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对学生发这么大的火非常不好。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强硬措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做法,找机会发现孙某的闪光点,抓住时机来积极引导他,教育他。
一次,我让学生比赛背诵课文,结果,第一个背下来的是孙某,当时我心里很激动。下课前,我在班上特地表扬了他,夸他聪明,记忆力强。接着,我又单独找他谈话:“其实,只要你认真去做一件事,就能做得很出色。我想,你要能认真地写作业,同样会很棒!”没想到,第二天的作业他很快就交上来了,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错。
由此,教师要做到将心比心,自己也当过学生,也期望老师控制住自己的不良情绪,收起那严厉的训斥与怒骂,以友善的态度引导我们。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案例一
曹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从教32年,当过8个班的班主任。她的学生一说起曹老师,个个显得一往情深,^^发自心底地敬仰她。该批评的她批评过,该发火时她也发过火。但是,从来没有学生和她顶牛,也没有学生埋怨她、憎恨她,师生关系总是那么融洽、亲切。说到原因,曹老师说:“我把学生当做朋友,是朋友就要平等对待;我把学生当做孩子,是孩子就要关爱。有时候一些学生的言行确实让你生气,让你常常发出怒其不争、恨其不材的感慨。可是冷静想想。自己面对的不是学生吗?这种恨不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为什么不用爱的形式去表达,而用简单、生硬、粗暴的方法去表达?这样想想也就通了。思想通了,办法也就有了。”
针对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曹老师讲了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学生有了过失,老师进行帮助、教育、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批评必须是善意的,千万不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能从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善良、理解与关爱。
第二,学生有了过失,一般不立即批评,更不要在同学面前指责,而要忍一忍,放一放。一方面老师可以思考如何帮助,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一个反省的机会。
第三,在帮助有过失的学生时,一定要个别进行。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坐下来,远离紧张、不安、恐惧或者顶牛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平静、愉悦的心情。这样的个别帮助,不仅保全了学生的面子,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像朋友促膝谈心一样,便于学生接受。
第四,对于学生的过失,特别是一般性的过失,不要动辄通报家长,搞得学生提心吊胆,而应由老师先解决。这样,学生会体验到老师的良苦用心,面对老师产生一种由衷的感激之情。“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把对老师的爱,全部迁移到听从老师的引导上。
第五,对于学生的一般性偶然过失,老师可以用一个表情、一句悄悄话予以提醒,学生自然会从老师的话语、眼神和表情中体会到用意,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
第六,对于具有特殊性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书面交流,师生之间用亲切的语言交流,效果会更好。
当然,曹老师的方法只是控制情绪的一个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良情绪,还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修养,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习惯5直面课堂尴尬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变化过程,意外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教育机智,化解课堂尴尬场面,提高课堂效率。
生性活泼好动的学生,稍不留神就会给你“惊喜”,可能随时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些干扰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形成尴尬局面。
案例一
微机课上,我站在讲台上等学生来上课。一个男生嘴里嚼着泡泡糖往教室里走,我生气地指着他说:“你,出去!”这个男生一愣,看了看我说:“我怎么了?”呵,他还敢顶嘴,我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上去踹了他两脚,一边踹一边说:“你说你怎么了!有你这样的学生吗?吹着泡泡糖上课,你哪里像什么学生,简直就是社会上的二流子!”哪知这一踹不要紧,因为我用力过猛,他向后一躲,我踹空了,高跟鞋甩出去一大截不说,还一屁股蹲在地上。
面对几十个学生,我当时的感觉就别提了,觉得用恼羞成怒来形容当时的我是最恰当不过了。我让一个学生帮我捡起鞋,冲上去就是两个耳光,那个学生愤怒地看着我。这时我忽然发现几个同学在捂着嘴偷偷地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我感到再也无法面对这几十双视我如小丑一样的眼睛。像个逃兵一样地离开了教室。
教师的这种尴尬本身就是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或是教育思想的陈旧,或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或是教学方法的不当,或是教师师德修养不高……不论是何种原因,在推行素质教育,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然而,意外事件不一定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意外事件反而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无疑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它需要教师从容应对,急中生智,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从而使教学课堂少一些尴尬,多几分乐趣。
其一,顺应学生的突发话题,以幽默的语言摆脱窘境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集中,有时会出现粗暴、傲慢、顶撞甚至无理取闹等行为。教师要善于抑制对学生的不满,运用教育机智,以幽默的言语化解尴尬,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双方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案例二
有一次,为了让学生理解含有“不得不”的含义,老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生活实际来造句。
就在这时,有个学生奇怪地笑个不停,歪歪扭扭地站起来:“大便”。他还故意把“大便”两字变调,弄得全班哄堂大笑。面对这种情况,勃然大怒、武力镇压容易损害师生感情;冷嘲热讽、用言语打击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充耳不闻、漠然回避,容易给以后的课堂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于是,老师面带微笑,大声说道:“大便”。这时,还有很多学生又开始大笑,老师稍作停顿后,又接着往下说:“小便,too”。“奇怪,”学生嘀咕着:“这么生活化的词语,主编怎么不放进教材去学呢?”老师转过话题:“既然主编不教,那只有老师来露一手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们忍不住又大笑起来。
老师顺势引导:“英语中还有更优雅不会使人喷饭的字眼。英国人会很有礼貌地说,以此表示这个意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同学们可摘录下来。”老师转身板书了上厕所的其他委婉表达。至此,恢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
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教师要尽可能地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时候就要求教师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二,根据学生的突发兴趣点,将尴尬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常遇到这样的时刻,有时气氛沉闷,有时进退两难,有时剑拔弩张,有时惶恐不安,幽默的机智在这种情况下能逐渐扭转局面,它能以一种人性化的方法缓解紧张的气氛,使局面恢复平静与融洽的状态。
案例三
