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竞选某个公职的话,人缘好的人一定更有希望获胜。
退一步说,你帮了别人之后,内心会感到快慰。给予和索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医学研究表明,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人,由于具有开朗、豁达的心态,其寿命较长。
说到底,真诚关爱别人的人,自己并没有吃亏。
戴尔·卡内基曾说过:“这是个充满掠夺、自私自利的世界,少数表现得不自私、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便能得到极大的益处,因为很少有人在这方面跟他竞争。”
你觉得这话是否有道理?
我国在60年代初期曾大力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正如“大公无私”的口号一样,我认为极端化了。试想,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一点儿私心都没有?所以,事实上真正能够做到上述要求的人屈指可数。
我认为应该把利己和利人结合起来。既利已又利人。双方平等互利,事情才做得长久。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只能帮助那些非常需要帮助的人,不要去帮助那些喜欢依赖别人、自己不努力的人。
第二,在帮助别人时,应该运用智慧,尽量勿使自身收到伤害。譬如,在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如果司马光不顾一切跳进大缸,不但小孩救不出,自己也会淹死。但他灵机一动,用石头把缸砸破,既救了别人,同时保护了自己,传为美谈。
请记住:
若要赢得人心,必须真诚地关心别人。
关键时刻,若有个“大仔”撑一把,你就发了。
如何接近对你有用的人
亿万富翁李晓华说:“在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赵章光先生给了我很大帮助。”
当时,章光101生发精在日本行情看涨,在国内更是供不应求,一般人根本拿不到货。而李晓华与赵章光又素昧平生。
李晓华决定主动进攻。
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毛发再生精厂,吃了闭门羹。门卫告诉他:“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二天,他又来到该厂。这一次,虽然他想办法进了大门,找到了供销科,但得到的答复仍然是:“一年后再来吧!”
也难怪,101毛发再生精卖得正红火,李晓华根本排不上号。
经过一番思考,他改变了策略。
第三天,他坐着一辆由司机驾驶的奔驰来到101毛发再生精厂,并自报家门:
“海外华侨李晓华先生前来拜访!”
在与对方的交谈中,他先不提买毛发再生精的事情,而是海阔天空地聊天,从中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当他了解到101毛发再生精厂职工上下班汽车不够用,立即表示愿意赠送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汽车。
果然,一个月后,两辆汽车开到了北京101毛发再生精厂。李晓华的慷慨和真诚相助,使赵章光深受感动。
从此,李晓华与赵章光成了好朋友。李晓华如愿以偿,取得了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权。他常常包下整架飞机,把101毛发再生精运到日本。短短几个月,李晓华进入了千万富翁的行列。
通常,人一生中生死与共的知己并不多。
朋友并非越多越好。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不会有充裕的时间与众多的朋友交往。由于时间是最紧缺的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注重功利性。
有一次,在旅馆里,一位南方的小老板告诉我:“关键时刻,若有个‘大仔’撑一把,你就发了!”
我问:“什么是‘大仔’?”
他告诉我:“‘大仔’就是有实力的人。我敢说,一个人背后要是没有大仔撑腰,他肯定长不大。”
李晓华与赵章光的故事说明,这位小老板的见解是有道理的。当然,有时这个“大仔”不一定很大。但他的一个决定,却能影响你的前途、事业。对于“大仔”不论大小,你都要主动去接近。
当时,谁拿到章光101毛发再生精,谁就拿到赚钱的通行证。可是,一般人努力一番拿不到货,也就失望而去,惟有望洋兴叹。李晓华不同。他虽然碰了两次钉子,但并没有就此罢手。
他是运用智慧、技巧,用自己的诚意、关心,敲开了对方的心灵之门。
那么,当你主动接近“大仔”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以下几条原则,将对你有所助益。
一、不要畏惧名人、富豪、当权者。
名人虽然有名气,富豪虽然有钱,当权者虽然有权力,但他们也是人,跟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欢乐和烦恼,有爱好和需求,有优点也有缺点、弱点。
而且他们大多也是从下往上,经过奋斗、拼搏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越是阅历丰富的人,越是不敢骄傲。他们懂得,不管是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况且,权力总是暂时的,名气、财富也并非牢不可破。
但同时,他们既然已经身处社会上层,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结交的。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系统’,防止别人来干扰其正常生活。
关键是:你找没找到机会?你能为对方提供些什么(他们需要的)?
