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学的验身符。
周急不继富。
文质彬彬。
知之,好之,乐之。
立己达人。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词汇——
南面:面南。古代以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均面南而坐。
成长与感悟——
孔子认为冉雍可以面南而坐,就是讲冉雍可以出任一方长官。
对于君子来讲,治国平天下,正是其学之分内事。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词汇——
子桑伯子:鲁人。
简:简明扼要。
居:依于,止于。
无乃:岂不是。
大:通“太”。
成长与感悟——
自处以敬,心中有主而自治严格,制定简洁的政令,则事不烦而民不扰。
自处以简,心中无主而自治简慢,无法度可守,则废事生弊。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词汇——
迁:迁移。
贰:再次,重复。
亡:通“无”。
成长与感悟——
不迁怒,不将自己之怒迁于他人,不将此之怒迁于彼,不将今日之怒迁于明日。
不是没有怒,而是不陷于怒中而不能自拔。
不贰过,对于“过”要自知、自责、自纠。
不迁怒,不贰过,是修身的结果,是好学的试金石。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词汇——
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作小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这里指俸禄。
釜: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益:增加。
庾:二斗四升为一庾。
五秉:秉,古代的量器,一秉等于十六斛。一斛等于十斗。五秉,相当于八百斗。
乘肥马,衣轻裘: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比喻生活富裕。
成长与感悟——
君子周急不继富。君子对人当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链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人物——
子华:公西赤之字,孔子早年弟子,擅长外交。
冉子: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少孔子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词汇——
为之宰:为孔子家宰。
粟九百:钱穆认为当是九百斛,相当于上士的俸禄。
辞:推辞。
成长与感悟——
将本章与上章对读,意趣深远。上章言君子不继富,本章表达的是孔子周急。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予其九百斛的俸禄,相当于四百八十亩地的俸禄,实在是不少。原思也认为多了,所以推辞。但是,孔子请他不要推辞,还说他可以分给自己的乡里邻居。
人物——
原思:孔子弟子,姓原,名宪,字思。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词汇——
犁牛之子:在古代,牛可作为供祭祀的贡品。犁牛,耕牛。子,牛犊。
骍且角:这牛长得“一表牛才”,正适合牺牲之选。骍,赤色。角,其角周正。
成长与感悟——
古时候,对于一头牛来说,最为光荣的使命就是作为牺牲,在祭祀时使用。
这头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犁牛之子),长着红色的毛,一对整齐端正的角,按“门户”来讲,它没有资格作牺牲,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冉雍“可使南面”,而冉雍的父亲地位低,故孔子以耕牛所产小牛为喻。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链接——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词汇——
违:背离。
日月:朝夕旦暮间。
成长与感悟——
高尚的道德与突出的才干源于学习,源于修养,源于一以贯之的坚持。
三月,就是多月,是指日积月累,是岁岁年年。
看起来是岁岁年年,其实还是立即行动,把握住当下而已。
链接——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礼记·中庸》)
至为高尚的品德,贵在择善固执,紧握双拳,信奉持守于胸膛,落实在行动上。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词汇——
果:有决断。
达:通事理。
艺:多才艺。
成长与感悟——
从政者当是德才兼备,有决断,通事理,多才艺。有了这些,还用担心什么呢?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词汇——
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善:婉言,好言。
复我:再来召我。
汶上: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
成长与感悟——
真正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遇到志同道合者,将全力以赴,效犬马之劳。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面对利益,也岿然不动。
人物——
闵子骞:鲁国人,孔子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词汇——
牖:南面的窗子。古人居室,北墉而南牖,墉为墙,牖为窗。
斯人:这样的人,这里指伯牛。
成长与感悟——
关于“亡之”,有人认为是伯牛无得此病之道。又一说,亡,丧也,其疾不治,将丧此人。事实上,既然伯牛无得此病之道,但又因此病在身而命将亡,只能归于命。
人生是通达是穷困,阳寿几何,在可知不可知之间,唯有修身在我。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显示的是人生境界。孔子自言五十便知道天道运行的规律,认识问题深刻,了解社会、人生的基本规则。至六十闻事情之然,即知事情之所以然。正像《论语·里仁》所记孔子之言:“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在这样的境界中,孔子可以由结果推知原因,可以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向,他已清楚人们形形色色,错误形形色色,什么样的错误一定就会出自什么样的人。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链接——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礼记·中庸》)
如天地一般广博的心胸,既要有高远的追求,还要有对于缺憾的担当与接受。
人物——
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以品德操行闻名。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词汇——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古代村中的小道。
堪:忍受。
成长与感悟——
尽管君子和小人都可能出身贫贱,但他们的态度和行动绝不是一回事。
君子不会因为身处富贵而飘然自傲,也不会因为贫贱而崩溃;小人会将富贵看成自傲的资本,将贫贱当成是不幸的惩罚,进而怨声载道。
贫而乐,不是鼓励贫,而是无论现状是什么,都应该安贫乐道。
链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生命的至高境界在于当位而行,无论是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上位、下位均如此,正己无怨。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因自觉而自在,且无处无时不自在。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词汇——
说:通“悦”。
画:原地不动。
成长与感悟——
心有余但力不足,这是许多人半途而废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
所谓力不足者,是才能、力量不足,还是心力不足?才能和力量不足,可以通过进德修业来完善。但心力不足的本质是自性未开,画地为牢,中道而废,非力不足,是心不诚。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成长与感悟——
儒者,濡也。习学事久,则濡润身中,故谓久习者为儒也。
君子儒:习学之中,“贤者识其大”者,识大者方能明道。
小人儒:习学之中,“不贤者识其小”者,识小者易空有其名。
