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何面对穷途末路。
一以贯之。
好德与好色。
非坐而论道,是人能弘道。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词汇——
陈:通“阵”,军师行伍之列。
俎豆:本意为祭祀、宴飨时的礼器,此处指祭祀礼仪之事。
成长与感悟——
孔子希望解决社会****,不愿乱上加乱。
对于军旅之事,曰“未之学”,非不知,实是不赞成。
链接——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词汇——
兴:兴起。
愠见:有怨气地去见孔子。
穷:窘,窘迫、困厄、穷困。
滥:水满溢,比喻行为越轨。
成长与感悟——
生活中的顺境和困境为君子与小人所共有。
同样是在火里,黄金闪光,而糠秕冒烟;同受敲打,秸草扁瘪,而谷粒饱满。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成长与感悟——
道以一来贯通。
忠恕是一,修己与安人是一,内圣与外王是一。
知一,方可知多。
链接——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成长与感悟——
知一,即为知德。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成长与感悟——
知德即为修己。做好自己,便可君临天下。
修己则安人。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词汇——
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蛮在南方,貊在北方。
州里:周代的居民编制,五党为州,每州两千五百户,每里二十五户。后泛指乡里或本土。
参于前:显现在前面。
舆:车。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成长与感悟——
通行于世,离不开自己踏踏实实的一言一行。
“言忠信,行笃敬”,此六字,值得人人牢牢记住!
孔子确立的言行标准,可以放之四海皆准。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词汇——
如矢:形容像箭一样直。矢,箭。
成长与感悟——
君子行道在蛮貊之邦与邻里乡党之间,还在邦有道与无道之时。
直者,开弓没有回头箭。
人物——
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成长与感悟——
话要讲给对的人听,人与言要相适。
相适方可不失,不因人失言,不因言失人,方是智者。
链接——
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中论·贵言》)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成长与感悟——
仁者必有勇。
杀身成仁非主动的追求,是仁者的担当。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成长与感悟——
真正的利器是大夫中的贤者,士中的仁人。
链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词汇——
夏之时:夏代的历法,指传统的阴历、农历。
殷之辂:即木辂,古代多以木为车,至商代而有辂之名。辂,大车。
冕:冠。
乐则韶舞:孔子评价《韶》,尽善尽美。韶舞代表正声雅乐。
放:禁绝。
郑声:《乐记》云郑卫之音是乱世之音。
远佞人:远离花言巧语、巧言献媚之人。
殆:危险。
成长与感悟——
综合前三章,谈志士仁人的美德,有智、勇、仁,是修身的基础,是内。本章言“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为邦之道,言外。一内一外之谓道。
为邦之正,得天时(夏之时)、地利(殷商木车尚质)、人和(周礼尚文),乐则韶舞,代表尽善尽美。
放郑声,远佞人,则人心归于朴。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成长与感悟——
一远一近之谓道。上章言远虑,穿越几千年,集夏、商、周三代精华于一体,为国治邦。
一无一有之谓道。本章言近忧,眼下就是礼崩乐坏,苛政猛于虎……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成长与感悟——
有如此多的近忧,源于好德不如好色的多。
好色,天然本性。好德,学习与修养的结果。
好色与好德,二者有时近在咫尺,有时远在天涯。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词汇——
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不与立:不给予官位。
成长与感悟——
知贤而不举贤、用贤,即为失职。
人物——
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仲”是其谥号。他是鲁国的著名大夫,历仕于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世。他不仅在当时鲁国的社会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下惠:即展禽,又称柳下季,字禽,名获,鲁国公族出身。高诱《淮南子注》认为:“展禽之家有柳树,身行惠德,因号柳下惠。”另外,有人说柳下是他所居之处的地名,有人说柳下是他食采之邑。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成长与感悟——
一厚一薄之谓道。厚在反躬自身,薄在责于他人。
远怨,一者远他人之怨;二者无愧天理人心,心无怨悔之结。
责己厚,责人薄,求诸己,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词汇——
如之何:怎么办。
成长与感悟——
孔子的处事方法是未雨绸缪、三思而后行。
链接——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成长与感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成天聚在一起,说话与道义无关,好耍小聪明,这样的人就很难教导了。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成长与感悟——
一反一正之谓道。上章言小人的特性,本章讲君子的特征。
以义为本质,以礼行事,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最终成就于信。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词汇——
病:动词,以……为病,意为以……为忧,以……为不足。
成长与感悟——
病与不病是一对。关键是以何为病,以何为不病。
君子的成长源自内,反躬自省。
一个人最应该担心的是有没有能力,而不是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链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词汇——
