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和的心态,坚韧的性格去坦然面对一切。经历风雨、经历阴暗,饱尝挫折、饱尝磨难,这都是成功者必要的素质。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作为一个人,若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最卑贱的时刻、最痛苦的时候,不妨把生命弯成一张弓,弯成一张能屈能伸、弹性极佳的弓,以屈求伸地活下来,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成就的事业呢!
善于坚忍者才是赢家
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吧。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皆英雄人物忍辱轶事。屈辱能令人发愤,催人奋进,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向上动力。
司马迁先生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也是因宫刑而后著《史记》。
忍耐既可明哲保身,又能以屈求伸,因此凡是胸怀大志的人都应该学会忍耐,忍耐,再忍耐。
忍耐作为处世艺术,具体运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压抑,遗忘。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比较自如地调节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将生活中不快的负性事件及其引起的不良情绪或压抑到意识之下,或遗忘于意识之外。压抑与遗忘相比,遗忘更洒脱彻底。被迫的忍耐无疑有强行压抑的痛苦。
人世间确有许多事是忍无可忍,连素来温厚的孔老夫子也曾尝“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苦味。是否可忍的关键并非在事情的本身,而在于你自己视它为多少分量。如果对生活中的睚眦怨气时时铭心刻骨、耿耿于怀,那么忍耐这一关是难得跨过去了。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
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往往会在以后的交战中失败。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不可四处张扬。《易经》乾卦中的“潜龙在渊”,就是指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
公元 616 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其中,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既要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平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还亲自为李渊献舞!
由此看来,暂时的让步,往往足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卑恭是权宜之计
李渊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唐朝开国皇帝。在决定起兵反隋之前,当时东、西突厥再度强盛,太原又地处突厥骑兵经常出没袭扰的地方,为解除后顾之忧,他亲自用十分卑恭的口气给和自己关系不错的突厥可汗写信,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毕可汗却回答说,李渊必须自立为天子,突厥才会派兵援助。
眼看强大的突厥希望李渊成为天子,李渊属下将士包括文臣谋士,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劝谏李渊赶快起兵。李渊当然也希望统一天下,推倒昏庸腐朽的隋炀帝,解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此时,他却异常冷静,考虑得很多、很远。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大多打着明确的推翻隋王朝的旗帜,使饱受隋炀帝横征暴敛的穷困百姓趋之若鹜,农民军声势迅速壮大。李渊考虑自己还不是农民起义军,因为他所要依靠的对象主要是新兴的贵族、官僚和豪强势力。这股势力中的人与农民不一样,他们只反对某一个皇帝,只想用一个“明主贤君”去代替当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绝不容许有人推翻整个政治制度。目睹当今隋王朝行将没落,中央集权名存实亡,而地方贵族、官吏则拥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为确保自己割据一方的地位而控制着武装力量,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战斗方面,并不亚于朝廷的正规部队,手持锄头、竹竿而又分散的农民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其相比的。
再者,从隋炀帝前不久镇压杨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断和残忍来看,杨广对于贵族阶层的叛乱更为深恶痛绝。隋朝江山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它毕竟是一国之政权所在,如果隋炀帝集中力量来剿灭李渊,那么此时此刻恐怕有十个李渊也难逃灭顶之灾……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渊否决了部下的建议,他打出了“尊隋”的旗号,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留守关中的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新皇帝,并移檄郡县,改变旗帜。这样,在突厥方面看来,李渊声势浩大,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议已被采纳,也就不再随意侵扰,并有条件地给予支持。借这股势力,李渊便乘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壮大起来。
更重要的是,李渊的尊隋旗帜迎合了“忠君”思想浓厚的贵族士大夫阶层。而且李渊新立代王杨侑为帝,在这批人看来,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换班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升官发财的机会。谁先加入李渊部队,谁便会抢到更好更多的先机。于是,众多手握精兵的贵族士大夫们纷纷投入李渊部下。李渊的实力急剧强大起来。
