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是以千万年来计算的,化石记载着地质的历史。它与我们的时空差距实在太遥远了,因而对于化石的解读,则必须穿越时空隧道。
当人们发现那化石尚未被历史凝固,在地球上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它依然鲜活,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兴奋和喜悦?
2000年11月,我们踏上了寻访活化石银杉之路。这不是一次穿越时空隧道的旅行,但却是一次穿越时空隧道的探险。
松科植物中的水杉和银杉被称为活化石植物。
震惊世界的水杉的发现,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如今,我们在南方旅行,已能常常见到它美丽的身影。
水杉树干挺拔,绿冠如伞,其叶羽状。春天,它新叶嫩黄;夏天,满树碧绿;秋天,羽叶一片金光灿烂!一年三变,多姿多彩!
水杉广为栽培,成了园林、造林的树种,成为观赏植物,是中国植物学家的贡献!
与水杉发现的时间相隔并不久远,10多年后,中国的植物学家又发现了第三纪的孑遗植物:活化石———银杉!
这个曾经在欧亚大陆生存,经历了地球史上最严酷的干旱、冰川之后,人们以为它们已经消失。谁也不曾料到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依然有它顽强的生命!
继水杉之后,银杉的发现,再一次震惊了世界!
从此,鲜为人知的广西东北的花坪,成了圣地———银杉就生活在那里。
银杉问世之后,我国的植物学家,相继在贵州、湖南、四川以及广西的大瑶山又发现了它。这种岛状的分布,相距又是那样的远,是什么原因?
统计银杉,是以株来计算的,我国四省的现存数也只不过数千株。这也就是全世界的现存量。足见其珍贵、稀有!
我们的行程,第一目的地是大瑶山,真正的银杉王就生活在那里的丛林中。到达金秀瑶族自治县已近傍晚。县城在峰峦叠嶂的山谷中,一条清亮的小河在城区蜿蜒,使得这座美丽的小城有了灵气。
瑶族是个大家庭,曾分为盘瑶、茶山瑶、山子瑶等五大支系。据保护区一位朋友说,曾有美国的瑶族同胞来访,相谈之中竟无须翻译,因为他们的语言是相通的。日本、越南的瑶族,与我国盘瑶的语言、风俗也是相通的。这在民族地理学方面,确是非常有意思的。
晚上,经朋友指点,我们去观赏了瑶族同胞的歌舞表演。节目中有“上刀山”“过火海”。在云南傈僳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节目中,也有相同的表演。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是在这次晚会上,我们才看到了瑶族同胞的服饰。
一夜之间,老天变脸了,早晨就下起了小雨,但我们还是出发了。车在山谷中穿行,从这个山谷迂回到另一个山谷。
虽然已是11月的天气,雨中的大瑶山依然满山滴翠。红叶、金叶点缀其间,使山川多了几分色彩,勾勒出了丰富的层次。
大瑶山刚好在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地段,雨量充沛,造就了它生物的多样性。据考察报告,这里有高等植物2335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有31种;野生动物有372种,属国家保护的有十几种。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只占广西总面积的0.88%,却有着全省植物总类的39%、鸟类的33.3%、两栖爬行类动物的60%。珍贵的鳄蜥,就生活在这里。
途中,主人领我们去看了一棵杉木王。据说在门头乡,还有一棵胸径为1.58米的杉木王。它虽不及贵州习水的杉木王高大粗壮,但仍不失为一方之王。伟岸的躯干,展示了无限的风姿。
有股奇特又有些熟悉的香味飘来。徐工指了指山坡上的林子。这片林子的树冠如伞,枝叶繁茂,不难看出有人工精细的养护。
我看了看徐工,他却笑着说:“自己去发现吧!”
上了山坡,香味渐浓,难道是它散发出来的?我摘了一片树叶闻了闻,确是它的香味。樟树的叶子也有股香味,但从香型和树形都能确定它绝不是樟树。
正在枝头搜寻时,我突然发现树上有花、有果。花是白色的小朵,但花蕊却艳红。那果是青色的,成角状,像是一个个不规则的菱形的拼凑。我猛然醒悟:“是八角?”
“对!这是大名鼎鼎的八角,谁家厨房中不备有它呢?然而就是这常见、常闻的香料,怎么到了跟前反而不认识了?也难怪,你们那里没有此物。”
李老师在惊奇中,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徐工原来就不善言谈,这时更不知该先回答哪一个问题了。
我笑了,说:“你别难为他了。还是先看看这树上的花、果有什么特点吧?”
