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73000000002

第2章 刘邦篇

太自信了会吃亏

人太自信就会出事,韩信的失败就是一个历史教训。因为感觉到自己的功劳大,韩信在当上楚王后,就有了一些出格的举动。立国后,刘邦正为这些不服管理的异姓诸侯王们有碍天下大治,想一个个地收拾的时候,韩信偏偏先是收留敌将,后是策划政变,结果被发现处死。司马迁在评论韩信时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这是正确的批评。

韩信虽然是人才。但刘邦对韩信是有许多看法的,他第一次与韩信翻脸是在垓下大战后。

垓下大战时,刘邦的主战军团是韩信的三十万齐国部队。项羽灭亡后,最让刘邦担心的,就是韩信的这股力量。幸好,韩信军团中两大团队——骑兵团司令灌婴和步兵团司令曹参,都是刘邦嫡系班底。特别是灌婴的骑兵团,在垓下之役中功劳最大。获得项羽尸首的五大将领,均属灌婴军团。

战后,刘邦下令各诸侯先返回自己封地,等候进一步评定功劳和分封事宜,所以大家都在很愉快的气氛下,班师凯旋回到封国。张良、陈平建议刘邦以禁卫队伺机夺取韩信三十万部队的兵权,以免日后产生祸患。在灌婴、曹参的协助下,如果刘邦亲临军团中,要制住韩信并不困难。刘邦得知韩信总部在返回齐地前,准备先到齐国西南巡视,并暂驻营在定陶城中。于是刘邦率禁卫军直奔定陶,假借劳军而直入韩信大本营,夺其三十万大军令旗。由于灌婴、曹参均支持刘邦,韩信也不敢抗议,只保留直属兵团指挥权,其余的全坦然地交付刘邦。刘邦承诺以韩信为楚王,齐地则另有分派。楚地本来便远大于齐,并且韩信又是楚人,因此韩信也很乐意地接受了。

因为刘邦宣称,这次行动只在确立刘邦在联盟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并不伤害韩信权益,反而给韩信幅员更大的楚地,因此并未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他们大多认为刘邦的夺权行为是善意的,也是有必要的。

后来刘邦又借着这个机会,将韩信从楚王贬成了淮阴侯。项羽左右大将之一的龙且死于潍水之战,可是另一位大将钟离昧在垓下之围后便失去行踪。钟离昧曾数败刘邦军队,刘邦对他痛恨不已。钟离昧和韩信却英雄惺惺相惜,尤其韩信对钟离昧的智谋和勇略颇为欣赏,所以在刘邦的追缉下,钟离昧暗中依附韩信。没多久,刘邦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下令逮捕钟离昧,解送至京城审判,但韩信却置之不从。十月,追缉钟离昧的官员正式向朝廷提出,韩信庇护朝廷重犯,恐有造反意图。

刘邦召开会议,询问军团将领们的意见。将领们都主张采取强硬态度,以大军压境,擒捕韩信和钟离昧,刘邦却低头不语。

陈平在旁问:“对韩信的控诉,韩信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陈平说:“陛下的军队,在作战力方面和韩信的军队相比谁强?”

刘邦说:“不如韩信。”

陈平说:“在座诸将领在指挥作战的才气上,和韩信相比,怎样?”

刘邦说:“不如韩信。”

陈平说:“陛下的军队作战力不如韩信,陛下的将军指挥能力更不及韩信,在这种条件下却出兵打仗,我很替陛下担心!”

刘邦说:“那该怎么办?”

陈平说:“自古以来天子常有巡狩、会诸侯的礼仪,以显示关心地方民情。现在陛下可假装将赴云梦地区巡狩,并会诸侯于陈、楚之西界。韩信接到天子巡狩会诸侯的消息,就会依礼仪以非武装的姿态前来会盟,只要韩信没有决战的准备,陛下就可轻易地将他擒获,而且这只要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到了。”

刘邦很赞同陈平的计谋,就下令通知附近诸侯,将到云梦地区巡狩,并会诸侯于阵地。接着刘邦便率禁卫军团出发。随行的将领也都率其军团跟随出巡。韩信闻讯,半惊半疑,调查钟离昧事尚未有结果,刘邦却率诸侯巡狩,并要自己会盟于阵地,到底为什么?要是举兵反叛,势必遭到围剿,尽管未知,这却是韩信的本意,所以迟疑不定。

有人对韩信说:“只要杀死钟离昧向皇上表示忠顺,皇上心喜就不会有祸患了。”

韩信觉得有道理,只得和钟离昧商量。钟离昧虽不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开危难,可不忍心自己牵连韩信及楚国军民,只得自杀身亡。

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阵地,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前往谒见。可是刘邦仍下令武士逮捕韩信。韩信自认无罪,向刘邦抗议。刘邦将调查官员的控诉书,宣示给韩信和众诸侯。韩信不禁当场叹息道:“果然如同别人一再向我警告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完全平定,我这个替皇上打天下的功臣却会被杀啊!”

刘邦便下令把韩信抓走了。

返回长安后,主管诸侯和朝廷关系事务的官员田肯向刘邦建议:“陛下制服了最具威胁的楚王韩信,现今关中建立京城稳定汉王朝的威权。关中一向有形胜之国的美誉,险河峻山,易守难攻,居高临下。掌握东边的中原地区各诸侯对政权的稳固很帮忙。但在东方靠海地方的齐地,自从韩信调离后,一直没完善的安排。齐地东有琅琊和即墨等富饶的地方。南有泰山为屏障,西有黄河孟津的险要,北有渤海的水产和贸易之利:地方有能集结的兵力高达百万以上,和关中遥遥相对,以前便有东、西帝之称。

像这样的地方,晋封给任何一位诸侯,都会对皇权形成重大威胁,所以除亲子弟外,莫晋封为齐王,以稳定大汉王权的发展。”

刘邦深表同意,特赐金五千两作为提出有创见议论的奖赏。由于长安的宫殿都在建设之中,重要的朝议仍在洛阳举行。

刘邦很注意楚地韩信军团的态度,把韩信留在身边多少有些人质的作用。

刘邦堂兄刘贾这几年在楚地驻营上颇有功绩,刘邦便派刘贾暂驻楚地,代理韩信之职。

到达洛阳后,刘邦立刻赦免韩信罪名,可也正式削除他楚王之位,改封淮阴侯。这显示刘邦也不相信韩信有造反之虞,只是为了削除韩信兵权,以化解他对朝廷的长期威胁而已。韩信深感刘邦对自己能力的担心,也称病不上朝,心里却愤恨不平,更公开表示不愿与周勃、灌婴等将领同列,将领中有人同情韩信,有人则公然排斥,韩信消极抵抗的态度,也使大汉皇朝军高级将领中,呈现一股紧张对峙的局面。

和刘邦有生死之交的猛将樊哙,就很同情韩信。樊哙出身虽低,但娶吕后之妹为妻,和刘邦关系密切。

樊哙个性开朗,一向勇敢又重义气,他对韩信的军事才华一向推崇,对刘邦左右亲近大臣的排挤韩信愤恨不平。所以在这段期间,常刻意表明对韩信的亲近和友谊。

有次韩信到樊哙府上拜访,樊哙亲自跪拜迎送,完全依诸侯王礼节相对,并以臣自称,韩信深为感动,对外公开说:“我这一辈子愿与樊哙等人为同志,也不愿争名夺权于高级将领间。”

刘邦也深知韩信心中的不平,可为国家百年安稳,牺牲韩信也是万不得已的。所以他常召见韩信,想以私下交谊来抚慰韩信内心的不满。

韩信被贬,取得了成功。刘邦的心里就踏实多了,他很清楚,现在天下除了韩信,剩下的那些将领,已经没有人可以真正对他构成致命威胁了。

处理了韩信,夺得了兵权,刘邦心里仍不满足,还有几件事等着他去收场。一是齐国的流亡领袖田横,一直是他的隐患,要是不早日除掉,一定会积蓄力量,卷土重来。

于是,他手下的谋臣又向他献计策,决定对田横采取招抚政策,以免兵戎相见。

当初,韩信以水代兵,淹毙楚将龙且,随即又派将军曹参进军城阳,俘获并处死了齐王田广。担任齐相的田横,随即自立为齐王,与汉军对抗。韩信派骑将灌婴继续追杀,在垓下大败齐军。田横率残余人马投奔活动于梁的彭越。不久,彭越被刘邦封为梁王。田横怕刘邦追究自己,又领着门客和徒众五百多人躲到东海的一个小岛上,过着捕鱼、垦荒、与世隔00生活,实际上仍在窥测时机。图谋东山再起。

刘邦认为田氏在齐国很有根基,不妥善安置,会对新建立的政权造成威胁,便派使者持诏书招降田横,宣布赦免他过去的罪责,并让他去洛阳做官。

田横却信不过,拒绝说:“臣曾烹杀陛下之特使郦生,现在郦生的弟弟郦商在朝中为大将,臣若来到京城,也许会遭到报复,所以不敢奉诏。

请将臣等废为庶人,守于海岛中。”

特使回报刘邦。刘邦立刻召见郦商,诏令:“齐王田横将入京向朝廷表示恭顺,他和你虽有宿怨,可是为了国家大事,你的人马或郦氏从属有敢乘机报复者,将判以灭族之罪。”

刘邦再命特使持此诏令出示田横,以表召见之诚意,并传口头诏令表示:“田横上京表现顺服,大者为王,小者封侯。若不来,将令大军前往征剿。”

田横担心岛上因他而遭逢战乱,便和两位门客乘坐诣驿车,前往洛阳拜见刘邦。他们走到离洛阳只有三十里地处,田横对使者说:“做臣的拜见皇帝,应当先洗洗身子,换换衣服,才表示尊重。”使者同意田横进驿舍“沐浴”。

到了驿舍,田横流着泪告诉门客:“田横原本和汉王同为诸侯领袖,平起平坐。现在汉王贵为皇帝,田横却为亡国之虏,必须北面臣事之,这种耻辱实在相当难堪。并且我烹杀郦商之兄,却与郦将军成为同事,并肩站在朝廷上,纵使有皇帝诏令,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可是我天天在朝中面对郦将军,心里难道不惭愧吗?陛下召见我,不过想看到我的面貌罢了,现在请斩下我的首级,由此急驰入京只三十里,相信形貌尚不致有太大的变化,还可辨识得很清楚!”

