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公司之所以不愿在培训上投资,因为有些公司在培训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培训之后的人才流失又使企业陷于两难境地。
其实,就单个企业而言,培训后的人员流出的确是一种损失,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如果放弃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是很难做大做强的。
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企业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挖人”、“跳槽”的现象频频发生,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常常给人才流失的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国古代的留人方法虽然基本上来自于对国家和军队的管理中,但表现多为注重“情”字,强调心“治”,重视精神鼓励。最终实现对人才“爱之如父母,则归之如流水”的目的。
一、重视“情”字,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因素,调节着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态度和行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怎样以道德为核心在社会生活及决策管理中发挥作用,将人们引向管理目标,实现统治者的目的,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可谓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以人情主义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仁”作为礼的核心,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这种主张靠领导者榜样的力量和道德感化来影响群众达到目标,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洋溢着浓浓人情味为形式的“德治”方式,体现着高超的管理艺术,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利用人情感应来控制人的行为,是现代管理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社会之需要,并使人们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提高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组功能。因为在人情主义的调控机制下,组织中各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心意感召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由情感实现的互动,就是管理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所以,人际关系在当今的组织管理中占据无法替代的地位。
二、义利合一,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它强调的是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从而产生出一种群体的力量。
这种永不褪色的管理方式,可从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价值取向———义利观即“天人合一”的整体价值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在这一整体价值观中,“义”是指精神价值,是正义、道义,是有利于社会国家、有利于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而所谓的“利”是指物质价值,是指个人的名利、财富、地位等。历代各思想学派在解决“义”与“利”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其共同的努力方向是二者的平衡发展,从而保证国家的稳定。这种“义利合一”观体现在管理活动中,就是各家所主张的“义以生利”、“以义制利”、“以利制义”。正如孔子所主张的:“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所以,管理者所要履行的职责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求得共同发展,达到终极目标———义利合一。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
培养一支充滿团队精神的高绩效团队,是企业决策层的管理目标之一。要尽可能使该支队伍趋向于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有着相近或类似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致得以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团结共进,这需要公司全体人员的热心呵护。
1.步调一致
团结共进,众志成城,必须使公司的每个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雄伟城墙中的一块砖,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砖与砖之间紧密结合是建立城墙的基础,这种紧密结合就是凝聚力。员工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源泉,而只有步调一致,凝聚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团队要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及行事规范才能做到步调一致。
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与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的建立健全,在这方面可起辅助的作用,而这个部署的关键是团队的核心人物自身。典范作用是建立领导权威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以身作则,就是这种含义。则是什么,就是规则!领导通过自身的言行对规章制度、纪律的执行,逐步建立起领导的威信,从而保证管理中组织、指挥的有效性。员工也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形成团队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2.从自我做起
当团队成员为自己是宏伟城墙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时候,当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得到了体现的时候,人人都愿意为自身及他人的发展付出。在这个阶段保持和引导团队内的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尊重个性、彼此宽容,互敬互重、真诚待人,彼此信任、遵守信诺,相互帮助、互相关怀,能力互补、同舟共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团结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每个成员都要从自我做起。
3.沟通很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当然这里还包含一个好的统帅和准确的目标,或发展方向的问题。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所以高层领导要把确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目标下达给下属,并保持沟通和协调。这时,企业团队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团队的任务,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
团队合作对企业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管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管理者和同事、下级处不好关系。人性化管理是处理日常工作、处理上下级关系至上的管理技巧,来自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有效激励可以起到激发员工的个体驱动和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特别是管理知识型员工更是需要有关怀、爱心、耐心、善用、信任和尊重,这一点高层领导首先要把握和提高。
