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亮读小学时,参加过各种比赛、竞赛,拿过各种级别的奖状和奖杯。每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不是先夸奖他,而是首先提醒女儿:无论取得什么样的荣誉,都离不开你身边的同学、老师。从小教她学会了感恩,让周围人都来分享自己的快乐。每当全家用餐,当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她会以微笑和“谢谢”来感谢父母对她的关爱;当从父母手中接过新文具、新衣服、好吃的食品时,她都会懂事的对父母说一声:“谢谢!”
由此不难看出,这对年轻的父母非常有远见,他们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开放与感恩心态。正是这种良好的情感,使亮亮成为了校园中很有人气,也非常受人欢迎的孩子。
今天,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独”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难以培养孩子“分享的观念”和“感恩的心”。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让孩子一人独吃;看电视遥控开关由孩子主宰;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许妈妈把食品送给客人分享。
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因为将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那么作为普通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的观念”和“感恩之心”呢?
1.父母要给孩子起模范作用
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的需他人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这些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父母自私,并把这种习惯传染给孩子,那么,孩子想改变自己都很难。
2.培养家庭责任感
任何时候,都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平等的一员,让其承担起必要的家庭责任。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才屁大一点,懂个啥?这是过日子,又不是闹着玩的。其实,这种认为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忽略了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要知道,孩子责任感的强弱,最初都源于家庭教育,更确切地说,源于他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一个被长期娇生惯养的孩子,可以说,他对一些事情的责任意识很淡薄。如果一个孩子不具有一定的责任感,那么,他对别人,对自己就少一份理解,从而不易形成与人分享的观念,以及感恩爱心态。所以作为家长,要根据孩子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3.生活处处实践“分享”
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公园是大家的,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让孩子学会为别人考虑,并在行为举止中形成一种习惯。
4.与人交往不忘感恩
一个人是否具有感恩心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你帮助了他的时候,对方连一声“谢谢”都不愿意说。显然,这种人最不受人欢迎。对于孩子,如果家长从小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往往会习惯性地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帮助与关心视为理所当然——或者说与自己的父母认同起来。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将容易遭受更多挫折。原因很简单,当周围的人不再像父母一样关心、帮助自己是,挫折感会骤增。所以,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习惯,不管是家人团聚,伙伴交往,都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并时常让孩子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人与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大家分享,彼此互动,来培养感恩之心。
可见一种良好心态的建立并不是一件易事,许多人只所以认识到了与人分享,以及感恩心态的力量,就是因为他们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让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良好情感与心态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如果家长能够及早培养孩子这种心态,将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少走许多弯路,并更助于孩子建立起完美的人格。
让孩子保持一颗宽容之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像催化剂一样,能够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处。这种品德对于成人来说相当重要,但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这种美德,重在儿时的培养。所以,家长要从小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任何时候,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
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别人做错了事,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往往逮住他人的缺点不放。
一些知名教育机构曾经对中小学生做了多次抽样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被问及多次:“当你讨厌的同学需要你的帮助时,而且你能帮助他,你会帮他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示愿意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是59.8%,41.7%和37%。由此可见,虽然不少孩子对于他人的主动求助表示愿意帮助,但是,从小学阶段到高中阶段,表示愿意帮助他人的人数是递减的。在调查中,还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对于过去欺负过你或严重伤害过你的人,你会怎么办?”对此,只有29.9%的学生表示会原谅他,有近24%的学生表示很难原谅或绝不原谅,其余的学生则表示原谅但不忘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够主动宽容别人的孩子实在太少了。
《养育好孩子》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利考纳认为,作为道德美德的宽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尊重,也就是要尊重所有人基本的尊严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他们做出道德选择的良心自由,只要他们不侵犯其他人的权利,尽管我们不认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习俗或信仰,但宽容这种美德让我们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人的自由。
第二个方面是欣赏,也就是欣赏人类丰富的差异,欣赏来自于各种背景、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许多正面品质和贡献。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引导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接受这种差异,认识到他人的优点,努力在他人身上寻找美好的特点。
作为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宽容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待人准则,而且是一种保护心理健康的习惯。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那么具体来说,怎样让孩子学会宽容的习惯呢?
