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益智要素
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人生的开始。这时,人们还难以判断他是天才还是庸才,只要他不携带着祖辈的“病因”,只要他不是先天呆傻,发育正常,经过后天正确地教育,都可以成才。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才的关键在于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基石,人脑紧张工作开始越早,用脑的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越慢。正所谓:“天赋的聪明是有的,但天赋的聪明并不等于才能,有天赋的人放弃学习与后天教育,则天赋消失,无天赋的人,如注重后教育,照样可以成才。”
陶行者也认为:“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成才。”
所以,在十分注重对孩子教育的今天,年轻的父母如何才能用更少的精力,来培养更聪明的宝宝呢?这里,必须要根据幼儿心理、智力等发展规律,抓住其主要的益智要素,方能事半功倍,否则,自己劳神不说,孩子未必会从中受益。
1.提供适当的信息刺激
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要注意与之交流。根据近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上亿个脑细胞,其中有1/10非常活跃。每一个活跃的脑细胞有两万个分支,这些分支又与几万、几十万个脑细胞连接,传递信息。而这些连接的建立有赖于早年的感知、运动的锻炼,如对其微笑,轻声细语,抚摸拥抱,翻身滚爬,为孩子布置一个色彩鲜明的小天地等。所以,科学家提倡从0岁开始就给孩子各种良性刺激,帮助大脑尽快尽好地建立智力系统。
在孩子1岁时,就应让孩子多看各种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并让其辨别;两岁时要孩子用嗅觉去闻各种气味,以刺激嗅觉细胞的发育;3岁时教孩子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刺激味觉细胞发育等等。这样通过视觉、触觉、嗅觉与味觉来促进孩子感觉中枢神经细胞的发育,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2.用形象的语言启迪
随着年龄的增长,培养孩子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尽量让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以便较早地开发孩子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如“笔是用来写字的”,“我们每天都喝牛奶”、“吃饭要用筷子”等,通过生动、新颖、形象的话语,促进他的理解和记忆,萌发出孩子们形象联想,并调动出自由天真的幻想。
3.左右脑同时开发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即左半脑和右半脑,他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脑负责处理节奏、旋转、文学、图像和幻想(形象思维)。孩子在学习时很少使用右脑,培养绘画能力、手工劳动及体育训练是开发婴幼儿右脑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多做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的运动;要有意识地激发婴幼儿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种运动,尤其是要训练其手脚的精细动作,促进小脑发育和平衡。
对方婴幼儿来说,这是最为关键的3个益智要素。有些家长不满足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经常还要求不会说话的宝宝看图识字、算一些简单的运算等,可以说,这是违背孩子正常生长规律的,同时,这也会加重孩子对父母的反感,更为可怕的是,孩子除了没有能力接受这些外,很可能从小对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益智要素,是建立在孩子兴趣之上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家长一定要以孩子为主,不可以强行向孩子灌输一些知识。因此,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同时,还要学用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施教。所以,父母良好、科学的教育能使天资优秀的孩子充分发挥才智,也能使先天稍差的孩子开发潜能弥补不足。反之,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智力开发。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的。”可见语言与智力密切相关。婴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尽早使孩子学会语言、学好语言,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从“呀呀”学语阶段开始,贯串整个孩童期。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首先,要明确孩子学习语言的四个主要原则:
1.注意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父母的都盼着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后尽快学会说话,用稚嫩的语声叫“爸爸”、“妈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把握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学习的最佳时机,或形成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期间给儿童提供刺激最容易获得反应,错过了这个时机,反应或者不能获得或者不能达到最好水平。”而语言是反映大脑发展状态和聪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思维的直接表现。
孩子从出生到掌握语言,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而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4岁。专家认为,9个月到24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期,2岁到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语言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听觉刺激,一个重度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未得到有效治疗,其语言不可能发育,因而素有“十聋九哑”之说。由于他们在语言发育关键期没有得到听觉刺激,所以智力也不能正常发展。死后解剖也证明他们大脑皮层某些部位存在缺陷。相反,同样是一名重度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借助助听器中安放人工耳蜗等方法,使其能得到听觉刺激,语言就可以发育。但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即使得到听觉刺激,语言的正常发育也将成为不可能。
2.注重从形象教育到语言教育的转化
从3岁半至4岁左右,便可对孩子逐渐开始进行“语言的教育”了。虽然孩子还处于朦朦胧胧的情形,但是,大脑的发育已能达到凭自己的判断懂得言语中的“不行”是指“不能做这种事”的意思。接着,过了4岁半以后,自制能力也进一步加强,这时,“不行”一句话就完全能顶用了。虽然孩子认识是模糊的,但是,他已经开始懂得因果关系的道理了。
如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就可以适当减少形象教育,而增加语言教育。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采取“不要做这事,好吗?”等等请求的方法。由于孩子早已懂得了为什么会挨批评的简单理由,所以,认为不行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进行“不行”的教育。同样的事,有时候放纵有时候却“不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用“不行”这句话来解决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说那些“为什么做这种事?”“说几遍才能记住?”等等的话。这样才能使孩子自我思考自我控制,并能使孩子开动自己的脑筋。
譬如,家长带着一个3岁小孩做公交车,孩子一定哭着要一个座位。这时候,家长如果对他说:“还是站起来。”这年龄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了。比方他仍吵着要座位,只要说一声“现在不行!”他也还是能听从的。如果家教方法不对头,孩子则会更加吵闹地想要达到目的,这时候母亲绝对不能妥协,请母亲们表示出自己毅然决然的态度。即使过了4岁,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有的情况下在2岁或者3岁的时候,就应当花费相当的工夫。但老是这样仍属于年龄不相应,而且对于发挥孩子的能力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
