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研究表明,劳逸结合更能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很多高三的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真是做到了惜时如金:早上五点钟左右就开始学习,晚上加班加点开夜车,课堂学,课间学、吃饭时间还在学……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但不值得提倡。因为,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厂里的机器。人脑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负荷运转。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无疑会导致大脑疲乏,不容易集中精力接受或反馈信息。在高考复习阶段,各种知识、各种讯息每天都空前频繁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如果大脑疲乏就会使我们反应迟钝,使记忆、反馈速度下降,实际上是时间用的不少,成效却不显著。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复习时间的绝对值,而应着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习,这样我们的每一分钟都会有新的收获,事半功倍。
尤其是睡眠十分重要。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人需要睡眠就如同需要空气、阳光、水和食物一样。有人还在狗的身上做过一个实验。他用两只狗进行对比研究,那两只狗,同样岁数,大小、胖瘦也没有多大差别。一只狗只给水喝,不给东西吃,但是让它睡觉;另一只狗给水喝,给东西吃,就是不让它睡觉。这样,这只没法睡觉的狗只活了五天,而不吃东西的那只狗,二十几天都没有死掉。这说明,睡觉比吃饭喝水还重要。我们知道,人或生物的全身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所以能和谐地运动,全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细胞不能繁殖,但它们的寿命却很长,有的甚至同人的寿命同样长。它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由于神经细胞内部能产生原生质的生化更生。神经细胞活动时(即兴奋期间,消耗神经细胞内的物质;当它处于抑制状态时,它们能通过生化更生恢复物质,消化血液中带来的养分。如果兴奋状态持续下去,失去的物质得不到补偿,神经细胞就会死亡。所以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当我们工作、学习到一定时候,必须休息、睡觉,否则就会出现疲劳、头昏脑涨和食欲不振等现象。而休息和睡眠,则有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使之再次高度兴奋起来,投入工作。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巧妙的设想的出现不是在精神疲惫或是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入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据说笛卡儿是早上睡在床上时作出他的发现的。大工程师布林德利每当遇到难题时,就一连几天睡大觉,直到解决为止。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各特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的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创造性的任何工作。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的时候大量涌现。”
专家说:“有两种不同的‘勤奋。有的人一边打瞌睡,一边要求自己刻苦坚持。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但方法实蠢。你有什么效率?真正的勤奋者注意效率。”读书要勤奋,这是不错的,但凡事都有个限度,超越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勤奋而不注意睡眠和休息,轻则效率不高,重则搞垮身体。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是个很“好学”的不惰者,人也很聪明,能“闻一以知十”,但他不注意身体,29岁头发都白了,31岁就短命死了。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年轻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到了“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所以,我们应当把时间安排好,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为了合理地安排好睡眠,除了应选择安静的环境和舒适的床、枕、被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含有兴奋剂的饮料,不宜进行运动量大的体育锻炼,不去想那些容易引起激动的人或事,尽可能认大脑逐渐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二是睡前做一些利于入眠的活动,如到屋外放松肌肉,散步20到30分钟或打一会儿太极拳,用热水洗洗脚、听听音乐等,使它们形成催眠的条件反射。
把一天的工作、学习、锻炼交错进行安排,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因为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长时间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内容的活动,人体原有的兴奋产生抑制,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写作累了,就演算一会儿数学题,或停下来散散步,或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著,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接着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