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你不怎么喜欢的人邀请你同去做一件事情,你是甩给他一句冷冰冰、硬梆梆的拒绝话,还是以委婉的方式推托掉?做到推托他又不得罪他,甚至推托他反而能得到他。这恐怕是许多人的愿望。因为我们既有求人的时候,也有被人求的时候,因此,也就免不了被人所求而力所不及或心所不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辞有术。
传说有一次,大戏剧家肖伯纳派人送给英国首相丘吉尔两张戏票和一封短笺,上面写着:“来看我的戏吧。如果你有朋友就请带上一个。”丘吉尔不愿接受这个邀请,于是找人回复了一封短信:“首场演出我没空去,但我愿意第二天晚上去看,如果你的戏还演第二场的话。”这里我们姑且不谈当时的背景和两位之间的嫌隙,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丘吉尔既推辞了肖伯纳的邀请,又颇具礼仪的给肖伯纳了一条能满足心理需求的退路,使他没有任何理由来责怪丘吉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应酬场面我们遇到的机会是比较多的。朋友、同事诚心笃意地约你:“最近股票猛涨,赶早咱们也去炒它一把?”上司突然对你指示:“这里有一封顾客投诉,你去处理一下。”等等。在这种情势之下,我们不妨学一学丘氏的推托艺术。对朋友同事说:“你的眼力的确不错,不过我还想再观望几天。过两天我找你定夺,怎么样?”对上司的推托也不难办:“对不起呀,我手头上有一份要紧的预测报告要完成,如果您不急着要结果,我改日去办好吗?”
设身处地,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向别人请求什么,尽管对方推托的方式很艺术,但心中仍然不免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我们的需求心理受到阻碍或打击的正常反应。倘若我们在推托别人的同时,揣摩一下他可能会产生的想法,再给他一个退路,应该能使向你请求的人获得某种心理补偿,从而保证大家和谐相处,相安无事。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对别人的请求,无论我们认为多么荒谬或极不情愿,是不可以流露出一点批评或指责或反感的神情和语气,我们只能客观地建议——这其实是我们用来满足他需求而留给他的一条退路,他一定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或者耐不住尽早另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