3.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因而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会格外重视。一般而言,孩子的语言像其父母,但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孩子出生并长期生长在一个地方,那么,他的语言习惯、发音等都会带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具体到一个孩子生活的家庭、社会环境也是如此,良好的语言环境,往往更有利于孩子良好语言习惯的形成。所以,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总是会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这样孩子才会乐于与你交往,并接受你的语言训练。
4.提升语言的强化训练
这是孩子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如果不注重不断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强化训练,那么,就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语言潜力。把握这一原则的首要工作是,让孩子接受听说话的训练。如,你正在洗衣服,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给爸爸洗衣服。”你在看书,可以说:“妈妈在看书,宝宝长大了也要看书。”还可以说孩子正在做的事,如孩子在吃苹果,你说:“宝宝在吃苹果,好吃吗?”孩子在玩玩具,你可以说:“宝宝在玩积木,真乖。”虽然孩子还不能准确在回答,但是,这样做有助于开拓孩子的“听—说系统”。
其次,让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语言。生活在单调环境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利,要创设不同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才有“素材”可说。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若老师只是单纯地说教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说得再多孩子可能还是分不清。这时,老师可以编一个童趣味十足的小故事:“小朋友们看看,某某的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他们在说:‘把我们穿错了,我们要面对面’”。随后,老师帮孩子把穿错的两只鞋对换,再说:“瞧,两位好朋友正面对面地点头微笑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因为他们穿对了。”老师还可配上一幅人物化了的两只生气鞋子的卡通漫画和一幅正在微笑的两只鞋子的卡通漫画让孩子们边看边说。这样,孩子不仅很快就能分清左右鞋子,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语言去和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说话。
再次,利用图画书进行语言训练。在教孩子认识周围具体事物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家长还可借助图书教孩子学说话,如买一些儿童画报之类图文并茂的小图书等。儿童好奇心强,这些形形色色的图画,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便于他接受。大人在教孩子看图书时,不要照本宣科,要一边看画一边讲,把画页上的内容概括成一、两句话,用简洁、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语特点的语言讲出来,这样使孩子感到亲切,便于他们记忆和复述。对于较大幼儿来说,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可让他们自己对着图画练习说话,大人只是适当地加以指导,这对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和发挥其想象能力很有好处。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模仿力是极强的,作为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说话时一定要为孩子做出表率。美国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
作为父母,除了要把握好以上几种原则外,还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说话,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5.用规范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儿语
普通话直接与入学后的课文阅读、语文学习相衔接,而方言则作用不大。所以在“呀呀”学语阶段,我就让孩子接触规范的、标准的普通话。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并且从不用儿语,诸如“果果”、“灯灯”之类。一开始就为孩子提供第一手规范的语言“样本”。
6.用丰富的词汇,避免语言单调贫乏
用词尽量丰富多样。譬如,与“奇怪”相近的词可以说“惊奇”、“莫名其妙”、“诧异”等,用于形容“灯”的词有“五彩缤纷”、“多彩多姿”、“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
7.多说重复词语,巩固强化记忆
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放在句子中来说,不断强化巩固。此外,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反复播放故事录音带,既省时间又学会了不少新词汇。既增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8.多做语言游戏,玩出语言趣味
若要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仅靠平时与之交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想方设法利用散步、睡前时间做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游戏。譬如,词语接龙,同义词、反义词抢说,组词组句,还有词语修饰,如“风”可以说成“柔和的风”、“凉爽的风”、“刺骨的风”、“萧瑟的风”等。还有句子伸缩,“伸”就是把一句短话说长,如“他走了”这一句,轮流说“他高高兴兴地走了”,“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今天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今天上午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反过来训练,就是句子的“缩”。此外,还可玩组句游戏。由家长说出几个意思上毫无联系的字,两人比赛组成句子。如“花,灯光,高兴。”用这三个字造句子,可以说:“小红在柔和的灯光下高兴地捧着一束鲜花。”“灯光下的小红头上戴着花在高兴地跳舞”,甚至可以打破常规来造句:“灯光下的花高兴地笑了。”等等。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做以上各种游戏,使他觉得学语言是一项很有趣的事。既锻炼了记忆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又培养了他对语言的敏感和语言的兴趣。
9.鼓励用语言描述,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编故事。让他多开口,想什么说什么,学会把内在感受、看法表达出来。带他到户外游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看喷泉,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通过“听”、“看”、“触”,认真观察识喷泉的形状、颜色、大小,喷射的方向、速度、水温及周围的景色,让他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这种口头作文训练,能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将来向书面作文过渡打下牢固的基础。
10.尽早向阅读过渡,提高书面写作水平。
汉语言的词汇是极丰富的,就拿一个词来说,就有多种近义词、同义词,还有等义词。要真正掌握、精通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先从亲子共读开始,我引导小儿阅读时,经历了四个阶段:我读、俩人同时读、各人读一段、放手让他读。图书的选择也经过四个阶段:字少画多的书、字多画少的书、无画的拼音书、无画无拼音的书。经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既增加了词汇量,又积累了不少知识,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但最遵循一项原则: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入学后的语文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提升孩子的思维智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