李老师很快有了发现,即使在同一棵树上,有盛开的花,也有才打蕾的;有的花已谢并结了小果。果有幼果,也有大果……
“难道它一年四季都结果?”
我说:“看样子是的。”“这些幼果大约要到明年才能成熟。”徐工点头。
成熟的八角摘下后,先用开水烫,然后再晾干,其时颜色才成了常见的酱色。近来,也有人用树叶蒸馏,制取八角油。八角还是一种药用植物,具有止咳等功效。随着人们对八角的认识,它的经济价值上涨,收购时的青八角,已是八九元一斤。
徐工说这里还有一种特产香料植物灵香草。可我们在附近没有找到。
到了银杉王管理站,老天又开始下雨了,且渐渐大了起来。待到雨稍小,我说还是登山吧。
管理站在一个小山谷中,为大山和天然林环绕。虽然有一条小路,但在茂密的树林中很不显眼,且弯弯曲曲,布满青苔。
正在艰难行进中,青苔上有一炸开的果实:外壳如绣金色,内壳则鲜红得耀眼,果仁金黄色。李老师将它放在掌心,看着如花的容颜,真是爱不释手。
徐工说:“这是伯乐树的种子。”“和相马的伯乐有关系吗?”徐工摇了摇头。
李老师的发现,带来了一连串的稀奇:布满各种苔藓的红楣树,如披了件蓑衣的大汉;头巾杜鹃、羊角杜鹃的树干为紫砂色,不知名的苔藓和菌类植物如彩色的画笔,狂放地在那上面泼洒,于是形成了各种图案,很似野兽派画家的作品……面对这些色彩斑斓,构图奇绝的印在树干上的图画,你的想象的翅膀会顿然飞起……
大自然的杰作,引起了我们的奇想:“为五光十色的树干留影,将来一定能集中出一册《天画》!”
一串鸟鸣声骤然响彻山谷。不久,另一个岭头也有鸟声相和,婉转多变。乍一听,像是画眉,细细体味,却与画眉有别,想来也是鹛类王国中的一位高手。
一记沉闷的枪声在森林深处响起,鸟鸣声戛然而止。
我们面面相觑。这是保护区啊!
在来管理站的路上,隐藏在树丛中的一辆摩托车,就曾引起我们的各种猜测。保护区还生存着鹧鸪、两三种雉类、竹鸡,都是偷猎者的目标。
在这一段路上,20米的距离内,我已发现了十几个树种,有荷木、甜槠、红苞木、白花含笑……因为和杜鹃的特殊缘分,我对四五种乔木类的杜鹃格外注意,保护站的向导说:“要是春天来这里,就像是在花海里浮沉。”
鸟鸣声又在山谷里响起,雨也渐渐停了。我们都已走得浑身大汗,正想休息时,左前方的岭上又传来枪声。
保护站的向导立即闪进了森林:“我去看看。反正徐工认识路。”
徐工说:“过去,这里的年轻男子,出门总要背支枪。现在土制猎枪都已上交了,但总有些心怀叵测的。”
拐过一个山弯,路渐陡峭,林子也更加茂密。
眼前忽然一亮,这里似乎开了个天窗,一片湛蓝的天空,隐约映出松科树的虬枝、针叶,如一幅铁画。天也有情,太阳出来了。我们紧走几步,又一路小跑。
啊!赭红色的粗壮树干,从山岩上矗立而出,如云片般的树冠,弥漫起银色的雾霭。在视野中,还有着另一种针叶树,但我已从它弥漫的银色光芒中,猜出它就是银杉王!
我跑了上去,喘着粗气,伸开双臂抱住了它,心里涨满了喜悦与激情,就像见到了一位从未晤面、但已心交很久的朋友!
想想吧,它来自于千万年之久的自然,比人类早了千万年生于地球。它穿越了千万年时空,保留了千万年来宇宙的信息、生命的内涵。
我紧紧地贴着它,倾听它对生命的演讲……
赭红色的树干上,印有无数的白色的印记,我不知道那是图案或文字,或许是另一种象形字……
我久久地去辨认,希冀找到解读的途径……一会儿似乎读通了一点儿,一会儿又似乎走入茫茫……
其实,它的存在,它矗立的雄姿,它的虬枝,它那如云的树冠,已是内涵丰富的形象展示!
