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病毒病
草莓病毒病危害面广,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病毒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植株不能很快表现症状,因此生产上常被忽视。据1987~1989年有关科研部门对冀、鲁、辽、陕、甘、沪等草莓产地的病毒种类鉴定看出,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已成为我国草莓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草莓病毒的侵染株率高达802%,其中单种病毒的侵染株率为416%,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株率为386%。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4种。
(1)草莓斑驳病毒:单独侵染草莓时无明显症状,但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使病株严重矮化。此病毒由棉蚜和长毛钉蚜传播,还可通过嫁接和种子传播。
(2)草莓轻型黄边病毒:单独侵染时仅使病株轻微矮化,复合侵染时引起黄化或失绿,老叶变红,植株矮化,叶缘不规则上卷,叶脉下弯或全叶扭曲,严重减产。也由蚜虫和种子传播。
(3)草莓镶脉病毒:单独侵染时无明显症状。复合侵染后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黄白色或紫色病斑,叶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极度矮化。此病毒可由多种蚜虫传播。
(4)草莓皱缩病毒:有致病力强弱不同的许多株系。强株系侵染后,使植株矮化,叶片产生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叶片扭曲变形。皱缩病毒和斑驳病毒复合侵染时,病株严重矮化,如再与轻型黄边病毒复合侵染,危害更加严重。此病毒也由蚜虫传播。
草莓病毒病防治方法:
(1)培养和使用无病毒秧苗,实行严格的隔离和检疫制度,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无病毒苗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热处理法、茎尖组织培养法和花药培养法。无病毒苗在生产中要每2~3年更新一次,在病毒侵染率高的地区,则需每年更新一次无毒苗。为了防止栽培的无病毒苗被蚜虫传病毒侵染,在无病毒苗的栽植区周围2千米内不应有老草莓园。
(2)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防治蚜虫是防止病毒侵染蔓延的重要措施。利用蚜虫回避银色反射光的特点,可用银色聚乙烯薄膜覆盖母株;或者在蚜虫再侵染的活动高峰时间5~6月,每隔7~10天喷一次速灭杀丁。
(3)用太阳能高温处理土壤,也可用氯化苦或溴甲烷进行土壤消毒。草莓由于连作造成减产已成为草莓集中产区的重要问题,目前尚无理想的解决办法,而土壤消毒对防治病毒病以及黄萎病、线虫病等各种土传病虫害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4)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草莓自身的抗病力。在田间若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减少侵染源。
(5)为减少病毒感染,草莓最好不与茄科作物间作。
二、灰霉病
灰霉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分布很广,不论是保护地还是露地栽培都有发生。在棚内湿度高时发生多,露地栽培在梅雨季节时易发此病,是一种发生在叶、花、果柄和果实上的真菌性病害。在叶和果柄上发生时,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在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在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果实被害部位最初呈现油渍状褐色斑点,进而迅速扩大,至全果变软,密生灰霉。该病的病原菌灰霉菌除为害草莓外,还侵害茄子、黄瓜、莴苣、辣椒和烟草等多种作物,在气温18~20℃,高湿条件下大量繁殖,形成的孢子飞散于空气中传播。在气温20℃,阴雨连绵或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情况下,都容易导致灰霉病大发生。据调查,大棚栽培的草莓发病是在2月初,3~4月达到高峰,露地栽培的发病高峰在果实收获期的5月。灰霉菌孢子从健全组织侵入的能力较弱,多从伤口或枯死的部位侵入繁殖,因此,枯芽老叶是这种病害的易侵染场所,然后危及果实。
防治方法:
(1)避免施肥过量和灌水过多。
(2)不要栽植过密,防止植株徒长,过度茂盛。
(3)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可减少烂果率。
(4)保护地栽培应尽量通风换气,防止高湿。
(5)定期摘除枯叶病果,减少病源。
(6)药物预防,适用的药剂有可湿性粉剂托布津500~1 000倍,多菌灵1 000倍,百菌清600倍,克菌丹800倍,波尔多液200倍,从花期花序显露开始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共2~3次,灰霉病的防治应着重在花期进行,为了减少农药残留对果实污染,在开始收获后要避免使用药剂。