儒者之行,不必拘泥于礼仪、礼服之类的小节。为人之道才是礼的内涵。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词汇——
武城:鲁国的小城邑。
行不由径: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径,原意为小路。
成长与感悟——
为政在人,为政在识人、得人,得贤人。
不行小道,不走捷径,知此人动必以正,没有欲速的意念。
没有公事,不见邑宰,知此人有以自守,没有徇私的动机。
得此一人,尊礼推重,奖一励百,端正一方之风化,是政治的奥妙。
链接——
为政在于得人: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孔子家语·五仪解》)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人物——
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他为人正派、刚烈、博学,门徒众多,被誉为鲁之名士。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词汇——
伐:夸耀。
奔而殿:军败逃跑曰奔,在后面断后曰殿,军败殿后者有功。
策:鞭打。
成长与感悟——
贤达的君子好行大道,表现在方方面面。
面向功劳,不自居,不自夸;面对困难,不推诿,不退缩。
链接——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仁义在身而色无伐。”《孔子家语·五仪解》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真正的君子内有美德,外无溢美之色,并不沾沾自喜。
人物——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成长与感悟——
当“佞”成为“美德”,被尊崇,知人心不古。不古即不朴。
孔子感叹时人好佞、好色。孔子借人、借物说理,本章的重点不在祝鮀与宋朝二人,而在“佞”与“美”的品行问题。
人物——
祝鮀:卫国大夫,字子鱼,有口才。
宋朝:宋公子,出奔于卫,有美色。《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左传·定公十四年》都有关于他因貌美而引起祸端的记载。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词汇——
户:一扇门。
成长与感悟——
人人皆知出必由户,从窗子里跳进来或者跳出去,当然不行。
人未必知“行必由道”,而具体做事时却一定要“行必由道”。
非道远人,人自远尔。
链接——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
行事不按照礼,不遵守义,仿佛走路不经门,不在道。走路不在道上,不经过门,若是爬墙头,或者从窗子里跳进跳出,总不像那么回事。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词汇——
质:质朴。
文:华饰。
野:鄙野。
史:古之史官,这里指虚浮。
彬彬:这里指“文”与“质”相得益彰的样子。
成长与感悟——
外在的威仪与内在的本性,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废其任何一端。
内在素养的自然流露最美好。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词汇——
直:刚正,正直。内不自欺,外不欺人。
罔:直的反义词。自欺,欺人。
成长与感悟——
能够善始善终者,以其正直。
“罔”者也在生,只是侥幸,不是长久之计,更非恒定之念。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长与感悟——
学有深浅。知之,知学问有益;好之,欲好学之;乐之,以学为乐。
知而不能好,是知之未至。好之而未及于乐,是好之未至。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成长与感悟——
道有高下,智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其才而加以教导。
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仅无益,反有害。唯循序渐进,才可日达高明。
链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礼记·中庸》)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词汇——
务:使人致力于某事。
民之义:符合人民利益的事。
成长与感悟——
真正的智,是知人心与人性,知民心与民生。
真正的仁,是面对责任与担当,不让;面对利益,不争。
链接——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孔子家语·礼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成长与感悟——
既仁且智者,乐山乐水,宜动宜静,既乐且寿。
圣,是仁与智的高度统一体。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词汇——
道:王道。
齐:齐国。姜太公之治。尊贤智,赏有功,先疏后亲,先仁后义,霸者之迹。所失之处重功名,多结党朋,言与行背,虚诈不实。
鲁:鲁国。周公长子伯禽之治。重礼教,崇信义,尚廉耻,王者之迹。但是,人亡政息。
成长与感悟——
孔子悲悯王道将废,修六经以述三代之道,为的就是兴王道,振经纲。
孔子认为,齐、鲁两国文化相近而有异,都近“道”而不及。齐不及鲁,鲁未达“道”。他不满现状,他希望“变”,希望“天下有道”。“变”就是教化,即通过教化来纠正离“道”的现实。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词汇——
觚:礼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
成长与感悟——
觚既不是觚了,就不能再称为觚了。
觚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无论是为君为臣,还是为父为子,当是有角有棱,有标准,有边界。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词汇——
从:跟随。
逝:通“折”,往。
陷:被陷害。
欺:被欺骗。
罔:被愚弄。
成长与感悟——
行仁是仁者的本分,但仁者亦不作无谓的牺牲。
君子,会因善良而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设置圈套来考验君子。
追随不代表盲从。
仁者可以为求仁而死,但不能被人陷害。他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词汇——
文:六艺之文。泛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畔:通“叛”,背叛。
成长与感悟——
礼,六艺之文的内在精神。贯乎六艺之文,需要躬身实践。
有学无行,即有博无约,必离经叛道。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词汇——
矢:通“誓”,正告,发誓。
成长与感悟——
君子可以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做到不离经叛道,增强被人信任的能力,却不见得必然被人信任。
链接——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
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被人尊重,但不能要求别人必须尊重自己;能够做到诚信而被人信任,但不能要求所有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有能力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君子不被荣誉、夸赞所诱惑,飘飘然不知所以然,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做事,端然正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叫作真正的君子。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词汇——
庸:用。
成长与感悟——
中,是至高的智慧。实现中,需要不断纠偏。
中庸,即用中,把握中道。中庸乃至诚之道,需要择善固执。
中庸,就像颜回所做到的,要“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词汇——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爱普施于百姓,使其得实惠,紧急时又能救济大众。
能近取譬:从近处入手。
成长与感悟——
实现中,要守礼。实现礼,需要仁。仁,即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成仁即为成圣。路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