难得阳光为我们灿烂,把山谷中的森林、山岭上的森林,以及在浓淡不一的绿海中的红叶、闪耀金光的枝头……织成了自然锦绣。
在银杉王身旁,有四五株长苞冷杉、铁杉。在前方的悬崖边,也有一棵银杉,其旁还有一棵,显然是银杉王的子孙,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而在千万年之前的第三纪,你生存在怎样的一个植物世界?因为只有你和为数不多的植物被传留下来了,其他都已从地球上灭绝,或者演变成其他植物……
一群四五只绿嘴红尾的小鸟,“唧唧喳喳”地从右前方的山岭,越过山谷上空,向我们这边飞来。我们没有再听到枪声。
保护区的谭主任说:“1986年,在这里考察五针松时,发现一棵特殊的松科树的幼苗,很似银杉。经过与银杉的对比,确认了是银杉。但它为何只有一棵幼苗呢?这棵幼苗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
那些天,大家既兴奋又焦急,成天在山岭上的森林中寻找。终于找到了它的母树,那是一棵高大的银杉。这就可以确定,在大瑶山有着银杉的分布。大瑶山距桂东北的花坪,还有上千里的路,为何这里也有分布?而且这里银杉生长的海拔比花坪要低。
多次考察,我们共找到了219株,分布在11个小的区域。最喜人的是发现了银杉王!这棵银杉高31米,胸径87厘米。比花坪的高,比花坪的粗。林学家们是以树木的胸径的大小划定树王的。
综合考察队曾在这片大山勘察过,但却没有发现它。因为这里的森林太茂密了,树种繁多,银杉又是上层树种。”
李老师在忙着拍照片,阳光时而被云层遮去,且此处又较陡险,要寻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实在太难!
不知什么时候,徐工在银杉旁边的一处山崖下打转转,左看右瞅,且不时蹲下又站起。他发现了什么宝贝?是一棵像野菜的植物,叶子碧绿,有些像海棠的叶子,叶脉鼓突。我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相似的植物……他要我将边上的杂草扒开,拍了两张照片。
徐工喜爱摄影,拍过很多优秀的野生生物的照片,有些是很难得的镜头。这是他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享受。
李老师也走过来了,问他:“这叫什么?”
我对徐工摇了摇手,说:“让我想想……是不是叫‘苣苔’?”
徐工很惊奇:“不错,它就是‘瑶山苣苔’,是大瑶山的特有种。你怎么认识?”
记得是和植物分类学家吴诚和在黄山考察时,他教我认识的。记忆中它的花形像长筒状,既粗又长,很有点像洗澡花。吴诚和说学名叫“粗筒苣苔”,产于浙江和皖南一带,属于稀有植物。
“这棵有花!”
李老师常有意外发现,听我说有花,她真的就找到了开花的瑶山苣苔,只是它的花朵不大。但乐得徐工忙不迭地从不同角度,拍了四五张照片。
天又开始阴沉了,阳光只给了我们两个小时的光景,但已够我们高兴的了。
大瑶山不仅是丰富的动植物世界,而且是众多小河的发源地。保护这里的森林,也就保护了周围7个县市的水源。保护区有一条标语非常生动:“森林是水库!”
因而,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的管委会,由周围7个县市的政府负责人组成,由自治区政府协调。各县以用水情况(受益情况)交纳费用,以用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
这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一种较为成功的管理模式!
在探索了瑶山鳄蜥的栖息地之后,我们又紧张地赶往桂东北的花坪。
快出金秀县时,徐工特意领我们去看七建皆村的古樟树群。路旁一棵古樟树的树干上,已爬满了榕树的气根。从侧面看,这些气根恰似一张面孔,狰狞恐怖,张牙舞爪。它正妄想绞杀这棵古樟树!
