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上课时顾得上记笔记,就顾不上听讲,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常常是一样都没做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做好课前预习。积极地课前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和抓好,尤其是对那些感到学起来比较吃力,课堂上“听不懂”的学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不论从先人的经验之谈还是从同学的实践来说,课前预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课的特点之一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如果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来不及;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预习使学习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大家都知道,实际上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全部领会教材的内容,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
举个例子,如果学生要对所学教材内容进行两次阅读,一种方案是把两次阅读都放在课后进行,另一方案是一次放在课前去预习阅读,另一次放在课后去复习精读,研究表明,后一种方案的学习效果远胜于前者,这是因为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底,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听课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听不懂”的局面和课堂上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却头昏脑涨的局面,为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学习为“提前思索,对比听课”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2.预习是新旧知识的桥梁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预习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学生会自主的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来帮助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总之,坚持预习新课,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时遇到的知识障碍,还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也有极大的好处。
3.预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了课前预习作基础后,学生的课堂听课就可以提前思考问题,或是在老师提出问题尚未给出解答时,自己便提前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设想、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积极参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也可以对老师即将要讲解的例题自己先做一遍。总之,学生的思考活动要尽可能的走在老师讲解之前,然后把自己所想的与老师解答的或同学们的见解作一番对比:自己错了,想一想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自己对了,也想一想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有无不足之处,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法。比照学习老师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长处和优点,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种主动的积极的课堂学习,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
4.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水平
同一班级,坐在同一教室,听同一位老师讲同一内容,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的地方听懂了,有的地方似懂非懂,遇到知识障碍就像听天书。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地预习,对所学新课程有着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哪儿需要重点去听,哪儿可以略听,从而可以在这个时候补落下的笔记。提高了课堂效率。
预习时虽然不能把教材全部弄懂,但是只要努力总能弄懂一些。对自己弄懂的东西,对它会产生更浓的兴趣。对那些虽经努力但仍未弄懂的东西,我们对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听课,精力自然就会集中到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另外,预习使我们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弄懂了的内容时,可以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是否正确。也可以向老师学习考虑问题的思路,看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老师的高明之处。
例如,有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有了预习这一环节做保障,课堂上我很轻松。思维活跃,不局限于老师讲的或书本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问题,想出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根据北京市1000多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同学们对课前预习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上文的阅读,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在预习中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阶段学习常用环节一般可以归纳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系统复习”五个环节。那些学习被动的同学,往往是由于上课没有听懂,上课没听懂的直接原因是课前预习不到位。因为学习中缺少预习这一基础环节,会直接影响到上课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而听课效果差,又波及到复习、作业等环节,使学习陷入被动局面。
预习是自学的前奏,它包含着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并在分析和理解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新课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知识的同化与迁移能力。坚持长期预习可以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优化认识结构,容易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所以说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这一自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把预习指导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学生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使整个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得让他们自己动手。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依靠自己。”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像、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果教师切实重视对预习的指导,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实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所以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必须通过独立活动,与物理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使自己的行为潜力发生比较持久的变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主观努力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的一种行为变化过程。
下面先说一下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自学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同学们从事工作以后进行再学习的效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可能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科学技术是迅速发展的,要想在一生中都能适应社会需要,只靠在中学学习所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社会和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再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学。
其次,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自学能力也非常重要,影响着大学的学习质量。大家都知道,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特点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学的主要特点是:知识系统庞大、理论性强、讲课速度快、笔记多、课堂教学的比重减少、自习时间增加、教师讲的精华要求学生靠课下自己研究;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像对中学生那么严格了,大学生时间主要靠自己安排、自己掌握,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如果中学时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上大学之后往往会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看书的速度慢,听课抓不住要领,预习更是来不及;听讲时反应不过来,听课质量当然不会很好;因而课下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弥补上课听讲的不足,学习十分被动。由于自学能力差,而使大学学习的适应期延长。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己第一次对新知识的接触,要求学生自己读,自己想。所以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比那些不坚持预习的同学要快,思维更敏捷,善于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比较等,因此能比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随着自学能力的形成,中学阶段的学习质量也将相应的有所提高,可以促进上大学阶段和在将来的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因此可以说,自学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所以那种认为预习仅仅是为听课服务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预习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一处。一个中学生如果只接受老师传授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预习中形成的自学能力,将使中学生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学校教育终生受用已成为历史,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终身学习是对每个不甘被社会淘汰、有上进心的人的要求,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或者这份工作很让人羡慕的,当他是处于21世纪时,他仍需学习,而这种学习主要靠的是自学,因此自学能力是使一个人知识不断扩展和更新的根本保证。
因此,广大中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这种自学能力,这不仅是中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日后工作和生存的需要。
科学而合理地安排预习
预习作为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固然重要,但同学们除了上课时间,剩余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那么面对繁多的科目怎样来进行有效的时间分配呢?
合理安排预习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