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79800000008

第8章 艰辛改革路,拳拳爱国心(4)

所谓淤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主动地把河堤扒开一个口子,河水流出的时候,顺带着淤积的泥沙也出来了,如此一来,类似当时天津塘沽那样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就会一跃而变成东北平原上肥沃的黑土地。当然,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能扒开的,得做好调研,经过充分的研究与论证才行。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说道:“神宗熙宁年间,开始行淤田之法。《史记》上说,‘泾水中一斗水下面还有好几倍的淤泥,这样既能做肥料也能灌溉,如果能利用起来,是可以产很多粮食的。’现在王安石运用的淤田法,就是把淤泥利用起来了。”可见,沈括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淤田到底有多肥,借《宋史》的资料,我们来简单比较一下,滹沱河“南董村田亩旧直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就是说,在淤灌之前,亩产5到7斗,淤灌之后,亩产达到了2到3石,也就是20到30斗,这样的效果不可谓不明显。面对如此的变化,枢密院却跟没看见似的,还嘲笑王安石只是在做小孩过家家的游戏,说淤田的泥“其薄如饼”,王安石听说后,笑了笑说:“的确有些地方是很薄,过两年可以接着淤嘛!”

当时淤好的田,或者官府雇人耕种,或者拍卖给农民,根据田地的好坏,价格也不一样,为了鼓励大家,当年的税收给以免除,从第二年再开始交税。

宦官,虽然一直以来被大家归为第三种性别,但这并不影响人家的智力发育。这时,就有个宦官叫程昉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水利专家,他在河北地区引滹沱河的河水淤田,“淤却4000余顷好田”,也就是40万亩。他还修治漳河和洺河,引水淤田达2400余顷,计有20万4000亩。王安石对他非常器重,并没有因为他是宦官而瞧不起他,一次,他还在皇帝面前夸奖程昉,他说:“程昉在河北干得很好,工作十分努力,成绩也是有目共睹。自秦朝以来,在水利方面的功劳还没有能出其右者。”

据文献通考记载,在熙宁(神宗年号,1068—1077年)时期,全国各地已开垦的田地数额为462万余顷,合计为4亿6200万亩,国土资源部最新的统计结果,截至2006年10月31日,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为18亿2700亩。

当然,不管我说破了嘴皮,保守派们也是不闻不问的,他们只顾着怎样来反对,苏氏家庙苏轼在农田水利法实施不久,曾对神宗说:“天下承平已久,地上所生之物产,现在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有多少增值。以前的古陂废堰,多是被附近的人耕种着,时间一长,已相当于他自己的产业了,现在要清理兴复,类似这样的情况,肯定全部要被追缴回来。如此,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农田水利法绝非什么好政策。法令中允许人们随便提意见,有些心怀叵测的人就会趁此机会,公报私仇,打官司的人肯定会增加很多。朝廷本来什么事情也没有,不知为何,现在却无端地搞出这些事来,何苦来哉!”苏轼说来说去,落脚点还是在于不想做事,他最后一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朝廷没什么事,我们也就乐得清净,每天朝九晚五,看看报喝喝茶,吹吹牛聊聊天,就能轻轻松松地下班。现在可就不行了,当个官比做老百姓还累!其实他并非不知道开垦良田的好处,只是不想做事抑或是针对王安石,看他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斥卤:盐碱地)就知道了。

邓广铭先生也说苏轼与司马光的论调“全都是一直无知的鄙陋之见”,“苏轼只是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冷嘲热讽,而不肯对这一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问题作严肃认真的考虑探索”,他们是为了攻击而攻击,并“不管农田水利法在推行过程中有了多少收益”,只知道“加以挑剔”。在笔者看来,邓广铭先生如此严谨的学者,也这样说,足以说明当时保守派们纯粹属于没事找抽型。王安石故居:王安石与苏轼除了淤田之外,王安石对于黄河的治理也是值得一提的。