三、白粉病
白粉病为草莓常见病害,一般在露地栽培发病较少,保护地栽培因温、湿度适合发病要求,故病害严重。该病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叶片、叶柄等,被害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叶片卷曲枯焦,花瓣变为红色,果实受害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膨大停止,着色变差,此病在整个生长季可不断发生。白色粉状物便是该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气温为15~25℃时蔓延很快,此外连续阴雨,灌水过多,植株生长过于繁茂以及过分干燥均是诱发该病的条件。
防治方法:
(1)白粉病以真菌寄生为害,冬季结合清扫园地,烧毁腐烂的枝叶,及时摘除贴在地面的老叶。
(2)避免施用过多的氮素肥料,选用抗病品种,宝交早生抗性较强,春香、达娜、丽红均不抗病。
(3)保护地栽培注意通风,适当加大株行距,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4)药剂防治,适用药剂有7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 000倍,50%的多菌灵可湿性剂1 000倍,胺磺铜500倍,应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防治,开花前每隔10天进行一次喷药,发病较多时可缩短间隔天数,开花后避免用药,否则有可能增加畸形果比例。
四、革腐病
革腐病是草莓中主要的果实病害。幼果受害后,病部呈褐色或深褐逐渐呈皮革状。成熟果被害部位表现黄白色逐渐呈草腐状。在高湿条件下,果实表面有白色霉状物,病果散发一种难闻的气味,该病为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患病落果和土壤中越冬,耐寒性很强。病害侵染需要较高的湿度,温度为17~25℃。
防治方法:
(1)保护地栽培注意通风,排灌设施完好,降水过多时应及时排水。
(2)避免过多施用氮肥。
(3)开花后最好铺上地膜或铺草,以防土壤中病菌侵染。
(4)及时采收,防止碰伤,发现病果立即清除。
(5)发病前可喷代森锰锌、百菌清或克菌丹500倍液,并注意清理田间遗落的病僵果。
五、芽枯病
也叫立枯病,多发生在春季,该病主要侵染花蕾、幼芽和幼叶,其他部位也可感病,为害症状表现为幼芽呈青枯状,叶和萼片形成褐色斑点,逐渐枯萎,叶柄和果柄基部变成黑色,在芽枯部位有白色或淡黄色的霉状物产生。芽枯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性很强,是很多作物的根部病害,除草莓外,还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病菌发病适温22~25℃,在多湿肥足的栽培条件下容易导致病害蔓延。保护地栽培温度较高,长期密闭,加上栽植密度过大,都会引起病害发生。
芽枯病病原菌主要在茎叶上越冬,如无合适寄主时可在土中存活2~3年。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在有芽枯病史的地区育苗种植,否则必须进行土壤消毒。
(2)定植时切忌过深、过密。
(3)保护地栽培要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以防湿度过大。
(4)及时拔除病株,尤其严禁用病株作母株。
(5)药剂防治可用敌菌丹水溶剂600倍或多氧化霉素1 000倍喷布3~5次,从现蕾期开始,每次间隔1周。
六、叶斑病
也叫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叶柄、果梗、花萼和匍匐茎,在我国各草莓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病叶开始表现为淡红紫色小斑点,随后扩大为直径3~6毫米的圆形病斑,中央呈棕色,后变为灰白色,酷似蛇眼状。叶斑病大量发生会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植株抗性降低。此病从春到秋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夏秋高温、高湿季节,病原菌一般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翌春形成分生孢子凭借空气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叶老叶,集中烧掉。
(2)发病重的地块在采收后全园割叶,然后中耕除草,彻底清理残枝落叶。
(3)搞好排水,防止土壤过湿,施用氮肥勿过量。
(4)药剂防治可用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代森锰锌500倍,克菌丹400倍,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灵1 000倍,进行早期预防。
七、轮斑病