田横这番话的意思是,刘邦想控制的只是他本人而已,只要证明他死了,就不必向岛上的军民施加武力了。说完,田横就自杀而死。门客立刻取下田横首级,用木匣妥为放置,再通报使者,使者大惊,也火速陪门客奉首级急驰洛阳,向刘邦禀报。刘邦见田横之贤名,也感伤地表示:“田氏兄弟三人(指田横、田荣、田儋)皆起自民间,而先后称王,颇得齐民拥护,实在称得上贤能的人啊!”

葬礼完毕后,两位门客并跪在田横墓旁,也自刎而死。

韩信由王降为侯,地位和灌婴、周勃这些他原先的部下等同,使他心里难堪。他对刘邦一直忠心耿耿,居然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夺去了王位,更使他感到愤慨与懊丧。无情的现实,证明了以前蒯通劝说他的话是正确的,这时,他才真正萌发了要造反的念头。

韩信被降职调京后,刘邦和韩信有过一场单独的谈话,评论朝中各位军事将领的指挥水平。高傲自信的韩信逐一评价了将领的水平,话语中显示了自己的不凡。刘邦趁机让韩信替他打分,韩信依然傲气未收,说:

“陛下指挥十万兵马,至多不过这样。”

刘邦听了也不恼,就问韩信:“你有何本事呢?”

韩信说:“我能指挥的兵马可以不计其数。”

刘邦听了笑着说:“如果多了就有用处,你怎么会让我给拿到京都?”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将兵,却长于将将,因此我输给了你。不过你的成功不是本事而是运气好,这是别人无法做到的。”

从刘邦与韩信的这段对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韩信根本瞧不起刘邦,刘邦也颇以能用阴谋手段擒拿韩信而洋洋自得,他们之间已毫无君臣、尊卑、上下之分。

韩信完全失去了以往对刘邦的感恩戴德情感,刘邦也完全没有了对韩信的尊重心理。韩信的叛逆心理已溢于言表,可刘邦的自鸣得意,同样不加掩饰。这说明,刘邦与韩信之间,矛盾冲突逐渐恶化,很快就要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后来,刘邦封陈豬为赵国相国。他在赴任前去见韩信,韩信对他说:

“将军将要把守的地方是天下的精华之地,现在将军是皇上的宠臣,要是有人告你谋反,皇上一定会相信。假如有人再告,皇帝一定会派兵征讨你,那时我在这里起兵与你呼应,天下就可能是我们两人的了呀!”

两人从此定下了推翻刘邦的阴谋。

转眼到了九月,陈稀与王黄等人公开反叛,自立为代地之王,刘邦早有思想准备,亲自统兵前往平叛。此时韩信决定铤而走险,当他得知陈豬反叛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亲信去代地,对陈豨传言他将在京城举兵相助;一方面命家臣做好准备,在约定的夜间传假诏,赦免官徒、官奴,以壮大自己的军队,到时就乘刘邦在外地的机会突然袭击吕后和太子。

刘邦率兵离京赴代地后,正想举行政变的韩信万万没想到,他的一个食客把自己所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吕后,吕后一听,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几乎要做韩信的刀下之鬼,喜的是韩信事有不机,秘密泄露,苍天不灭汉朝。

她想来想去,却不知怎样应对,只好找萧何商量。萧何给吕后出了个主意,假称刘邦的使者从前线归来,陈稀的反叛已被镇压,陈稀本人也被杀死,要求在京城的列侯和群臣进宫祝贺。

吕后和萧何计策已定,萧何便亲自去见韩信,并劝说道:“你虽然有病在身,还是应该强打精神到宫中去表示祝贺为好。”

韩信是因萧何的推荐才被刘邦重用和赏识的,两人的关系始终很亲密。现在萧何亲自上门劝说,韩信一方面碍于老朋友的面子,一方面也没有想到萧何会设计来捉拿他。当时,他对陈豨失败的消息是将信将疑,对进不进宫朝贺拿不定主意。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的阴谋已被揭发,现在又有萧何亲自来劝他进宫,他就听了这位老朋友的劝告进了宫。

他一进宫就被吕后早已安排好的武士立即绑了起来,不加任何审讯,在长乐宫将他斩首。韩信临死前,懊丧地说:“我后悔当初不该不听蒯通的计谋,现在反被一个女人所欺骗,这真是天意啊!”

卸磨杀驴

作为一国之君,要是听信他人之言,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臣子,就会感到这些人都不可靠。只有杀掉才能除掉后患,这其实并不是明君的做法,但刘邦却做了。江山已定,收拾功臣,这是历代皇帝惯用的办法。中国民间所说的卸磨杀驴,讲的就是这种事情。

为了进一步加强北方防务,刘邦立自己的庶子刘恒为代王。

刘恒生性淡薄,生活俭朴,声望颇高,是刘邦诸子中最能让他安心并信得过的。由他来管辖敏感地带的代国,当然是再适当不过的了。

梁王彭越是土匪出身,当年以游击战牵制住项羽的粮食补给体系,功劳很大。彭越年纪较大,又不修边幅,因此和刘邦很合得来,君臣关系还不至于太不平衡。

自从韩信被废为淮阴侯之后,彭越也生了警觉心,对刘邦不再完全信任。

陈豨造反时,刘邦曾向各诸侯王求援,可是除了刘邦自己的儿子齐王刘肥,加上齐国宰相又是刘邦死忠派的曹参,曾派出了大量军力响应皇军外,其余诸侯很冷淡,让刘邦非常不满。

彭越最初以年老多病为借口,只派遣部将率兵前去邯郸会师。然而刘邦这时最希望彭越能给他支持,因此很生气地派使节到梁王府埋怨了一番。

彭越担心刘邦怀疑其忠诚,准备亲往谢罪,但部将扈辄强烈反对。他向彭越进言说:

“君王刚开始既不派兵表示支持。现在皇上指责了,你才勉强过去,势必会让皇上逮捕的,不如乘此机会举兵造反。皇上这时正忙于邯郸战场,对我们也无可奈何,也许能成功。”

彭越自然不会答应,但也未曾赶往邯郸。

梁国的太仆得知扈辄教唆彭越叛变,便逃亡到关中向刘邦密告。

刘邦正在长安城中,听得彭越太仆密报,连想都不想,便派兵向梁地进发了。

汉兵打进彭越宫中时,彭越是毫无防备,当下束手就擒,被带回了洛阳。

刘邦把彭越交给御史审讯。

没有反叛行为,彭越无从交代。他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辩白。

御史深知刘邦的意思,不论彭越如何分辩,还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梁王已有反叛之意,按法律应当处死。”

刘邦得到这样的奏章倒有点儿犹豫了,他心想:“诸位异姓王中,韩信、彭越功劳最大,当初,张良向我进言,说若要消灭项羽,有三个人最有能力,一是韩信,一是彭越,一是英布,这三个人为我建立天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天下初定,韩信已被皇后杀了,若朕再杀了彭越,岂不会让有功之臣人人自危。不如我赦免了他死罪,以示皇恩浩荡。”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令:“赦免彭越死罪,作为罪人,流放到蜀郡青衣居住。”

彭越觉得实在冤枉,多次恳请面见刘邦。可刘邦哪里给他机会?当初在火线上共同拼杀情同手足,现在面对面听他申诉,刘邦怎好面对呢?绝望之余,彭越只得率部下随从,朝蜀地迸发。

这一天,彭越到达郑地。主仆几个饥饿劳累,就在客馆中停下歇息。

吃饭之时,忽然听得旁边的人议论道:“皇后正在城中歇息呢。”

“她怎会到达这里?”

“听说是从京城到洛阳去的。”

“难怪我今天看到街上布满了士卒,原来是为这个。”

彭越心中一阵狂跳,暗想:“好哇,机会来了。我为什么不求见皇后,向她诉说苦衷,求得开脱呢?我本来就没有反叛之心。”

目后并不知刘邦赦免了彭越。听说彭起来了,就让他进来。

你跪在地上说:“皇后陛下,臣绝无反叛之心,都是那太仆诬陷臣。

想当初,高祖与项羽相持不下时,臣毅然决然投奔到汉军之中。得到高祖的将军印后,臣打击项羽,扰得他不得安宁,让汉军得以在败后休养生息。后来,臣又与汉军合兵垓下,消灭项羽,臣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请皇后为臣做主,臣太冤枉了!”

说到伤心处,他不禁泪如雨下。

吕后心中已有了主意,假装出恼怒的样子,说:“高祖一定是被那小人蒙蔽了,怎么能让你梁王这样呢!”

过一会儿,她又温和地说:

“梁王,委屈你了。这样吧,你别去蜀地了,先跟我回去吧,我自会在高祖面前为你说情。”

彭越万分感激,倒地便拜:“谢皇后圣恩,臣下就指望皇后明察秋毫了。”

到了京都,吕后对彭越说:“你且在宫外等候,我进宫去找高祖,等着信儿吧。”

彭越千恩万谢,老实地等待,心里很高兴,他认为吕后就不像刘邦那样武断,很有人情味儿。

进入宫中,吕后见到刘邦后,就屏退了左右,对刘邦说:“彭越是一名壮士,可以由盗贼到诸侯王,有其过人的能力,流放到蜀国,只会让他有抱负的机会,不如诛杀了他,以绝后患!”

吕后一句话,刘邦就对彭越下了狠心。

后来,在吕后的操纵下,重新审判彭越,并暗中教唆彭越之舍人假造证据,证明彭越造反,最后由廷尉王恬启奏请诛杀彭越。

彭越死后,刘邦还下令诛杀了他的家属。

略施小计擒英布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是一句俗语。但一国之君带病出征,的确会对鼓舞士气,树立军威,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上司,若能够不顾个人安危,与下属一起冲锋陷阵,尽心竭力,人人都会受其鼓舞,为其效力,尽心尽职;相反在其位不谋其职,不思进取,后患无穷。

刘邦除去韩信,诛灭彭越后,作为同属一类人物的英布也感到自己的安全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干脆叛变了朝廷。

刘邦得到消息,立即召集群臣,问道:“寡人待淮南王那么亲,他竟忘恩负义,反叛朝廷,你们说,这事该怎么处理?”