老师在教thin,strong,tall,short等描述性形容词时,课上到一半,按原定计划,请了几住学生上来,让他们把抽到的人物用一些夸张、有趣的肢体语言来表演,并用简单的几句话介绍。由于那些人物图片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明星脸,大家都十分感兴趣,表演的学生毫不拘束,大方的表演加上流利的介绍,吸引了同学们,坐在座位上的伙伴也跃跃欲试。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机智与幽默使一个身处尴尬的学生重新拥有了自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幽默感是有利于平衡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力量。幽默是在师生间保持一种轻松、友好、坦诚和体谅气氛的奇妙策略,在笑声中大家共同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友爱和团结的氛围。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幽默感,这会使教师能够机智地与学生相处。
其三,“顺水推舟”,发挥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教育学生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中肯,判断得当,结论合理,要求恰当,方式适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习惯6课堂预设问题
课堂问题预设是有效贯彻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果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是备课的基本,也是关键环节。课堂问题预设的科学性是检测教师对教材理解、领悟能力的体现,是检测教师对学情、教情分析、把握能力的试金石。
课堂问题预设应该遵循以下八个维度:
课堂问题的预设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我们巧妙地、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举动,真正发展其创新思维,更自信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案例一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对课堂教学问题应该怎么预设呢?下面我就以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为例,进行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尝试。
第一步:预设问题情境。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孔庙画面。并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曲阜三孔”吗?学生回答:“孔庙、孔林、孔府合称‘曲阜三孔’。”老师总结引中:“对!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因材施教’。他的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战国时期的孟子继续发扬儒学思想,反对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2.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在秦汉时期又会遭受何种命运呢?由此引入新课。
第二步:预设需要掌握的中心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如何评价?
2.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3.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4.中国早期选官制度如何演变?科举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第三步:预设讨论的中心问题。
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你对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公务员考试制度有何看法?
上面是我对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一种探索。它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第二步是突出重点、理清难点;第三步是激活主干,力求拓展。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主线,突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一些材料的补充,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标”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的能力。
在预设中,我决定采用问题教学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层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目标要求。所以我在运用教学“三步走”的时候,力求准确地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是也要注意: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我们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变策略,决不可墨守陈规。具体而言,即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非常强调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僵硬地用预先设定的目标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发展。
案例二
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价值、价格、供求这三者的关系。于是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怎样?
(2)供求关系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它们分别对价格有什么影响?
(3)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何影响?供求关系是否决定商品价格?
然后,结合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我们去商店买商品,有的贵有的便宜,同样的商品为什么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价格不一样?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价值、价格、供求的关系: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课堂教学问题预设这种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难题,又启发了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分解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习惯7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之说,古已有之。最初是出自《论语·为政》,子由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日:“子由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中,“因”意为根据,“材”指材质,“施”是施加,“教”为教育,整个词的意思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案例一
我是一位教珠算课的老师,在我看来,珠算课到了综合练习阶段,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别就显得很大。如同个进度教学,好的学生总感觉到“吃不饱”,而差的学生会因教师过高、过快的要求,而失去进取的信心。“破罐子破摔”。
针对学生上述情况,我把学生大致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基础好的学生,练习普通三一一级,训练时严格把握时间,强化训练,重点训练,鼓励冒尖,鼓励脱颖而出;第二组是基础差的学生,练习普通六一四级。由于这些学生基础差,故在教学时要灵活多样,难度、梯度都要有所顾及,从长远的角度、从循序渐进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第二组的学生才会努力追赶,逐步加入到第一组的行列中。采取分组教学,对于提高训练成绩是很有成效的。
此外,我还抓住第二课堂,加强课外分类辅导。
第二课堂是补差补缺、因材施教的场所。在第二课堂中,我又把学生详细分成四组(A、B、c、D)。
A组,即优中优。从第一组学生中再挑出最好的,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更好提高,巩目兴趣,发挥特长,以他们为主参与各项竞赛,起到榜样作用。
B组,第一组余下的学生。继续练习普通三一一级。同时,鼓励他们刻苦训练,提高成绩,早日加入到A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