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市民阶层逐渐扩大。长久以来的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从孔孟之道到朱程理学都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美学观、价值观正在兴起。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李贽、袁宏道等,他们认为艺术在于抒发个人情性、独抒性灵。这种求异的美学思潮与仍在继续发展的封建正统美学一起,相互斗争、相互影响,促使思想界、艺术界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时局下继续向前发展着。这时涌现了一批大师,如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
综观明代书法,在承接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此时期书法家们大都取法高远,以晋唐以前为学习对象,并有新的个人面目,到明末更是达到了个性化显现的高峰。可谓是清代书法纷繁复杂的局面的先导。
(第一节)晚明四家
一、邢侗
【生平小传】
邢侗(1551—1612年)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山东临邑县(今临青)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陕西行太仆卿,家资巨万,在古犁匠修建“来禽馆”,减产奉客,以致家道中落。善画,能诗文,工书,博采众长,遍临魏、唐、宋诸大家,其临池之美,以钟、二王为主,尤好右军书,而得右军神髓。他自己说:“与右军书坐卧几三十年,始克入化。”
明周之士《游鹤堂墨薮》说:“近代邢子愿书,精研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贴》笔意;即其卷素所书,迹多述王帖,可谓极意临摹者矣。宋、齐而下,书法衰飒,魏晋风轨扫地者,已非旦夕之故,乃公(侗)独裒然辟除陋习,追迹逸少,无论其精旨谓何,即其矢志,则已超人一等矣。”
邢侗行草、篆隶各臻其妙,而以行草见长;晚年尤精章草。当时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邢”,又与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传世书迹有《临王羲之帖》《论书册》《古诗卷》《临晋人帖》等。除故宫博物院外,今伦敦博物馆,日本、东南亚诸国皆存其书迹。
【作品欣赏】
《钱汪元启先生诗》(局部)
《钱汪元启先生诗》纸本,纵142厘米,横3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书轴长卷共6行。末署“济南邢侗”。行笔遒劲,善用笔锋,极见功力。
《岑参七言绝句》
《岑参七言绝句》绫本,纵170厘米,横26厘米。邢侗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此作笔力矫健,使转自如,充分体现邢侗深厚功力。
二、张瑞图
【生平小传】
张瑞图(1570-1644年),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晚号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早时从事儒业,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后魏党败,故入逆案,坐徒赎为民。继而遁迹江南,隐于青阳里白毫庵。
在宗唐宗晋的明代书坛,张瑞图敢于在赵孟书风的笼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挥运、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表现动荡时代激越躁动的心态,力矫颓靡的时弊,这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他所开创的奇逸书风,是自帖学以来从未有过的。从来帖学无论千变万化,终不出“二王”正道,而他的另辟蹊径则具有晚明浪漫主义狂飙所掀起的时代精神,是明末书坛变革中反叛传统的一个实例。颇能振聋发聩,开启了晚明书坛改革鼎新的先河。书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齐称,有“邢张米董”之说。
【作品欣赏】
《草书杜甫诗轴》
【释文】枫(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果亭山人瑞图《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卷》(局部)
三、米万钟
【生平小传】
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石隐庵居士。关中(今陕西)人,居燕京(今北京),明代书画家。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后裔。昆仲三人,皆有成就。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二十四年授江宁今尹仕至太仆少卿。崇祯元年(1628年),诛除魏党,万钟被复职起用,任太仆寺少卿,同年卒,终年59岁。工翰墨,有好石之癖。人谓无南宫(芾)之癲而有其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米万钟“行得南宫家法与华亭董太史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尤擅署书,名扬四十年,书迹遍天下”。山水得倪瓒法,花卉似陈淳。又善画石,间亦泼墨仿米法作巨幅,气势浩瀚,烟云滃郁,令人叹绝。
书法以行草见长,驰名天下,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绘事以北宗为楷模,山水细润精工。著有《篆隶考》等。传世墨迹较多,有《刘景孟十八寿诗轴》《尊拙图诗轴》《题画诗轴》等。
【作品欣赏】
《行书游焦山遗诗轴》(局部)
《行书游焦山遗诗轴》上海博物馆藏,绫本,纵163.5厘米,横47.8厘米。
《草书诗轴》
《草书诗轴》绢本,纵175厘米,横45厘米。武汉博物馆藏。此诗轴笔墨苍劲,书写自然流畅,可以代表米氏风格。
【释文】冻合千岩紫绿消,柴扉不掩草萧萧。重帏沽酒休嫌晚,有客关山度寂寥。
《行草七言诗轴》
《行草七言诗轴》纵136.5厘米,横40.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竹鲜月好阴个个,萧碧写窗梦初破。美人不来秋入吟,云际一鸿声远堕。勺园碧鲜寮秋怀,书似它石词丈正之。
四、董其昌
【生平小传】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1589年(万历十七年),34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工诗文、通禅理、精鉴藏、擅书画及理论。他在海内文宗执艺坛数十年,是晚明影响最大的杰出书画家。