武将们异口同声:“出动大军擒拿叛贼,决不能迁就姑息。”可是,由谁率领南下平叛的大军呢?刘邦颇费脑筋。武将里面,没有人能敌过英布。自己年过花甲,体力不支,加上连年征战,觉得很疲困。他想让太子刘盈代己出征。

吕后却坚决不答应。她舍不得让宝贝儿子去两军阵前冒险。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说:“英布是天下出了名的猛将,又很会用兵。朝中的武将都是陛下过去的部属,按说是太子的长辈,他们哪会心甘情愿地听太子调遣?让太子领着他们出征,等于是让羔羊去管理一群恶狼,这事叫英布知道了,笑话朝廷里无人,更加助长了他的嚣张气势。陛下尽管有病,可虎威犹在,就是躺在车子里指挥,两军阵前,各位将领哪个敢不出力?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陛下还得支撑着再辛苦一回。”

刘邦不好反驳,只得长叹一口气说,“朕早就知道太子不成器,担不了重任。看来朕就是不要命,也得走趟淮南,给英布点儿厉害看看。”

给刘邦驾了大半辈子车的夏侯婴听了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就去找老朋友薛公讨主意。薛公以前当过楚国的令尹,此人足智多谋,常常料事如神。

夏侯婴问:“皇帝给淮南王封了土地,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为什么还要造反?”

薛公回答:“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功劳相同,地位相等,属于一类人物。朝廷杀了韩信,又诛灭了彭越,英布哪能不想想自己?淮南王反叛,是在意料中事。”

夏侯婴又问:“英布的阴谋能不能得逞?”

薛公明确回答:“不能!”

夏侯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就把这件事讲给刘邦听。刘邦也想听听薛公的见解分析,遂决定招来薛公,要和他亲自谈一谈。

薛公告诉刘邦:“英布要反叛虽然不可避免,他有上、中、下三种计策。采取哪一种却很重要。”

刘邦让他谈得具体些。

薛公扳着指头,有板有眼地说:“东取吴,西取楚,占领齐鲁,争取燕赵,这是上策,英布那样做了,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将不再属于朝廷;东取吴,西取楚,占领韩魏,控制储粮丰富的粮仓,堵塞雄险的成皋,与朝廷相持,这是中策,最后谁胜谁败,在两可之间;东取吴,西取下察,把钱财转到越国合起来,南与长沙结成联盟,这是下策,陛下只要出兵,就能容易地打败他。”刘邦问:“先生估计英布会用什么样的计策?”

薛公答得很干脆:“下策!”

刘邦仍有点儿不明白。薛公解释说:“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这是由各人的经历和秉性决定。英布凭一时勇猛被封为王,可他目光短浅,只考虑自己的富贵,不顾及百姓的利益。平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战时就会急功近利,所以,必然用下策。”

刘邦很赞成薛公的分析,更增加了平叛的决心。他下令:削去英布的王爵。封儿子刘盈为淮南王。同时,征调上郡、北地和陇西的车骑部队与巴蜀的地方武装三万多人,充做太子卫队,驻于霸上,维护京城安全。自己率朝中诸将及诸侯国军队组成的主力军。又大赦狱中死罪以外的囚犯编成前锋,让他们在作战时戴罪立功。

皇帝御驾亲征,英布着实吃了一惊。

英布在起兵叛乱时,趾高气扬地对部众说:“皇帝已经老了,他决不会自己出来打仗。过去只有韩信和彭越是我的对手,现在没有这两个人了别的都没有多大本领。只要我们一起兵,夺取天下,容易得很!”他这样一说,将士们乐得自在,谁也不去认真备战。

在用兵谋略上,果然像薛公估计的那样,英布首先攻打淮河东岸的荆国。荆王刘贾抵挡不住,败兵而逃宫陵。英布穷追不舍,杀死刘贾,吞并了荆国的五十二座城。接着,他又攻打淮河以西的楚国。

结果英布战败,逃往长沙,以图东山再起。

长沙国国王吴臣,是英布的妻弟。但他不赞成姐夫反叛朝廷,决定杀掉英布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吴臣派使者找见英布,假装是来迎接的。英布毫不怀疑,跟着使者到了番阳,住进一家豪华的驿舍里。半夜时分,英市睡得正香。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砍下他的脑袋,连夜渡江北上呈献给刘邦。

至此,刘邦总算平息了英布的叛乱。

用人不当必惹祸

如果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任用不当,就会酿出大祸。刘邦在任用陈稀上有失误。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明知陈稀和韩信关系密切,却重用此人,致使新的叛乱又暴发了。在御臣方面,刘邦有时显得游刃有余,有时却变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作为一国之主,驾驭臣子的智慧是十分重要的。

刘邦将任命樊哙在边防上负责赵、代等地区的军政事务。

但由于樊哙是重臣,不宜长期在外,刘邦改派阳夏侯陈稀出任赵国相国。兼领赵、代两地军政。

陈豬是很有名的兵法家,本身文武全才,是刘邦手下少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但陈豬非常敬佩淮阴侯韩信,他公开指称韩信为天下第一军事奇才,经常向韩信讨教历代战役的得失,相互切磋并得以成长。

在受任为北方防务的驻守大将后,陈豬特意到淮阴侯府向韩信辞行,并向韩信请教策略。

为了牵制陈稀,刘邦很快又任周昌出任赵国宰相,陈稀相国的职位便被撤销,行政方面改由赵国政府接办,陈稀只负责军事防务工作。这对雄才大略的陈豬,是个很大的打击。

陈稀开始有了危机意识,他对周昌很排斥,行为上也显得傲慢粗鲁。

陈稀最崇拜的人,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所以到边疆后,他立刻模仿信陵君的大规模养士作风。

母次由边疆返回赵国休息时,常有大批宾客跟随,车子多达千余乘,邯郸的官舍全部爆满,场面很大,让负责行政的周昌头痛不已。

陈豨态度骄傲,许多赵国官员对他都很有意见。

实在不好工作了,周昌便亲自到长安,向刘邦报与这一紧急情况。他告诉皇帝,陈豬大规模养士,野心勃勃,又手握全国精兵,负责边防多年,位尊权重,恐有异变。

刘邦一向也深知陈稀和韩信交情匪浅,于是立刻派人调查陈稀在代、赵地区有否涉及不法情事。

想不到回报的情况却让刘邦吃惊,陈稀已建立了庞大的特权组织,而且有不少事都瞒着皇帝。

陈稀也开始有了警觉,为求自保,他就积极和投奔匈奴的韩信联系。

韩信也派出王黄、曼丘臣等人回应,设法引诱陈稀叛离汉王朝。

此时正逢太子皇祭扫大典,刘邦便派使节召陈豬回关中述职,并参与大祭。陈稀怕回京性命难保,就和王黄等联合,正式举兵造反。

陈豬军势强大,为了安全,周昌立即撤回关中。

陈稀自立为代王,占有代国和赵国北方。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刘邦只好御驾亲征。因为事出突然,诸侯军队加入远征军的不多,只有齐国部队迅速驰援。

邯郸的防务尚称稳固,陈稀的部队并不能占有这个北方最重要的城市。

刘邦主力军顺利进入邯郸,另部署新防线。他看到陈稀部队并没有利用空档大举南下,便笑着表示:“陈稀不能在初期的优势下占领邯郸,无法掌握漳水天险,可见其内部的实力不强,我认为这场战争我们赢定了。”

周昌也跟着到达前线,他对刘邦建议说:常山地区共有二十五座城,居然一开始就有十五座陷落,郡守和都尉都未尽责,可诛杀之。”

刘邦问:“郡守和都尉是否有响应叛军?”

周昌说:“没有。”

刘邦又笑着说:“这只是力量不够的后果啊!郡守和都尉并没有什么罪过。”

刘邦又命令周昌。从赵国的官员中选出四位可以带兵的将领,周昌实在选不出,只好任意选择较资深的官员应付。

刘邦骂道:“就凭你们四个也能领军和陈豬相对抗吗?”

四人自知无能,惶恐地伏地谢罪,刘邦仍把他们封为千户,各领有一个军团。

左右亲侍幕僚觉得很奇怪,也搞不清楚刘邦的葫芦里卖些什么药,乃联合劝止说:“自从陛下人蜀、汉到征伐楚国以来,对将领的选派一向严谨,现在为什么这样随便?他们四个人到底又有什么功劳?”

刘邦解释说:“陈稀造反,连续攻陷赵、代等地,我也曾以羽檄征求天下诸侯的援军,但到目前都没有人积极响应。看来,这次我们必须依赖赵国本身的子弟兵了。因此我一定要好好对赵国臣属表示抚慰,怎么会去吝惜那四千户呢?”

