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哥大”刚刚兴起,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手里拎着一个“黑砖头”专门跑到人多的地方大声讲话。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黑砖头”不是真正的砖头,而是一种移动电话,拿着它就可以随时打电话,这种气派哪能不显摆一番呢。
如果说这一幅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场景尚且能被人们理解和原谅的话,那么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谁要是再专门跑到人多的地方打电话,就只能让人说不文明、不礼貌了。
不过,我们也得看到,这种情景在成年人身上发生的概率较小,但在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身上出现的概率却并不小。有不少孩子拿着手机打电话,一点儿不考虑周围的环境,不担心是不是影响了别人。谁家要是有这样的孩子,父母也够头痛的。那么,为了避免你的孩子如此,那么就要提前防范,教育孩子文明使用移动电话。
邦邦是个人所共知的调皮孩子,他也是班里第一个有手机的学生。当时,邦邦第一次把手机带到教室后,好奇心强的同学都争着抢着要看看。这下,可满足了邦邦的虚荣心,他得以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番:这是“苹果二代”,全世界最棒的苹果公司生产的最棒的手机!
看到邦邦有这么好的手机,同学们只有羡慕的分儿,谁让人家的爸爸有钱呢!
自从有了手机,邦邦可就“业务繁忙”了起来,每到课间,操场上再也不见他欢蹦乱跳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教室里或者教室外抱着手机打电话的场景。有几次上课铃响了,老师都走进教室了,邦邦还在讲电话,经老师提醒才赶紧挂掉。
有时候上自习课,趁老师不在,邦邦也会把手机开着,生怕影响“业务”。一旦电话打进来,他就一贯不顾地接起来,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同学们纷纷看向他。
后来,班主任老师得知邦邦打移动电话有失文明的事,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教训了一通,之后邦邦才有所改观。
其实,像邦邦这样不顾及他人而随意打电话的孩子并不鲜见,他们中有的或许并不是出于邦邦这样的炫耀心理,而只是不忍“和外界失去联络”,于是时刻开着手机,不管是教室里还是图书馆,抑或电影院,都会留下他们一声高过一声讲电话的声音。
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经过这样的孩子身边时,往往会摇摇头,心里暗想:这个孩子真没礼貌,缺乏教养!
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对孩子来讲,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反映他的修养和素质,如果一个孩子做不到文明使用移动电话,那么他可能也就做不到理解和帮助他人,也可能做不到调理清晰地完成某件事情。显然,这样的孩子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从孩子生活中的小事抓起,让孩子将文明礼貌付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也才能够养成好的个性品质和礼仪习惯。
1.告诉孩子在某些场合需要关掉手机
有些公共场所需要安静,如果在静悄悄的空间里冷不丁冒出电话铃音或者讲电话的声音,那么势必给周围的人们带来干扰,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在进入有些地方之前要把手机关掉,如果怕有电话打进来而自己不知道,也要调成振动。这些地方包括图书室、教室、音乐厅、电影院、演播间,等等。
2.接电话时要专门去人少的地方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公共汽车上或者地铁里大声地讲话或者接听电话,这种行为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所以,我们应该提醒孩子,接打电话的时候要选择人少的地方,同时要注意控制说话的音量,尽量不要影响到他人。
3.注意铃音的设置
现在随着信息的发达和网络的普及,各种各样的铃声都有可能为孩子们所青睐。他们辨别能力不强,审美意识也有所欠缺,所以选择铃音的时候可能会很怪异。这种怪异的铃音很难被一些人接受,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不要设置一些怪异的铃音,否则让人听了会觉得很别扭,也会觉得这是个怪异的孩子。
4.告诉孩子如何处置对于不方便接的电话
有时候在参加学校里举办的活动的时候,或者在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时候,有朋友打进电话来,不接听会让对方认为不礼貌,而接听又会影响身边的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起电话,小声告知对方很抱歉,现在不方便接电话,等过一会儿再打回去。
做个热情懂事的小主人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那么怎样才算合得来呢?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和别人合得来呢?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具备待人接物的社交技能。而要想提高这方面的技能,我们就必须引导孩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有意识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热情懂事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