黄河那时是真正的河,不像现在这样在很多地段都已只是空有其名。可五代十国时期,大家都忙着夺权,也没人有闲心去管黄河。因年久失修,到北宋建国之后,黄河就经常开始发脾气了,不是今天这里决了个口子,就是明天那里又淹了几个村庄。到仁宗后期,黄河开始改道,并分成了两股:北流和东流,其中北流所走路径是比较绕的。改道之后,还是经常决口或溢堤,有些地段,黄河已经变成了“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

北宋政府一直以来,对于黄河都是采取打补丁的办法,没人考虑根治。即使是打补丁,也有人反对,怕“聚大众,兴大役”而致使民众聚众谋反。欧阳修还说“开河如放火,不开河如失火”(开河即治理黄河),他认为,治不治理,结果都一样,反正淹不到他们家。

自黄河改道后,朝廷就存在“回流”的争议,即是否把黄河水回到东流上,司马光等人极力反对,自然反对的理由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王安石认识到,黄河之所以经常决口,是因为泥沙淤积,河床过高所致,加固河堤只是权宜之策,疏浚泥沙才是关键,必须设法使得“水由地中行”才可以。

王安石顶着众多的舆论压力,开始致力于治理黄河。1073年4月,设置了“疏浚黄河司”,专门负责黄河的治理工作。农具——耙,浚川杷的工作原理与形状与此类似找准了疏浚泥沙的方向,还得需要设备才行。那时还不是机械化时代,也没什么高科技的产品,同志们就开动脑筋想。有个叫李公义的脑袋瓜比较好使,设计了一种工具,叫“铁龙爪”,先制作几个铁爪,再用绳子系在船尾,铁爪会沉入水中,派几个大力士快速划船,顺水而下,反复数次,“水已深数尺”。

当然,这个铁龙爪是不够完善,大伙儿继续开动脑筋,进行改进,又研制出了“浚川杷”。用长达8尺(宋代1尺比现在稍微短点,为31.2厘米)的木头,嵌入2尺长的铁齿,形状像如今仍在使用的农具杷,只是小了好几号。然后在上面压上石头,木头两旁系上粗大的绳子,绑在相距80步的两条船上,“各用滑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如此反复。

这个工具一出来,就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山西介休文彦博塑像一天他们聊天时说起浚川杷,文彦博很不屑地哼了一声,说:“切!小孩儿玩的把戏,居然弄来疏浚黄河,真是不自量力。”

司马光对此深为赞同,说:“浚川杷根本就没有用,你看,要是河水深的时候用吧,杷就探不到底,都碰不到泥沙,来回多少趟不也白瞎嘛;要是河水浅的话,那杷齿都陷到泥沙里头了,再大的大力士也无可奈何,又如何疏浚泥沙?”

估计司马光小时候光知道砸缸,没从井里打过水,不知道上轱辘上的绳子长度是可以控制的。

浚川杷还是投入了使用,在大规模地使用之前,王安石还特地在大名府的一段河水上试验了一下,看看效果如何。结果不仅把漫散的河水导入故道,而且“退滩内所出民田数万顷,尽成膏腴”。可是文彦博是不关心有没有效果的,他只知道反对,他说:“疏浚的河流,泥沙都在河底,疏浚后到底有没有效果,河道是否加深,也没有办法验证。而且,河水浩大,桔槔有岂能是小小的杷所能疏浚的?夏天涨水,秋天干涸,这是规律。‘河水涨落,不由杷之疏浚,虽河滨至愚之人,皆知浚川杷无益于事。’”

说实话,治理黄河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个浚川杷也不可能就把黄河的水患根治。而且泥沙淤积的原因在于中游的水土流失,仅疏浚泥沙也是不够的。可治理黄河的问题,就是到了现在,也仍然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古代衙门但王安石的做法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他还重视机械的力量,而这在当时是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事情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王安石在面对黄河水患时,不是选择无为,而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事情做了可能失败,但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人类也正是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前进的。