众将领醒悟,都称赞刘邦的高见。

当刘邦得知陈豨阵营中的重要将领,不少都是商人出身,便高兴地表示:“很好,对付陈稀有办法了。”

他下令用大量钱财引诱陈稀的重要将领造反,果然有不少人阵前倒戈,双方势力的消长,也立刻呈现倒转的势头。

援军抵达邯郸,汉军兵势大振,刘邦准备和陈稀进行决战。

陈豬兵分数路,准备攻打邯郸。

张春的部队是主力,共有万余兵马,渡河占领聊城。侯敞则率万余人马在战场上游行,随时准备发动攻势。王黄也率骑兵部队于曲逆,必要时配合攻击。

陈豬自己和曼丘臣驻屯于襄国。

刘邦下令先锋大将郭蒙,和齐国宰相曹参率领的齐兵,攻击敌人主力所在的聊城。

灌婴的骑兵队准备应付曲逆的王黄部队。

樊哙军团盯住襄国,以免陈豨蠢动。

刘邦自己则率领郦商及夏侯婴攻打东垣,绛侯周勃从太原绕道袭击代地。

代郡驻守兵马不多,很快被周勃攻陷,周勃军更乘胜包围马邑。马邑是韩王当年的大本营,防守坚固,周勃全力猛攻,击毙不少守军后便撤回聊城。

当时主要的战场仍以聊城为主,郭蒙和曹参火力旺盛,张春陷入苦战,周勃人马又及时进入战场,叛军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遂为汉军攻破。

樊哙军团也成功地平定清河、常山等都,对襄国采取包围攻势。陈豬和曼丘臣部队无法越过雷池一步,也使主战场上的叛军声势锐减。

灌婴也完全封锁住曲逆的骑兵队,并将王黄彻底击溃。

刘邦本人力攻东垣,但由于防守力坚强,数攻不下。直到各路守军兵败消息传来,赵利只得撤军,陈稀军彻底失败,只得撤往塞外逃命。

以德服人最有效

刘邦为巩固中原统治,对赵陀实行安抚手段。使之“和集百越”,避免了其成为南边的祸害,这在当时是高明的。

身为君主,以武力让人屈服是暂时的,以德感化人的作用会很大。

赵陀是真定人,秦政府时期,受命率十万“楼船之士”,向岭南进军,占领了悉易。秦始皇在那里设置了南郡,任命任嚣为南郡守尉,赵陀为龙川县县令。

秦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任嚣正好身患重病。他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把赵陀叫到床前说:“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一伙把中国闹得乱哄哄的,形势从今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很难意料。南郡东西长好几千里,地方富裕,山川险峻。我本来想派兵封闭中原通往岭南的路径,不让乱军窜入,可现在病成这个样子了,力不从心。我看你很能干,又有从中原来的将士辅位,在这里经营得好,小则能成一方霸主,大则能成一国之君。这是我想了好久的事了,现在托付给你,你可要好好地干!”说完,把秦朝颁赐的符节文书移交给赵陀,赵陀信誓旦旦,保证按任嚣吩咐嘱托的去做。

任嚣死后,赵陀当了南郡守尉。他清除掉秦政府任命的官吏,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又给秦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的驻军发出命令,要他们严守关隘,不许中原军队进来。秦朝被推翻的消息传来,赵陀趁机攻占了桂林郡和家都,控制了整个岭南,自封为“南越武王”。

岭南的主要居民是越人。赵陀采取团结和依靠越人的政策,在各级行政机构中,吸收越人做官,组成汉、越联合政权。他尊重越人的习俗,自称“蛮夷大长老”,带头穿戴越人的服饰;鼓励汉、越通婚,让自己的孙子婴齐和王室子弟娶越人的女儿为妻。王室的女儿也嫁给越人首领。对边远地区的越人首领,时常送些礼物,进行拉拢。越人对赵陀都很感激。

刘邦也认为赵陀把南越治理得“甚有文理”。他忙于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决定对山高路远的赵陀采用安抚手段,使之“和集百越”,不要成为南边的祸害,便派太中大夫陆贾为特使,带着诏书、王印和礼品,去岭南封赵陀为南越王。

赵陀根本不把朝廷的特使放在眼里。他头上不戴帽子,腰里不系带子,露出黑油油的肚皮,两条腿叉开,很不雅观地坐在地上,俨然是一位未曾开化的蛮夷的酋长,等着陆贾拜见。

陆贸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地说:“足人是中国人,父母、胞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怎么忘了中国人的习惯,打扮成这般模样?难道是想凭借南越这弹丸之地,跟中国的皇帝对立吗?要是这样,那你就想错了。秦朝纲纪败坏,天下英雄纷纷举兵,流血牺牲,推翻了它。你在这场革命中没有立一点功,却割地自立,朝廷的将相无不要求讨伐你。由于大汉皇帝不愿劳苦百姓,才派我送上王印,破例封你为南越王。你本该知名报恩,用臣下的礼节到郊外隆重迎接才行,没想到你却这样不通情达理。

这事要是皇帝知道了,先掘了你的祖坟,灭了你的家庭,再派一员武将,带领十万兵马赴南越问罪,那时候你手下的将士一定会杀了你归附中原,你自己可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番话说得赵陀赶紧站了起来,连连谢罪说:

“我在边远地方住的年代久了,忘记了中国的礼节,还望先生多多包涵。”

<;01赶忙返回内室,穿戴整齐,按照臣民的礼仪接受了朝廷的封授,还摆设酒宴,为陆贾接风。

赵陀喝得满脸通红,借着酒劲,向陆贾问道:“我和萧何、曹参、韩倌,谁的本领强?”

陆贾不想扫他的兴致,顺口说:“你比他们都强一点儿。”

赵陀兴奋得忘乎所以,又问:“那我跟当今皇帝比呢?”这可是个原则问題,不能迁就。陆贾正色回答:“当今皇帝以布衣之身,起兵于沛,讨暴秦,灭强楚,继承三皇五帝的事业,为天下人谋利益。他管辖的土地,幅员万里,人口数以千万计。国内经济繁荣,万物齐备,政出一门,这是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过的。你治理赵国,人口不过几十万,大多数百姓尚未开化,住地又崎岖不平,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大汉的一个郡。你有什么资格能跟当今皇帝相比?”

赵陀自我解嘲说:“可惜我没有留在中国,因此才落到这里当皇帝了!”。

陆贾在南越留住了几个月,他常和赵陀促膝长谈,劝他清守臣道,与中原相好。陆贾就要回长安了,赵陀送他价值千金的礼物,心甘情愿地向朝廷称臣纳贡。

刘邦对陆贾的南越之行很满意,给他升了官。此后几年里,南越和汉相处融洽。双方在边界设立联络点,互通有无,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白马盟誓保江山

刘邦用白马盟约的手段,制约了吕后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保证了刘氏江山的长治久安。政治斗争残酷无情,这就要看谁有心计了。

刘邦建立国家后,设了八个异姓诸侯臣,当时诸臣对他也较忠心。但时过境迁,自从卢绾反叛后,刘邦感觉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吕后的势力却不断膨胀,使他忧心如焚。看来异姓的人,一个也靠不住。

刘邦决定采用盟誓的办法,确保刘姓天下的长治久安。他选了个黄道吉日,诏令文武大臣到太庙参加祭祀刘氏祖宗的典仪,吕后也受命作陪。

祭桌上供列着整牛、整猪、整羊三牲,旁边系着一匹活泼可爱的小白马。

殿堂上钟鼓齐鸣,香烟缭绕。盛满醇酒的器皿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味,午年时三刻,刘邦拈上一炷香,然后站到供桌旁,右手一挥,喊道:

“刑白马!”

早已持刀待命的武士一刀刺入白马胸中,白马长叫一声,倒在地上,鲜红的血如同泉水喷出。另有伺从赶过来接人盛酒的坛子。文武大臣包括吕后,每人分给一杯。

刘邦首先端起血酒,一字一句地说:“从今以后,不是刘姓宗室的人,不得封王;不是立有战功的,不得封侯。敢有违背盟约者,不管他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天下都要共同讨伐!”说完,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吕后也捏着鼻子,屏住气息,把血酒灌进肚子。文武大臣们齐刷刷地举着酒杯发誓:“谨遵圣命,万死不辞!”然后庄严地一口喝干。

大家心里明白。刘邦这样做是冲着吕后来的,皇帝和皇后争夺权力的斗争,已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仪式刚结束,一个近侍提醒刘邦:“舞阳侯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盧该是吕氏集团的人。现在他领着大军讨燕,万一要趁着皇帝病危时,带军队回来帮助吕后诛灭戚姬和赵王如意怎么办?”

实际上,樊哙对刘邦始终是一片忠心。

鸿门宴上,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勇闯虎穴,救护刘邦出危境;在平定三秦的作战中,他攻哪邑(今陕西眉县东北),占槐里(今陕西兴平市东南),水淹废丘(今兴平市),逼杀章邯;之后,又俘臧茶,捉韩信,灭陈豬,功劳举不胜举。史书上记载他“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

打垮了七支敌军,攻下五座坚城,平定六个郡和五十二个县。抓获敌国丞相一个,将军十二个,三百石至二千石的官吏十一人。

更为可贵的是,樊哙为人率直,敢于当面指责刘邦的缺点。英布在淮南叛变,告急的奏报如同雪片。刘邦却因生太子刘盈和吕后的气,躲在深宫里不见群臣,并指示宫门卫:不许放任何人进来打扰他。大家急得心如火燎,谁也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可樊哙却挽起了衣襟,推开拦路的护卫,径直闯进内宫。

刘邦头枕着一个小太监,紧闭双目,正躺在龙床上打盹。樊哙声泪俱下地劝告说:“陛下当初领导我们从沛县起义,东拼西杀,夺取天下,那是何等的英武!陛下现在却变成这个样子,萎靡不振实在叫人寒心啊!难道秦朝灭亡的教训,陛下这么快就全忘了吗?”

他的进言切中要害,催人泪下的话语,使刘邦猛地睁大了眼睛。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急忙到金殿上与群臣研讨南征英布的计划。

政治斗争自古以来都是残酷无情的。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刘邦认为:吕后尽管心肠毒辣,可毕竟是妇道人家,女流之辈,没有领兵作战的经历。樊哙却是一员猛将,尽管眼下还忠于刘姓,可是以后变了心,与吕后合谋起来,怎么办?与其心存侥幸,不如杀了樊哙,断了吕后的左右手,彻底消除隐患,才是万全之计。

刘邦,随即招来谋士陈平和将军周勃,命令他们带领几个可靠的人,搭乘驿站的马车,日夜不停,追上樊哙,在军中砍下樊哙的头,由陈平带首级回来验视,周勃留燕国接替樊哙领兵。

陈平是个办事很谨慎的人。他在路上对周勃说:“樊哙是皇帝的挚友,又是皇室的贵臣,皇帝现在生气了,要我们杀樊哙。以后他再后悔了怎么办?我们不如只抓不杀,带回来给皇帝自己处理。”周勃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两人追上樊哙,没有进入军营,而在附近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向樊哙宣读了圣旨。樊哙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他从容地向南叩了两个头,交出兵符印信,自己反背上双手,让军士捆缚,然后坐进囚车,让陈平押送回京城。

恩威并用治萧何

敢于承认过失,这是明君之举。刘邦当然没有错抓萧何,这一切都是有意安排的。刘邦怕别人的威信超过自己,因此才这样做,这是一种谋略,也是一种用人的手段。恩威并用,让人屈服。这是王者之道。

有一个叫召平的人久闻萧何贤相美名,因此对萧何十分关心。这一次,自己来萧何府中劝诫来了。

他说:“眼下,全朝文武都来向相国道贺,以为相国得到了皇帝的加封,又添一层荣耀。我却认为,相国从此要招祸了。”“为什么?”萧何急忙问。

“相国想想吧,皇帝无论战时还是现在,都是他在外面风餐露宿,领兵作战,饱受酷热严寒之苦。而你呢?则一直留在京中没有刀箭之险,平平安安。在这种情形下,皇帝却增加你卫士的人数,为什么?不过是淮阴侯刚刚在京中谋反,而引起皇帝疑心啊!为你设置卫队,这不是为了保护你、表示对你的宠幸,而是另有意图啊。”

萧何听罢,焦灼不安,问道:“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消除眼前的危险呢?”

