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情诗人的徐志摩,其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和美(胡适之说)。他渴望自由、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在情感上,他不但有才貌双全、娴熟端庄、擅长理家,且系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张君劢之妹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后来又爱上了绝代佳人、文理双全的林徽因;再后来又因为林而与张离婚(当时张的心里痛苦得很,却还是理智地同意了)。眼见林已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订婚(在这里林有“闪”了徐之嫌,原说等他离婚后就嫁给他,谁知他真离了时,她又另投了梁门;难怪被徐抛弃后的张还在关心徐,所以并不怪陆而怪林),他又转而追求名门之后、民国名媛、美艳惊人、多才多艺、有“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之誉的有夫之妇陆小曼;迫得陆离婚后改嫁于他,但由于种种原因,婚后他却发现并不是很理想,便常写信向知心朋友胡适、凌叔华等倾诉,心里仍系念着林徽因。可是不管怎么说,他自始至终都真爱着她们,她们也自始至终都真爱着他。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漂亮、有才、多情的女性,是徐才子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另据一些传记作者说法,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还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一段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之后,林徽因与徐志摩还一直保持着这种“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的特殊关系。直到林、梁已经结合,当遇有一些苦恼时,林还给徐写信,徐因而对她也一直心存着幻想。徐诗人写给林才女的那首有名的《偶然》一诗(见文首所引),这是他对她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也是世俗所以难理解的一种纯情。林徽因本身也是一位优秀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的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而徐还为她修改诗作,给以发表,并美誉之。林后来也给徐写过一首《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1923年春,由徐志摩和胡适等人发起、领导的“新月社”在北平成立,林徽因与父亲前往参加并祝贺之。此后,林经常与表姐等参加新月社俱乐部的文学、游艺活动。1924年,印度诗坛泰斗泰戈尔来华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他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时报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须发银白的)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京城美谈。为庆祝泰戈尔六十四岁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东单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饰公主齐德拉、徐饰爱神玛达那。演出前,林扮做一古装少女恋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组织的这场演出活动。老泰在京期间,还由林、徐等陪同,前往拜会了末代皇帝溥仪等人。不久林徽因便携夫梁思成往美国留学去了,让徐志摩好生怅惘。
1930年,正随梁思成任教于东北大学的林徽因病情加重。徐志摩亲到沈阳,劝她回北平治病。林在北平治疗期间,徐又时时去看望、宽慰她。1931年11月,林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徐为听她的学术报告,从南京乘飞机赶来,途中遇雨触山身亡。“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林徽因、梁思成得悉,非常悲痛,即以铁树、白花编制小花圈来悼念他。梁思成与金岳霖等还赶到徐志摩的遇难地,处理其后事。同月,由林等主持,在北平为徐举行追悼活动。12月林又发表散文《悼志摩》等。(张幼仪和陆小曼亦均写来了感人肺腑的挽联。陆后来还曾整理出版过徐的几本著作,在家里张挂徐的画像,并每天供奉鲜花、水果,为徐四季素服,还给他扫墓;张亦坚持抚养她与徐的孩子,并直到为徐的父母送终后才迟迟另嫁,后来又在台湾出版了徐的全集,在晚年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即徐志摩)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林还把梁从徐遇难地捡回来的一块飞机残骸挂在自己床头多年。
至于林徽因最终的丈夫梁思成,他俩早在1918年林尚十四岁时就见过面,林、梁两家是世交。只是当时彼此年纪都小,并未产生火花。在经过与徐志摩的那段苦恋之后,林徽因做了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父亲为她定的这桩婚事,嫁给梁思成。林、梁二人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双双游学欧美多年,主攻建筑设计。(梁启超毕竟是梁启超!要不是他出主意让两个年轻人一同出国,而仍由着林成天在徐之新月社里走动,不知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因为梁大师正是徐才子的恩师,他是深知自己的学生的。为了儿子好,其实也是为了大家好,他还写信劝徐“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徐虽一改尊师之道,回信顶撞,但也只得作罢,这才转而追求陆小曼。而徐、陆婚礼的证婚人,也是这位梁大师,并再次对他旁敲侧击、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林徽因少女时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西方,卜居伦敦期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便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正是因为林喜欢建筑学而跟着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他们情感沟通的基础。1928年,他们在渥太华中国总领事馆(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举行了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共同热爱的建筑事业,在几所高校教学、到全国各地考察、一起设计国徽图案,夫唱妇随,志同道合,互相促进,贡献卓著。
1955年林徽因过早病逝,梁思成痛苦万分。直到七年后,由于失林而长期孤独凄苦的他,身体状况很不好,还要照顾已年逾八旬的岳母(林徽因的母亲),生活上遇到许多困难,很需要一个伴侣,重新组织一个家庭,这才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也是林、梁夫妇多年的学生、朋友与同事林洙(生于1928年,小他二十七岁)结了婚。与梁结婚后,林洙陪他共同度过了十年动乱的苦难岁月,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安慰。梁思成去世后,她还整理其遗作,编辑了《梁思成文集》,并写了大量回忆纪念梁、林的文章。
金岳霖老夫子对林徽因独特的爱,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是一个终生充满童趣、率真可爱、潇洒飘逸、聪明幽默、淡泊名利的好老头,“越名教而任自然”。如果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炽热多情的文学之爱(歌德式)、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是平静真切的科学之爱(居里式),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则是深厚理性的哲学之爱(柏拉图式)。金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静静地爱了林一生。他终生未娶,一直环绕着林(此外,金岳霖前后尚有过两段短时便夭折的情缘)。
