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有动态与静态之分。静态经济学是指不引入时间因素的经济理论的总称。相反,动态经济学是引入了时间因素的经济理论的总称。静态经济学是一种不真实的理论,只有动态经济学才能有助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动态分析中,希克斯把一个星期假设为一个最短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价格变化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即一个星期价格不变。他以星期、计划和肯定的预期作为本书动态分析的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短期内经常是“暂时均衡”的,但在长期里不处于不平稳状态。在星期一,生产商以过去的资源作为基础拟出生产计划,对他们现在的行为和在以后星期里的行为作出计划,这就决定了资源和劳动的当前需求和供给,也决定了将来需求和供给的目的。当前的计划自然要以当前的价格和预期的价格为基础,而当前价格是由当前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所以在星期一确定的一组价格并不能使所有的市场供求相等时,当前的价格就会变化,计划的制订也要变化,供求就会出现平衡状态,可见,在短期内经济体系是经常处于平衡状态中的。
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体系通常处于某种程度的不均衡状态中,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不同的人对价格的预期不一致;第二,价格预期即使一致,但计划不同;第三,即使价格预期一致、计划相同,但人们无法对自己的需求有个正确的预见或者无法对生产的技术过程的结果有一个正确的估计。解决不均衡的办法中,期货交易、减少风险、改善人们的预期等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主要办法还是发展资本主义计划论,以使在私有制下通过计划来调整预期,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长期均衡。
五、利息
利息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利息在货币的性质上几乎相同。货币是广为人们接受的,它代表的是“最完全证券”。其价值等于面值,而其他证券却是不完全的,带有部分的货币成分,因为不足值,所以有一定的风险性。利息就是对这种证券的“货币性”的衡量。货币变为不完全的证券就是一种投资,其风险报酬就是利息。
动态体系本身是在运动的。企业和个人在动态体系中的行为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现在的价格,二是利率以及价格和利息预期。在考察其行为时,不仅要考察其供给和需求商品的行为,还要考察其供给和需求证券的行为。
六、资本积累
本书最后提出了资本积累问题。资本积累的形成原因在于企业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的某些进货量,不但是想保持出产量和进货量,也是想使用较少的进货量换取将来更多的出产量,这个出产量与当前进货量之间的差额即为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企业家都想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提高竞争实力。但这种积累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比如,如果收入大于消费时,积累会导致价格下跌,需求刺激降低。资本积累也有其有利之处,因为如果不把资本多余量用于积累而用于投资,未必能保证可以节约劳动,增加就业。
经济周期形成过程中,经济发展阶段也是资本积累很快的时期。由于资本积累过多,企业家不能把多余资本用于投资或放贷,只能用于积累。但随着投资机会的消失,需求从对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移向对货币的需求了,这时资本投资过多,会使物价下跌,失业人数增加,经济走向萧条。一旦出现新的刺激资本积累的动力,经济会重新发展起来并走向繁荣。如此循环,形成了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出现的经济波动会对经济发展本身带来不良后果,所以要尽力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就要在经济发展阶段予以抑制,在经济萧条阶段予以刺激,这需要由政府来完成。
经典语录
没有一个经济体系曾经呈现过长时期的完全均衡,然而在某些时候会比之在其他时候更临近于这一理想境界。
即使价格预期一致,计划也一致,人们对他们自己的需要的预见仍可能不正确,或者生产的技术过程的结果估计错误。
凡以现在的货物或劳务换取在将来交付货物或劳动的约定,它们间的任何交换都是有货款的经济上的性质,但是在实际上整个货款交易都被一种特殊的东西所支配,即交易双方都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交易形态。
《经济增长理论》
——阿瑟·刘易斯(英)作者简介
阿瑟·刘易斯(1915—199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于1915年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的一个黑人家庭。1932年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1937年获学士学位,194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以后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后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
刘易斯不仅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实际的贡献。他被英国女王晋封为勋爵,并在1979年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的主要著作有:《营运成本》、《经济计划原理》、《经济增长理论》、《1870—1913年增长与波动》等。
历史定位刘易斯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经济增长的途径、前景等。这也是他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所在。同时,他在国际经济理论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还提了许多其他重要观点。
背景链接
经济发展是各国追求的目标,但在刘易斯之前,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的著作并不多,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完整把握,并且对经济增长的途径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刘易斯在深入研究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较全面地把握好了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开创了新的知识领域。本书也是刘易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代表作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的视野比标题所显示出来的更为广泛。它不仅讨论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的问题,而且讨论了那些综合在这些问题之上的地理、社会结构、宗教及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有关人类动机的心理学等问题。由于他专注于低度开发国家,所以本书也在与该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有关的基本水平上,关注经济成长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不过,本书的目的在于将该主题既有的知识加以综合,而不是进一步提出任何新的观点。
一、经济增长
本书在附录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经济成长真的那么令人向往吗?他回答说,经济成长的好处,并不是借着财富来增加人类的快乐,而是通过它来增加人们选择的范围。
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人均产值的增长受到两个大的方面的影响:自然资源和人类行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行为则是主观可变的,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