“只要你坚决辞让皇帝的封赐,同时把家中的财产全部拿出来,交给朝廷的军队作军饷就行了,那样,皇帝就会很高兴了。”

萧何按照召平的计策辞让了刘邦加封的五千户食邑,又把家中的财产拿出来充作了军饷。刘邦果然对此很高兴。

英布叛乱的事发生后,刘邦曾再三询问萧何该怎样应对,萧何诚恳地说了自己的意见,又典卖了一些家当,交给刘邦作资助军队用。他的意思很明确,不过是问刘邦表明自己的一份忠心。

没想到却有一个朋友对萧何说:“你的这种行为,只会招来灭族之灾。”

萧何又是一惊,忙问为什么。

朋友解释说:“你身为相国,功居朝廷第一,还能再加什么?可是,自从入关以来,你亲善百姓,深得民心,皇帝对此,必定了如指掌。皇帝派人来做什么?是问你该怎样用兵?不是,是试探你哩!皇帝最怕的,是足下久居关中,会赢得民心呀!”

“那你说说我该怎样才好?”

“你可以多买田地,四处赊账,显示出贪财和鄙陋,降低自己的威信,那样皇帝就安心了。”

萧何觉着这有一定道理。这几年,刘邦杀有功之臣的事儿不断发生,他已经心中惶恐不安。从古至今,这也是一种规律。帝王们在夺取天下后,都要斩杀有功之臣,以巩固自己。因此,他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总担心失足被刘邦抓住。听了门客的话,他就照计做了。果真被人告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派人明察暗访,获知相国萧何买了许多田地,却都是未付钱的。

刘邦心想:“这样很好!没有什么,除了凭空增加一些百姓对相国的反感,无伤朝廷大体。”

萧何不知刘邦派人调查过他了。这一天,他前往朝廷,问候了刘邦的身体后又汇报了一些朝事。刘邦等他说完,才笑着拿出百姓的一些告状书给萧何看,然后说:“身为相国的,必须多为百姓做点儿事啊!现在让你为他们争取点儿福利吧!”

萧何伤害人民利益,本是故意做给刘邦看的,听到刘邦这样讲,牠“爱民”的老毛病立刻复发,便当廷表示:“长安城的土地狭小,但上林的皇帝御园空地尚多,希望不要再用之养禽兽,还是把土地分发给农民耕种吧!”

刘邦听了大怒:“相国一定是收了商人的贿赂,想要炒购我的御苑厂于是,刘邦下令把萧何抓了起来,并令廷尉调查有没有官商勾结之事。

这种举动,把许多大臣都吓坏了,但由于刘邦情绪不好,还是没有人敢去向他求情。

几天后,才有一王姓卫尉向刘邦问道:“相国何罪之有?陛下居然如此生气,将他下狱了。”

刘邦回答:“我听说李斯为秦始皇宰相时,将善政归皇帝,有恶政则宰相自己扛起来。现在相国接受商人贿赂而要我让出御苑,完全是在讨好民众,不忠于我,因此才关他。”

王姓卫尉说:“凡事情能够利民的,便向皇帝争取,这本来也是宰相的职责啊!而且早年陛下在外和楚国争战,一直到最近陈稀、英布造反,陛下还御驾亲征。这些日子,都是由相国镇守经营关中的,要是他真的有野心,这块土地早就不是陛下所有了。

“相国对此大利不感兴趣,却会去收取商人的小利吗?而且秦国皇帝就是以听不到人民声音而亡国的啊!李斯的作风绝对不足以效法,陛下再怀疑相国,未免太缺乏考虑了吧!”

刘邦听了,立即醒悟。当日便派特使持节赦免萧何。萧何年纪已大,态度很恭瑾,人殿,跪拜谢恩。

刘邦也觉得自己不对,便笑着赔罪说:“相国请休息吧!这些都是我的不对。相国为百姓请求御苑的土地,我不许,由于我只是个像桀纣王一样韵暴君,而相国却是贤相,我所以要系械相国,为的是要百姓明了相国的贤名和我的过错啊!”

人人都会犯错误

一代帝王,一段历史。刘邦晚年,犯了不少错误,特别是让吕后受宠,这对他的那些开国元勋很不利。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上,他让其各自去调整和发展,虽做得不算很成功,可用辩证法的眼光看他,他仍不失为一名政治家。

对晚年的刘邦来说,最痛苦的有两件事:一是废立太子的事情未能成功,这势必会造成戚姬和赵王如意不可避免的悲剧。吕后晚年的性格如何,刘邦几乎不敢去想象这件事。其实以刘邦来讲,他已尽了最大努力。

二是关于卢绾的造反一事,也是他没有想到的。

尽管总算将几个头痛的诸侯王除掉,并且这一连串的叛变也没有造成国家太大的伤害。可是无论怎样,诸侯造反的骨牌效应,显示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在统治和指挥上却是一再失败的。

这方面,刘邦的确没有经验。自从年轻时起,刘邦的老大哥地位就是松弛地组织领导的,他是以魄力和风范取胜的,至于有系统性地组织管理,他的确不懂。

即使在沛公和汉王的时代,他也无法像项羽那样成为一个有力的领导者。

项羽的单一领导权,最后还是失败得一塌糊涂。

刘邦不是贵族出身,他对诸侯的管理真是瞎子摸象。

可是所有人都可以造反,就是卢绾绝对不行。他是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同乡里生的“青梅竹马”,要是连卢绾都造反,那么刘邦的失败就责无旁贷了。

卢绾的造反,对刘邦来说真是致命的打击。

他几乎是无奈地表示:“卢绾果然造反了!”

以后便一言不发,对这件事表示绝对沉默。

樊哙虽是吕后派,可他对卢绾的处理,仍明显有放水之嫌。沛县派的班底,仿佛都很难接受卢绾的造反。

不久,刘邦病情恶化,伤口不易愈合,糖尿病可能让刘邦并发更麻烦的急症。

这时候刘邦已经六十一岁了,长年的辛劳使他显得更苍老,所以连英布都预测他应该走动不了。

在和英布进行的蕲西会战中,刘邦为鼓舞士气,曾亲自到前线,并且还没有好好保养,就到沛县去转一圈,回京后又有一大堆麻烦事。

终于他金疮(刀创伤)并发,可能因感染而得了破伤风,或者免疫系统方面产生了大麻烦。总之,病情恶化已到难以医治的地步。

御医的判断是很悲观了,幸好吕后到处探访良医,经人推介有一名治疗金疮颇有名气的医师,他替刘邦诊断后表示还可以治,吕后也立刻把这个好消息转告了刘邦。

刘邦却骂道:“江湖郎中,我以平民身份靠三尺宝剑而取天下,这都是天命!如今我天命已尽,就算扁鹊再生也没有救了!”

于是不准这位医师治病,赐金五百两,让他回去。

吕后见刘邦心意已决,也不强求,便问道:“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年岁也已大了,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

刘邦说:“可用曹参!”

吕后说:“接下来呢?”

刘邦说:“可用王陵,只是这个人比较憨直,可用陈平作其副手。陈平智慧够用,但意志力不定,难以单独负责。周勃个性坚强,文采上较弱,不过可用为一股安定的力量,请命之为太尉。”

吕后再问:“接下来呢?”

刘邦笑道:“接下来的事,你也不用知道了。”

这是刘邦最后的遗言,也是他留下来最诚挚、也最有远见的话。

刘邦个性豁达,有点儿大而化之,讲话一向喜欢夸大。年轻时,萧何曾因此而批评他:

“沛公多言,少成事。”

《史记》上记录他的大部分言行,都属于这一类渲染夸大,一副不很认真的样子。但从这些遗言中,却可发现刘邦其实是大智若愚,他对每位部属都观察得颇深入,分析上也很有道理,这或许就是韩信所称刘邦有善于将将的天才吧。

刘邦病重时,吕后独揽大权,并阻止任何臣属与刘邦见面。

四月中旬,刘邦去世于长乐宫,吕后不敢发丧,所以与她最信任的幕僚,也是早年就开始侍奉他的沛县故友审食其商量:

“诸将和皇上原都是同事,现在北面称臣,心里常有不平。而太子继位后,年纪又太轻,支持度不高,可能会造成天下的不安啊!”

审食其也不知怎样才好,只好召集亲吕后派的人来商量。

一向较支持吕后的军团将领郦商,不久便接到刘邦去世以及吕后有意整肃诸将领的消息。

郦商立刻去见审食其,并表示:“我知道皇上已去世,现在却秘不发丧,是吕后有意诛杀忠诚度不足的诸位将领,这样天下必乱矣!”

