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的案例中,巴菲特更展现了他在财务恐慌时期,仍然能够毫无畏惧地采取购买行动的魄力。1973年到1974年间美国股市达到了空头市场的最高点,人们望市而怯。然而巴菲特却在此时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面临破产边缘的情况下,将它购买下来;在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出现亏空时,大量购买它的债券。在1989年垃圾债券市场崩盘时,巴菲特又大量购买了美国一家极大的饼干制造公司——奈比斯科公司的高值利率债券。
在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手册中,巴菲特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像我们现金增长的速度一样不断想出更多的投资主意。因此,股市下跌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明显的好处。首先,它有助于降低我们整体收购企业的价格;其次,低迷的股市使我们下属的保险公司更容易以有吸引力的低价格来买入卓越企业的股票,包括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份额基础上继续增持;第三,我们已经买入其股票的那些卓越企业,如可口可乐、富国银行,会不断回购公司自身的股票,这意味着,他们公司和我们这些股东会因为他们以更便宜的价格回购而受益。总体而言,伯克希尔公司和它的长期股东们从不断下跌的股票市场价格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像一个老饕从不断下跌的食品价格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样。所以,当市场狂跌时,我们应该有这种老饕的心态,既不恐慌,也不沮丧。对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市场下跌反而是重大好消息。”
也就是说,股价下跌是投资的好机会,对股民来讲恐慌完全没有必要。特别是那些准备入市的新股民,一个低迷的市场正是你进军股市搜寻好股票的天赐良机,低价建仓总比你高价追买的风险要低得多,安全边际要宽广得多,投资回报亦是更多。巴菲特说:“想象一下,若是我们因为这些莫名的恐惧而延迟或改变我们对资金的配置使用,将会使我们付出多少的代价。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某些重大宏观事件导致市场悲观气氛到达顶点的时机,才找到最好的买入机会。恐惧是盲从者的敌人,但却是基础分析者的朋友。在往后的30年间,一定还会有一连串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我们不会妄想要去预测它或是从中获利,如果我们还能够像过去那样找到优良的企业,那么从长期而言,外界的意外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实属有限。”“价格下跌有一个相同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抱持悲观的态度,这种态度要么是针对整个市场,要么是针对特定的公司或产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希望能够从事商业活动,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的态度,而是由于这时候制造出来的价格我们比较喜欢,换句话说,理性投资者真正的敌人是乐观主义。”
作为投资者,尤其是当下跌由股市调整所致时,买跌是一个合理的策略。可是这样的好机会,需要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巴菲特就是这样,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他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只雄狮,整天爬在草丛中,密切关注着野牛群的动向,一旦某头野牛离开牛群,犯下愚蠢的重大错误,他就迅速出击,让它成为自己的美餐。例如,巴菲特关注迪士尼30年之后才投资,而购买可口可乐之前,已经研究关注了52年。
巴菲特就是通过“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策略,比别人快一步以最低的价格买进最好的股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萧伯纳说:“世故者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而特立独行者却坚持尝试要改变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是仰赖后者来促成。”可见巴菲特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
投资与投机: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
我们已经好久没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还要等多久呢?
我们要无限期的等!我们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别人付你钱不是因为你有积极性,而是因为你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巴菲特
“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宁可一直等待,也不要单纯为了投资而出手。”这是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巴菲特说:“我们已经好久没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还要等多久呢?我们要无限期的等!我们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别人付你钱不是因为你有积极性,而是因为你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巴菲特上面的话告诉人们,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宁可等待,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不要投机倒把,想从市场中捞点油水。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要投资不要投机,投机是最危险的行为,如果你没有耐心寻找符合标准的投资机会,盲目妄动,那么换来的只能是血和泪的教训。
有些投资者视巴菲特为偶像,将“成为巴菲特”作为投资生涯的追求目标;还有些被套牢者,将长期持股作为投资获利的主要途径。将“成为巴菲特”作为目标和长期持股都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应该向巴菲特学习什么?
