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黄金管理体制实行“统购专营”的年代,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和中国黄金总公司是“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是国家黄金行业管理机关,而中国黄金总公司是行政性管理公司。当时黄金行业在财政部有“户头”的中央企业,虽然和黄金管理总公司没有产权隶属关系,但他们的人和事都归属中国黄金总公司统一管理,财务工作受财政部委托进行管理。
山东省国有独资企业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比中国黄金集团的改制时间更早。山东黄金集团公司前身——山东省黄金公司成立于1975年9月,隶属于山东省冶金厅;1979年改为由冶金部、山东省双重领导;1982年冶金部批准山东省黄金公司为厅局级单位;1988年冶金部将山东省黄金公司下放给山东省管理,更名为山东省黄金工业总公司;1996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黄金工业总公司改制为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就在中国黄金集团和山东黄金集团两大国有黄金企业刚迈出市场化步伐时,福建上杭县的紫金矿业已奠定了其在国内黄金采矿业中的地位。2000年,紫金矿业的总资产达到了约6亿元,年度销售收入约4亿元,已经是8年前的200倍,虽然资产盘子没有中国黄金集团和山东黄金集团大,但紫金矿业的采矿成本却是最低的。
“装麻袋”式重组
基于中国黄金资源“小而散”的实际情况,1986年召开的全国黄金工作会议强调,“七五”期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行大家办黄金的方针”,“在办矿形式上,要根据黄金特点,坚持‘以地方为主,以中小为主’的方针”。
此后,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暗地里要求各黄金企业开始“找婆家”、“找对象”,组建黄金大集团。
行政力量给行业集中带来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九五”期间,我国日处理量200吨以下的黄金矿山数量还占80%以上,其产量也占全国产量的绝大多数,因此还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经过“十五”,仅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4家大型黄金企业的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
而就在20世纪末,在胶东半岛、小秦岭等重点产金地区,小矿林立,资源分割现象严重;如今,资源正明显地向几个区域性的大型集团集中。
那时候,全行业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如今,中金股份、山东黄金股份、紫金股份先后在境内外成功上市。
那时候,全国黄金矿山企业基本上是就矿开矿,本区域开发;如今,跨区域并购活动愈演愈烈。
从2005年末开始,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整体收购夹皮沟金矿、紫金矿业入股山西义兴寨金矿等重大事件,更加显示出行业重组步伐的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不仅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规模化生产水平,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黄金行业以产权为纽带的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家层面,形成了中国黄金行业的国家队——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在省级层面,山东黄金集团理所当然是其杰出代表;在民营企业,紫金矿业异军突起。
不过,黄金企业上述整合成果,大多是“装麻袋”式重组,即通过行政手段将一些同类项资产简单捆绑在一起,然后戴上一个“集团”的帽子,结果“集”而不“团”,使“集团”徒具虚名。“装麻袋”式重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而不强。
不可抗拒的市场之手
是什么逼着中国黄金企业从体制的温床中走向市场?
“九五”期间,黄金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和有识之士,面对世界黄金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多次大声疾呼:“实行资产重组,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黄金企业集团。”然而,历史的积习和观念的惯性,使这种富有远见的思路很难落到实处。“十五”的重大变化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巨大威力。
20世纪末,黄金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巨变,使自己被迫从计划经济时代“等、靠、要”的美梦中清醒过来,开始到市场上觅食。此刻,谁觉醒得比较早,行动得比较迅速,谁就能很快适应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地崛起。相反,谁不及时觉醒,行动迟缓,谁就会落伍,甚至被市场淘汰。
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黄金行业体制、机制必须来个整体性变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性变化,使企业过去能够无偿获得的资源变为了有偿获得,使过去不用发愁的人力资源需要自己到市场上寻找,使过去能够轻松从国家获得的项目款项被无情地取消了。这一切都迫使企业转变观念,摈弃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化思维模式,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思维模式。
市场环境的变化还在于整个国际金属市场的变化。2001年,尤其是在“9·11”之后,国际金属市场趋于回暖,矿产品价格逐步回升。到2003年,国际金属市场全面上扬,黄金、铜、铁等矿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市场的回暖驱动着地勘业的回暖,从而加剧了企业之间对资源控制权的竞争。
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内部也必须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需要变,企业的管理方式需要变,企业的内部机制需要变,企业的投融资体制也需要变。
正是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处在了一种不稳定、有压力的状态中,从而激发了他们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豪迈激情。
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才使我国黄金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大型黄金企业集团,并且在国际矿业资源开发的竞争中逐步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态势。
黄金业“三皇五帝”
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下,我国黄金业逐步形成了“三皇五帝”的产业格局。