“目前陈平和灌婴在荥阳有十万守军,樊哙和周勃在北方燕、代之地有二十万远征军。他们听闻皇上去世、吕后欲诛杀诸将,必率军还朝攻打关中,诸大臣再由内部响应,诸侯们各拥地造反,汉王朝立刻将分崩离析矣。”

审食其立刻将郦商的看法转告吕后,吕后才正式宣布刘邦死讯,并大赦天下,以令众将领和诸侯们放心。

卢绾原本并无造反之意,所以和数千骑一直驻营在塞下,等待刘邦病愈后,便亲自上京谢罪。

当他得知刘邦去世、吕后专政的消息时,便死了这条心,在面向京师哭祭后,很快逃亡到塞外投奔匈奴去了。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长庶子刘肥,母氏不明,是刘邦布衣时代和未有名份的女人生的,当时为齐王。次子也就是嫡长子刘盈,吕后所生,继位为皇帝,谥惠帝。次嫡子刘如意,戚夫人生,当时为赵王。再次为庶子刘恒,薄夫人生,当时为代王,即日后的汉文帝。再次为刘恢,当时为梁王,日后徙为赵王。再次为刘友,后也晋封为赵王。再次为淮南王刘长。

最小为燕王刘建。

群臣以刘邦起于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功最高,而谥为汉太祖,尊号为高皇帝,世称之汉高祖。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在对刘邦作盖棺论定的评估中表示:

“汉高祖刘邦本人不修文学,但个性豁达、敏锐、好智谋,能倾听别人意见。他不讲排场,对卑贱职位者颇亲切,自监门、戍卒,无不见之如旧。初人关中时,曾与父老约法三章,以最简约、宽容的法律来做统辖。”

“天下既定后,他命令萧何整理修改秦法,制定律令九章,由张良、韩信修军法,张苍定历数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又与功臣们刑白马盟誓,作以丹书及铁契,藏之于石室、金匮、宗庙中,尽管政权结构尚称粗浅,可还是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形下,其眼光和规模还是称得上相当的宏远。”

待人接物讲策略

身为一国之君,对臣子应该和蔼可亲,这才是为君之道。刘邦是一个粗人,做了皇帝后就对手下大臣采取粗暴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的确伤害了不少人。虽说赵王是自己的女婿,但也有个人格问题,在众人面前谩骂他,才差点惹出杀身之祸来。虽说刘邦明白这不是赵王所为,但还是削弱了他的权力和地位,这种处理方法有警示含义。

刘邦御驾亲征,举兵造反的韩王跑到匈奴躲起来了,叛乱很快就平息了。

时值冬日,刘邦在返回途中来到赵国。鲁元公主嫁给张敖后,和张敖恩爱异常。一为侯王,一为王后,在赵国生活得安安静静。吕后疼爱女儿,经常赐给张敖一些金钱珍贵之物。

这对张敖这样忠实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多。他向来对皇帝很是忠心,但刘邦却在赵王府中听完工作汇报后,很是不满,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骂了张敖一顿,随后便拂袖而去。

当时,在场的人很多,张敖自己是诚惶诚恐,别人也不乐意了。其中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年龄都在六十岁之上,德高望重,哪曾料到天子会这般无礼!他们都是老赵王张耳的门客,跟随张耳多年,对张耳是赤胆忠心,张耳临死前,把辅助张敖治国的大事交给他们,他们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辅佐新王,守住这个封国。看到心爱的国君遭到天子当众的辱骂,他们的脸都气白了。

“大王,你不该这么恭敬天子,您看他那样待您!”贯高说。

“大王没看出来么,大王的恭顺换来的是蔑视,不是恩情!”赵午也在一旁鸣不平。

“士可杀,不可辱,况且你是个国君呢!怎能忍着天子这种辱骂!”

“你太软弱了。如果是先王在,绝不会这样!”

“身为天子,应以礼制天下,看天子,是多么粗鲁!”“我等一向重德尚义,何曾受过这等气!真窝囊死人!先王地下有知,也当义愤填膺!”

“先王让我等辅助大王,让我等看着大王这等挨骂,太痛心了!”

几十个老臣越说越激愤,越说越痛心,有的甚至老泪纵横。贯高和赵午站起身来,用手势制止住众人,对赵王说:“当今之时,天下豪杰如云,谁贤能,谁就能为天子。大王对高祖那样恭顺,可谓无微不至,高祖却是这样无礼,如果大王同意,我就替大王杀了他!”

张敖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一下子咬破自己的中指,让鲜血顺着手指淌出后,说道:“足下此言真是大错了,身为人臣,怎会有逆上之心!当初,我们祖先被秦始皇灭了国家,是谁让我们复国的?是高祖!没有高祖,哪有今日的赵国!赵国的一丝一毫、一草一木都是高祖的,他爱怎么就怎么。请足下从今以后再不要说这等话了。我身为人臣,若有叛逆之为,当如此指!”

众人见张敖这样执著,谁也不言语了。

从此之后,贯高和赵午等几十个老臣,对高祖充满愤恨,私下里,他们聚到一起,谋划着怎样处理这件事。

虽然只是朝中谋臣,但他们来自于赵国各地,都是重义重德,重礼轻财的豪杰。每个人都有过许多极其动人的故事。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被他们视为人生的准则,看到自己效忠的君王受侮辱,他们内心在受煎熬。

贯高对众人说:“虽然我们的大王年轻,但他忠厚仁义,念念不忘高祖之恩,与他相比,我们自愧不如。但是,我们都是义不受辱之人,痛恨高祖那等侮辱我王。我提议,寻找机会杀了高祖,倘若事成,就回到大王身边,若不成,只追究我等的责任,与大王无关!”

“好!就这么定了!一切都要暗中进行,勿让大王知道。”

这些老臣们就暗中行动起来。

刘邦留在赵地那个城邑的当天,贯高等人暗中派人藏到刘邦将要留宿的那个客馆里,要借机杀了他。

一切安排就绪,只等着事件发生了。

刘邦住进客馆后,地方官吏少不得盛情接待,忙得不亦乐乎。旅途疲劳,刘邦只想早点儿歇息,草草吃了晚饭,就令人撤了宴,众官吏只好告辞。

这时,刘邦忽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慌,心中一个劲地狂跳不止。

他手捂住胸口,心想:“此心慌意乱哩?莫不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么?”

他问左右:“这个县城叫什么?”

“叫柏人。陛下。”左右答道。

“柏人?”刘邦沉吟着,口中不由自言自语:“柏人,柏不就是这么,柏人就是被迫于人呀!不妙,此地不是久留之地。起驾!朕不想在这儿过夜了。”

左右被他弄得莫名其妙。这是十一月天,天气寒冷,都想在这儿歇息一下。但看到刘邦脸色阴沉,又说得坚决,谁也不敢劝阻,只好护送高祖上路。

贯高、赵午等一般老臣谋杀刘邦未成,消息却被走漏。孙理也是赵王的一个老臣,当时谋划刺杀刘邦时,他恰好生病在家,病好后回到赵王朝中,私下里听到老臣们正在悄悄议论,为刺杀之计未成而惋惜。

孙理大吃一惊,想道:“我不在朝中,原来贯高、赵午他们在谋划杀高祖!好哇,这等逆臣还得了!贯高的贯高,这下子你倒要栽到我手里了,我要为我那死去的儿子报仇!

于是,他连夜出发,向刘邦所在地一一洛阳出发了。

孙理为何要对贯高这般痛恨?

这其中有私人恩怨。两年前,孙理的长子孙逸在城里抢掠一名年轻女子时,霸气十足,动手打死了人。此事被人告发,赵王把案子交给了贯高与赵午处理。

孙理找到贯高,让他放过自己的儿子,自己愿意多出些银子给乔家。

贯高查案之中,查出孙逸罪恶累累,曾打伤打死过百姓多人,不禁怒火冲天,奏知赵王,依法判处孙逸死刑。

孙理不顾老脸,一下子跪倒在贯高面前,再次恳求他饶儿子一命:

“丞相大人,我只有两个儿子,第二个还是个傻子,有等于无。若是孙逸死了,谁为我养老送终呢?求大人饶了我儿一命吧!”

贯高厉声说:“孙大人,你的儿子是儿子,人家的儿子就不是儿子?

你儿子伤过许多人,其中有几个残废终生,人家怎么过?你儿子杀死别人,人家又怎么过?留着这等恶人在,只能毁了更多的家庭。”

于是,就杀了孙逸。

从此,孙理对贯高等人恨之入骨,发誓要报杀子之仇。没想到机会终于来了。

刘邦刚到洛阳宫中,就碰到孙理前来密报。

“陛下,赵丞相贯高、赵午等人与赵王密谋叛乱,曾在柏人县设下陷阱要刺杀陛下,请陛下明察。”

刘邦心中一惊,说道:“张敖看上去恭顺之至,却原来有叛上之心!

无非是我骂了他几句?那小子看上去就让人不舒服。怪不得我在柏人县时心慌意乱的,原来真有杀机呀!”

他龙颜大怒,下一道诏令,令人到赵国逮捕赵王全家及朝中大臣。

当时张敖正在后花园和鲁元公主携手漫步,朝里的使臣便来了,宣旨完毕,赵王惊诧不已,不由得和公主一起分辩,朝廷使者马上把赵王府的男女老少全抓了起来。

赵午等知道这一消息后,自知难免一死,拔剑自杀。赵午等二十多个老臣血流满地,倒下身亡。余下人见状,也要拔剑自杀,却的贯高跑来大喝一声:“住手!”

此声惊天动地,惊得众人立在原地,不知何意。

贯高说:“先王对我们恩重如山,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尽心护卫大王。大王根本不知叛逆的事,都是我们暗中谋划的。现在事情败露了,牵连到大王,我们都一死了之,大王怎么办?谁人来替他申辩?纵然到了黄泉之下,怎么有脸去见先王啊!”

众人深受感动,将剑放回去。齐声道:“丞相说的是!我们甘愿受缚,为主申冤。”朝中官吏押着赵王全家及老臣们朝京城走去。

在赵国通往洛阳的路上,人们见到动人的一幕——赵王主仆一行上百人,扶老携幼,没有哭声,没有眼泪,慨然而行。

几天之后抵达洛阳,除鲁元公主外,一律按罪人对待。

张敖是个诚实之人,心中没有鬼,不怕半夜敲门声。一到京城,就请求面见刘邦,为自己申辩。可是,刘邦早已料到这一招,根本不愿相见。

他对廷尉说:“一切交给你处置,你可要为朕详细查明了!”

廷尉尽管对张敖不太了解,可知他是赵王,又是刘邦女婿,自然另眼相待,不给苦头吃,就去审问丞相贯高。

鲁元公主见张家人全被捉拿,又惊又急,进入宫中,哭着向吕后诉说道:“母后,女儿虽刚到张家,但知夫君为人忠厚,重情重义。他在女儿面前经常提及父皇复赵国之恩,决意终生相报,怎会有谋反之心呢?”