董其昌虽然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了自己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云:“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的书法理论家。这句名言对后人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大的诠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传世墨迹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作品欣赏】
《草书扇面》
《草书扇面》纵15.5厘米,横47.7厘米。荣宝斋藏。此帧扇面书法写得非常激越跌宕,技法娴熟。自署学杨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浚路马湖记》(局部)
《浚路马湖记》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607.5厘米,132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帖是董其昌所写的一碑记。款署:董其昌撰并书。魏应嘉篆额。徐标建。有沈荃题跋。有“王鸿绪印”“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藏印。为王鸿绪、安岐、张若霭、清内府旧藏。
《浚路马湖记》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朴茂苍拙,自然洒落。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
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纸本。纵27.2厘米,横10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所书,时年董其昌64岁。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谓上品。
《洛春谣》
董其昌的《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谣》,行书无年款,水墨纸本手卷,纵41厘米,宽461厘米。董其昌书法善于以手卷形式表现。此作运笔技巧高超,题款指出乃是模仿宋代米芾的笔意。米芾对董其昌的绘画及书法有很大影响,但作品中可见董其昌并没有刻意追求与米芾书法的外表相像,而是着重神似。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顿挫及墨色的浓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
《杜甫醉歌行诗》
《行书轴》
《岳阳楼记》
《七绝诗轴》
《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卷》
《小楷金刚经》(局部)
(第二节)其他著名书法家
一、黄道周
【生平小传】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于漳浦县铜山所,即今东山县铜陵镇。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南明礼部尚书。弘光政权失败,又与郑芝龙等拥立唐王朱隆武,官武英殿大学士,率兵抗清,为清兵所捕,不屈而死。谥号忠烈。
黄道周书法,以魏晋为宗,峭历劲遒,行、草、真自成一家。其行草书字势向右上仰侧,中心多偏下,形态扁平、生涩,行笔婉转流畅,不偕流俗,一如其人。将字形的奇异生拙和笔势的奔放洒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传世墨迹有楷书《孝经》《石斋逸诗》等,行草书《山中杂咏卷》《洗心诗卷》等。
【作品欣赏】
《舟次吴江诗》(局部)
《舟次吴江诗册》行书,纸本,崇祯十七年(1644年)书。北京博物馆藏。
《诗轴》
《赠答友人诗轴》
《行楷五言诗轴》
二、倪元璐
【生平小传】
倪元璐(1593—1644年),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二年(1621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崇祯末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福王谥文正,清廷谥以“文贞”。
元璐书画俱工。其书法学颜真卿。倪元璐所书字势向右仰侧,与黄道周相似。而用笔挺劲短促,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轻重粗细的变化。著有《倪意内外仪》《倪文贞集》。传世墨迹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
【作品欣赏】
杜牧《赠李秀才》
杜牧《赠李秀才》纸本,立轴,纵128.5厘米,横93.1厘米,行书,4行,35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钤“倪元璐印”“鸿宝氏”印。收藏印有“师守玉印”“蒯寿枢家珍藏”“师氏春德堂藏”。
此作结构上攲斜交错,险峻恣肆,多姿而奇伟。用笔在运锋的流转、顿挫中融入了较多的沉郁和涩拙之笔。点画亦支离而诡异,颇具风骨凌厉之气势,风格独标。
【释文】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徐陵。元璐似千岩辞丈。
《行书谢翱五律诗轴》
《行书尺牍》
三、陈洪绶
【生平小传】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明代著名书法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陈洪绶少时聪慧,工诗文书法。
成年后到绍兴蕺山,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深受他人品学识影响。陈洪绶一生经历坎坷。9岁时他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在功名上屡试屡败,崇祯三年(1630年)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北京谋出路,与周亮工交往甚密。后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二人并称“南陈北崔”。
晚年适逢满清亡明,为了避免兵荒马乱的战祸,他入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后还俗。晚年以卖画为生,由于不肯阿谀权贵,愤世脱俗,生性怪僻,贫病终生。著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善山水,尤工人物,其书法用笔瘦劲简洁,结体自然任意,风格虚和散淡。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作品欣赏】
《画赞斗方》
《画赞斗方》金笺,纵28厘米,横24厘米。台湾省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纸本,纵114.6厘米,横3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