当然,李渊“尊隋”毕竟是个权宜之计,他只把隋朝当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的大树。当自己刚刚破土、尚处幼苗之时,机敏地把苗根一下扎在这棵大树之上,饱吸树中水分养料,又借大树遮风挡雨,甚至让大树误认为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护,从而获得迅速壮大的有利条件。等到时过境迁,李渊便一脚蹬开隋朝这截烂木头,建立唐王朝,自己去赢得更为广大的民众之心。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人生多舛,世事艰难。这就是说,人生少不了逆境,少不了坎坷,少不了挫折。顺境常常是过去辛劳艰苦耕耘收获的结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前奏。因而,你就得突破人生的逆境,忍受人生的挫折,走过人生的坎坷。
会稽一战,越王勾践大败,被迫决定屈自己之身,前往吴国,服侍夫差,暂时隐忍,以图日后东山再起。在吴国,夫差安排勾践和他的夫人及范蠡三人一块养马放牧。夫差屡次派人来窥探,这三个人白日里一起外出,辛苦劳作,夜里共居石室,没有一丝的怨恨之色,也不闻叹息声。夫差以为勾践当真是无志返乡,便放了心,不去理会。
一日,勾践呆在石室里,闻知吴王夫差身患重病,便请范蠡占卜吉凶。范蠡布成一卦,断定夫差的病几天后会痊愈。勾践叹了口气,踱步不语。他真希望夫差能病死,自己就可以回国了。范蠡上前来道:“大王,我有一计,或许能够侥幸成功,脱身返国。大王请求入宫问病,倘使夫差肯召见,大王便借机求取其粪而尝之,观察颜色,再拜称贺,言病愈之期。到时夫差的病真好了,必念大王忠孝之心,这就有望回国了。”勾践一听,双泪横流道:“我虽不肖,也曾为一国之君,又怎能含污忍辱,尝人粪便呢?”范蠡道:“以前纣囚西伯于羡里,杀了西伯的儿子伯邑考,烹而饷之,西伯忍痛食吞子肉。欲成大事,不问细行。吴王夫差有妇人之仁,没有丈夫之决,不这样,怎能取得夫差的怜悯?”勾践沉默半晌,点头称是。
通过吴国太宰伯豁的引见,勾践得以进见夫差。进入内室,夫差挣扎着问道:“勾践,你也是来探病问安的吗?”勾践叩首奏道:“我闻听大王玉体失康,如摧肝肺。愿上天保佑大王早日康复。”二人刚说这几句,夫差便觉腹中涨痛,忙令使者捧了便盆进来。一会儿,使者退下,勾践揭开便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片刻,勾践道:“我有好消息,大王的病快好了!”夫差很奇怪,问道:“勾践,你怎么知道的?”勾践道:“我听医师道‘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如今我尝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应了春夏的生发之气,这才知道的。”夫差大说道:“勾践真是仁者啊!臣子事君父,又有谁肯尝粪断病?不但是太宰,连我的太子也做不到啊!”
当下夫差便命令勾践回去就迁出石室,先就近僦居民舍,许诺道:“待我病愈,即当遣你回国。”勾践再三拜谢。不久,夫差的病渐渐好转,日期与勾践所言并无二致。
夫差心里牵念勾践的忠孝,一日心血来潮,终于放勾践返回越国。不想几年后,勾践在国内发奋图强,国力强盛,最终雪了会稽之耻,杀了夫差,灭了吴国。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勾践没有沉沦,而是屈身服侍夫差。夫差病了,勾践“揭开便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这是需要何等强烈的忍耐力。人生的路有起有落,居逆境虽然痛苦压抑,但对一个有作为、有修养的人士来讲,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可能由逆向顺。这一点,勾践的事例便是最好的实证。
荀子说,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有低谷,有巅峰,犬牙交错,波浪行进,这才构成完美而丰富的人生。
荀子又说,大丈夫推崇他人的德行,赞扬他人的道德,这不是出于阿谀奉承;公正地、坦率地指出他人的错误,这不是出于诽谤和挑剔;客观地、中肯地表白自己光明磊落,与虞舜夏禹相比拟,与苍天大地相参合,这不叫虚夸狂妄。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薄席,可卷可张;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毅,从不屈服于人,这不是出于骄傲暴戾。
荀子还说,人生如果到了如《诗经》中所说的“往左,你能应付裕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这样的境界,就不是枉为人生了。
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起他个直上九霄,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屈,就屈他个不露痕迹,伸,就伸他个清澈见底。这是多么奇妙、痛快、潇洒的情境。
在前进的途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也才能成大事。
人的一生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对于挫折,要勇于接受这种挑战,不能因为遇上一点困难,就怒气冲天,不能忍耐。在《论语》中孔子说:“一时发起怒来,不顾自身和亲戚。这难道不是说发怒而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吗?”
古人认为:能够屈居在一个人之下,而能取得君王信任的人是汤王和周武王,汉高祖效法他们能够忍耐,终于带着部下取得了天下,建立了 400 多年的汉家王朝,这是服输的典型。
先当老二,再当老大
在客观环境于己不利时,要有挺的精神,挺不住,就只能做老二,难做老大;挺得往,就会由老二的位置,爬到老大的位置。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还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也有是非曲直,能分青红皂白。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宏愿,成就大事,创建大业。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时,其实就是在“挺”上见出高下,决出雌雄的。这是一种“忍”功的较量。谁能够“挺住”,谁就得天下,称雄于世;谁若刚愎自用,小肚鸡肠,谁就失去天下,一败涂地。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可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死,可悲可叹!