吕后道:“你父皇为人,最厌恶的就是忘恩负义的人,若是这等人谁也救不了。”

鲁元公主哭着说:“女儿敢以性命担保夫君绝无反叛之心。如果是有一点儿计谋,就一定是臣子所为,不干夫君之事。况且,女儿已怀了张家的孩子。母后愿意女儿的孩儿生下后就没有父亲么?”吕后也流了泪,说:

“既然这样,母后为你说情去。不过,你父王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鲁元公主哪里知道,吕后内心比她还急。本来。她是守在长安宫中的,一听说赵王出了事,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就在上午,她便来到了这里。

公堂上,廷尉正在审讯贯高。

“贯高,快快把赵王与你们谋反的事,如实招来!”

贯高披枷带锁,跪在下面,朗声道:“这都是我们老臣所为,与赵王无关!”

“自古以来叛乱都是有头领的,哪有臣下私自替君谋反的?”

“大人有所不知。我等几十人都是老赵王张耳门客,张耳对我等有仁有义,恩重如山。我等十几年如一日跟他左右。他去世之前,嘱托我们照应好新王,辅助好国政,我等都是在他病前起了誓的。去年,高祖从匈奴回来路过赵国,我王那么恭顺他,亲自捧茶敬饭,诚恐诚惶。高祖却当着众臣之面对我王破口大骂,很是无礼。我等实在气愤不过,暗中谋划要刺杀高祖,我王的确不知,大人不能冤枉好人啊!”

“谁人会相信你一派胡言?不受主指派,自己去谋反,你等的命不是命么?看来你是有意为赵王庇护了。”

“不敢,大人。臣下句句是实话。”

“犯了罪的人从来就没有能直截了当认罪的,来人。给我重打五百鞭,给他点儿厉害看看!”

六十多岁的贯高,趴在木凳上紧咬着牙关,一声不吭。不一会儿,他的后身已是鲜血淋漓,衣服成了一条条破布。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下巴滚下来。

一滴、两滴、三滴……面对的那片地上渐湿成一片。最后,他什么也不知道了,昏死在木凳上。

第二天,审讯依旧进行。

贯高的态度还是那样:“谋反之事,与赵王无关!”

旧伤之上又添新伤,肿胀的后身血肉横飞。贯高并不呻吟,只是大声分辩:“我王冤枉!我王冤枉!我王冤枉!”

最后,廷尉颓然坐在几案后,他再也没办法地贯高供认了。

任廷尉这么久,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坚强的人。

吕后连续几天盯住刘邦不放,柔声柔气劝说刘邦:“张敖那小伙儿我知道,老实巴交,怎么会谋反呢?他娶了公主,早已把陛下当做长辈了。

他对公主那样好,怎会参与谋杀陛下?一定是弄错了。”

高祖被她缠得不耐烦,直着脖子吼道:

“你知道什么?你以为公主对他就那么重要?要是他夺了天下,难道还缺少你女儿这样的姑娘么?”

此后,不管吕后怎么替张敖说话,刘邦都不予理睬了。

到了第六天,廷尉无计可施,就将审问的详细情形说了出来。刘邦感到很震惊,脱口叹说:

“真是个壮士!”

他问廷尉:“平日有谁和贯高要好?”

“贯高为人耿直,尊重他的人很多。若论是亲近关系,要数中大夫泄公了o”

“中大夫和贯高是什么关系?”

“是同乡,也是同窗好友,平时相见,他们以兄弟相称。”

“好,朕想用私情去打探一下。”

泄公被召进宫来,听了刘邦的话后,他说:“陛下,臣和贯高是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太了解他了。在我们那一带,贯高远近闻名,是条汉子。

他以义自立,不甘受辱,重义轻财,把信用看得第一重要。,不过,臣愿意为陛下尽力。”

泄公手持符节,来到贯高睡着的竹榻前。

此时的贯高已面目全非。只见他头发散乱,粘在血肉凝结在一起的两肩上,面目浮肿,两只眼睛只剩下一条缝儿了。看他全身,到处是血迹和伤口,肿得像一块发了的湿面粉。

泄公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诚挚地问:“贯兄,赵王张敖真的有谋反计划么?”

贯高看着泄公,叹了口气,说:“泄兄,你我都是凡人。在这人世间,只要是人,谁不爱自己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现在,我三族都被刘邦定成死罪,难道说我爱赵王胜过爱我全部的亲人么?我不会为一个赵王而不吐真情的。实在是赵王不曾谋反呀!我们自己计划要谋害高祖,与赵王无关啊!苍天在上,要我这把老骨头去血口喷人,天地不容!”

他详细说了当初他们一般老臣对刘邦的不满和谋划经过。泄公立即人宫拜见刘邦。刘邦静静地听完,什么也没说。

廷尉讯问其他老臣,他们也一口咬定是他们自作主张的。

吕后很快得到了这些消息,她又三番五次找刘邦求情。她带着怒气道:“陛下都知道贯高他们是为何要杀陛下的了,也知道张敖根本不沾边,陛下难道还要治张敖死罪么?若是那样,天下人会以为陛下是有意跟张敖过不去。由于不喜欢一个人,而想方设法除去他,这是一个贤君所为么?别人不知道,我心里有数,陛下不过是想把异姓王都除掉罢了!”

刘邦终于下了一道诏令,赦免赵王张敖,并降为宣平侯。

泄公立即将皇帝放张敖的事告诉了贯高。

泄公对贯高说:“高祖今天让我来是告知你另一个好消息——他很看重你的忠诚,赦免了你,你可以出去了。”

贯高却默然而坐,过了一会儿,才说:“我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忍着不死,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表明赵王张敖没有谋反。现在,这一天终于盼来了。赵王出去了,我的责任也尽到了,可以死而无憾了。再说,泄公,我身为臣子却谋害皇帝,还有什么脸再去伺奉皇上呢?皇上仁德不杀我,可是,我活着心中有愧啊!”

说毕,泪如泉涌,大叫一声:“请转告赵王,多多保重!”

随即,用他那长长的指甲断了自己的颈脉。鲜血从贯高的颈间直喷出来,形成两尺高的血柱。

泄公抚尸大悲,心如刀绞一般。满朝文武,全都为此而震惊。

张敖亲自为贯高穿上寿衣,派人把棺材送回他的故乡,厚殓了。

当泄公奏知刘邦后,刘邦竟流了泪,哽咽着说:“因为朕的傲慢,失去一个天下最好的臣子。赐黄金五百两,送与他的家人吧。”

张良的聪明之处

顺应时势,是古代谋略之人的生存艺术。我们可以想象,以张良的睿智,他会相信真的有神仙么?所有关子神仙的传说,不过是虚幻奇异的烟云罢了。追随赤松子远游,是用心良苦啊!人间的功名,谁能长久地占有?高祖这样称道的人,也不过三个。这三个人谁最明智呢?适可而止,明哲保身,这乃是张良的处世哲学。

大汉开国,刘邦身边的第一谋士张良却急流勇退,什么封赏都不要,什么官职都不当,称病隐居了。

刘邦明白他的用意,举棋不定,这时有人进言,说洛阳不如长安好。

刘邦突然想起了张良,于是,把张良叫来当参谋。

张良说:“如众臣所言,洛阳也是坚固之城。他们都是屿山以东的人,人都有恋乡情绪。可是,洛阳也有诸多不足。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所以,这里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东有殼山、渑池、函谷关,西有陇山,西南有岷山,沃野千里。南方的巴、蜀,则资源丰富。北方有广阔的牧场,可以提供各种牲畜。这样,可以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作防守,只有一面用来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就能通过黄河和渭水水陆两地转运天下的粮食,西上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也可顺流而下,足以转运军队和辎重。古人说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就是这种情况。娄敬的劝说是对的,群臣反对,那是他们恋乡的缘故。”

刘邦听了,心想,自从江山一统后,张良就闭门不出了。他那体弱多病的身体,太需要休养。他的建议,不会有任何不测。自从进入关中后。

朝中文武大臣都很难见到张良的面了。就是刘邦,也难得见他一两次。平日里,他静居家中,学习养气闭谷之术,闭门不出。

刘邦又问:“过去打天下,你跟随朕前后,出谋划策,功劳不薄。现在四方统一,你为什么不到朝上来了?享受富贵的时候到了啊!”

张良平静地说:“臣家以前世代做韩国宰相,直到韩国为秦所灭。之后,我不惜拿出万贯家财,为韩国复仇,震动天下。现在,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为皇帝的军师,得到万户侯的封赏,这已是一个布衣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还渴求什么?且臣一向体弱多病,需要静养。我只希望抛开人间俗事,追随仙人的生活,去遨游天下。”

刘邦听了,微微点头。

明智人是深知张良用意的。

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就像大自然有白天和黑夜一样自然。从古至今,何曾有过能超脱天地的事物?他和刘邦过去是朋友,现在刘邦坐了天下,这种在战争年代的亲密关系自然不会存在,而且日后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结局。纵观历史,哪个君主当政后,会对跟随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手下留情呢?

张良一代谋士,又是贵族出身,他岂能不深知这个道理?他这是为了明哲保身呀!

正由于张良建国后没有参政才得以生存下来。当年和他一起为刘邦打天下的一批人,幸存者能有几个?所以,在刘邦巧用一切手段剪除了过去的一些老战友,并在他去世后,张良仍活着,这正是张良聪明所致。

刘邦死后,太子继位。其实朝中一切大事由吕后操持着。有一天,闲来无事,太后忽然想起了张良。当初,若不是张良为她出主意想办法,找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为太子护佑,也许现在她的儿子到不了皇帝的宝座上。这几年,听说张良一直在家专心学习道家的修炼之术,不吃五谷杂粮。只靠练功夫度日,也不知怎么样了。

她找来一个年长的内宦,让他去探望张良。

内宦回来说,张良已经瘦得只剩下一架骨头了,面色苍白,好像多年未见阳光似的。全家人都在劝他别练什么道术了,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张夫人为此整日唉声叹气,唯恐他活不太久,带着儿女们走了。

太后听罢皱着眉头说:“哪有成仙的?谁见过什么仙人?秦始皇一生费了多少功夫求仙?求到了么?还不是早死?去,去请留侯进宫来!”

