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由金文书法及民间自由书写演变而来。隶书可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结体浑圆,与篆文相近,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汉隶”世人又称为“八分”体,变圆曲为方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此种字体,因演变成于汉,故称为“汉隶”。
自秦朝至东汉初期,为“古隶”通用时期,传世碑刻文字,有秦权、秦量、汉代陶陵鼎盖铭、鲁灵光殿走刻、五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祀二公山碑、开通褒斜道刻等。1975年12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全国考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在历史上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共400余年。这一时期是书法史上书法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完成了字体间的逐渐转变:籀篆→隶分→草、楷、行书。汉字经过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到汉末时,各种书体已基本齐备。汉代也是书法发展史上最关键的时期,它推动着汉字书法不断发展前进,并使书法由不断变革而逐渐趋于定型。
汉代是隶书使用最普遍的时期,康有为非常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汉隶在汉代时笔法已臻于纯熟,且书体风格多样,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在现今遗存的一百多种汉碑,就表现出了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这时草书、行书、楷书也开始慢慢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后汉200多年间,是“八分”体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所有碑碣,多采“八分”字体,数不胜数。传世的拓本约有100余种,东汉年间的碑碣。如《石门颂》《乙瑛》《礼器》《孔宙》《华山》《史晨》《西狭颂》《熹平石经》《韩仁》《尹宙》《曹全》《张迁》诸碑,这些碑的字体,有纵长茂密者、有宽平疏落者、有朴茂雄万者、有骏爽疏宕者、有高浑凝整者、有华艳秀丽者、有丰厚温润者,无不各极其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但仅就“八分”规矩来说,应以《乙瑛》《史晨》《曹全》诸碑较为严谨,《西狭》《张迁》《石门颂》为隶中的篆、楷、行三体代表作。以上诸碑,皆为世人所爱临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