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分数线——学习考试中的挫折及应对
(一)学习焦虑及“度”的把握
学习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主旋律。学习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潜能,也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愉快的情绪,并使人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学习毕竟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大多数人能经受紧张学习的考验而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存在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尽管学习的方式、内容和环境等不利因素会导致学习困难,但调查表明:伴随学习而来的心理挫折,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怖、学习疲劳等是主要的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因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缺少自我调节手段而演化成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学校恐怖症。
焦虑是个体主观预料到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被焦虑所困扰的人常表现为烦燥不安、坐卧不宁、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睡眠不良、食欲不振等。特别是脾气变坏,不但沮丧地骂自己没出息,也常无端地冲家人撒气,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特别是在学生心理上认为很重要的情况下,焦虑比较容易产生,如重要的统考、会考、高考等关键性考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它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引入学校教育,使得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被错置为以选拔和淘汰为追求的目标,造成了较严重的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给学生的心理发展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让我们来分析和对比一下应试教育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的素质教育吧:(表略)
显而易见,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化,这是一项迫在眉睫又异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不会错置,教育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造就出适合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学生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下的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数也仅是质的量化,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发展情况的手段,它并不能说明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如果说,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克服严重学习焦虑的关键之关键,是一项大的工程,那么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学习焦虑,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学习焦虑的不良影响,将学习当作一种紧张愉快的活动呢?
让我们来认识和把握焦虑的“度”。心理学将焦虑分为低、中、高焦虑三种,并且认为适当水平的焦虑,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但是若焦虑没有或过度都会对学习起不良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重大考试当中往往求胜心切,考试结果大大低于平时的水平;而有的奥运名将在看到强劲对手失败后如释重负,一点也不紧张了,却竟然败给名不见经传、实力不如他的选手。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还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进一步表明,中等焦虑组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高焦虑组最差;高焦虑组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将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能力和水平者的学习。所以青少年要注意把握好焦虑的“度”,将它控制在适当的水平。的确,适度焦虑如同“兴奋剂”,它既提醒我们,要进入状态了,又动员我们,令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运转加快,躯体做出一系列应付当前事态的调整,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而过度严重的焦虑,有三个方面的危害:一是引起不良的身心反应,比如一位担任中队长的小学生,成绩优秀,老师器重,严以律己,不允许自己出任何差错,每天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作业,检查书包,反复练习明天的中队长讲话……渐渐地她每天早上出门前一会儿想大便,一会儿想小便,可是去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胃肠疾病。过度焦虑让人整日忧心忡忡,局促不安,烦燥,有的人头痛腹泻,有的人口干心跳、胃口不佳、睡眠不好,严重时还会昏倒。二是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干扰学生的回忆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三是让人怀疑自我的实际水平,失去自信心。比如有的学习很好的学生,一进考场便判若两人,脑子麻木,题目似曾相识却不会做。考试过后答不上的题一看便会。而有的平时基本功不扎实的同学,表现为对自我产生怀疑,由此失去信心,他们往往选择能为自己开脱的方法加以逃避,像胡乱作答,早早离场,东张西望,无心作答,悄悄地离场或伺机作弊等。除了这些考场中的逃避反应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如碰到不喜欢上的课,不是打瞌睡、开小差,就是捣乱,认为老师没水平;复习时往往将难的不喜欢的放到最后,到时大脑疲劳了便“不得不”休息。事实上现实并不因为你的逃避而减少,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能消除过度的焦虑。
正常适度焦虑的培养有一个有效方法,那就是激发和保护自己的好奇心。精神病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好奇心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就是引起好奇心。因为有了好奇心,相应就会出现一定的紧张,而这种紧张饱含愉快色彩,学习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比如带着问题去看书比单纯为看书而看书就有效得多,也有意思得多。而解题时提倡“一题多解”、“一文多作”,可以使自己更有创新精神,而且慢慢体会到一种探索的乐趣。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从而化解逃学厌学的情绪。
(二)考试怯场及化解技巧
考试是青少年最熟悉和敏感的话题。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情况,而且也是对学生情绪状态、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检阅,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面临考试,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正如前面所述,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我们发挥出最佳水平,反之若对考试毫不在意,抱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过度焦虑都不可能考出好成绩。
探讨考试焦虑的原因,一种是由于学习动机过强。有的学生历来成绩位于班级的前几名,于是希望自己永久保持这样的名次,结果过分紧张,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另一种是由于考前准备不充分。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时抱佛脚,突击强化,结果未理解整个课程内容,死记硬背,一碰上难题便乱了阵脚;也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欠佳,复习时芝麻西瓜一块捡,结果脑子乱麻一团,越想考好越考不好。
近年来,一到考试时节,医院门诊和校卫生室便会出现学生患者急速上升的现象。这就是被称为学生“克星”的“考试综合症”。它是“竞技综合症”的一种表现形式,类似演员上台演出时的“怯场”,运动员比赛时的“失常”。它本质上是学生对考试这种特殊情境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障碍以致于无法发挥出正常的学习水平,它会导致考试失利,并常伴有多种身心症状,属于一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综合症。它的危害较大,轻者考试失败,重者导致身心功能紊乱,事业失败。常见症状有:患者在考试前和考试过程中异常紧张和恐惧,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大小便频急、月经紊乱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考试时无法抑制焦虑情绪,记忆困难,思维混乱,甚至急得脑子一片空白。严重者大汗淋漓,头脑轰鸣,难以书写,甚至昏厥。
大多学生虽然经历了很多考试,但临场也难免信心不足,发挥不佳,有不同程度的怯场表现,考试综合症的表现程度也因人而异,所以不必太在意,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自我调节能力,化解怯场,将焦虑调整到适当水平。
那么,如何调解考试综合症呢?
1.以平常心看待考试,这是克服怯场的基础和根本所在。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丁·马奥尼和体操教练马歇尔·埃尔纳曾经以焦虑对运动员的影响为题进行研究,对象是参加奥运体操选拔赛的运动员们。结果表明:平时训练中技术水平不相上下的运动员,尽管他们的焦虑心情不相上下,但是怎样对待自身的焦虑却决定了他们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失败的体操运动员非常紧张,想到自己笨拙的表演会让观众惊恐不已,而胜利者对焦虑不予理会,专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通过把任务分成一系列小步骤,巧妙地战胜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