二、决定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决定经济发展的枝节原因有三个,即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增长与运用和资本的积累。所谓经济活动,是人们为经济发展而做的种种努力,比如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等。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的细胞。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人们对物质财富及其获取方式的评判不同,在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还在于经济制度的制定所具有的实用性不同。比如,在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的落后国家,传统的宗教观、道德观、伦理观尚未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受到严厉的限制,人们鄙视金钱,看不起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他们只相信所谓的高尚的道德和权力的尊贵,这种状况下,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评价是很低的。他们就算很穷,也只会得过且过,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不愿意去承担任何风险。这种情况在落后国家普遍存在,这也是其经济落后的原因,因为只有在观念上改变,才能有其他方面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稀缺同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国家不同,其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不同,所以,许多国家只有根据本国的自然资源结构来制订经济发展计划。这样的计划,其合理性、有效性都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客观限制,无法真正做到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制度的实用性是另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制度规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进程,合理的经济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决定经济发展的第二大直接原因是知识的增长和运用。知识是包罗万象的,对于经济来说,经济知识包括技术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前者是内在的经济知识,后者是外在的,但同样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知识的增长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涌现出来,它们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因此现代人都应该努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运用知识就是要将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虽然知识的运用会受到各种不利的因素限制,但有用的知识最终会发挥其作用的。那么如何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系统的有用的知识呢?刘易斯认为,应当发展教育。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教育可以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有很多种类,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现代教育应当有以下特点:
(1)教育重点将以提高识字率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2)教育要逐渐走向农民阶层,对他们实行必要的技术培训。
(3)教育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向建立技工学校、学徒制度以及在职教育等。
(4)教育内容上将增加管理知识的比重。
资本的积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因素。资本只有不断增加才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资本就犹如经济活动的血液一样。资本的积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本的需求量和资本结构;二是资本的来源与运用;三是资本的转化过程。刘易斯认为,资本的需求量会受到来自资本品成本、资本使用效率、技术水平、投资环境、人口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资本的来源上,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不足情况,鼓励居民储蓄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同时也可以争取外国投资。资本的转化过程就是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这是资本积累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它没有完成,那么储蓄再多,也无法成为资本。资本的转化有时需要采取强制手段,也可以通过“有限责任制”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以吸纳更多的资本。作为政府,同样可以贡献力量,比如可以建立新的财政金融制度,以填补投资后私人资本市场留下的缺口,这样就进一步解决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后顾之忧。
三、经济制度
上述三大因素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这三个条件改善到最佳状态时,经济发展就达到了最快速度。事实上,上述三个因素的作用效果究竟怎样,与一国经济制度有关。经济制度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终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互综合的。这种相互促进,特别是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要受到环境的限制,其实质在于是否能在最大限度里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加以激励、协调,使其自由地进行。经济制度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显得落后,这时就需要改变,在这个改变过程中,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二者的相互综合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变化是呈周期性轨迹的,它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回升、停滞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互动状态。
四、社会制度
在落后国家,其社会制度是不完善的,表现为它既有资本主义的成分,也有非资本主义的成分。前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后者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比如传统的宗教教义,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这种社会制度的改革中,就需要改造原有的宗教教义。清除封建经济的残余,变革旧有的农业组织形式,同时对农民的利益加以保护,使其在摒弃旧的生产方式后,对新的生产方式同样喜欢而且更感兴趣,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制度得到彻底改观,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的发展。
总之,要想使经济顺利快速发展,就需要在制度上创造让其自由增长的环境。这些创造包括的内容有:让个人可以有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有权使用资源,参与竞争,要对社会地位的变化取消来自种族、信仰、出身等方面的限制。
五、其他因素
刘易斯论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几个因素:人口问题、国际经济关系问题以及政府职能问题。
人口问题具体是指人口增长阶段、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的职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的人口规模和职业结构。比如,在不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规模过大,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自然下降。人口规模具体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该国的资源条件与产出情况,只有当人口规模的任何变动都无法使总产出增加时,人口过剩才会出现,也就是说,人口规模超度了。
国际经济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由于国际分工合理,专业化程度提高,经济自然会得到发展。因此,不发达国家应该合理运用外部条件来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比如可通过降低成本、增加补贴、关税调节等方式增加国际竞争力。
政府职能的执行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但政府职能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刘易斯列举了几种合理的,比如提供公共服务;引导公共舆论支持经济发展;建立经济制度;等等。但有的政府行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比如行贿受贿、战争等。在不发达国家,由于不能只搞经济放任,所以职能就显得更重要了。
经典语录
一旦制度开始变化,它就会以加强的方式变动,旧的观念与关系改变了,新的观念与制度逐渐变得更加相互适应,并按同一方向继续变化。然而,情况并不是增长一旦开始就将一直持续下去,也不是衰落一旦开始就永无终止。
一个社会是否允许某些集团把政权用于限制增加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在政治与经济事务方面所受的教育如何。
如果制度变化被推迟到很长时间以后,那么,由于许多原因中的某个原因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加速或减速就并不是产生于制度变化本身。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