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南郊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之上,其分布范围南起榆树沟,北至泉齐沟,东到西干渠,西抵贺兰山,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对自己的陵寝之地选择是非常谨慎的,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死后能不受到外界的打扰,免受盗墓者的侵害;另一方面,他们也企图通过选择最佳的风水宝地,来使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世,永远的兴盛下去。这就使得古代帝王选择陵寝,十分重视“风水”形胜。理论上讲,一个理想的帝陵居所应该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之地。而在具体的堪舆实践中,历代帝王对自己陵寝的选择标准又随着风水学说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宋夏时期,比较流行的风水堪舆学说是五音姓利学说。
我国古代流行阴阳堪舆之术,五音姓利之学。此说源于西周五行说,后经历代穿凿附会,增修补订,开始形成了一个庞杂的体系,并涌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专家和论著,致使此说自唐迄宋越传越盛,官府民间无不争相实行。所谓五音姓利,就是将天下姓氏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归类,每姓各入五音,如张、王属商音;马、吴属羽音;赵、周属角音等,而每音又有一定的吉地方位。由于宋室皇族姓赵,赵姓划归于角音,因此角姓贯鱼葬法在宋夏时期的河南、河北、关中一带十分流行,北宋皇室即按此法布置墓地。
受宋朝墓葬文化的影响,西夏的陵寝之地也非常注重五音姓利之说。人们认为帝陵居所趋于完美的条件是“山高水长”“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岗埠形势,小顿大起,延连百里不断者”。就上述原则来看,除了因为地形所限,完美地形条件中的“西北地穹,东南地垂”这个条件达不到外,其他所有条件统统完备,所以西夏王陵在当时的阴阳堪舆专家看来,绝对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足够保证西夏王朝的福祚长久。具体而言:
西夏王陵处于背山面水,依附帝都的有利地势,可谓是得地形之利。所谓山,就是指的贺兰山。贺兰山在西夏民众心中,无疑是一座神圣的山。贺兰山不仅是西夏帝都兴庆府的天然防御要塞,而且是西夏皇族的龙兴之地。据史籍记载,李德明当年之所以选择从黄河东岸的富庶之地——灵州迁都到当时尚未完全开发的怀远镇(兴庆府的前身),就是因为传说附近的贺兰山突然出现了真龙的踪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是西夏统治者为了打造自己是“真龙天子”而演出的一幕闹剧,其目的就是要愚弄普通民众,使他们死心塌地的效忠于西夏皇族。虽然这只是李德明、李元昊父子为了登基称帝所进行的前期舆论宣传和准备,但在当时封建迷信充斥、佛教文化盛行的西夏社会,无论是帝王大臣,还是寻常百姓,对于割据多年的党项拓跋氏的统治,还是普遍认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帝王被看作是龙在民间的化身,帝王的驾崩也就意味着龙的死亡。在西夏人的意识中,既然神龙的真迹出现在贺兰山中,那么龙死后也一定是以贺兰山为墓穴。因此,作为真龙天子象征的西夏皇帝一旦驾崩,只能选择埋葬在贺兰山脚下,那里才是皇帝的灵魂安息之所,也是再完美不过的安排。西夏时期的贺兰山,绿树成荫,植被良好,贺兰山因为是西夏人心中的圣山,一般的普通百姓是不准随便进山打猎樵采的。贺兰山的地势高爽,夏季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因此这里成了西夏皇族的皇室禁苑,西夏建都兴庆府后,在贺兰山中建造了大量的离宫别院,成为夏季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纳凉的地方,也是皇帝议政会盟、游宴娱乐的重要场所。如今在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就发现有西夏离宫和寺院的遗迹,充分说明了这里曾是西夏皇族重要的居住地。由于贺兰山地势险要,这里成为西夏最重要的军事要地,这里是全国驻扎军队最多的地方,元昊时期,差不多全国六分之一的军队都驻扎在贺兰山一线。由于西夏举国崇尚佛教,因此,贺兰山中佛教寺院众多,使得这里成为佛教文化圣地。西夏时期,社会各个阶层大多笃信佛教,皇帝更是以“佛王”自居。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佛教的气象和声势达到了顶峰。正如著名的西夏碑《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中所描述的那样:“舍利丽黄金之色,齿牙宣白玉之光。依归者云屯,供养者雨集。”真实反映了西夏贺兰山一带佛教昌盛的景象。作为西夏的“圣山”,贺兰山修建了很多规模宏大的佛寺,直到明代还保留着“云锁空山夏寺多”的景象。史籍中记载的贺兰山名刹有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大佛寺等。在这些寺庙里,高僧云集,佛塔林立,全国各地的佛教信众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顶礼膜拜,焚香叩首。