只见到远处浓郁的古樟树的树冠,但在阡陌的田野中,不知该走哪条路。我们经过多次询问,才迂回地来到了村中。
最大的两棵巨樟树,树根连在一起,但却相距数米,各撑起一片绿云。其胸径有2.5米,树高30多米,应当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村民见我们又是拍照,又是摄像,主动前来介绍、领路。他们说:“这些樟树是祖先栽下的,管着这片风水,润泽子孙。先人曾留下这样的话:樟树茂、人丁兴;樟树枯、灾难临。”
不说别的,仅是村里的蚊虫、菜地里的虫害,就因有这些樟树而少得多!他们已制订了保护古樟树的村民公约。
七建皆村连绵有500多米长,古樟树群落也就沿着村落生长,它们已融为一体,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景象……
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最壮观的古樟树群落。
车转入大道未行多久,眼前突然出现无数石峰。它们与在桂东北看到的溶岩不同,全是拔地而起的石山。在广阔的平原地带,它们显出了另一种姿态和风韵,是典型的漓江山水。
在荔浦吃中饭,荔浦的芋头不可不尝。它确实有一股醇香,只有亲口吃过道地的荔浦芋头,才能体味到它难以言明的鲜美。
过阳朔时,路两旁摆满了金黄色的柿子、青黄色的柚子。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因为要赶路,我们只是匆匆每样买了一点儿。
从桂林到花坪,整整开了一天的车。有段路在修,尘土飞扬。在龙胜,主人希望我们能留下,去温泉小憩,那里有几条大鲵,最大者有十几千克重。另有龙脊梯田———山势如龙脊,梯田如鳞,构成了特殊含义的画面。也是风景胜地。
我担心天气有变,又急切地想见到花坪的银杉,于是说:“等回程时再看吧!”
花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山上,那里正在搞基建。因为常有来瞻仰银杉的游客,在山谷中建了几幢木屋,眼下正是淡季,于是,我们就住进了木屋中。
木屋下的山谷,似漏斗一般,晚霞将山野焕化出一层彩雾。右下方有一瀑布,水雾中不时有彩虹架起。
正在欣赏晚霞的变幻时,李老师要我看她的发现:“顺着那银练的闪动,对,对,有一段被树遮去了。3点钟方向,水流又出来了。就在那个弯的上方,靠我们这边,看到没有?大树上挂了个东西……像灯笼一样……”
是的,看到了,真是意外的发现。不过,真有她的,居然说像只大灯笼?
“是牛蜂窝!大牛蜂的巢!是曾吃过它苦头的大牛蜂的巢。”
真的,我已多年没看到这样巨大的牛蜂巢了。我们连忙取来了照相机,忙不迭地往沟谷中走去。没有找到路。管它哩!脚走过去不就是路?估计一下,也不过就是五六百米的距离吧!
在山谷上方看,到达那树边应不太困难,可一进入丛莽,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荆棘很多,多到如一排排篱笆,根本无法通行,只得再迂回找路。走了一会儿,又有巨石挡道……
我突然止步了,山野的光线已起了变化:如火的晚霞正在变为绛色,犹如一团火正在熄灭。
李老师也明白了我为何止步,连忙端起照相机拍。其实,距离太远了,不会有好效果。我安慰她:“明天再来吧。”
刚往回走,已听到山岭上小刘在呼叫,我连忙答应。
走着走着,天色就昏暗下来。山谷中的傍晚是短暂的,太阳一下就掉了下去,只有高天还是明亮的。
小刘直埋怨我们,不该在这深山中独自行动,这里有毒蛇、有野兽,再说也很容易迷路。
我们只是傻笑着,就像顽皮了一次得到快乐后的孩子,任凭大人怎么数说。
11月的花坪,已很有了凉意。晚上,在木屋的凉台上,我请同行的小刘和林业局的罗局长喝茶。茶叶是带来的黄山毛峰。罗局长已切除了半叶肺,但这次执意要同行,说是很久未看到银杉了,还真想念哩!小刘是个胖小伙子,他从事保护工作已有些年头了,但还未见过银杉王。
两口醇厚的茶喝下后,他们都赞叹黄山毛峰,犹如一股暖流穿肠过肚,回味微甜,生津止渴。我请他们说说当年发现银杉的故事———那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
1954年,钟济新教授带领广西农学院林学系的学生,在暑期中去临桂县实习,发现了一片天然林。经初步考察,林中保留了较好的原始性。这给钟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5年年初,钟教授利用寒假,再次来到这片原始森林,带领着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分所的7名科研人员。在考察中,他们发现这里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形成了众多的特殊生境。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是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同时又有亚热带山地落叶林。在高山地区还有山顶矮林,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布带,已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树种。初步勘察的结果是:原始森林面积较大,地跨两个县。