在草莓产区多有发生,是草莓的重要病害。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也有发生。开始时叶面上产生紫红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展成椭圆形或菱形,沿叶脉构成“V”形病斑是该病明显症状。病斑扩大后中心部分呈深褐色坏死,周围有清晰轮纹,枯死叶上有黑色孢子堆颗粒,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大量枯死。该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属高温病害,28~30℃的夏秋高温季节发生严重,降雨量过多也易诱发此病。病菌在叶柄上越冬,空气传播。
防治方法:
(1)及时清理草莓园,摘除病叶老叶,消灭病源。
(2)保护地栽培时注意通风透气,控制土壤湿度。
(3)适时追肥、灌水,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性。
(4)药剂防治可喷代森锰锌400~600倍,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灵1 000倍,敌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喷洒。
八、叶枯病
是我国草莓栽植区重要的叶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受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呈褐色,边缘为紫红色,后期病斑上可形成褐色小点,即为病菌分生孢子器。当病斑连在一起时,使叶片大面积枯死。常表现为“V”字形枯死状。发病适温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雨水过多会加剧病害发生。在北方主要是6~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培育健壮苗,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
(2)头年栽草莓时,用40%的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20分钟,可减少翌年发病病源。
(3)及时摘除病株病叶,注意清理园中的腐烂枝叶。
(4)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喷布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九、根腐病
该病近年来有发展趋势,地势低洼易发病。
植株发病初期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红褐色,再逐渐向上萎缩枯死,根的中心柱呈红色或淡红褐色,然后开始变黑褐色而腐烂。有时初看植株好像是健全的,实际上根部的褐变已在进行。病菌主要由土壤和苗传播,在土壤中随水扩散,自根部侵染植株。该病原菌属低温型,发病的适宜地温为10℃,病菌繁殖适温为22℃,因此,在气候冷凉和土壤潮湿条件下此病发生相当严重。
防治方法:
(1)种植地最好不单一种植草莓,应实行轮作倒茬。
(2)避免在地势低洼地栽培,否则需修筑高垄高畦,确保排水畅通。
(3)最好用软管灌水,并适时中耕。
(4)进行土壤消毒,用氯化苦每亩15~20升熏蒸、穴注或滴灌。
(5)覆盖地膜,提高地温,有利缓解病害蔓延。
(6)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引入的欧洲品种戈雷拉、红岗特兰德具有较强的抗性。
十、黄萎病
在匍匐茎抽生期,子苗极易感病,发病幼苗新叶失绿变黄,叶片明显变小,弯曲畸形,发病植株生育不良,从下部开始,叶片变褐逐渐枯死,根部也出现黑褐色,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该病菌在土壤中能以厚垣孢子长期生存,靠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繁殖。在假植育苗圃往往9月发生病情,半促成栽植多在2~3月,露地栽培主要是3~5月发病。一般去年有病情的地块苦继续栽植草莓,第二年肯定发病。
发病适温为25~30℃,连作、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会加重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严格实行土壤消毒,在所有栽植草莓的地块都进行消毒。消毒药剂可用氯化苦,或者利用太阳能消毒土壤。
(2)避免在发病园中选留繁殖母株。
(3)避免连作。
(4)及时摘除老叶,发现病株尽早拔除,要深埋或烧毁。
(5)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丰香、春香对该病抗性强,宝交早生、达娜抗性弱。
十一、枯萎病
该病在草莓产地广泛发生,尤其是与茄子轮作地区,病情更为严重。草莓开花结果期为枯萎病多发期,发病初期叶柄出现黑褐色条形长斑,外围叶自叶缘开始变为黄褐色。病情加剧后,整片叶下垂,变为淡褐色,植株矮化,最后呈枯萎状而死亡。当地上部枯萎时,地下部根量减少,细根全部变黑、腐败。此时若切开叶柄和根茎,可以看见维管束部位呈破线状或环形褐变。
枯萎病是由半知菌类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里的病残体中越冬,然后借土壤传播,自根部侵入植株体内,并在维管束里移动发展。该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茄科多种作物。发病适温为20~24℃,28℃以上高温时病菌繁殖受阻。
防治方法:
(1)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同时需防止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