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从出生到这个时候一直很安静,不会怎么出声。这天她突然很兴奋,或许她感应到了这种热闹,也想凑进来,她开始叽里哇啦地说起话来,声音还很大。大伙刚开始愣了一下,然后都笑起来。好几个家长凑过去和伊娃说起话来。伊娃对希伯来文很敏感,别人对她说希伯来文的时候她会回应。
从这个时候起,伊娃开始了用语言交流的生活,虽然我们还听不懂她说的什么。也从这时候起,我们很少能睡懒觉,她早上醒来不再安静地躺着,而是叽里哇啦地把人吵醒,有一段时间她每天早上像唱京剧一样扯着嗓子喊,生怕喊不醒我们。
我们在以色列的第三个霉运是下雨和降温,天气开始变得有些冷。以色列一年仅仅下几次雨,我们不巧赶上了。这家的男主人说一年中不用穿短袖的日子不多,可是那天十分阴冷,细雨蒙蒙,我们都穿上了外套。
我们本来打算去巴哈伊花园。巴哈伊教是以色列的一种宗教,它的规模很小,但是巴哈伊花园是很闻名的园林。从园林建筑的角度来讲,从地理位置、规模、规格来看,它都是皇家花园级的建筑。
以色列虽然是个宗教纷争地,但只要恪守不对当地群众传教的规定,信仰便是自由的。据说以色列有一个村子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社会主义小社会,他们一切都是按照共产主义的教条来实行。任何人都有加入和退出的自由。
那天刚下过雨,为了防止游客滑道,我们到海法巴哈伊花园才知道花园关门了。这是建在临海山坡上的阶梯花园,一般是先开车上山,再从山上游览下来。我们只能从山下仰望花园内工整对称的园艺了。
我们去的这些城镇,托马斯小时候都去过甚至居住过。他小时候还会说希伯来文,长大后长久不用就忘记了,但是他还能听懂并且能说一些。他说小时候海法的山上有家中餐馆,我们就打算去那儿吃饭,看看以色列的中餐馆是什么模样,去了之后才发现已经不在了。那家餐馆在那里十几年了,只是我的运气不太好。于是我们开车绕着以色列北部黎巴嫩边境转了个大圈,去看了一些古城遗址和特别的自然风景,还有一些很特殊的民族宗教。
黎巴嫩边境地区还有军事纷争,四处可以见到坦克之类的军械,很多地方有不可进入的地雷警示牌。这天晚上我们住在黎巴嫩附近的小镇上,这户的女主人和我们说,一般来说这里还是很安全的,如果听到枪声不要害怕,这是常有的事情。
这家的女主人是医院的母乳喂养专家,她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让人感到很亲切。她和我说母乳的好处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不可以吃薄荷,因为薄荷是回奶的。我的助产士与我提过。还有不可以多吃像花菜这类的食物,这样宝宝会肚子胀气疼痛。我问她吃辣椒是否可以,之前我也问过我的助产士,助产士说不可多食。托马斯常常用这一问题控制我吃辣椒,稍微一点辣就不让我吃,小家伙一哭就说是我吃辣椒的缘故。她告诉托马斯原则上是没有关系的,奶水的确是根据母亲所吃食物味道有所变化,不过不会是辣的。
因为我一直想将母乳喂养坚持到底,让伊娃喝奶喝到自然断奶,所以我问她的两个孩子喂奶喂了多久。她说大儿子喂了18个月,小女儿前几个月才断掉,喂到差不多三岁。到后来就是每日睡前喝一点,她补充道。
女主人的小女儿很逗人喜欢,她特别乖巧,小小年纪像个社交家,懂得照顾伊娃。她让妈妈搬出她成山的婴儿玩具,一件件给伊娃展示,让伊娃玩,并不停地问,这个伊娃喜欢不喜欢?她跳舞给我看,一点都不会害羞,十分讨人喜欢。我也希望伊娃能像这个女孩子一样聪明、健康、活泼。
凯撒利亚古城
在离开的那天早上,伊娃本来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了起来。自伊娃生下来起,很少大哭。而这次足足哭了十来分钟,怎么哄都没有用。从那天起,伊娃每天傍晚要小哭一场,后来我发现她是不能适应过快的环境变化,用哭来发泄她的情绪。我开始期盼着回家的日子,即使我喜欢旅行,喜欢以色列,想多了解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但是一想到伊娃不舒服,我就度日如年,归心似箭。
天气持续阴霾。我们每天都在换地方,离开海法后马上去了凯撒利亚。以色列虽然小,但是景点很多,这片神奇神圣的土地、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带着太多的历史人文气息。
托马斯像个专业导游带着我看他曾经到过的地方。他说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那个城市的哪一栋房子住过,具体的方位十分明确,我禁不住佩服他强大的记忆力。
在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要说十年,几个月不见很多地方就完全变样了。有次在上海,我和托马斯住的酒店后面有条小吃街,我们常去那里吃饭。不多久我们去苏州玩了两三天,回来的时候发现酒店后面整条街都被拆迁。
中国虽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话说这个说法我好像只在国内听说,我每次骄傲地跟老外说,他们都表示不知道),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保存原样的却很少。我带团到全国各地旅游,发现绝大部分古建筑是重建的,只有十几年历史。
我第一次出国旅游,在泰国北部看到大城和素可泰的遗迹不由得惊呆了,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古迹。过去的文明立体地竖立在眼前,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气息让人叹为观止。凯撒利亚在《圣经》中多处被提及,牵扯到的宗教特别复杂。但托马斯的讲解却十分细致,我很佩服他对历史的记忆力以及深刻的理解力。
凯撒利亚是座海滨之城,没有淡水,整个城市的淡水都是从外面输送进来的。这座城市一千多年前修的渠道现在还能看得到。
凯撒利亚附近的有个小古城叫作安阔,那里的下水道系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在以色列的电视上经常爆出各种新闻,某个城市老婆婆家里抽水马桶坏了,修理的时候发现了巨大的地下宫殿。这样的新闻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智慧的深远。
在这个古城内,我们推着童车行走十分不容易。这里的街道房屋都是石头垒砌而成,充满远古的气息,站在城墙里的钟楼下有穿越时空的错觉。雄伟的城下是波涛澎湃的地中海,看着巨大的波浪冲击城墙好几百年历史的基石,有种坚不可摧的霸气和豪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果那些石头砌成的建筑也有生命,那它们是怎么看待古人和今人的呢?