王安石在早年曾写过一首《赐也》的诗,可见其心志。

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

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

这首诗是有故事的,源出《庄子·天地》,说的是孔子的徒弟端木赐(子贡),有一天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人竟然在井旁挖了个隧道,抱着瓮下去取水浇灌菜园,费了半天劲,也没浇多少水。当时已经普遍使用桔槔(利用杠杆原理的汲水工具,非常省力)了,所以子贡就很纳闷,问老人为什么这样做。老人回答说,使用机巧工具,人也会生出取巧之心,破坏人的纯真本性,所以他不使用。子贡听完,觉得非常有理,对老人十分佩服。

王安石在诗中指责了汉阴老人和子贡排斥机械的态度,也反映出他本人对于进步的生产工具的看法。

9.免役法——不夺农时

在王安石变法以前,国家和政府的杂务,全是以差役法的形式来完成。所谓差役法,说白了,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让老百姓充当免费的劳动力。主要要干的杂务有运送官物、看管仓库、送信收税、挑土抓贼等等,不胜枚举。

在这些杂务里面,有两种对老百姓来说,是比较头疼的,因为不仅要出力,很有可能还得出钱,而且搞不好就是倾家荡产。替衙门看管仓库,若是一个眼神疏忽,东西丢了,是要照价赔偿的。催缴税款时,要是遇到了又牛气又蛮横的钉子户,惹又惹不起,打又打不过,就只能忍气吞声,另外代交垫付。

古代交通不方便,轮上偏远之地,要给京城送点贡品什么的,就是一路小心翼翼,将东西平安送到,难免还是会被刁难指责,往往迟迟交不了差,好不容易回到了家,时光就在这弹指一挥间,早已过去了两三年,一看院子里,已经多了一个光着屁股满地跑的儿子,也不好说是不是自己的。

北宋政府为了分配差役,将民户分为了九等,宁波王安石公园规定下五等户一律免役,上四等户依照家产多少来分摊。只是这些个规定在执行之时难免有所偏差,有权有势的都有免役特权,在衙门里能挂个一官半职的也能免役,读书读得好能考取功名的人、出家人、女户、单丁户通通免役,城市居民和商人也免役,这样一运用排除法,各种差役就落在了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和比较富裕的自耕农身上了。

农民一旦被轮差,若是到衙前当差,需要抽走3个男丁,自家的农活,就没人照看,兀自荒废了,这样肯定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农民为了规避差役,往往采取消极的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农民们没有了种好庄稼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对于一个农业大国,将意味着什么?

这些弊病,人们并不是没有看到。熙宁元年,吴充曾上书说:农民为了降低户等,不敢多耕土地;怕人丁超额,而人为地出现骨肉分离。近年来,上等户渐渐减少,下等户逐渐增多。没办法生活下去,就转而经商,实在不得已,就只能落草为宼了。

欧阳修也说:现在天下的天地,荒废者多矣。我仅举临近的例子,就能管中窥豹。自京城往西,被弃耕的土地不计其数。并不是因为土地贫瘠才被弃耕的,而是农民不敢勤于农务,还有些土地的主人为了逃避繁重的差役,忍痛背井离乡。欧阳修塑像在北宋当时的差役制度下,一旦成为富民,就必须承担差役,也就意味着几代人辛苦积累起来的家庭财产,很可能付诸东流,个人辛苦的努力将成为无用功。西方经济学最为根本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其实,只要是个正常的人,都会做出如下的选择:与其白做功,不如不做功。甚至为了避役,出现弃富求贫的现象,而且还不是一两个。