疾:痛恨,讨厌。
没世:死亡之后。
称:称颂。
成长与感悟——
君子忧虑自己没有能够值得称道之处,还要力求使自己名实相称。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成长与感悟——
自知自省,反求诸己。
真正的君子严格要求自己。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词汇——
矜:大。此处引申为端庄、庄重。
成长与感悟——
君子庄重矜持而不争执,合群而不结党,不搞宗派。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成长与感悟——
不以言举人,徒言者不得侥幸而进;不以人废言,庶言路不至壅塞不通。
君子当至公、至明、至慎、至恕。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长与感悟——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链接——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孔子家语·三恕》)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礼记·中庸》)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词汇——
试:用。此处引申为考察,验证。
斯民:这些人。
成长与感悟——
善其善,恶其恶,当直道而行,有所征验。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词汇——
史之阙文:史书中因为存疑而保留下来的文章。阙,通“缺”。
有马者借人乘之:对于自己不能驯服的马,让给能驯服的人。
成长与感悟——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不知则阙。
留阙,为的是守先待后。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成长与感悟——
守正者少,则巧言者多。
外有巧言乱德,内有小不忍,必乱大谋。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成长与感悟——
好恶俱察,实事求是。
链接——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成长与感悟——
弘道贵有德。
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宏大。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成长与感悟——
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才叫真的错了。
链接——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成长与感悟——
不如学,即不如习,不如行。
链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我曾终日思索,不如片刻的学习;我曾经踮起脚尖,向远方眺望,可是不如登上高山之见识广博。在高处招手长舞,不是因为手臂有所加长,而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位置;顺风而呼,人听得很清楚,不是我的声音更加洪亮,而是因为顺风的缘故。借助车马的人,并非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能跨越江河。不是人的资质与一般人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于物,善于顺势而为。这一切不仅是通过学习可以明白的道理,它本身就是学习的方法和路径。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词汇——
馁:饥饿。
成长与感悟——
谋道不谋食,不是否定食;忧道不忧贫,亦非赞赏贫。
有是因,方有是果。谋道,忧道是因。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成长与感悟——
知及之,仁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以礼,尽善尽美。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成长与感悟——
君子没有小聪明,却有大担当。
小人没有大担当,多是小聪明。
智者知人,知人方可用人。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词汇——
蹈:践,踏。
成长与感悟——
水火、仁,皆民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
水火在外,为仁由己。
链接——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成长与感悟——
孔子崇尚让,并非事事让,比如当仁则不让。
面对着仁德,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词汇——
贞:指言行一致。
谅:墨守,信而不知变通。
成长与感悟——
贞,在己,在内。谅与不谅,在人,在外。
君子要固守正道,而不应该无原则地守信用。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成长与感悟——
敬其事,在己,在内,在先。后其食,在人,在外,在后。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词汇——
类:等类,贫富、贵贱、智愚的差别。
成长与感悟——
孔子之教如天地虚空,能含万物,承载与长养是主旋律。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富、贵贱。
链接——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礼记·中庸》)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有教无类”,无极限。本章言“道不同,不相为谋”,有底线。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成长与感悟——
在极限与底线之间,取其实不取其华。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词汇——
某在斯:列举在座之人告之于师冕。
成长与感悟——
道不远人,道在平常日用间,一阶一席,一言一行。
非坐而论道,是人能弘道。
人物——
师冕:乐师,名冕,古代的乐师一般是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