在结束了一个多月的考察工作后,钟教授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学术委员会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建议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地考察。
陈焕镛教授迅速作出了答复。于是,在这年的4月,钟济新、何椿年教授,带领了由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以及中山大学生物系组成的考察队,第三次进入这片原始森林。
一位考察队员采集到一种奇特的裸子植物,它生活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岩上。
钟教授具有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对广西的植物世界又有着较深的研究。
这棵奇特的植物,具有松科植物的一般特征,但与已知的这一科各属的树种,都有着明显的区别,确实是从未见过的。凭着科学家的敏感,他猜想可能是个新种。
科学是严谨的,一个新种的确定的道路是艰难和漫长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钟教授在1956年春天,四进这片原始森林,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岭,穿过一个又一个山谷。经过无数次的寻觅,终于摸清了这种奇特植物的基本情况,最为重要的是采到了它的完整的标本。
钟教授将标本整理好之后,寄给了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陈焕镛。
陈教授与中国植物研究所的匡可任教授共同鉴定了标本。结果是令人兴奋的:这种植物只在第三纪欧亚大陆的化石中有发现。它不仅是一个新种,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且现今只在中国发现。因其叶表面为绿色,而背面是银色,定名为“银杉”。
银杉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物种的发现,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发现。
是生命对生命的追求。
风在山谷中掀起波澜,树叶的“哗哗”声惊起夜鸟扑棱起翅膀。我们都沉浸在故事中没有说到、需要用想象来补充的情节中……
我夜里被雨声惊醒,山区的小气候多变。早晨推开窗户,山谷满溢乳雾,小鸟的鸣叫,显得那样地遥远……
在雾蒙蒙、雨蒙蒙中,我们出发了,沿着山膀上的小路疾行,向深山峻岭处去瞻仰世界著名的银杉王。
朦胧有朦胧的意境,树上不断落下水滴,枝叶发出“噼啪”声,森林和大山融为一体……
一阵大风吹过,雾向远方飘去,树的绿叶显示出花的色彩明丽。
右边出现了银荷,高大、粗壮。保护区的杨主任指着一棵叶如鸭脚形的树,问李老师可认得?这是五加皮,小有名气,可当地老乡都叫它“鸭脚木”。
森林茂密,路不好走,也就多了谈话的机会。罗局长兴致很高,发出感叹:“这棵杉木已长得这样粗!这棵银鹊要保护好啊……”大约是大病之后,他多了一分对生命的关爱。
拐过一个山弯,世界突然亮堂了,太阳已经冲破了薄云。左面一个偌大的山坡上,全是荒草,只有一两米高的长着硕大叶子的泡桐,它们长得茂盛。看样子这里原是垦荒地。
杨主任说:“别看现在这些紫花泡桐长得好,四五年后会死去的。因为那时它们正需要大量的水分,而这是个旱坡。”
由此,他谈到了这几年的观察,说是原来林间有些庄稼地,猴子、熊、灵猫、獐子等都喜欢到庄稼地里偷食。老百姓说野兽多,前几年不准在保护区内种庄稼了,幼树又还未长起来,野兽反而少了。这是什么道理?
最有意思的是,山里小溪、小河的鱼很多。过去,老百姓常进山用茶饼撒进河溪捕鱼,收获颇丰。这两年禁止用茶饼毒鱼,嘿,河溪里的鱼反而少而又少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就以鱼来说吧,我揣摩,茶饼毒鱼,同时也消灭了对鱼有害的生物,起了消毒作用,有利于鱼儿生长。
小刘说:“生态学上有这样的说法,生境的多样化,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繁盛。你说的这些很有意义,是保护区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人说保护和利用是双刃剑,其实应该能很好统一的。杨主任,希望你就研究这个课题,把课题设计一下报来,想办法给你争取一些经费。”
兴趣广泛的话题,引来了一路的讨论。直到走过了这片荒坡,山路陡险了,我们才只顾小心翼翼地上坡下坎了。
内粗江管理站在密林中,绿莹莹的竹海,掩映了一条潺潺的小河。我们已走了两三个小时了。杨主任说:“前面要爬山,路也险,还是在此休息一下吧!”