与贺兰山对应的水,则是贺兰山东侧的黄河,城则是指西夏国都兴庆府。兴庆府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地理形势十分优越。兴庆府具有天然的建都优势,正如迁都兴庆府的李德明所考虑的那样,兴庆府背靠贺兰山要塞,东临滔滔不绝的黄河天险,河东又有西平府(即灵州,今吴忠市境内)作为屏障,真可谓是四塞险固、关防严密,是绝佳的建都场所。正好处于这块建都宝地西侧的西夏王陵所在地,不仅拥有东西两面山河拱卫的地理优势外,还享受着西夏帝都兴庆府夜夜笙歌的和平气息。
西夏王陵除了地形险要外,还具有地势高亢,绵延不绝的优势,可以充分显示皇陵的威严仪态。西夏王陵陵园所在地正是贺兰山向东突出之处,这里是兴庆府离贺兰山最近、地势较高之处,西夏诸陵海拔在1156~1220米(兴庆府海拔1110米),居高临下,面向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开阔,附近没有任何阻碍视线的地形地物。埋在这里的西夏皇帝们也许梦想着死后,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着自己欣欣向荣的帝国,护佑着自己的子孙后世,那样的愿望无疑是每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西夏皇帝们最强烈的感受。因此,西夏王陵选在这里就理所当然了。
西夏王陵还具有避风趋阳,坚固高敞的优势,可以保护埋葬在这里的西夏皇族尸骨免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西夏王陵陵区位于贺兰山东麓,背依高耸入云的贺兰山群峰,可以有效地躲避从西部阿拉善高原上吹来的强劲寒流和漫天沙尘,受到冷空气和沙尘的影响相对来说要缓和弱小得多。陵区附近沟口不多,风口自然就少,使得王陵免受自然风力的风化破坏。与此同时,王陵平坦的地表,开阔的地势,可以充分接受较多的阳光照射。每当旭日东升,霞光灿烂,一座座巍峨的陵台矗立在阳光之下,掩映在松涛之间,即安详宁静,又风景宜人,呈现出一幅神秘辉煌的景象。郭璞的《葬书》上讲:“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西夏王陵陵区这种一半封闭一半开放的地形聚集了热气,承受了阳光,有利于守护和祭祀活动的开展,使得陵墓最重要的“风水”得以很好的保存。其次,陵区地表的土层比较薄,遍布坚硬的砾石和粗砂,使得这里的地基承载力大,不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西夏陵区地壳由数条阶梯状断裂带组成,可以有效减缓地震的冲力和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自西夏以来八九百年,银川虽然历经多次强大地震,但陵区内黄土夯筑的陵台、角楼、神墙等依旧巍然屹立、很少塌毁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夏陵区地下水位比较深,达十数米至数十米,多属沙质土层,排水性能良好,使得深埋地下的帝王棺椁不易受地下水的浸泡和破坏。陵区春季不受土层冻融作用的影响,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比较优越,方便从事大规模的陵寝建设工程,不用担心受到地质水文条件的限制。陵区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一般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加上位居地势高峻的贺兰山麓,雨水就更加稀少了。陵区附近相对沟谷较少的地形,山洪的频率和强度相对较小,使得陵区免受山洪的冲击。在没有人为破坏的前提下,西夏王陵土高水深的地质环境,比较有可能避免山洪和地下水对墓中尸骨的伤害,有利于陵墓的长期保存和完好保留。
从地形上看,西夏王陵和西夏都城兴庆府,以及位于西北、深处贺兰山中的皇家宫廷林苑,组成了一个大三角,这三处重要建筑之间相互呼应,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在受到军事威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陵区的安全。西夏前期,战事不断,面对着辽、宋两国的主要威胁,契丹和北宋的军队曾从北、东两面进击西夏,甚至一度攻破深处于贺兰山中的西夏离宫,但居于大三角西南后方的陵园则是比较安全的。直到西夏王朝覆灭之日,陵区才最终落入蒙古军之手而惨遭破坏。所以,在西夏以军事立国、战争频繁的情势下,陵区布局也受到军事地理形势的重大影响。
正是由于这里具有众多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才使西夏帝王们把自己的埋骨之所最终选择在这块土地上,风水之说当然带有比较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和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念和辨证思维。正是这些条件和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西夏王陵陵区成为西夏帝王眼中的“福地”和“龙脉”,才造就了今天耸立在贺兰山东麓的“东方金字塔”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