水了。”兰清跌跌撞撞的跑进房间,紧张的连门都来不及敲。而抬眼望去,公主却刚从床上起身,并无丝毫要下床前看的意思。顾偌希坐在床边,扶着头疼的脑袋,环顾一圈四周。我,我穿越了?这怎么回事?
  • 对不起,我不能喜欢你

    对不起,我不能喜欢你

    那么多年了,我想告诉你,我想跟你在一起,仅仅是因为喜欢你。
  • 送陈嘏登第作尉归觐

    送陈嘏登第作尉归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都市极品保镖

    都市极品保镖

    下山散步,捡个老婆,这种事情,天天会有吗?陈林说:好像真的天天有。当完保镖当老公,这年头老婆多真难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农女奋斗史

    末世农女奋斗史

    末世,传说中的末世来临,病毒迅速在全球扩散,人们纷纷倒下,天灾将至,作为一个宅女,该怎样应对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建立自己的团队,以期在末世好好生存~~~
  • 传奇之孤狼

    传奇之孤狼

    一颗坚定不移的强者之心,遇强我便越强,我在乎的人,只能由我去守护,这条强者之路,我坚信总有我翻云覆雨的一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傲娇血族女王诞生记

    傲娇血族女王诞生记

    喂喂,让一个吸血鬼教你做人,这样真的好吗?上辈子枉为人啊。。。。。话说,兔子都会吃肉了,更何况咱不是兔子,能不吃素吗?几千年的精灵生活即将结束,傲娇女主即将迎来新的开始!只不过,想要平静的度过这一切,貌似并非那么容易啊……虽说是暮光之城的同人,但木有看过暮光的童鞋可以把此小说当普通言情?魔幻?小说来看哦~~男主:爱德华(Edward)女主:路希斯(Luxis)配角:卡伦一家贝拉艾登(Eden)等等。。。有些东西,或许写出来会更好。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