巴菲特的巨额财富不是靠在股市上低买高卖、炒作股票获得的,而是通过仔细分析,等待有利时机,然后低价买进获得的。巴菲特一贯坚决反对投机炒作。但有些投资者,总想通过投机炒作获取高达30%甚至更多的收益率,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巴菲特第二”,这是对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严重误解。确实,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巴菲特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保持了23.6%的增长速度,但这样的收益率不是投机得来的,而是靠公司扎扎实实的业绩得来的。
还有,巴菲特成功的杀手锏是投资,而不是简单的长期持有。身为价值投资的代表,巴菲特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但前提是这些企业真正值得长期持有。巴菲特不会接受一个安全边际小的投资,只有在确认有足够大的安全边际时才会出手。他认为如果一项投资的安全边际太小,那么风险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求再高的收益率也是没用的,因为风险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所以,巴菲特只投资那些接近零风险的行业和公司,并长期持有。例如吉列,巴菲特之所以选择长期持有,原因就是每个男人早上起来都要刮胡子。他在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明确地说:“我不会拿你们所拥有和所需要的资金,冒险去追求你们所没有和不需要的金钱。”
投机还是投资,这是一个古老而又顽固的辩题,双方拥护者都各执一词。凯恩斯、格雷厄姆等都曾对投资和投机的差异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凯恩斯说:“投资是赌资产未来报酬率所进行的活动,而投机则是赌市场心理的活动。”格雷厄姆则说:“投资是一种经过深入研究的保本获利行为,而任何没有达到上述要求的理财行为都应被视为投机。”
大体上说,那些伟大的投资者都认为,投机家只在意股票价格未来的走势,而投资家则集中精力关心潜在资产。
在格雷厄姆去世前,查尔斯·艾利斯(格林威治合伙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单独采访了格雷厄姆。在这次采访中,他们就投资与投机进行了讨论。根据艾利斯的说法,格雷厄姆感到困惑的不是投机观念本身,而是有些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投机的习惯。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之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投机的习惯,原因在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跟风。
克服贪婪心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设定赢利目标。当回报率达到心理预期时,强制出局,不要回头,更不要犹豫,正所谓买进靠耐心,卖出靠决心。比如说,中线获利30%强制出局,短线获利50%强制出局,如果做到这一点,会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然而,很多投资者都克服不了自己的贪婪,赚了还想赚更多,始终继续向前走,他们明明知道前面的不远处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坑,脚步就是停不下来。
对投资群体和市场的过度信任导致了盲目跟风,大多数投资者不知道某一个热点在什么时候会结束,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开水永远是热的,却不知道让开水保持温度,需要不断加薪,对市场来说就是过度狂热,或许当你开始跟风的时候,这只股票已经上升到了最高点,再也没有升值的空间,而你恰恰此时选择进入,那么当市场调整来临的时候,你的损失将是最惨重的,而且没有任何挽回的机会。巴菲特认为,解决盲目跟风的办法是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不要以别人的意见为基础,不关注股价的涨跌,不关注市场,让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购买某只股票。
真正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公司的营运状况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只有纯粹的投机者才会每天都忙于追涨杀跌,追逐那些涨速最快的股票,然而,到头来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巴菲特说:“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对于中长期投资者来说,买进股票后,不要期望它立刻上涨,而是应该关注它在未来到底会有多大的市场机会。”投资看重的是长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投资追求的是“双赢”的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
巴菲特认为,利用股市生财的核心是“寻找值得投资的股票”,而不是“单纯积累投资次数”。出手的次数越多,股票周转率和交易成本就会越多,所以出手的次数不重要,关键是机会是否合适,对象是否值得出手。巴菲特说:“一年一个好主意,就足够了。”巴菲特就是依靠这个策略从不名一文到富可敌国的,他总是耐心的寻找着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深诣这一点的还有索罗斯,他为了打垮英镑等待了五年的时间,在机会来临时凭借70亿美元果断出手,同时又用50亿美元做多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大赚20亿美金收场。
投资才是致富的真谛,而并非是投机。真正的投资大师在没有机会时宁可做冬眠的蛇,也不做在森林里光着屁股乱跑却摘不到桃子的猴子。投资者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不会在交易大厅终日忙碌,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迷失了脚步,以至于慌不择路,急于出手。巴菲特说:“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香车和侍者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仍不愿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待得太久了。
现在,人们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了。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