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贝贝从小就受到了家庭“金钱观”的教育,所以,在他见到钱时会显出莫名其妙的兴奋。但是家长却忽略了,在生活中,用金钱或衣物等作为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婪、斤斤计较、目光短浅,也更容易让孩子形成擅用金钱的标准衡量事物的价值的习惯。
综上所述,许多不成功的家庭教育,最终都源于家长错误的认识。每个家长都迫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长,有出息,但这种期望往往被一些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所误导,最终自己受累不说,让孩子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一些畸形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过早地染上了种种恶习。因此,防止畸形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要有长远目光,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与各种家庭条件为孩子制定合适的家教方式。
婴幼儿语言教育的几大误区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早地开发智能,尤其是语言智能,所以,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有表达欲望时,都是急切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在一些方面的认识,或是做法却不科学,从而不利于孩子的语言教育。这些误区主要包括:
误区1.学龄前儿童不宜过早地学习识字
孩子一般是6岁初入学,先学六周汉语拼音,然后从看图读拼音开始识字。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识字晚、速度慢、数量少,远远未能满足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许多儿童教育专家认为,3岁以上的幼儿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字能力,所以教育孩子永远没有过早。另外,生理学家研究得知:成人的大脑约1500克,婴儿出生时大约350克,两岁左右就发育到1000克,8岁以前百分之八十的大脑就已经完成。心理学家也认为,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期,学同样的内容要多花6至7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大脑的发育一旦完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所以,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再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就一定能使孩子在幼儿阶段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误区2:孩子上学以后自然就会识字了
这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忽视了0—6岁这六年宝贵的时光,认为孩子上学后这些字自然就掌握了。其实,认字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幼儿园与小学上课方式有很大差别。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识字和写字相比较而言,更注重的是识字。而孩子上了小学后,读和写是同时进行的,孩子一时很难适应。再加上经常考试,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孩子很不情愿应付考试及大量的作业,会感到学习困难,有的甚至讨厌学习。另一方面,孩子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写字会使他的身心疲惫,容易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两三年后,产生厌倦、烦躁心理,厌学现象产生,识字认字成为负担,更何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另外,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也没有学过识字,可是今天依然掌握了很多字,于是就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其实,这是因为家长忽视了识字和阅读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盲目地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因此陷入了语言教育的误区。
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字词量和理解能力,上课时他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吗?他又怎能学好其他课程呢?更何况一个孩子!因此,先掌握字、词是孩子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应该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进行必要的识字训练。
误区3:家长自己教孩子识字
有些父母会说识字谁不能教,那还不简单?的确,现在任何年轻的父母都认字。可是,您想过没有,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兴趣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有句俗话说得好:再好的医生也很难医好自己的病。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自己教,需要您的毅力、恒心、耐心和方法。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琐事、社会交际等诸多因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磨平了自己对孩子的悉心态度,教育孩子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时间一长,或者教后孩子没能掌握,您自然就会产生急躁的心理,不免会把不良情绪表现出来,甚至指责、挖苦、打骂孩子。这样不仅没有教会孩子,还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另外,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家长很少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孩子也很少听到家长的赞美的话,却总是听到家长的批评。这样,家长和孩子就很难沟通,孩子在家长面前产生畏惧心理甚至逆反心理,不但谈不上接受家长的教育,更谈不上学习效果了……
误区4:只要是教育,效果就一样。
教育本身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方法有优劣对错之分,效果也不一样。家长对儿童实施教育,大致有下面几种现象:
(1)许多人也知道孩子的事重要,但这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为什么这样说呢?许多人愿意和朋友吃饭、应酬,却不愿意多花时间陪孩子;许多人可以去旅游,去买高档衣服,却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入。
(2)很多家长也舍得投入,但只是给孩子买一些小人书、识字画册、童话故事等,也没有想到用什么方法让孩子掌握这些东西,这是一种放任的作法。
(3)有些家长盲从,别人的孩子学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也跟着学:今天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电脑,就心血来潮,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电脑,明天看还是学习英语有前途,便为孩子报班学英语。可是从来不管孩子本身的意愿和孩子自身的条件,这是无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
(4)有的家长用自己的方法教孩子,或者向一些“神童”家长学习“育儿法则”等。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和游戏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或他人的经验,忽视了孩子的个体特殊性。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的教育经验是错误的。