凯撒利亚的古城也有耶路撒冷那样的市场,这里拥挤繁华,大有国内赶场的架势。五颜六色的鲜花水果,各种各样的新鲜鱼虾蟹贝,眼花缭乱的民族服装饰品,让人流连忘返。
跟托马斯逛街的时候他只管走路,我停下来看看东西他就嫌我太慢。想拍张照片还要求他很多次,以至于我现在对拍照失去了兴趣。那天我让他推着伊娃,我拎着相机跟在后面晃悠。看着他们父女俩的背影,我觉得心中很温暖,很幸福,很感恩。
俄以小混血Noga
这天晚上去的家庭非常好玩,女主人Dina有一个四个月大的女儿。那时候伊娃三个月大,我很期待看到和伊娃差不多大的宝宝。我从小就很喜欢孩子,对孩子很有亲和力,几乎是个孩子王。这大概是女人的天性。生完伊娃后,我很想跟其他的妈妈交流,看看每个孩子有什么不同,每个妈妈的抚养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Dina家住在一个树林的小木屋里,地处偏僻,我们找了很久。敲门的时候,是这个俄罗斯妈妈来开门,她的父母都是俄罗斯犹太人。Dina十几岁的时候跟着父母移民到以色列,她是一个画家,现在带着孩子在家创作。她丈夫是以色列人,是在读科研博士,我们到的时候他在学校还没有回来。他们的女儿叫作Noga,也是小混血。
见面之后,我跟Dina都好兴奋,两人抱着孩子把她们放到沙发枕上,两个宝贝望着对方兴奋地手舞足蹈。我们交流了很多带孩子的经验。
我们俩有很多相同的观念:都是坚持母乳喂养;不论怀孕和养育都是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对别的妈妈很忌讳的东西我们都很随意。她想现在花尽量多的时间跟女儿在一起,做她认知世界的镜子。“我现在陪她的时间越多,将来她稍微大点依赖我的时间就越少!”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孩子初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需要我们给他一种强大的安全感。伊娃生下来之后,只要她哭我一定抱她在怀里,让她紧紧地贴着我。
我小时候父母都是棍棒教育,懂事之后印象中妈妈只抱过我一次。那时不论我和谁发生争执或者打架,妈妈一定会打我责怪我,说是我的错。有次叔奶奶骂我,我没有和妈妈说,而是偷偷地躲在厨房里哭。妈妈看到后问清楚事情的原委,把我抱在怀里安慰我,那一次拥抱让我觉得很温暖。我和托马斯吵架的时候有次哭得很伤心。和好之后我讲了这件事,希望他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我哭,他能把我抱在怀里。他答应了。后来我孕期很长一段时间脾气不好,一开始吵他就把我抱在怀里,我很感动,气也很快消了。
对于女儿,我要让她相信妈妈是她最温暖的港湾。不论她多大,她哭的时候,都可以来我的怀里,我会用我的爱温暖她的心。我很喜欢像Dina这样的人。她随性,接受能力很强、范围很广阔,和她可以聊得很投机,可以一起做任何事,在她家里感觉和在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她让我教她唱中文的儿歌,我就只会那么几首还唱得五音不全,所以就教了她《世上只有妈妈好》,她还录下来放到Fackbook上去。
她还叫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也有个女儿,两个月大。我们在花园里一起喂奶一起和孩子玩,特别欢乐。我们一起做饭,从花园的树上摘下新鲜柠檬做沙拉。Dina认为母乳喂养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情,所以只要孩子需要,她不会顾忌任何场所,撩开衣服就开始喂奶。她给孩子喂奶的姿势花样繁多,Noga既能躺着喝,坐着喝,还能竖着被妈妈抱着喝。后来我也把这当作和伊娃的亲子互动,什么姿势都可以。不过伊娃没有Noga强悍,竖着不那么愿意喝。我趴着像奶牛一样喂她,她就很开心,托马斯也特别高兴,他让我在花园的草地上像奶牛一样喂伊娃,他想拍张照片记录下来,这让我哭笑不得。
把尿还是不把尿
在Dina家里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关于该不该把尿的问题。国外的小孩很少用传统尿片,他们都是穿尿不湿,而且会用到两三岁。
我家隔壁邻居的小男孩现在已经三岁了,还在用尿不湿。在奥地利我也一直给伊娃用尿不湿,而在国内都会给小孩把尿。
国外的环境和国内不同,家里不是实木地板就是地毯,把尿也不方便。如果在公共场合给孩子把尿,第二天肯定上报纸头条。我过去的同事有个女儿,比伊娃大半个月,有天我好奇地问:把尿到底怎么弄?她说从一开始就注意她的习惯,定时把尿,慢慢就养成习惯了。Dina也给她女儿把尿,她用的传统尿片。和我聊天的时候,几乎每半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是十几分钟就在给Noga换尿片或者把尿。托马斯一直反对把尿,虽然他是个男人,但对育儿做了很多研究,他喜欢在网上浏览,通过维基百科能找到比较准确的信息。
