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条条道路通北京”,说的是祖国道路多,四通八达,纵横交织,任你从哪里出发,都可以到达首都。但是,你可曾想到,有的地方地势平坦,道路极易修建;有的地方并非如此,车船必须遵循一定的路线才可通行。例如,在那漫无边际的海洋上,不少地方狂涛汹涌,暗礁隐伏,船只难以通行,船必须沿着一定航道才能安全行驶。有的地方背山濒海,道路必须修在那狭窄的滨海平原上。沙漠地区虽然平坦,但水源缺乏,狂风和黄沙使人畏惧,因此人们的活动只限制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所有这些交通上必须经过的狭长地带,宛如庭院中的避雨长廊,人们把它称为“走廊”。
我国的“走廊”很多,甘肃省境内的“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的星星峡,全长约1 200公里,宽50—100公里,海拔1 000—1 500米。按长度计算,它是我国所有“走廊”中最长的一个。河西走廊处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交界处,因位于黄河以西,故而得名。在地质构造上,这里属于强烈沉降的地带。其南侧是雄伟高峻的祁连山脉,北侧是连绵起伏的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山之北,即是茫无边际的沙海。只有中间地势平缓,水草丰美,人烟密集,是古代著名的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的所在地。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温湿的海洋气流一般很难越过乌鞘岭,对它影响较小,年平均降水量约50—150毫米。冬季严寒,1月气温在-10℃左右;夏季较热,7月气温在25℃以上。河西走廊虽然干旱、多风、多沙,但它却是内地通往新疆的唯一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曾是古代骏马奔飞、骆驼驰足之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对中原汉族和西部兄弟民族以及中亚、西非、北非、南欧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起过巨大作用。现在,这段古老的驿道已为兰新铁路和许多新公路代替,它们把富饶的绿洲、肥美的草原和大大小小的村镇连接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