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在内。
益友与损友。
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三畏。
君子有九思。
名实相符。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词汇——
伐:征伐。
颛臾:国名,为鲁国的附庸国。
有事:用兵。
东蒙:在今山东蒙阴县。
主:主持其祭祀。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颛臾本就属于鲁国的疆域,为鲁国的臣属。
夫子:指季氏。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使出自己的才力,担任相应的职位,不能胜任则辞职。
相:扶持,辅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兕,犀牛。柙,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椟,匣子。
固:城郭完整坚固。
费:季氏的私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少而怕不公平,不怕贫而怕不安定。
萧墙:借指内部。萧,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墙,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成长与感悟——
恐惧源于贪婪。
贪婪者希望通过征服来化解恐惧,事实上再次助长了贪婪,带来更大的恐惧。
忧在内,在萧墙之内。
解忧,需要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反对不修德却一味地进行征伐。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词汇——
陪臣执国命:陪臣,即家臣,大夫的家臣把持国政。
成长与感悟——
政出于一,方可政令畅通。
名实不符,自受其殃。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词汇——
禄:爵禄赏罚等权利。
去:失去。
逮:及。
五世: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到孔子讲此言时,经历了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共五世。
四世:到孔子讲此话时,经历了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共四世。
三桓:季孙、仲孙、孟孙。
成长与感悟——
名实不符,自受其殃。上章谈理论,本章谈理论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词汇——
便辟:好行小道,巧于躲避。“辟”,通“僻”。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地骗人。
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成长与感悟——
益友一曰友直:正直、刚正不阿,表现的是力量和勇气。
益友二曰友谅:善于原谅、宽容,展现的是信心与激励。
益友三曰友多闻:昭示的是格局与视野。
有益必有损。损在有其华无其实。
链接——
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词汇——
骄乐:骄肆之乐。
佚游:闲逸游荡。“佚”,同“逸”。
宴乐:饮酒作乐。
成长与感悟——
同为乐,有所益,有所损。
与所益之乐同行,如同黎明前赶路,出发时是昏暗的,愈走愈光明。
与所损之乐同行,如同黄昏时行走,出发时是明快的,愈走愈黑暗。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词汇——
愆:过失。
瞽:无目。
成长与感悟——
本章所言均为失言,失言即失中,失中则有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词汇——
戒:警戒。
成长与感悟——
好色、好斗、好得,源于血气之偏,本性使然。
修养,即为修血气之偏,养血气之正。
三戒及时修身。戒色则养元气,戒斗则养和气,戒得则养正气。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词汇——
畏:敬畏。
大人:身居高位的人。
圣人:有德之人。
狎:轻慢。
成长与感悟——
实现“戒”,不离“畏”。上章言“戒”,本章谈“畏”。
天命,自然界中的至高法规;大人,人间秩序的制定者;圣人,天人合一。
人道的至高原则为效法天道。
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在于其敬畏观念。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成长与感悟——
知人,方可教人。
自画像:你属于哪一类人?
链接——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汉书·古今人表传》)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成长与感悟——
思者,思其正。
心为一身之主,需得其正。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词汇——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君子有九思,有所思,就有所辨,有所明。进而,知善知不善。
知善知不善,在内有所守。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在外有所应。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成长与感悟——
知善与不善,以何为善?以德为善。知成与不成,以何为成?有德为成。
有人以看似成功的方式失败,有人以看似失败的方式成功。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词汇——
异闻: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趋而过庭:快步行进,以示恭敬。
成长与感悟——
不学诗,无以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故能言。
不学礼,无以立。品节祥明,德行紧定,故能立。
人物——
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成长与感悟——
人们经由“名制”来建制、认识世界。
名制既已构成,贵在名实相符。当安分守己,守身待命。
链接——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道德经·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