司马光此时也是对差役法深以为弊的,他说:差役法实施以来,人们越来越穷了,并且不敢劳动致富。“富者反不如贫,贫者不敢求富。”我曾经在村落间寻访,看到农民农具匮乏,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添置。他们都说“不敢为也,今欲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乡邻们都会将自己视为富民,从而被选去充当衙前役。更何况是增种田地、修葺屋舍呢?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此时也是反对差役法的,并且提出了他革除弊病的想法:农民除了租税外不要再向他们摊派差役,衙前役可以出钱雇人来做,如果人手不够,可以让城镇里的上等户来补缺。这些城里人,做起护送货物、主管仓库的事情,往往不用费什么劲,而农民们做这些事情,却常常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敏捷灵巧,一个愚昧驽钝的缘故。宁波东钱湖的半山亭抛却司马光对农民的歧视不论,只看他的解决办法,竟是和王安石所实行的免役法是不谋而合的。只是在王安石推行免役法之后,他又掉转枪头,死磕王安石。

其实在王安石实行免役法之前,已经有些地方官吏根据实际情况,试行了一些改革办法。如越州通判张诜,看到当地民户“患苦衙前役”,就让他们出钱,然后拿钱来雇人当差。民“皆以为便”。

从熙宁二年(1069年)冬天开始,后来又经过反复修订,免役法终于出台。

这个免役法,其实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将民按财产分为五等,四等以上户,按等级交钱,交完钱就不用义务劳动了,这些收上来的钱,就用来充当雇佣的酬劳。这个所交的钱,便称为“免役钱”。

如果是官宦人家、出家人、单丁户、女户,或者男丁都未成年的,以及在差役法实施前没有差役负担的,也要划分等级,缴纳“助役钱”,这助役钱是免役钱的一半。

每个州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列出计划表,看需要多少钱,就按等第来收取。当然,也不是丁卯合缝,要按需求的120%来收钱,这多收的20%,称为“免役宽剩钱”,主要是作为储备金,一旦碰上灾荒之年,就不用向民户收取免役钱,而由这部分储备金来救急。

新法制定后,为了稳妥起见,先试行,待“民无异词”,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向全国推广。

从免役法的规定和执行情况来看,至少起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解除了农民的疾苦,可以让他们安心务农,鼓励大家发财致富奔小康,即“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农民得到了自由,一心一意搞好农业生产,不免出现剩余农产品,这样就促进商品的流通,活跃了商品经济。

第二,抑制兼并。因为之前实行差役法之时,官宦之家是免役的,而现在需要缴纳助役钱,虽然钱数只是免役钱的一半。对于为何只收取一半,王安石说这是为了缓解矛盾的权宜之计,如果让他们交足额的钱,“则在官者须作意坏法”,城镇上等户也会纠结起来,蓄意生事,那肯定会对政策的施行造成莫大的干扰。苏轼画像事实证明,王安石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反对派们早已磨刀霍霍了。

同类推荐
  • 宋朝之裂变

    宋朝之裂变

    九个年轻人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北宋,因看不惯官员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国家积贫积弱、被周边小国欺辱的局面,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一步步走上权利的高峰,随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强国强军的序幕。疆土扩大导致与当时的欧洲强国所接壤,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对弈就此展开……
  • 刘兵的汉末生涯

    刘兵的汉末生涯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被一束光圈带进去,穿梭时空,重生到东汉末年。他成为了刘备的堂弟,名字和自己的一样,也叫做刘兵,而此时离黄巾起义还有四、五年。此时的曹操,还在洛阳城里当着小官,管理着百姓。此时的袁绍,还在洛阳城里逛着青楼,结交朋友。此时的刘备,还在涿郡一带逍遥玩耍,过着惬意的小日子。且看重生后的刘兵,如何在乱世中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穿越之我是吴三桂

