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繁多,每学年都同时开5门课到8门课。如果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没有计划的把所有的科目都加以预习,肯定会出现疲惫、时间不够、预习质量难以保证等一系列的现象。因此,预习前必须解决好安排预习科目的问题。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科目都需要用同样的精力来预习的,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自己的擅长科目来说,只需花一少部分的精力就可以达到预习的效果,而对于那些自己感到吃力的科目,就必须集中精力来预习。
这就涉及到各科目搭配的问题,及所谓的难易结合。比如拿《 特殊函数 》和《 量子力学 》这两门课程做例子,《 特殊函数 》的内容繁多,必须靠记忆。《 量子力学 》的概念又比前者多,主要靠理解。如果这个学生恰好是理解力强而记忆力弱,那么就应该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预习《特殊函数 》,用相对少的精力来预习《 量子力学 》。
另外,在预习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文理的搭配,因为人的大脑在连续干同一件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会造成脑力疲劳。适当的进行文理调节不仅可以减少脑部疲劳,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
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都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之内,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剩余时间比较少,那么就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预习有以下三种方法:
1.及时预习
在每一节课之前,自学老师当天要讲授的新课。
2.阶段预习
用一段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
在寒暑假的时候,自学新学期所讲课程的全部内容。
在预习的过程中,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不同的时间要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预习还是不会奏效的。
陈×同学是上海市第九中学初三学生。他在一次全市第十届初中生学习经验交流大会上,谈了他在预习时间安排问题上自己的一些经验。
初二那年暑假,陈×听人说,暑假里预习下学期要上的课,开学后那门课肯定能学好。小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利用暑假提前预习了下学期要上的几何。果然,那学期几何课程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小陈知道这是预习起的作用,逢人就宣传预习的好处。
初二下学期之后,他又依照原来的办法,集中一切课余时间来预习新开的物理课,拼命地往前赶。这次却没起到原来的那种效果,反而打乱了学习计划,不仅物理课没学好,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出现下降的趋势。老师发现之后,对他进行了了解。指出假期预习时间搭配得不好。而开学之后,其他科目都开始讲课,每天一整天的时间都要用来上课,各门功课都留有作业,而小陈仍然把时间集中在预习物理上,当然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所以开学之后使用的预习方法通常都是及时预习。及时预习的突出点是针对性更强,老师讲什么,就预习什么。这样预习的内容少,花的时间也不宜太多,一般有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如果时间过长,就适得其反。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做作业;二是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三是预习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用途就不太大了,而且会把预习的东西在讲之前忘记。预习时间的安排要注意处理好复习和预习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先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而将预习安排在所有作业都做完之后进行。
坚持预习会使学习变得更轻松而且更有效,但是如果不能科学而合理的安排预习,预习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的工作,甚至影响整个学习过程。
注重高效的预习方法
为了辅助同学们做好预习,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特归纳十一种高效预习注意事项,供同学们参考:
1.要分类预习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及时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把这三种预习做到合理的安排。
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及时预习。及时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了解新课中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在短时间内了解最多的内容,快速找到自己的听课重点。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一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写预习笔记是预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预习笔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一章)中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主要心得体会。当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每次笔记都记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记在书上,另一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有助于在听课的时候明确自己的听课重点。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一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地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他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一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一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预习时,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11.预习的方法要灵活。
根据各人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长期坚持灵活、科学的方法对于预习的效果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好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避免盲目无头绪的情况,帮助同学们更好的预习。
预习也有一些忌讳
预习不等同于提前学习,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高效率听课作好铺垫,因此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试图要彻底搞清一切课本里的东西,很多同学在试图养成预习习惯的开始往往出现此类情况,以至不堪重负很快放弃。这是因为同学们没有搞清楚预习的内涵,预习强调的是了解大概,并不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所有的知识,要知道这是老师要做的工作。如果学生把这些工作给做了,那么最终会越来越感觉搞不懂而放弃预习。再次,学习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听讲,万不可因为课前预习,就认为自己已经对课上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洋洋得意、松心懈怠,结果是预习只是一知半解,听课也没有集中注意力。
1.预习目的要明确
目前教材中增添了“预习”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应摆正预习的位置。明白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学习环节,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质量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注意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提高对预习的目的性,在预习的同时做到有目的的预习,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效果会更好,反之无目的的预习只是时间的浪费。
2.预习兴趣要诱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注意培养自己的预习趣味性。努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预习课中去。避免千篇一律的预习方式,如果同学们在平时的预习上不注意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会觉得预习是一件乏味的工作。
3.预习需要把握
课前预习,如果选择在家完成或课下完成,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没有一定的约束力,难以达到预习的目的,而且面对着课本学生往往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可以考虑把预习安排在课堂自由练习的时间,使预习处于老师监控的范围内,这样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不至于很散漫。还可以向老师及时请教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在预习中还要做到用眼、用脑、用心。预习课文时,应该从整体着眼,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其思路,提出思考题,这种课内预习,显然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
4.预习重点要突出
课堂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预习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注意确定每次预习的重点,以免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如在初一、二学生的英语预习,重点应放在难书写、易读错和意思抽象的字词上。
5.预习方法要灵活
在开始实施预习时,有的学生不愿动笔,也不愿动脑,一是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二是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实施预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预习思考题中提出的问题,只在课文中标出浅显的答案,对一些间接性的问题缺乏深思。在预习中应学会采用“圈点法、图形示意法、操作演示法”等,以求逐步掌握灵活的预习方法,只有“会学”才能“乐学”。
6.预习信息要反馈
预习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预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把预习中遇到问题反映给老师。让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避免产生预习是多余的想法,和其他的一些消极情绪。这时候老师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纠正,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发展。
7.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要全面铺开。
预习的好处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习的质量,在众多的科目中同学们最好先从基础学科(语文、数学、理化、外语)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出一两面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于个人的优势学科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
8.时间的安排要服从整体计划。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了学习的整体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研究得深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研究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都钻透。这也是同学们经常在预习爱走的一个弊端。
9.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
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预习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却应该是一样的,就是循着事物的内部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横的方面说,要由一种学科到多种学科;从纵的方面说,要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如从课前预习到单元预习再到整册预习等。
课前预习固然重要,但科学而合理的预习更是重中之重,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