因此,你必须事先对你想结交的人加以了解,看看他有何需求。李晓华就是了解到对方缺少交通工具,从中找到突破口的。
当然,你事先要有心理准备,要想结交他们,难度肯定比较大,这当中你不能怕碰钉子,只要开动脑筋,有的放矢,投其所好,就增加了一份希望。
二、创造良好的印象。
你留给对方的印象十分重要,它包括衣着打扮,体态神情,举止言谈。
人的思维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如果第一印象给人以好感,对以后的交往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第一印象令人不愉快,今后想改变将比较困难。
从衣着打扮来讲,应该整洁大方,不宜太超前,也不宜太随便,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从言谈上来讲,应简明扼要,抓住中心,不偏激,不冲动。
说话用语要准确、得体、谦虚而不过分。比如,应该避免说:“你一定要……”、“你给我……”、“我就是……”应该使用祁使句:“您是否能……”、“我想请您……”、“如果那样的话,我很高兴!”
尤其要注意,赞扬对方应该是恰当的、由衷的、适可而止。一味地吹捧奉迎对方,将使人感到虚伪、卑劣。
你的举止应该是落落大方的、自然的,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见面之后要主动与对方打招呼、握手,先发制人,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印象。
交谈时还应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不要用手掩住嘴巴或不时摸鼻子、耳朵;不要抖动腿或缩脖子;不要总是用手拉衣角或抚弄手提包。
三、由浅入深,迂回前进。
人与人之间思想沟通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彼此不熟悉的人,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往往中间隔着一道心理防线。这是人之常情。你应该想办法消除这一障碍,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有经验的推销员都懂得,要想与客户拉近关系,应该在交谈中注意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讲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对方喜欢下棋,你就跟他谈谈下棋。
如果对方喜欢钓鱼,你就跟他谈谈钓鱼。
如果是中、青年女性,你不妨跟她谈谈如何美容。
如果是年轻的母亲,你可以跟她谈谈孩子。
请记住,主动接近对你有用的人,应注意:
1.不畏惧。
2.寻找对方需求。加以满足。
3.创造好印象。
4.迂回前进。
处世格言
△当一个人面临危险,如果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是可悲的。
△如果你想进步,就不要光找那些可以安然相处的朋友。有些让你不舒服的人,能使你受到激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领导,看见不好的就要管!”
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一所厂办学校当教师。校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却把学校的工作搞得井井有条。教师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在C厂,提起这位女校长,人们说有水平。
但我到学校后,觉得她除了待人比较和气外,没发现有特别之处。
一件小事使我改变了看法。
那时我深感自己才识浅陋,制定了一个自学计划,想报考电大。业余时间学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有时,我把书夹在备课笔记里,趁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抽空读上几段。
此事瞒不过学生,学生告诉家长,而家长中有不少是有“头脸”的人物。不久,情况反映到学校领导。
一天,下班的时候。校长在走廊里看见我,说:“侯老师,最近很刻苦啊?”
我说:“没办法,我底子太差。”
“青年人爱学习是好事。像我现在,整天忙忙碌碌,下了班回家还要做家务,想学也抽不出空。”
“校长太谦虚了。”
她又说:“侯老师,如果你要看些业务方面的书,最好不要在课堂上看。不然的话,学生家长反映到学校里来,不大好。”
开始,我听她问我学习的事情,心里很不安,意识到我上课看书的事让她知道了。但又听她说我是钻研业务,马上松了一口气。
她的话已经让我明白,如果继续在课堂上看书,将对我不利。
我说:“校长,我想报考电大。”
她很郑重地点点头:“到时候我想想办法,联系联系看。”
她说话从不打包票,而是留有余地。
这件事以后,校长在我心中的地位上升了。在工作中我不敢怠慢。我觉得她是尊重我的,并且愿意帮助我。
她向老师布置工作任务,从不用命令的口气,而是说:
“学校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这样安排。你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
有的教师脾气急躁,有时在她面前发牢骚,她并不计较,只是一笑了之,或者干脆装听不见。
我发现,那些发过牢骚的教师,工作起来却很卖力。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力。
有一次,她对一位即将教高中语文的教师这样说:
“陈老师,学校第一次开设高中班,我觉得压力很大。你一定要帮帮我!”
陈老师果然不负重望,在教学上获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肯定。
女校长退休之后,接任的是一位男校长牟君。四十多岁,身材魁梧。他原是某车间的党支部副书记。那时的干部,文化都不高,牟校长同样如此。但他工作热情不低。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牟校长开始与教师们发生冲突。
牟校长喜欢管事。他常常倒背着手,板着脸,东看看,西看看。发现有不满意的,立即找到班主任进行指责。
在学校里,由于学生年龄小,控制能力差,加上学生家长素质高低不一,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无论教师怎样严加管教,各班也难免发生一些问题。如失窃、迟到、打架、损坏公物……
有时孩子之间也会模仿电视剧里的情节,相互之间递纸条,比如:“你爱刘华宁吗?我爱。”等等。
女校长时期,因为她在学校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对这些事看得多了,所以并未大惊小怪。只要不是大问题,她就不过问,让班主任自己去处理。
有一次,又为了一件什么事,牟校长板起脸来指责我,末了照例说:
“我是领导,看见不好的就要管!”