凡此种种,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家长应该把握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什么时候该学什么。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相信育乐园会帮家长实现心愿
误区5:学会识字后上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
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许多名人、伟人都是在4、5岁就开始读书的,他们在学校里不是表现得更好么?早期识读使他们比同龄儿童更有能力,有更多的聪明才智,也有了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孩子在幼儿园掌握了知识,在进入小学后会变得更加热爱学习。这种现象还源于儿童的显示心理。据许多儿童教育专家们证实:9岁前的儿童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很聪明,比别人强,以获得别人的重视和赞扬。这种心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所以说,显示心理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甚至比家长还要着急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家的认同。所以不论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幼儿园里的幼儿,面对老师的问题,总是争先恐后。也就是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遇到自己知道的问题,都会主动地举手回答。根本没有“学会识字后上了小学就不愿意学了”这种事。
误区6: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不重要。
语文是学好各科的基础,是百科之母。所以,语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学好语文的前提是有理解性的阅读,而阅读的前提是:孩子必须掌握一定的字词量。所以,无论孩子要学什么,在这之前都应该让孩子先掌握字词。孩子字词量丰富,不论对他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还是对他以后的做事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误区7:死记硬背不能取得学习效果
死记硬背固然不好,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法是背诵记忆。他们能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把字记下来,而且人生只有这一阶段才有这个现象。死记硬背的缺点固然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形而不知其意,照葫芦画瓢等等。但死记硬背只是幼儿某一阶段的必要训练,也是获得知识的必由之路。而且随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能力就逐渐提高了,这时候,幼儿时期“死记硬背”的效果就逐渐显示出来了。儿童的记忆规律是先记忆后理解,而成人的记忆规律是先理解后记忆。所以说,“死记硬背”在一定的阶段也是必要的。更何况育乐园学习语言重视趣味性、科学性,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记硬背”。
误区8:认字是很枯燥的
汉字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学习汉字决不枯燥。况且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了生动的学习氛围,学习汉字是很有趣的。幼儿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这是幼儿识字的根本原则。孩子把学习识字当作一种兴趣,认识一些字后,教师就帮助他们有感情地阅读,培养他们从小阅读的习惯。孩子从书本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他更加的热爱识字。这样良性循环,孩子不会说识字是枯燥的了。
所以,早期语言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专家研究表明,孩子从小是否学习识字,对长大后的智商是有很大影响的。日本多年从事婴幼儿识字教育的石井博士,从1967年开始实行汉字教育实践,证明了3—5岁年龄层是一生学习汉字最快、记忆力最强的时期。石井先生对日本儿童的智商作了详细的调查,没有识字的孩子智商均为100;4岁以前开始学习,学习两年的其智商可达到120;三岁开始学习的,学习三年已达130以上。可见正确的语言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认识大量的常用汉字,进而进入早期阅读。并且对提升孩子的智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
多给孩子些诚信,少些哄骗
孩子是最容易被哄的,如果你面对一个长得很平常的小女孩说:“你长得很漂亮。”那么她会非常高兴。类似这种善意的谎言可以让一个孩子兴奋一整天。所以,我们说在教育孩子时,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哄孩子。但是,哄孩子绝不能变成骗孩子。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孩子诚信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从小对他的态度。如果父母是爱撒谎,缺少诚信品质,孩子也往往不太爱讲真话。
所以,哄孩子是许多家长容易陷入的一个家庭教育误区。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哄,以及如何来哄呢?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些适用性很强的建议。
1.实现不了的诺言,最好不要许
许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要哄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许多不该许,或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诺言,所以,在孩子“追究”起来的时候,便会想到如何骗过孩子。这也跟父母的诚信品质无关,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却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当你觉得无法兑现一些诺言时,最好不要哄孩子。曾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她觉得孩子跟着很不方便,想让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留在家里。曾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问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妻子说:“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于是,曾子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父母的这种诚信行为直接感染了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做什么,儿子回答:“我从朋友那里借书简时说好要今天还的。虽然现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还给他,我不能言而无信呀!”曾子看着儿子跑出门,会心地笑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许诺孩子某些条件,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发现父母在欺骗自己,他就会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经验,那就是不守信的许诺是允许的,大人的言行也经常不一致的,说谎是允许的,等等。一旦这些经验转化为孩子说谎的行为时,父母恐怕要后悔莫及了。
2.对孩子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
孩子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比如为了满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甚至是为了逃避受批评、受惩罚。从心理学来看,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但是,由于儿童认识水平跟不上道德行为,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造成他们说话不算数,答应人家的事却又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