2003年春天,黄金行业的“航空母舰”——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成立的意义,一是宣告了我国国有黄金公司决心与“政企合一”的运行模式决裂,二是我国国有黄金公司开始在市场上为国家金融体系发挥作用。
本着“资源至上”的发展原则,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加紧了扩张步伐。2003年11月,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与云南省政府达成了框架协议,拟组建云南省黄金公司,实现了与云南冶金集团的战略合作,为集团公司对云南黄金资源的开发抢占了先机。接着,集团公司成功控股陕西太白金矿。2004年,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加强了内部整合,确立了陕西、广西境内资产整合方案,重组了辽宁公司的优良资产,成功地在陕西潼关实现大联合。2005年7月,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整体接收贵州黄金公司;12月,又整体收购了吉林夹皮沟金矿。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和并购,使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无论在黄金产量、科技实力、人力资源以及控制的资源量上,都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军企业。
与此同时,另一家省级黄金企业——山东黄金集团在原山东黄金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目前拥有黄金行业第二家上市公司——山东黄金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003年,平度黄金公司、青岛黄金公司先后整体性无偿划转给山东黄金集团公司。2004年,山东金洲黄金集团又划转到山东黄金集团名下。2005年,山东黄金集团与山东装饰集团实现重组。一连串的划转、并购与重组,使山东黄金集团迅速成为在黄金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
市场化力量逐渐浸入中国黄金业,民营企业紫金矿业的迅猛发展便是当时黄金业市场化的印证。目前,紫金矿业保有的黄金储量在国内黄金行业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按2007年的黄金产量排名,在世界主要黄金矿业公司中位居第10位,紫金山金铜矿还被中国黄金协会评为中国第一大金矿。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公司、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成为我国黄金业里的“三皇”。
而在一些重点产金区域,当地政府也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黄金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与重组。在山东招远,形成了以招金集团为主的资源开发格局。在河南灵宝,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主要黄金公司企业被整合为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另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辰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唐潼金控股有限公司、澳华黄金有限公司等黄金公司也相继成立。这五家公司被业内称为黄金业“五帝”。
在上述黄金企业兼并重组浪潮中,股份制改革起了关键作用,紫金矿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98年到2003年,福建紫金矿业历经3次改制,吸纳了大量民营资本,由一个国有独资小型县办矿山公司演变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2003年12月,紫金矿业成功在香港H股上市。
在气势如虹的大资源观指导下的资源开发战略使紫金矿业迅速成为全行业典型的“黑马”。2003年,贵州紫金(水银洞金矿)第一桶金问世;也是在这一年,紫金成功收购吉林珲春金铜矿,建起了4000吨/日的选厂;2005年,其收购与并购步伐大大加快。这一年,紫金控股的西藏玉龙铜矿开始动工;而入股山东威海两家矿山,与洛阳银辉冶炼厂实现强强联合,凸显了其图谋中国两大产金省份的战略意图。12月,紫金又成功控股山西义兴寨金矿。同年,紫金成功入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占其21.36%的股份,初步跨出了国门。
此外,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股份制企业,都是黄金行业股份制改造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多元化股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缺乏世界级黄金企业
然而,虽然我国黄金行业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但与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比较一下,我们就会知道自己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加拿大埃尔拉多黄金公司中国区总裁徐汉京表示,中国缺乏世界级的黄金企业。
徐汉京认为,中国黄金矿业以小矿为主,主要是没有激励风险勘探的开发机制。矿业投资者只能顺着地表,顺藤摸瓜地开采资源,通过开采、销售矿石获得利润,滚动开发。这种开采方法,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安全事故频发,不符合国家根本利益。
中国现有的股票市场也是以利润为中心的融资机制,没有利润就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开发,例如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必须有3年赢利。而风险勘探公司完全是投资型企业,在投资期间根本不可能有利润产生。
而加拿大埃尔拉多黄金公司之所以能够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维持投资,不是因为公司一直有现钱,而是由于公司发现了更多的黄金储量,这相当于公司股票每一股的含金量增加了,公司可以通过扩股融资、扩充资本,进而去发现更多的储量,实现资源和资本的良性循环。
徐汉京说,这种机制就是向地下要资本的机制,是正确的风险勘探投资机制。谁能够发现资源,谁就能得到发展;就像搞科学研究,谁能够生产出适合市场的新产品,谁就能够发展。
如何解决中国黄金矿业规模偏小的问题?徐汉京建议,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这种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紧建立矿业风险勘探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应该借用国际现有机制,尽快增加我国黄金地质储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也认为,目前形成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支撑和主导黄金工业发展的格局只能说是个雏形。真正形成这种格局,还要靠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为此,“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继续在地勘资金、国债资金以及地勘成果转让等方面重点扶持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