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假装不曾见到方才那尴尬的场景,神色自如地微笑着朝他颔首,“沈公子,好久不见。”
沈存尧顿时不自在起来,不单单为方才经历的事,还有沈昭格外热情的态度。他可不曾忘记,在学府时,对方时不时地打量与善意的笑容。因此只是眼神直直地看着她,愣了半晌,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沈昭看着,心里头忍不住一乐,她顿时觉得沈存尧并非冷傲无礼,对方兴许只是不擅长同人打交道罢。瞧他这直愣愣地模样,真要跟学子弯弯扭扭的心思打交道,也的确有些难为他。
“有客上门,沈公子莫非不恭声相迎吗?”她偏着头,朝沈存尧略微戏谑地笑了笑。
“哦。”沈存尧顿时反应过来,连忙说道,“你快进来罢。”
这话说得……怎么跟她是逃难来的一样!
沈昭忍不住微微蹙眉,深觉沈存尧不只是不擅长打交道,简直是完全不会啊。沈凤忱莫非不知晓这个嫡长孙不会说话吗?还是以为他生性冷淡,便不再过多注意——这可真是粗心!
真以为武将出身,就不用学着说话吗?沈安当年那么机灵,怎么他的后代就都是如此蠢笨的?沈昭突然觉得很是上愁。
她正欲说他几句,却被孩子们抢了先,虎牙儿坐在草席上,囔囔道:“先生,您这么做太不讲礼貌了。您应该说请小公子进来的。”
沈存尧亦发觉自己所为不太妥当,顿时红了脸,他轻咳一声,又道:“余兄,您……”
他的话还没说完,沈昭又忍不住一笑,自己瞧着就比他小上许多,这一声“余兄”他是怎么喊得出口的?她当即打断他的话,道:“你唤我少明便好。”
又问,“沈公子可有表字?”
“未及弱冠,不曾有字。”
沈存尧摇摇头,语气淡淡的,言语亦是简洁。
面上又恢复了先前的冷峻漠然与沉默寡言,甚至还有些许警惕。仿佛之前的脸红与无措只是错觉。怕是对她这个不速之客存有戒心。
他兴许只在孩子们面前才会露出温和来罢。
沈昭不动声色地瞧着,微微颔首道:“沈兄不必多虑,我方才只是恰好经过此地,听闻院子里有朗朗读书声,便忍不住过来瞧一瞧。果真见到了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
沈昭这话虽然好听,沈存尧却不敢打消半分疑虑。
他不知对方在门外听了多久,更不知若是方才那几个孩子不曾离开,对方又会待到何时?他虽不知同人打交道,却深知人心险恶。
否则他亦不会不愿开口。
再者,方才之事实在谈不上好。
他正欲再询问沈昭几句,可一道古怪的声音猛然间响起,在这空旷寂静的庭院里显得格外清晰。一时间,庭院之中寂静无声,气氛顿时沉寂。
他一愣,忍不住去追寻声音的源头。
孩子们却率先笑了起来,纷纷喊道:“先生肚子饿了。”
沈存尧闻言,忍不住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腹部,方才的声音好像确实是从此处传来的。他以前跟着长辈看戏曲时,常听戏子言腹中唱空城计,原来真有此事。
他微微拧起眉头,自己好像并未用午膳来着……
孩子们又喊了起来,“先生先生,您该吃饭了。”
沈存尧回过神来,朝沈昭看过去,却见对方竟带着几分戏谑,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他顿时面红耳赤,将视线偏向别处,自己方才似乎在对方面前出丑了……
沈昭见他一副不知所措地模样,心里头更觉得好笑,她正了正神色,又把目光转向孩子们,道:“我见孩子们读了这许久的书,想必也饿坏了。我去给他们买些吃食罢。”
这下沈存尧没有再犯傻,连忙走过来,“我同你一起。”
……
两人将吃食买回来后,便一同坐在台阶上用午膳。
若是让那些高门大户的子弟看到,只怕会惊得眼珠子都掉下来罢。他们一个是武将世家的嫡长孙,一个是书香门第的姑娘,竟然这般毫不知礼地坐在台阶上——吃着最简单的饼。
沈存尧的吃相虽十分优雅,可速度却不慢,不多久,他便将手中的食物尽数解决。许是方才发生事让他心里不太舒坦,又许是他见沈昭不曾对他露出鄙夷或者嘲讽的笑容来——甚至颇为好心地同他去买吃食。
他心里下意识地放开了许多。
竟开始同沈昭说起这前因后果。
“我第一次见到虎牙儿时,他正在路边跟一只野狗抢吃食。我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那样的情形,若不是看他穿着破烂,我还真以为他们是在玩闹呢。呵……真是可笑。”
说到最后,沈存尧竟真的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仿佛他方才所言的确只是一个笑话。
然而,沈昭却从中听出了心酸。
像他这样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兴许从未想过这世间竟有人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就像他之前所言,读书于他们而言,乃必要之事。可于这些孩子而言,却不过徒增戏谑罢了。
沈昭看着孩子们充实而满足的笑脸,沉默了半晌,终是忍不住劝慰道:“此事之因非源于你,沈兄何必自责?”
“自责?”沈存尧微微摇头,脸上的神情带着些许旁人难以读懂地无力感,“我并非自责,我不过是……恨自己无能罢了。他人种下的因,为何要让这些孩子承担?”
沈昭闻言,神色间亦有几分无奈。她明白对方所言之因。
同和年间,世事清平,外无强敌,内无祸患,天灾人祸,尚无踪影。太康年间,国朝更是海晏河清,政通人和,实乃难见之盛世。
而及至太康末年甚至于永明初年,国朝官吏调动无定论。因余家一事,斩杀贬谪官员无数,而朝中大臣多为尸位素餐之辈。异族之供奉,相较同和年间,少之又少,甚至于不满国朝入主中原之状,数次扰边。
北地旱灾,南方水患,此起彼伏。而户部所拨赈灾银两,难以惠及受灾民众,若是民众愤起击之,则以暴民乱民论之。西南边陲,匪乱不止,东南沿海,倭寇难治。奉命镇压之军士,皆无所得。
君臣却皆安坐于宫墙之中,谈笑风生,言国朝之清平盛世,何其可笑!
而其之果,便是徒增难民。
应天金陵城,国朝留都,其繁华自是他处不可比拟。城内流民之数却依旧恐怖如斯。若是他处,又该如何?若非亲眼所见,只怕难以相信!
“我尾随虎牙儿来到城内,才发觉先前从未注意的角落,竟有无数难民隐匿其中。他们皆是面色发苦,眼眸黯淡,毫无生气。见人来人往,嘴里亦不过一句乞讨。”
沈存尧喃喃细语,仿佛忆起当时之情形,神色愈发凄凉落寞。
“而与之相邻的另一街道之上,则是茶铺酒肆林立,朱楼粉阁连绵不绝。高门大宅之奢华阔气,无处不见。车马之精美,随从之众数,贵人之华丽,他处难以比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何其相似!
他目露愤然之色,“我曾击鼓鸣冤,县令视我于迂腐书生,置之不理。我亦上书言事,未达天听,便已落满灰尘。我询问学府先生,先生却言,世间因果,无可避免。
何为因果?君臣耽于享乐,不理政事之因,便令布衣百姓承受其果。然则民众何辜!稚子何辜!啖血肉者光鲜于人前,受灾祸者乞求于人后。此种因果,何其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