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界上的一切真真假假,有有无无被这十四个简单的字就说清楚了。我们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办事,听说的,不一定是真的;书上报纸上写的,也不一定是真的;甚至,自己亲眼看见的,也未必是真的。所以成功的人都在这虚实上做文章,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将领管亥领兵围困了都昌城。时当深秋之夜,守军主帅孔融忧心忡忡。他站在城池上凝视着月明星稀的天空,又望着城池下已围困了近两个月管亥的营寨,苦苦地思索着破敌之策。作为一代名士又是守城主帅的孔融明白,再这样相峙孤守下去粮草已尽,而敌兵又数倍于我,强行突围也不是良策。唯一可行之办法就是派人突围,向素来交情甚厚的刘备求救。
这时军中守将太史慈求见。智勇双全的太史慈在危难之中慷慨请缨,他要拼死战突围求援,以报当年孔融之大恩。他把自己想好的计策低声说与孔融,孔融点头称是。
天刚放亮,被围困以来一直紧闭的城门大开,吊桥放了下来,随即从城内冲出三名骑射手,每个人都带着箭和箭靶,为首的就是太史慈。围城的黄巾军立即警惕起来,他们一面报告主帅管亥,一面做好战备。但三位骑射手出城跑不远就跳下坐骑,在城下一处堑壕里,各自插好箭靶,练起箭来。练完箭后,三人回城。
第二天一早,又同昨天一样,城门大开,三人出来练箭。黄巾军官兵见了,立在远处指点评说,不再有什么战备动态。
第三天清晨,三人又出来练箭,黄巾军见他们又带着弓箭,就懒得理会。这时太史慈跃马扬鞭,直冲黄巾军营寨而来。
黄巾军官兵大呼上当,慌忙上马追赶,但为时已晚,太史慈突围而去,并搬来刘备的3000救兵,解了城下之危。
另一则故事则是孙坚谈笑退强敌。
公元190年,东汉献帝初平元年。此年冬天,孙坚准备攻打残暴专权的董卓,替天行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坚让担任长史的公仇称运送粮草。
时当严冬酷寒,押送粮草是极为辛苦的事。为了给这一行粮草先行官兵壮行,孙坚特意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城东门外拉起帐幕,摆下酒席。箫管齐奏,斗酒不停,众官员欢聚大帐纵情饮酒,众兵士守在帐外。
突然,董卓骑兵数万人飞也似的开到鲁阳城前,摆出攻城的阵势,当时敌对双方军力悬殊,孙坚这方万分危急。众官员们惊惶失色,士兵们也不知如何是好。
孙坚却谈笑自若,依旧劝酒,与大家推杯换盏。并说:“大家尽管喝酒,不要轻举妄动。”还特意举杯向公孙称敬酒,祝他一路平安。待到董卓队伍逼近眼前,孙坚才命停止饮酒,慢慢地站起身子,吩咐部下们进城。
董卓的官兵看到这一切,不知该冲杀还是对峙。他们商量一番,认为孙坚一定是诱敌之计,埋伏好了大军,将领们出来饮酒,好让我们上当。我们偏不上当,从原路撤退。
事后孙坚的将士们问孙坚为什么面对董卓大军还饮酒谈笑。孙坚告诉大家,在这关键时刻,大家心里没底,都盯着将帅。如果我先跑了,大家就乱了阵,只有从容镇静,才使敌方疑心不敢攻城。
大家佩服得不得了。孙坚下命继续摆酒庆贺,大家又喝起了庆功酒。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却是红头巾。
公元191年,在梁县境内(今河南临汝)孙坚率领一支百十人的骑兵同董卓部将徐荣对阵。双方交战。孙坚寡不敌众,落荒而逃,徐荣率军乘胜追击。孙坚情况很不妙,他拼命逃,徐荣邀功却请赏心切,带人拼命追。
孙坚平时头上包着红色头巾,今天也如此。醒目的红头巾此时反而成了标记,使敌兵紧追不舍。孙坚也意识到这点,他在乘马飞奔中解下了红头巾,扔给了并肩驰骋的部将祖茂,并告诉他,引开追兵后,想办法脱身。
祖茂系好红头巾,董卓的大队人马追来。孙坚从小路逃走,祖茂策马扬鞭奔大路而逃。董卓追兵认得戴红头巾的人是孙坚,便追着,喊着,形成包围圈,要活捉孙坚。
祖茂边跑边察看地形,当路边一片树林坟地,忙下马解下红头巾,把红头巾包在坟地里半截树桩上,自己策马远去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
追兵们远远盯着红头巾,把树桩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对准红头巾放箭。等他们认为孙坚已死,便上前一看,只见红头巾包着的树桩上插满了箭。董卓官兵气坏了连呼上当。他们把红头巾剁烂,以泄心头之恨,然后不得不转身离开。
在树林中的祖茂见敌军中计,便悄悄地飞身上马,追赶孙坚去了。
不管是练剑,还是饮酒,抑或是红头巾,其实都是虚的,以虚为实,真真假假,令敌人也分不清了,当然可以游刃有余了,不过这还是要求很强的心理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