    穿越之我是吴三桂

    又名《我不是汉奸》。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明朝末期,成为了少年的吴三桂。他不想再做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他要改变历史,要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大英雄。李自成没有被他杀死,永历皇帝更被她藏了起来。陈圆圆本来就没有被霸占。他是清朝时期一个另类的王爷,一个不听从中央命令的地头草头王。在偏远又贫困的云南和贵州养活着全国三分之一的老百姓,使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他是英雄还是罪人?他自己也不知道,一切都要由后人来评说。但他觉得自己已做到了问心无愧了。
  •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

    “告诉您最想知道的石家庄一百个故事”,一直是我们的愿望,随着大型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的播出和结集出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三十万年前,石家庄人的先祖就在太行山下、滹沱河畔点燃文明火种,直到今天,演进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这条波澜壮阔、星光璀璨的历史长河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全景记述这亘古的传奇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
  • 逍遥县太爷

    逍遥县太爷

    裂土封王是不可能裂土封王的呐!这辈子都不可能裂土封王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破破案子,才能维持的了生活的样子。作为王爷我连皇宫都不回去,在六扇门里面的感觉,比皇宫里好多了,里面个个都是人才,美女又多,说话又好听,超喜欢这里的。
热门推荐
  • 唯美的初恋

    唯美的初恋

    苏洛熙,高人气才女级花;王逸(Roy),高人气当红鲜肉偶像。当人气偶像遇上才女级花,当学习遇上音乐,当初恋遇上单纯……。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花火呢?
  • 三生情:千世劫

    三生情:千世劫

    三生三世,在无数次背叛中,少女在懵懂之中牵走了无数的心,情却三生,究竟何时了了?男男女女,说到底,都不过是一个身份罢了……
  • 夏花之绊

    夏花之绊

    萌新律师骆欣欣的第一个大客户居然是自己的高中同桌李恩杰,她只想和他搞业务,可金主爸爸却另有打算,这对欢喜冤家在一起是甜甜蜜蜜,床头吵架床尾和?还是…… 生如夏花般炫目短暂,幸得一生与你有所羁绊。爱情里最庆幸的事,莫过于久别重逢,失而复得。人生多苦,还好你甜。
  • 那年的青春1

    那年的青春1

    我的曾经,和一些心得体会。成长记录史。欢迎和我一起(目前更新,之前写的)
  • 被你毁掉的我

    被你毁掉的我

    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我只是过客。我想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不知道该如何释。我恨世界,我恨你。无法承受的感觉压迫的我无法呼吸,在我还没有死掉之前,我想先毁掉你??
  • 血红的匕首

    血红的匕首

    文章由郑源侦探接手的离奇案件,依靠推理知识,加上证据的连锁,揪出一个个凶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恶魔校草殿下别叫我

    恶魔校草殿下别叫我

    【全文免费!男女主一对一甜宠文!】她是中德混血,真正的德国皇室小公主,却为了一份执念遇见他。然而…梁铭皓冷笑着将她推倒:“夏夏,你打了电话说马上回来,马上就是从中午到晚上六点?刚说完了马上回来,下午就在微博上蹦哒去了?粉丝几十万了?我觉得,你需要给我一个解释”颜如夏慌:“…哈哈…那个…我可以和你解释的,我认为你应该让我好好整理整理这件事…”梁铭皓俯身而下:“巧了,我现在对这件事不感兴趣了,我对你……比较感兴趣了。”不久之后…颜如夏愤:“梁铭皓!我觉得你应该给我一个解释,关于你是不是我小哥哥的事情!”梁铭皓:“巧了,我对这件事情依旧不感兴趣,对你…依旧…更感兴趣!”后满屋旖旎…
  • 绝品狂少

    绝品狂少

    少年陈楚下山寻找燕京第一美女未婚妻,却意外惹上了邻家小妹,气质御姐,纯情小护士,美颜警花……从此一个妖孽般诞生了!走上了一条打土匪,整恶霸,都市称尊纵横天下的道路!
  • 苍尘录

    苍尘录

    神武大陆,修道为尊。道之极,谓之神。道无止尽,众生竞逐。手起天地变,手落星辰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