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使人类的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但人的精神世界却前所未有地越来越空虚,人们的幸福感在下降。人在物质层面日益深入自然腹地,距离自然似乎越来越近,但在精神层面人却感觉自然界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变得越来越陌生,人对自然界也越来越漠然,“今天,人们更容易在精神的(而非地理的)意义上迷失于自然界中……在一直被确认为道德空白地的地方迷失了哲学的方向”。生态伦理学就是要为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指明道德的生存方向,为人类伦理道德开创一个新的生态维度。
道德是人的本质的一种规定,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伦理是用来生存的。伦理是人们的生活世界……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的这种规定性和存在方式,是由人在与他人、与他者的关系中持有的善恶是非观念所决定和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对事物表示赞成和反对,没有人称事物为正当或错误,就不会有伦理的科学”,如果没有人,也不会有伦理学,伦理向来是人之伦理。
生态伦理首先要追问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道德关系?也就是,自然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或人类的伦理文化是否应该关注大自然?这一追问是要重新界定道德责任的界限,使人类能以道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大自然。还有更进一步的追问:伦理道德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够、为什么应该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国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生态伦理学的奠基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Ⅲ)认为,要在哲学的意义上思考关于自然的形而上学,要引领文化正确评价人类栖居于其中的大自然,认为哲学家的历史使命不仅是要考察文化环境中的人类生活,还要考察自然环境中的人类生存方式,不仅要致力于文化重新评价大自然的工作,还要致力于伦理文化的自我重新评价工作。罗尔斯顿通过对道德的本质和根据的存在论基础和生态性内涵的论述来解答这一根本性追问,由此开创了伦理道德的生态维度――以道德的视角关注大自然,然后在宇宙自然的视野中反观人类的伦理道德。
罗尔斯顿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生态伦理学对道德视域的生态性拓展,以及相对于人际伦理学的环境转向或生态转向,尝试整合自然价值与人类德性,构建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互补的生态伦理学。显然,这样的生态伦理学无法建基于西方近现代主体性哲学和个人主义道德价值观之上,因而须在西方哲学现当代转型的背景下到强调人与自然两相互补、和谐共生的东方思想中去寻找存在论和生态性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生态伦理学对人类道德视域的生态性拓展是彻底性的。生态伦理不应仅仅关注动物的苦乐,而应该把动物、植物、物种、生态系统和整个地球都纳入人类的道德视野,构建一种无歧视性的、更具包容力的环境伦理学。应将道德关注的范围拓展至自然生态系统,从现实的角度讲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而进行的哲学思考。道德是人类特有的如影随形的存在方式,人类的触角伸向哪里,道德生活就应在哪里展开,有人的地方就须有道德,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规定。伦理一向是文化的、人类的,自然界本身是道德空白区域,不存在伦理道德。而现在,道德之所以要“进入”自然界,或者说我们现在之所以需要自然化的伦理学,是因为人类以文化的、社会的方式进入并作用于自然界了,只要人以文化的方式存在,不管存在于何处,都需要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道德是为进入其中的人类而设定的。而之所以要为进入自然界的人设定道德,直接的目的就是对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文化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伦理限制,因为不受伦理限制的文化力量和社会力量是粗鄙的、破坏性的,很容易被到处滥用。之所以要为进入自然界的人设定道德,更是因为道德是人的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这决定了道德的开放性,当人类认识到自己不仅生活于文化共同体中,也同时以文化的方式生存于自然共同体中时,道德就应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人、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道德也就获得了一个新的维度――生态维度。
既然人类同时栖息于文化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中,那么,人类就不仅要有人道化的伦理(人际伦理)也须有自然化的伦理(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就是要完成伦理学的一个未完成的主要议题: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生态伦理的产生是人之伦理发展的一个自然而必然的结果,而非一种突变;它与人际伦理是平行、共生的关系,而非对人际伦理的反动。“一种伦理学,只有当它对动物、植物、大地和生态系统给予了某种恰当的尊重时,它才是完整的”;人只有同时在文化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中将道德纳入自己的规定性、将道德确定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时,才是完整的人,因此,道德的生态性也包括人类伦理文化的完善,即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共存。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人们的道德视野,是人类道德关怀和道德境界的试金石,它使人类从利己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视境,不仅能够从人类自身也能够从其他存在物的角度来观照世界,这种欣赏他者、看护世界的能力使人类能够认可他者的存在而与其他非人存在物融为一体,从而诗意地栖息于地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伦理学具有最彻底的利他主义精神。生态伦理更为突出、更为彻底的超越性和利他性将使道德更具包容力和无歧视性,而这也是一种生态性,意味着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