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目的】
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实训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对动态数列性质的识别、动态描述指标的计算、时间数列因素分解和预测方法的选择以及实施预测全过程的介绍,帮助学生巩固动态数列分析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实训资料】
沈阳市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做强县域经济,是沈阳市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任务,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沈阳市和副省级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纵、横向对比分析入手,探讨加速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旨在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县域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府为重要推动力,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农村性、地域性、综合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二、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沈阳县域内的辽中、康平、法库、新民、苏家屯、东陵、沈北、于洪8个区、县(市)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8.7%;县域总人口362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51%。其中一市三县面积为9485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3.14%;人口204.9万人,占全市的28.9%。
(一)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农业经济为主、工农业并举和县域经济起步发展三个阶段。
1.以农业经济为主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93年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处于重大的经济改革时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县域经济主体是农业经济,这一阶段的县域经济也有一些县办国营和集体企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程度低,其经济总量在县域经济中占的份额很小。县域间的经济差异很小,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雷同。
2.工农业并举阶段。1993年至2002年,农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乡镇工业开始起步和壮大,是工农业并举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国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仍实行双轨制,为计划外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机会。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得到普遍性发展。经过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县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拉大。特别是城郊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远优于其他地区。在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随着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不断活跃,为形成完整的县域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2002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表
3.县域经济起步发展阶段。2002年,党中央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现实需要出发,在“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这一目标,十六届一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地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性起点。在此期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倾斜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开始向工业化、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2007年,沈阳市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高于全市11.9个百分点。县(市)经济飞速发展,2007年四县(市)合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6%,高于全市12.8个百分点。
到2007年沈阳市县域经济GDP总量已经占全市的37.8%,县域完成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的19.8%,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42.9%,县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6%,县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5.8%,县域经济在沈阳市经济中已经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近年来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1.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增大。2007年,沈阳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6.1亿元,是2003年的2.4倍,其中第一产业为157.7亿元,是2003年的1.8倍;第二产业为678.8亿元,是2003年的3.3倍;第三产业为379.6亿元,是2003年的1.8倍。2007年一市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9亿元,是2003年的2.4倍,其中第一产业为109.1亿元,是2003年的1.8倍;第二产业为155.2亿元,是2003年的3.9倍;第三产业为81.6亿元,是2003年的1.9倍。四个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3亿元,是2003年的2.3倍,其中第一产业为48.6亿元,是2003年的1.7倍;第二产业为523.6亿元,是2003年的3.2倍;第三产业为298.1亿元,是2003年的1.7倍。2003年至2007年,县域GDP占全市比重从33.9%上升到37.8%,提高了3.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
~2007年县域GDP发展情况
2.产业结构得到调整。2003~2007年,沈阳市县域乡村从业人员增长6.9%,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4.5万人,减少了6%,第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1%和35.6%。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由68.5:14.6:16.9,调整为60.5:17.9:21.6,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3.3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达到46.6万人。其中,转移20.5万人,输出26.1万人(境外2.1万人,埠外8.7万人,本市15.3万人)。全市共建立境外、埠外劳务输出基地69个。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宁波、大连等地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7.7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1.1万人,技能培训6.6万人,技能培训就业率达到65%以上。
2007年当年转移输出11.6万人,其中,转移6.5万人,输出5.1万人(境外0.8万人,埠外1.2万人,本市3.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2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3.1万人,技能培训1.92万人。
2007年沈阳市县域产业结构为13:55.8:31.2,2003年为17.6:40.1:42.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沈阳市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是近两年保持了30%以上的发展速度,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市三县三种产业结构从2003年的42.3:28.3:29.4调整为2007年的31.6:44.8:2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6.5个百分点。
四个郊区三种产业结构从2003年的7.9:44.6:47.4调整为2007年的5.6:60.2:34.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5.6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增大。(略)
4.工业经济凸显。(略)
5.城镇化进程加快。2007年沈阳市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7.52%,其中一市三县达到26.51%,四个郊区达到68.42%。
2003年沈阳市县域城镇化率为46.13%,其中一市三县达到25.63%,四个郊区达到66.15%。
2007年沈阳市县域城镇化率比2003年提高了1.58百分点,其中一市三县提高了0.88百分点,四个郊区提高了2.27个百分点。
6.就业人口不断增加。2007年沈阳市县域乡村从业人员为116.5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6.8%,其中:四个郊区乡村从业人员为84.5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8.8%;一市三县乡村从业人员为75.6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6.1%。
2007年沈阳市乡村从业人员比2003年净增7.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业人口的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四个郊区乡村从业人员减少3.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一市三县乡村从业人员增加了10.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提高了5.9个百分点。
7.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GDP实现3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5%。其中县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4.2%提高为52.6%,提高了18.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在不断加大。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为37.75%,2002年县域占全市的比重为33.88%,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沈阳市县域经济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进入工业发展的主导期,其中郊区要快于一市三县的发展。县域经济对沈阳市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县域工业主导作用的发挥,沈阳市县域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三、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沈阳市县域经济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总量偏小、发展较慢等问题。
(一)沈阳市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略)
(二)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位看,沈阳市县域也存在差距(略)
(三)与大连县域相比,沈阳市县域还有距离(略)
四、加快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县域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略)
(二)加强政策支持(略)
(三)依托城市大工业(略)
(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略)
(五)加强金融支持力度(略)
【实训要求】
1.请说明。
2.请结合案例,找出计算各类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与发展的水平指标,并列出相关统计表。
3.分组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分析方法,提出了怎样的对策建议。
【实训形式】
结合实训资料,按照实训要求进行分组讨论。
【实训时间】
计划学时1学时,要求在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的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
【实训地点】
教室、多媒体教室或电子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