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遇事的时候,不要因为听别人三言两语就犹豫不决。当孩子对一些事情难以做出决断时,要告诉他,不要因为别人的劝阻就放弃原来的计划。相信自己,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2.告诉孩子,这世界只为两种人开辟大路:一种是有坚定意志的人,另一种是不畏惧险阻的人。
3.帮助孩子训练他的思想。使孩子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自决的重力。要是孩子在这些方面很软弱,那么,他做任何事都可能因一时的阻碍半途而废。
4.让孩子必须决定,“左边”还是“右边”。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让他的意志转变态度。防止孩子成为可左可右的“骑墙派”。
5.只要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就让他自己背起来。
做一点简单的事,对任何孩子来说都不是难事,问题在于,孩子是否能够始终自强自立。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开学的第一天对学生们说:“今天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作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1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1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1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可以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精神状态以及表现将决定着他一生的成败。
如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面前,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自立的能力和精神。在目前的发达国家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对青少年自强自立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1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原西德,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如此等等,可见,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家长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国外教子方式中,希望能为中国家长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聪明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
孩子的依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亲呢的家庭教育。作为父母不可能永远都陪在孩子身边,许多父母在谈到放手孩子时,总会想到:“孩子还小,不忍让孩子吃苦。”所以,能不放手,绝不会放手。但是,家长必须要清楚一点,放手孩子并不等于让孩子吃苦。聪明的家长往往能够培养出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吃了苦,而在于家长学会在恰当的时候放手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孩子还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孩子能够从中分析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
2.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作为父母可以辅助性地给孩子一个条件,如启动资金等,在某市有两位外国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每逢星期天都会到街上卖饮料。并不是他们家境不好,而是父母有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起初,父母只给这两位孩子少得可怜的十块钱做本钱,接下来采购、设点、打标语、叫卖完全由孩子来完成。结果,他们的生意做的还不错,一个星期就赚了几十元。许多中国家长虽然不极力反对这种做法,但是,他们普通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让孩子到外面不放心,最好要有家长陪者。”
试想,家长不能为孩子创造去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呢?
3.给孩子提出问题,让他自己去回答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再以上面的故事为例,如果家长不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反而向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回答?相信,大多数没有实践经验,或是想当然的孩子会说:“钱是挣来的。”的确,但是对于那两位外国学生来说,也许他们更能准确地找到答案,至少他们会认为:“赚钱是需要付出辛劳的。”
这种细微的认识差别,将会决定着的认识力、行动,甚至是影响他们成才的关键因素。
4.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毕竟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与财富,那样做也没有必要。
但是有一点,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定要为孩子设置一些难题,事实证明,在这种家教氛围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来说,适当给孩子一些困难,不是在折磨孩子,而是在为他将来的幸福储蓄。所以,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但是,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5.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所以,放手孩子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针对性地锻炼孩子某些方面的意志,或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不论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还是增强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过度保护是“祸”不是“福”
关心是不是一种错?当然不是,被人关心是幸福的,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是,事事都有个度,对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关心倍至,往往会跟预期希望的结果背道而驰,甚至是一种间接的伤害。有一位初三的学生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择菜,您却说:‘你放下吧!下星期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妈妈,您对女儿学习生活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对女儿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像舵手一样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说出了许多青春期孩子的心里话。的确,现在许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正在承受着父母过度保护的困扰。不管我们作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他们一旦融入即将成年,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过分的关心”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正像小学生们所说的:大人的爱真让我们小孩受不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父母恨不得天天呆在孩子身边,可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在发生!这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
要是父母真正想保护孩子,还不如教给他们自保的方法。如,对于女孩子,父母可以教给她们以下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1)学会防卫。防备他人对你身体的侵害。
(2)学会拒绝。对不良的性诱惑,你需要理智的拒绝。
(3)学会辨别。对不良的性误导,你需要懂得辨别。
(4)学会抑制。对自我的性冲动,你需要抑制。人对自己的性行为是要负责任的,要受道德与法律约束的。网上的甜言蜜语不可信,不要浪费自己的感情。
同样,针对青春期男孩子的性格特点,家长要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一些本事。由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如果事事都让家长出面,那么,这种过度的家长行为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生活中,许多家长就是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孩子跌倒了,赶紧过去抱起来;孩子被人“欺负”了,赶紧去找对方家长理论,就是不去想想孩子不会自己爬起来吗?孩子不会自己解决同伴间的小摩擦吗?这种做法与其是在保护孩子,不如是说在显示孩子的无能。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凡事家长都要过问,都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势必会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这样,保护也会成为一种伤害虫,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在这方有不当的做法,应该学会反省。有一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失败,后来她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按照传统的想法,越彻底地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但只要成年人回头想一想,在成长的过程中谁没有个人的‘小秘密’呢,如果件件事都被家长、老师知道,恐怕人生轨迹都会完全不同了。”
这位家长说的不错,如果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就应该留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空间,家长不要借保护孩子之名干涉孩子。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伤害是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