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路上,孩子的肩上空空的,书包背在家长的背上;孩子的鞋带松开,蹲下来系鞋带的不是孩子,而是年老的祖父;陪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大人们手里却经常为孩子拿着各种玩具……
上述这样一些场景常常映入我们的视线。这充分表明,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方面舍不得放手,将那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也统统包揽过来。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而且,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受人欣赏和尊敬的,人们会觉得他们缺乏教养、不懂礼貌。更糟糕的是,家长这种“不放手”的行为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显然,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6岁的添添总想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去厨房洗碗池里洗碗,或者拿着杯子到饮水机前接水。可是每当他“蠢蠢欲动”的时候,一旁的家长就赶紧制止,并把他所需要的统统做好。
还有一位妈妈,年近40岁的她每天背着10岁的儿子上下学,直到离在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由于担心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
壮壮的爸爸更“厉害”,由于儿子从小就很少自己吃饭,为此,连幼儿园都没去上。到了6岁多上小学了,壮壮的爸爸居然每天中午偷偷溜进教室,为儿子喂饭。
这样的事例并不夸张,它们就活生生地上演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被家长呵护的孩子,长大后又能有什么独立自主的能力呢?父母手中的那根绳子什么时候才能放开呢?
无疑,这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渐产生了一种对家长或权威的依赖心理,以致成年以后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不能负担起选择、接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从而形成依赖型人格。不用问,这是每个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让他独自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包揽、越俎代庖呢?
1.给予信任,相信孩子能够做好
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棵小弱苗,禁不住风吹雨打。尽管如此,但若不去经历一些风雨,那么孩子就会永远柔弱下去。其实,只要我们给予信任,相信孩子能把一些小事情做好,那么他就真的能够做好。即使孩子失败了,我们也不必责怪或者懊悔,而应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并给予指导,那么这和包办代替则不是一码事了。
2.有所保留,对孩子的爱“打个折扣”
很多家长总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多做一点是一点,因为这样孩子自己就会少承担一些。可是不要忘了,即使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辈子。只有早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当孩子的小衣服脏了,妈妈不必马上拿过来帮他洗干净,而应让孩子自己洗;洗好的衣服晒干了,同样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叠。只有父母有所保留,对孩子的爱“打个折扣”,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3.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如果总是有家长这根“拐棍”,那么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难消失,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有教养的孩子,那么父母一定不要纵容,而应努力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比如,当孩子无法把一盆水端走的话,家长可以提醒:“‘2’可以分成两个‘1’,那么一大盆水是不是可以分成两小盆水呢?”通过父母的引导,孩子会逐渐养成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的习惯。长此以往,他的判断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