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就像我国的辉煌历史一样渊源流长,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亘古中外的经典醒世之句,更不要说“酒”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朽”作用。它不仅可以烘托欢乐喜庆、谈笑风生的氛围,而且可以融洽彼此的关系、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甚至可以在酒桌上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如果你进入某种酒局,尤其是遇到一帮盛情款待的宾主朋友,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喝酒或不能多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之际如何才能做到既可以逃避喝酒,又不会因拒酒而伤了朋友的感情或扫了大家的酒兴呢?
刘强是公司的副总,一次他与老张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午餐时他礼节性地喝了几杯酒之后准备吃饭,可基层领导采取车轮战术向他敬酒。“你们的心意我已经接受了,该敬的应该是我。”说着他给每位陪客斟了一杯酒,有人却说让他分别与每人对饮。“你们不说我是领导嘛,我的意见你们怎么不听哩?”这时,又有人出题:“礼尚往来,领导给我们敬了酒,我们也不能失礼呀。”说着给他端起了酒杯。“我们都是读书之人,应该知道尊老爱幼的礼义。如果要敬的话,首先要敬老张,他在我们公司可是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元老啊。”大家见刘强说得在情在理,纷纷向老张举杯敬酒,结果,直到酒席结束时,刘强仅仅饮了少量,而大家都喝得像公关。
春节期间,楚俊的一帮大学同学在一起大聚餐,5杯酒下肚,大家便把目标锁定在他身上。“这杯酒我该喝。可你们也不能亲一个疏一个呀。”“废话少说,我们这是看得起你才劝你喝酒的。”同学们一齐对他进行“督办”。“我不喝杯酒,得罪大家;可我如果喝了这杯酒,却要害大家得罪一个人。你们说让我咋办?”楚俊不紧不慢地把矛盾抛给同学们。“我们劝你喝酒,会得罪谁呀?”同学们迷惑不解起来。“你看,我们搞得热火朝天,却把玉璋凉在一边,他今天才喝了两杯酒,这不是明摆着,你们瞧不起他嘛。”玉璋原本酒量就小,所以大家压根儿也没把他当作劝酒的对象,但经楚俊这么一说,也是为了让酒局顺利进行下去,便迅速把目标转向玉璋,一个劝他只喝这一杯,一个说喝完这杯就让他吃饭,一番鼓噪,玉璋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一杯酒。岂知,一盘香喷喷的“京酱肉丝”端上桌来,大家一下子把目标转移到要敬“同学夫人”。这时,心虚的楚俊乘机溜进另一间房里把自己锁了起来,“幸灾乐祸”地看起了电视。
所谓“酒理”不过是“搅理”,意即在劝酒与喝酒人之间,根本没有是非标准,全凭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否用你的正理、歪理、邪理甚至是混帐之理狡辩过对方的理。因此,像刘强一样,如果遇到你不想接受席间朋友或属下劝酒的时候,运用自己的睿智,巧言狡辩,正如俗言“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他们不断变换花招出题目想让你多喝酒,你就灵机应变地用狡辩之理推翻他们的说法,一个理行不通,再用另一理进行说服。他们善用“车轮战”,你就用“磨菇术”,在意志和精力上击败劝酒人,直到劝酒人失去锐气,你便可露出轻松愉悦的微笑。
而楚俊在同学相聚时,采取巧妙转移视线,以弱救已之类,更不值得借鉴。其实,几乎每次酒席上的人的酒量都不可能相等。既然你能成为大家劝酒的对象,说明你在这个酒席上不是酒量最低的人。想想看啊,大家相聚在一起喝酒,无非是联络感情,增强热烈气氛,如果你的酒量是最低,大家把劝酒的目标对准你,要么喝不好酒,要么刚开始喝就会出洋相,扫大家的酒兴。因此,酒席上如果你有幸成了大家劝酒的对象,不妨迅速找准酒量比你小的人作为接受喝酒的条件而转移大家的视线。按照酒席上的惯常反应,当大家把劝酒的目标转移后,一般都会在新一轮的劝酒过程中被新的因素或兴奋点引发新的话题,从而不是忘记了早先的劝酒对象,就是又对新的劝酒对象产生兴趣。但无论怎样,楚俊善于在劝酒之时,寻找喝酒人中的薄弱点,以灵巧的语言来转移大家“攻击”视线,不能不说是一个明哲保身的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