三、“中庸之道”,通过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度”,做事达不到这个“度”或者超过这个“度”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一真理。所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一管理理论,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抓住时机,严防“过”与“不及”,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方式。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因此,在他看来,“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由于这一思想的影响,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在管理思想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协和观。它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均衡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一致”。它对管理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生产管理中要做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在社会管理中“依天顺人”,“敬德保民以配天”,从而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协调。在人事管理上,强调“知行一致”,主张“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从而做到“知人善任”。要实现上述目标,在管理中实现有效地控制,就必须做到宽严适度。
结合企业管理看,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才是管理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怎样通过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在人才使用上至关重要。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的合适岗位,实现人事的最佳组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企业就会有不竭的源泉、永恒的动力。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就在总结治国统兵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
1.统一目标激励法
这就要求在管理中,管理者对下属充分信任,充分发挥所有人员的潜力,汇集组织内所有人员的力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并使之达成组织目标。这也是一种人群关系导向的管理。孙武非常强调“上下同欲”,将它列为五个制胜必备因素之一。军队的战斗力强不强,治国政绩大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有没有共同目标,能不能同心同德,能不能步调一致。
2.自律激励法
此法要求管理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礼记·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楔矩之道也。”意思说:上面敬爱老人,下面就会敬爱父母,尊敬长辈;上面和睦关顾同辈,下面就会团结爱护兄弟;上面悯抚养孤独之人,下面就会彼此友爱,互不欺凌,主动照顾贫弱。
3.公平激励法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诸葛亮集》)赏罚分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求贤用能的成败。应赏不赏、当罚不罚,必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应赏不赏,是抑贤助邪;当罚不罚,是放恶纵邪。为此,它对企业的领导者提出这样的要求,赏罚要分明、公正。只有做到了恩威并施,正确地运用正负两种强化激励手段,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鼓励先进,约束、鞭策后进,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
4.揽过激励法
揽过,是主动承担责任,它的特点是通过主动承担责任的方法去实施的。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贤明的领导一般都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言必有失,为则有错。如推委过失,必失人心。
“罪己以收人心。”(《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子产曾说:“爱莫加之过,尊莫委之罪。”
5.榜样激励法
此法是通过表扬先进,树立楷模,去影响他人,调动一切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法。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故此,古人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去激奋、引导广大臣民。隋文帝曾对侍臣说:“我树房恭懿为吏楷,岂止为一州而已,当今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学也。”(《隋书·房恭懿传》)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十分重视榜样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使被管理者有榜样可学,吸引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工作,而且使被树者更加充分的发挥、施展自己的才智;特别是对那些有志于成为模范的人更有吸引激励的作用。
6.选贤任能激励法
它是调动、激励下属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此法源远流长,有其光辉的足迹。《书·舜典》记载说:“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意思是说:尧说,考核舜的办事能力和言行,各事致成,成绩可嘉,能力突出,三载考绩已结束,根据你的德行可升帝位,接我的班了。此法在明太祖时期运用的最佳,人人力于建功,纷纷政绩显著。这对能者激励最大,也是最能使确有奇才大略的人快担重任的有效途径。
7.情感激励法
这种激励的方法在于鼓励下属并统一其所思所想所为。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意识指导的行为。意识在先,行为在后,有了一定的意识,才能相应产生一定的行为。而人的意识又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设计、构造、维持、协调、诱导他人意志行为的情境,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主张的“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像爱护亲属一样地对待臣民,道即在此。著名军事家孙武则要求将帅一定要爱护士兵。他在《地形篇》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处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管理者如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对待士卒,就能取得士卒的信任,使之甘愿追随自己赴汤蹈火。这样的军队就无往而不胜。正如古人云:“治政,通下情为急。”若如此,其结果必然是管理为整个组织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那情感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情的浓郁,都成为组织向心力的来源。
8.表率激励法
管理者带好队伍,除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手段外,还需要领导者有良好的修养与作风。孔子讲:“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孔子家语》)这里的“以身先之”,是指管理者的率先垂范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这里的“以道御之”是指管理者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带好队伍,做到上下一心,行动一致。“以身先之”的前提是管理者个人的“身正”,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说明管理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管理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身正是“修己”,亦即自我修养的结果。孔子说“修己以敬”(《论语·宪问》),认为管理者只有认真地修养自己,才能严肃地对待工作,从而搞好管理工作。修已有着多方面的内容,“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淮南子·主术训》),指出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管理者加强自我修养的重点。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9.关怀激励法
它是通过对遇难者的关怀来激励鼓舞部下的一种情感有效法,也是管理者以情感人的表现。它能使部下在很大程度上免去后顾之忧。凡历代励精图治的贤明君主无不运用此法,以争取他人之心。曾开汉代历史辉煌的光武帝刘秀,努力做到了“臣疾君视,臣卒君吊”,结果是“群下感动,莫不自励”(《后汉书·祭遵传》)。由此可见此法对属下的激励、鞭策之功效。这就告诉我们的管理者,有病必问、有丧必吊、有死必恤,属下必思管理者之德,念其之情,必报以忠勤,激励生者健者为其穷智竭力。反之,必导致双方三心二意,上下不和不亲,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抑。
用人之道,是一门复杂精细的领导艺术,需要领导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择人艺术保证了企业有才可用,而人才管理艺术则可人尽其才,这两个方面互为前提,互为保证,缺一不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艺术已经成为领导者磨练内功、改善经营、不断增强内部活力和外部竞争力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