下面几件事足以说明刘邦与项羽的不同。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快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出来见刘邦,告诉他围城与攻城都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化敌为友,就可以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 20 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刘邦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据《史记》记载,刘邦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当刘邦军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时,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的金银财宝,掳取宫娥美女,据为己有,并带回关东,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 40 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 10 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相隔 40 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能做到“得时则行,失时则蟠”。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甚至是当自己胸部受了重伤时,刘邦也能忍着伤痛在楚军阵前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道:“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以麻痹敌人,回到自己大营后又忍着伤痛巡视军营,来稳定军心。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承受挫折的挑战
在前进的途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志在高远,不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必然会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也才能成大事。
人的一生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对于挫折,要勇于接受这种挑战,不能因为遇上一点困难,就怒气冲天,不能忍耐。在《论语》中孔子说:“一时发起怒来,不顾自身和亲戚。这难道不是说发怒而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吗?”
西汉人黥布,是楚国的大将,封九江王。听从萧何的劝说投降了汉王。到了汉之后,恰巧汉王正坐在床上洗脚,便召黥布进去。黥布非常生气,后悔归附汉王,想自杀。等出来到住所后,发现吃的、随从、居住的地方都和汉王差不多,黥布大喜过望,因为待遇超过他的想象。这就是还没有看到他将来立的功名如何,先知道了他的气量怎样的例子。这是不肯服输的人。后来黥布造反,被诛灭了。
输不起的人赢不了
相比之下,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而输不起,所以连连中计。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一败涂地,自己先大放悲歌;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一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认为“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动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拔剑自刎而死。这个勇武过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终被自己打败。可怜的是,他至死也没明白,他首先是输在自己手里。
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还在于刘邦能从大局出发,能忍一时之气,而项羽不能。有时政治上的得失,军事上的胜负,就在于一念之间,看能不能忍住。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时,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以为一定是韩信发兵救援的消息,没想到打开信一看,是韩信要求刘邦给封一个假齐王的封号,这下刘邦可气坏了,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你发兵援救,你不来救,竟要自立为王……”骂到这里,站在旁边的张良、陈平赶紧踩了他一脚,接着对他耳语:“如今你正处在困境中,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既然禁止不住,何不就势封他为齐王,好好待他,让他好好地守住齐王,不生二心。不这样,恐怕韩信就要反叛。”刘邦听了,立即将怒气忍了回去,改口说:“大丈夫兴兵平定诸侯各国,要做就做真王,为什么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持诏书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调韩信的兵来打楚军,结果扭转了形势,使自己由处于不利地位变为有利地位,终于借韩信兵力夺得天下。如果刘邦不忍这一时之气,恐怕这段历史就要重写了。有人说刘邦是一忍得天下,并不是没有道理,成就大业就得心里能搁事,就得能制怒,忍一时之气换来全盘胜利,这正是成大业者的气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只是,对于人们来说,如果你要想当将军,最好多学一学刘邦,先当老二,再当老大。不然,即使你当上了将军,也难免走上项羽的老路。
坚定不移,战胜挫折
逆境并不可怕,它不过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道坎儿。只要你有坚持不懈的进取之心,爬过高山、越过大川都将不在话下。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跨不过的山,也没有趟不过的河。
一位电台播音员在她的 30 年职业生涯中曾遭辞退 18 次,可是她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念,终于获得成功。这位播音员就是莎利·拉斐尔。
如今,莎莉·拉斐尔已成为自办电视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奖。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每天有 800 万观众收看这个节目。她深情地回忆说:“我遭人辞退了 18 次,本来大有可能被这些遭遇所吓退的,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她说,“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坚强的毅力,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著、渴望和对自己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信心。大部分人都喜欢直线,不喜欢走曲线,但是现实环境有时要求我们遭受挫折,走一段弯路,这时候,就要求我们鼓起勇气,不要气馁,不要中途自暴自弃,过程的曲折并不代表失败,只要我们继续不断地努力,用百折不回的精神向前进,终于会有一天摆脱逆境的困扰。
在逆境中坚持奋斗,关键还在于准确判断形势,有“雨后必天晴的信念”。
日本海运霸主岩崎弥太郎在明治初年经营来往东京、大阪、神户间的海路运输。但在明治五年,又成立了一家“邮政蒸汽车公司”。两家公司进行了激烈竞争,由于对方是三井财团的企业,实为官民合营性质,受到官方保护,又有大量资金,因而不惜降低运费,甚至免费运送旅客,目的就是将对手岩崎公司搞垮。
当时海运业收益微薄,实在难以进行长期赤字经营,但弥太郎拼死应战,因为他深知海运业在目前的收益率不高,但总是国家经济命脉,将来必然有蓬勃发展的希望。因此虽然经营上濒临破产,可还是惨淡经营苦撑下去。终于,海运业开始大举发展,岩崎公司渡过难关,又经数年经营,终于巩固了其在海运业岿然不动的地位。
在事物发展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转折点,面临这种突破之前,往往是最困难、艰巨的时刻,这种时刻,我们一定要判断形势,确定方向,无论情况多么严峻,也决不轻易放弃,因为只要坚持到突破瓶颈,转折处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