“我并没有不让你管。”我当时年轻气盛,对他的态度不服气,就反驳道。“不过,照你的逻辑,学生出了问题就是老师不好。那么,社会上有许多人犯罪,难道要怪政府不好了?”
他一时无法辨驳,就模仿我的口气:
“逻辑,逻辑,哪有那么多逻辑!”
我扭过头去,不再理他。
他与老师们争执起来,总喜欢用尖刻的话语。那双略微有些凹陷的眼睛,射出咄咄逼人的目光。似乎不这样就不能显示出他的权威。
但效果却相反,教师们不买他的帐,或据理力争,或反唇相讥。于是,办公室里、走廊上,不时可以看到牟校长与教师进行舌战。
牟校长的嗓门要比教师们洪亮,不时使出他的“杀手锏”,自豪地吼道:
“我是大老粗,喜欢直来直去!”
“我是领导,我就要管!”
后来,他跟一位女教导主任也争吵起来,气得教导主任要辞职。
由于他样样要管,以致他一到场,许多老师觉得不自在,背后议论纷纷:
“老牟这人真是……”
“董校长原来不是这样的。”
情况终于反映到厂领导那里,组织科几次派人到学校调查了解情况。
“老牟嘛,工作是负责任的,就是水平不太高,喜欢跟人吵架。”老师们这样评价。
不久,老牟被调离了学校,仍旧到厂里某车间当副书记去了。
(想一想)
老牟工作负责,敢于管事,为什么受到抑制?为什么后来连上级也不支持他?
老牟敢管的出发点肯定是对的。只是他太不懂人的心理,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没有顾及对方的面子,使人下不来台。在车间里,他这一套也许还能耍一耍,但到了学校便不灵了。
人是有自尊心的。一旦你伤了他的自尊心,就容易激起他的反感和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明明你的意见正确,他也不愿接受。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合适,而且和蔼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管,你想,我们的感觉会如何?”
那位阅历丰富的女校长就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在与人交往中从不直接了当地批评对方。
而他的继任者老牟,在这方面就相形见绌。
中国人是特别讲面子的,尤其是知识分子。当老牟毫不留情地将对方面子撕破时,他们索性跟他对着干。老牟却仍不改进工作方式,反而越吵越有劲儿,以致得罪了一群人。
虽然老牟是校长,但教学工作还是要教师去做。上级领导不可能将教师们统统调走,留下老牟。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调走老牟。这是惟一的选择。
当我们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先想一想,如果我是对方,怎么样才愿意接受意见?
最好记取戴尔·卡内基的如下忠告:
“不要跟你的顾客、丈夫或反对者争辨,别老是指责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要运用一点技巧,讲究一点方法,来说服别人。”
在生活中,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一致。我们也没有必要事事顺从别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基于事实分析的见解。所以,在生活中,经常需要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
如何让别人比较容易地接受意见?下面是有关的几条建议。
一、先称赞,再指出对方的不足。
药是苦的,人们都不愿意吃。聪明的制药商在药片外面包一层糖衣,人们就愿意吃了。
人总是喜欢听表扬的话,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如果你的妻子或母亲今天晚上做的红烧肉太成,你想让她下次做淡些,可以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直接了当地告诉她:
“这肉太成,下次少放点盐。”
第二种,责备她:
“为啥总是做的这么成?盐不要花钱吗?”
第三种,先表扬她:
“今天的红烧肉真香,还没吃就流口水了。如果再淡一点,就更好了!”
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她更愿意接受?
二、避免用命令的口气指使别人。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看到上司毫不客气地命令下属:
“你给我把这件事做好!”
“你必须做到……”
“你要不去,我就……”
在特定的场合也许能这样说。但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这样说。
原因很简单:我们内心中谁也不愿意被别人驱使,谁都渴望受到尊重。
我们可以用商量的口气:
“你认为这样做如何?”
“也许我们这样做更好些……”
“我建议你不防试一试……”
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一定更愿意接受你的意见。
三、批评对方时,先讲自己的缺点。
这样做可以使对方的心理更趋于平衡。
比如,最近,我发现儿子安安做事不够主动,于是我对他说:
“儿子,爸爸小时候,家务事都让爸妈和妹妹做了,自己不怎么做。工作之后,缺点暴露出来。师傅们经常批评我做事不主动。你现在应该注意这方面。看见地脏了,不要等妈妈说,自己去扫。养成主动做事的好习惯,长大以后就会受到欢迎。你说好不好?”
儿子听了之后,脸红了。过了一会儿,我正在埋头工作,他给我端来一杯水,说:
“爸爸,你喝水吧!”
我连忙接过来说:“谢谢你!”
四、用间接的方法表达意见。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晋文公吃饭时,发现烤肉上绕着一根长头发。他把厨师叫来斥责道:“你想把寡人噎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