我担心天气有变,只在火塘边喝了点水,就催促着上路。
出了管理站就爬山。林子更密了,小道上铺满了落叶,色泽枯槁,厚厚的一层。天又下起小雨,路显得很滑。
鸟多了起来,羽毛花哨的啄木鸟“笃笃”声不断。林即鸟、噪鹛,还有些不知名的小鸟,都在唱着,飞起、落下。从这些鸟鸣声判断,这里海拔在1000米左右。鸟在山区也有垂直分布的情况。银杉王在海拔1300米左右,也就是说还要爬两三百米的山路。
小刘是个胖子,登山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渐渐落后了。罗局长虽然喘着粗气,但却总想走到前面,时时告诉李老师那是青枫栎,这是罗浮栲,那是大穗鹅耳枥,这是安息香……丰富多彩的森林世界,常常使我们忘记了对天气的担忧,趴在岩石上眺望起伏的群山、雄伟的参天古树……
我们艰难地登上了山口。杨主任说:“到了!”
山口实际上是一个悬崖,前面是峰拥峦摧,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只是在右边,有崖错落,可以下探。
要李老师跟在后面,我就顺着崖边的石缝往下走。走一段,再回过身来扶她下来。她的摄影包很累赘,让她赶快给我。下了有七八步的光景,回头接她时,突然有白光耀了一下眼。待到她下来后,我再抬头:啊!杜鹃花,一树盛开的白色的杜鹃花!那花朵如银色的号角,对着群山吹响!
11月,在花坪,在银杉王的附近,有一树灿烂的杜鹃花,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我和杜鹃花有着特殊的缘分,这在拙作《圆梦大树杜鹃王》中已有表述。但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11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它是变色杜鹃,上午花色雪白,下午开始变色,直至红艳!
阵阵的云雾,时时掩去眼前的一切,我们必须格外小心谨慎,若一失足,那就……下到稍平缓的岩上。其实是巨岩的顶上,我们有机会看风景了。眼前有五针松、青枫栎、栲树,远处还有似是铁杉的身影。可是,银杉在哪里?找来找去,就是不见银杉的身影。
正在焦急之时,忽听崖下有人在喊,听声音是杨主任。他什么时候潜到了悬崖的下方?难道有路?找到了,在左边的石缝中。
我拉着李老师慢慢从石缝处往下挨,风卷着云雾从头顶掠过,幸好石缝中有几棵小树,可以攀着借力。
下了一程后,云淡了,显出右下方一片针叶树冠。我靠在岩上搜寻,发现了叶呈条状形的树冠。那叶不像铁杉、五针松的细针形,而是窄窄的带子样的条状形,枝条遒劲,我连忙指给李老师看:“在那里,银杉王!”
“对,树干是赭红色的。肯定是它!”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慢慢地下到稍平的崖上……
天真有情,云雾渐散,已露出片片蓝天。我们在野外探险,最少有五六次这样的经历:出发下雨,途中下雨,但到了目的地,老天总是能给一个笑脸。是我们感动了上苍,还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
花坪的银杉王屹立在险峰,一干通天。枝如铁,冠如云,古朴苍劲,犹如一位神采奕奕的历史老人,俯视着千山万壑、茫茫林海。
这是一个历经千万年沧桑的生命,对于历史的俯视,对于芸芸众生的俯视!
到达它的身旁,向上看去,银光闪耀在蓝天、白云中,使它具有明亮的光环!
杨主任向我们招手。他在一株银杉的幼树旁,指着那叶说:“绿色,有三四毫米宽,很似罗汉松的叶片;翻开背面,银灰色,且有两条气孔。”
我们知道,当年考察时,正是这一最为显著的特点,吸引了考察队员,使他采集了标本;也正是这一显著特点,引得钟教授兴奋不已。
生命的形态,总是生命本质的反映!
这就是钟济新前后历经三年,几十位考察队员忍受着种种艰难困苦,走遍这处原始森林,寻找到的千万年之前、第三纪的孑遗植物———银杉!
在第三纪时,欧亚大陆不乏它的身影,为何却经不住严酷的第三纪的干旱,第四纪的冰川,在其他地方消亡,却唯独仍在这里生存、繁衍呢?
结论只有一个:因为中国的土地神圣!
后记:《银杉王》记叙的是我和李老师2000年10月去广西拜访银杉的奇遇。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森林之歌》专题片,其中有一集是介绍银杉的,荧屏上展示了并未成为凝固的历史、依然鲜活地生长在中国的银杉。生命的壮美与顽强,洋溢着无限的魅力!解说词优美感人。后来,一位年轻的朋友特意送了一套碟子给我,于是我和李老师就常常播放,回味着那年寻觅的艰辛与快乐。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