1.学会宽容你的孩子
在生活中,你要有宽容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尤其对待孩子。你的宽容能让孩子效仿。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
甘地出生在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从小就爱撒娇,性格也不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批评,就难过得受不了。
儿童时期,由于好奇,他染上了烟瘾,后来发展到偷兄长和家里的钱买烟抽,而且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察到自己偷别人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甚至还想过自杀。
当他终于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时,便把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写在了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交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但是,事实却出乎他意料。父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但没有责备甘地,反而自己留下了伤心的眼泪。甘地是个上进的孩子,他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亲了,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道。
宽容是被禅学所崇敬的一种品质。许多禅师都擅长用宽容来感化弟子,让他们得到禅的真传。
古时候,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老禅师在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那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对于这种情况,老禅师没有产生惩罚弟子的想法,而是走到墙角把椅子移开,自己就地蹲在那里。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进来了,他顺墙而下的时候正好踩着老和尚的背跳进了院子。当学生落地后,看到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时,吓得惊惶失措。谁知,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平静地对他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裳。”
事后,老禅师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而且所有的弟子都不知道这件事。从那时起,却再也没有弟子越墙到外头闲逛。
正是老禅师的宽容,给了弟子改正的机会,并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其他人也改正了不良行为。他的弟子们更是学会了宽容他人。
2.让孩子学会善待他人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
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接着,孔子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的这种精神就是宽容他人的典型。事实上,这种宽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明知是对方无理,或者是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大损。这种宽容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可见,培养孩子宽容品德并不难,难就难在家长不能身体力行,让孩子从中体验被宽容的感觉。当一个孩子经常可以从他人的宽容中得到快乐与幸福,那么,这无意中会强化他的宽容之心。所以,做父母的首先要把握好第一条原则,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多在生活与学习中尝试着去宽容他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自我展现的机会。
教会孩子谦虚做人,低调做事
看见孩子的进步与优异表现,做父母的固然高兴,但是,这其中不要忽略了一个问题,要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各种夸奖,以及自己的进步。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认识到,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好习惯。对于孩子的进步,家长要有理智的头脑,不要让孩子一有成绩,就像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这是现在许多孩子的通病——父母既骂不得,又夸不得。
自满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孩子特别是聪明的孩子常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习惯,父母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由于学习成绩较好或者某方面有特长而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这种太多的表扬常常会误导孩子,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谦虚的习惯呢?
1.让孩子清楚自满的危害
盲目自高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自以为是,严重阻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步伐。科学家巴夫给青年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切勿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统一的场合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当然,我们要让孩子分清楚自信和自满的区别。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人乐观上进;而自满是对自己的不全面认识,是盲目乐观,常会让人不思进取。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让他们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形式上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会让人迷惑,孩子们常会把自己那点小得意看作是自信的表现,这时父母应该让孩子分辨出两者的区别。
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也是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任何成绩的取得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在学习上,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一时一事领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满招损,谦受益”,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2.帮助孩子更准确地了解自己
孩子产生骄傲往往源于自己的某方面特长和优势,父母应该先分析这种骄傲的基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有某方面的艺术潜质,还是有运动天赋什么的。然后应让孩子认识到,他身上的这种优势只不过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就会失去这种优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进取,而不是骄傲懈怠;并且优势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同时应该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父母要教育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确实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这里也包含着家长的培养、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3.教孩子学会正确地比较
不正确的比较往往也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在班集体中,若以己之长与别人之短相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自以为什么地方都比别人强,因而看不起别人。父母应该开阔孩子的胸怀,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圈子。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地方走走,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名人的成就和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充实头脑,使之变骄傲为动力。
以上三点对于帮助孩子认识、改变自满的习惯非常重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应始终以理性的头脑去审视孩子每一次进步,既要适当表扬其表现,同时也要提出一些必要的建议。防止孩子形成“自己很完美”的心理。毕竟,对于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成年后许多做人、做事的习惯都易在这个时期形成。只有从小让孩子保持谦虚做人,低调做事的习惯,那么,他们将来才能更容易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