金岳霖认识林徽因,还是好友徐志摩介绍的。从一开始,他就认定徐、林之恋不会有好结局的。但在徐飞机失事之后,他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林,一生逐“林”而居,林搬到哪里他也跟到哪里,前院后院总要挨在一起。在清华园的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其座上常客。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便毗邻而居。金对林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林两人吵架或有什么意见不一,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仲裁。
关键是,就像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一样,梁思成于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也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很宽容、大度、磊落,坦然处之。而且,对这个明明知道毫无结果,仍长年对自己一往情深、完全是精神恋爱的人,内心丰富、情感充沛如大才女、大美女林徽因者,岂能无动于衷?所以,她的心里其实也是爱着金的。但是,他们就这样保持着恰当的距离、纯洁的关系。可见,那个年代的人,品格是多么高尚!内心是多么纯正!不但感情丰沛,而且富有理性。两者具备其中一者就不简单了,而林、徐、梁、金四位前辈能两者兼具。纵使像徐这样被一般人视为风流才子、感情泛滥者,其实他的为人还是很光明、正派的,否则何以有那么多人赞美他、那么多女人(甚至被他伤害过的)始终爱他?(据说徐志摩、陆小曼新婚时,张幼仪的妹妹还去道贺。)网上有个朋友说得非常传神,那个年代的人“文明到了骨子里”。可看看我们今天的人,能具备其中一者的都很少见,遑论两者!
据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三十年代林徽因住在北平总布胡同时,金岳霖就住在后院,但另有家门出入。1932年的一天,梁思成从外面搞古建筑调查回来(那时徐志摩已死),林就哭丧着脸说,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梁冷静地想了一夜,认为金比自己优秀,决定成全他们。当林把这番话带给金时,金却说,看来梁是真正爱你的,我选择退出。此后三人便一直是好朋友。“我知道老金(金岳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梁这样对第二任夫人说。但在后来的年月里,金就更加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逐“林”而居了,乃至“离开了梁家就跟丢了魂似的”(金岳霖自己的话)。
1955年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金岳霖是治丧委员会十三位成员之一。金很悲哀,他说自己的眼泪许多日也没有停过。他给林的挽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直到林死后多年,有一天金在北京饭店设宴,邀了一些至交好友,一开席,他便先宣布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一时,举座不免为他的痴情而感叹、唏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岳霖竟以“极赞欲何词”来评价林徽因,并深情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而金于九十岁高龄去世时,又是林、梁的两个孩子给他送终。连金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和他们家一起度过的,他们都叫他“金爸”。
大国总理半个世纪的美好姻缘——周恩来与邓颖超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邓颖超晚年对周恩来说
周恩来(1898—1976年),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创建人之一。字翔宇,曾用名伍豪、飞飞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周恩来1917年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先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1927年先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31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1932年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批判左倾冒险主义;会后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参加三人指挥小组。同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促成事变和平解决。抗战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在国统区从事统战工作。抗战胜利后,1945年与毛泽东一起参加重庆谈判;翌年任中共出席政治协商会议首席代表。同年国民政府撕毁政协决议,返回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加领导了解放战争(包括三大战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国务院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等职。1954年倡导国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1年率领中共代表团出席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坚持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作斗争,保护了大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费尽心血。1972年患重病后,仍坚持工作。
邓颖超(1904—1992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靠母亲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1913—1920年先后在北京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在北平师大附小、天津达仁女校任教。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到广州,与周恩来结婚。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9年起先后当选全国妇联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颖超和周恩来相识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直到1923年他们才确定了关系,1925年正式结婚。从相识到结婚,整整经过了六年时间。此后直到周1976年逝世,两人美好的婚姻坚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相识五十七年,确定关系五十三年,结婚五十一年)。所以当周逝世时,联合国曾下半旗为他致哀。当时的联合国负责人说:“除了周恩来,你们还曾见到哪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一生中只有一个妻子吗?”何况这个妻子并非是美女,而周本人却是中外政坛闻名的美男子;更何况这个妻子还没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来。
对于他们的结合,英国人迪克·威尔逊在其《周恩来传》中写道:这是“中国公众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人斯诺则说:“周夫人为她的丈夫的生活分担艰险和忧患,由同窗读书起始始终保持笃深的感情。她的温文有礼和朴素直爽,加上爱国和革命的热忱,深得全国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