这时,她心中打定了主意,要强迫张良停止练功,要他进食。做了几年寡妇,她深知寡居女人的悲苦。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老了之时,就是要有一个伴儿。她理解张良夫人的忧愁。再说,张良一向忠于朝廷,万一皇帝有需要他的时候,也好请他出来啊!

张良听了太后旨意后什么也没有说。

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他根本成不了什么仙人,也不会由于练功而增长寿命。他练功,只是避世而已也。自古以来有功的大臣和优秀的将军在天下太平后,很少有好下场的’。特别是他这样的人,没有赫赫战功。也不曾流汗流血。他奉献给朝廷的是计策和谋略,所有的帝王,最看重的是谋臣,最顾虑的也是谋臣。为了远离朝廷,他只得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保护自己。

事实说明他选择对了。刘邦进入长安后,杀功臣,平藩王,却从来没有疑心过他什么。一个个功臣及侯王人头落地,家族覆灭,都是由于没有他这样的见识和举动。不管世道怎样变换,他是不会由于自己的举动让家族跟着遭殃的。

但是,在内心深处,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刘家王朝担心。他了解吕后的为人,也明白刘邦诸子还年少。近一年多来,各种天地异象不断发生,都是由于吕后凌驾于皇帝之上的缘故。

现在,吕后却派人请他人宫。想了许久,他还是决定前往。吕后不会加害于他,可能只想表达一点儿对当初他力保太子的感谢吧。

果然不出所料,太后已备好了一桌美酒佳肴,正等着他。

“臣正在修炼道术,已许久不吃五谷了。”太后请他入座时,张良推辞说。

看着张良,吕后心头一阵悲酸,他的头发全白了,人瘦得干巴巴的,连说话都没有力气了。想起曾听内宦说,张良一天到晚在一间空房子里面壁打坐,一动也不动,又有些可笑。但是,她看出张良人老了,同一辈人都老了,不知哪一天,他们都会悄然离世。

“留侯修炼道术是为了什么呀?”她婉转地问。

“道家之术乃是顺其自然,修养身性之术。臣练它,只是为了延年益寿。”张良轻声道。

吕后笑出了声,“恕我老太婆直言,你不仅没有修身养性,还坏了身性哩!瞧你瘦的!瞧你苍白的!听说你什么也不吃?”

“回太后,臣只吃少量的人参和汤水。”

“那怎么行?人是铁,可铁是靠饭撑起来的。我就不信人不吃饭不饿得慌!像你这样,不仅不会增寿,只怕会越发减少寿命。再说,自古以来有几个人成了仙啦?都是一派胡言!庄子的文章中说,什么山上的人冰肌玉骨。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天冷不知冷,天热不知热,谁见过?都是在胡说八道!你是个聪明人,又这么大年纪了,还真的相信么?”

这些话说到了张良的心上,他沉默不语,只静静听着。

“留侯呀!你我都是老人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这人生世上,好比白驹过隙,倏忽即逝,你何必要受那份修炼之罪去求长寿呢?来!吃饭!

我有话在先,今儿个你不吃也得吃,我可不愿意看着你就这样自己折磨自己死了!”

太后为了让张良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整整留他在宫中过了十天。每天,她都亲自陪宴,亲眼看着张良进食。

张良回府后,太后还经常请他人宫参加宴会。每隔七八天,张良就得入宫去一次。

从此,张良又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是,不久后张良就病倒了。

太医受命去为张良看病。他说,张良已许久不进食,肠胃不如正常人了。现在重新开始进食,且又是山珍海味,他的身体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才病倒了。

两个月后,张良竟去世。

太后伤感地说:“是我害死了张良呀!”张良临死前留下了遗嘱,一定要家人把家中供奉的那块黄石同他一起下葬。外人迷惑不解,他的家人却很理解。早年,那个指点张良的老人曾声称自己是块黄石。从那时起,张良就把它牢记在心中。天下平定后,张良曾随刘邦到了谷城,竟在老人曾说过的地方真的找到了那块黄石。历尽艰辛,张良把黄石运到府中,在正厅房中供奉起来。每日香火不断不说,张良还早问候,晚问安,就当它是那个老人还活着。有时张良心中有了解不开的结儿,也会静跪在石前默思静想,权当与黄石交心。

病重时,张良令家人为黄石制作了一整套衣服被子,当做寿衣。因此,家人为他准备了一模一样的两副棺材,把那块黄石装进另一棺材中,葬在了他的身旁。

那些天,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长安城中流传——张良咽气时,那块黄石上竟沁出了一层水珠儿,那是黄石流的泪。

“看来什么都有一点儿灵性儿,”太后听了这些传说后动情地说,“怪不得张良有些神神道道的,原来那黄石真有人的感情哩。”

同类推荐
  • 一分钟练就完美沟通技巧

    一分钟练就完美沟通技巧

    《1分钟练就完美沟通技巧》:沟通是什么?就是让别人听懂并接受你的话。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思维,因此,沟通就成了难题。《1分钟练就完美沟通技巧》分为六章,以浅显易懂、通俗质朴的语言,配以名人箴言和典型案例,将深奥却又实用的沟通之道向您娓娓道来。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与人沟通是一门艺术,你越早接触、揣摩,你就会越快接近成功和幸福。
  •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针对二十几岁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容易犯的错误,以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说理阐明年轻人需要懂得和掌握的人生道理。这上百条行之有效的人生经验,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生目标的设定、说话办事的学问、朋友圈子的经营、工作生活的平衡等,为处世不深的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掌握好生存的法则,在成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
  • 我最想要的形象礼仪书:做优雅有礼的得体女人

    我最想要的形象礼仪书:做优雅有礼的得体女人

    在现代生活中,女人们从服饰打扮、举止言谈、气质风度、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在做着尽善尽美的改变,因为这一切的细节都可能决定着她们的前程和命运。沿着古老的文明走到今天,女性已逐渐由幕后走到了台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需要女性参与、融人乃至主导,因此对女性的形象礼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女人们也用自身独特的形象礼仪为这个世界缔造着温暖和美丽。
  • 一切从微笑开始

    一切从微笑开始

    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学会幽默

    学会幽默

    本书讲述了幽默对于成功的重要性,阐释了学会幽默的方法和修炼途径。
热门推荐
  • 双缝传之进步

    双缝传之进步

    一位医生无意中发现自己可以穿行于平行宇宙,历史随之改变
  • 福晋又又又离家出走了

    福晋又又又离家出走了

    【架空清朝1v1系统文】婉婉第一次离家出走,小太监气急败坏地跑到胤禵面前:“十四阿哥,福晋离家出走了。”“知道了。”坐在椅子上的胤禵皱了皱眉,心说福晋离家出走了关我什么事?找回来不就行了?还能翻天不成?第一百次,婉婉离家出走,胤禵是真觉得,天塌了。胤禵抄起家伙,气急败坏地背上几个包子:“老大老二老三,跟我一起去将你们额娘找回来!!!”有一个经常需要离家出走的系统肿么办,婉婉表示很无奈。可是为了好好活下去,她只能选择跑路了。然而…身后却有一群跟屁虫。“婉婉,跟我回家。”“额娘,阿玛想你。”
  • 披着马甲当团宠

    披着马甲当团宠

    洛璃重生了,还带着个“三岁”系统,洛璃对未来深表担忧。为了不再重覆上一世的悲剧,洛璃决定发展马甲,当上大佬,走向美满人生!只是......她怎么变成了团宠君家好不容易找到了遗失多年的小姐,一个个拼了命的宠。君时礼:“璃璃别怕,大哥找到你了,缺钱就找大哥要,咱最不缺的就是钱(富婆洛璃感动的流下眼泪)君时喻:“我家小璃最可爱了,都去给我粉@洛璃!”(经纪人:宇哥,你微博涨了一百万)君时谦:“璃璃要是对医学感兴趣,可以来问哥哥。”【摸头】(某日国医圣手拜访神医双L,见她对着一本中医入门看的津津有味)君时城:“女孩子就是被保护的,干架的事我来。”(怂洛悄咪咪放下了手枪,暗示下属把嫌犯送到四哥手下)洛璃当起了咸鱼,全靠哥哥撑腰。就是,几个哥哥看她的眼神怎么不太对劲?君家四少:“妹妹太强,感觉被秒,此题可解否?”(无男主,女主前世一直是孤儿之身,感情慢热)
  • 神渎异事录

    神渎异事录

    简介还真不会写,一句话来说就是:人和神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故事,但是还是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让整个故事环环相扣的。总之就是个考据了大量中国古代神话,带点儿灵异色彩的玄幻类故事。此书节奏较慢,篇幅可能比较长,看书的朋友得有些耐心~
  • 簦缘无份

    簦缘无份

    她以阴谋相对,他却以真爱相受,当有情人终成眷属时,他却杀了她的父亲,是欲谋还是巧合,是战争还是爱情,为什么她的父亲会死而复生,为什么他娶的妻子是有名无实,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谋,到底谁才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
  • 冲刷

    冲刷

    那年季末,温柔的天空,一场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点一滴,濡湿了贮藏在心中大爱情萌发。我们,年轻,早熟,当爱降临时,爱的真实而深刻;当梦破碎时,放的及时而坚决;因为我们早已对稍纵即逝的光阴,习以为常~一年又一年,一秋又一秋,一日又一日地陪伴,我们学会恒静无言,恋爱中没有浮夸歃血为盟的信誓旦旦,只是希望于天地日月中寻求一份宁静安稳;容华谢后,雾散,梦醒,我们开始看见现实的真诚。只希望在一辈子中守候一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来避难却被当作神

    我来避难却被当作神

    陈天带着他的伴生系统,逃离帝国,成了地球上一个小和尚。人类的欲望成为她的“食物”,他在庙门口挂了两块木板,上面写:可以被替代的愿望别进来求,将来会后悔的事情别让佛办。
  • 周天星斗

    周天星斗

    幕后黑手流,宠物文,主神建设流。当星界起源之树融合了地球人周易的灵魂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