晚上无聊的时候,他看欧洲历史,可以看到半夜。法律条文这些我一看就头痛的东西,他一研究就好几天。所以,我们在奥地利办理各项定居手续的时候,他比政府的办事人员还清楚,一遭到拒绝就能告诉对方,他根据的是欧盟或者奥地利的哪条哪项,这是我们该有的权利,这点我为他骄傲。
托马斯说小孩子在两周岁之前生理发育是不成熟的,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泌尿系统,把尿的话就等于对其强行控制,所以从生理上来说很不健康。我们以前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这样说过,我没放在心上。但是我也不希望伊娃两三岁还用尿不湿,这要是在国内,就会变成笑话。看到Dina的方式,我开始想给伊娃把尿。Dina说比如Noga使劲摇头的时候一般是要尿了,她会给你某种信号。
后来我回到家里搂着伊娃在卫生间对着马桶也试了几次,还喊托马斯观察,结果只有一次尿了。为此我也开始研究把尿这个问题。
后来在小巫(国际母乳喂养专家)的博客上看到了这个专题,看完后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不给伊娃把尿了。小巫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她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个是生理上,也就是托马斯说的那样,这样等于是强迫她尿,反而会阻碍泌尿系统的发育。另外,姿势如果掌握得不正确,甚至会导致女婴的阴道撕裂发炎。如果是顺其自然不把尿的孩子,她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两岁有的三四岁)生理发育成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脱离尿片独立上厕所,有的甚至会开始自己要求脱离尿片。而被把尿的孩子虽然很早就有了定时尿尿的习惯,但生理上发育没有健全,这拉长了孩子建立独立排泄能力的时间,这也是很多孩子到了七八岁还尿床的原因。
从心理上来说,她认为孩子再小也有羞耻心。在很多人面前排泄对孩子心理也有不好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排泄是属于私人空间里面最为隐秘的一件事情,所以好多外国人看到中国的厕所是一排敞开的时候极度受不了,宁愿憋着,也不去排泄。我也很认可小巫说的这个羞耻心的说法,孩子小的时候,她虽然不会说,但懂得很多,只是你以为她不懂而已。
中国特色的开裆裤
我还在她的博客里,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开裆裤的。开裆裤是有中国特色的婴儿用品,其他国家并不常见。我在上海做英语导游的时候,来自全世界各国的人十有八九会问我,为什么这里小孩子的裤裆是开的,光着屁股。我那时没有孩子,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习惯性地认为婴儿应该穿开裆裤。就像我的大部分朋友问我,伊娃为什么不穿开裆裤,换尿片时麻烦,每次换尿片要脱裤子,穿连体衣的时候还要整个都脱下来,不怕冻着孩子吗?
中西方生活环境不一样,在国外换尿片有专门的尿布台,有专门为换尿片设计的暖灯,家里有暖气,在家一年四季可以只穿短袖。以前我在国内看到很多老外从不穿秋衣,一年四季里面都是短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穿得厚一点。搬到欧洲定居后才知道,这边冬天虽然冷,但暖气效果好,在家用不着穿御寒的衣服,出门套个外套走到车库上车又是暖气。凡是有房子的地方就有暖气,也感受不到寒冷。
在国内环境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大部分人不会专门弄个尿布台和换尿布暖灯。冬天南方没暖气,北方的暖气效果也不稳定。孩子在冬天包得像粽子一样,脱掉裤子换尿布孩子会觉得很冷。所以我觉得小巫批判开裆裤也不全对。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国内大部分人还是推崇用传统尿片,换尿布的频率高,开裆裤是最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