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统计的含义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天下的大事。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
让我们举例说明。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上升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把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总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其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比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状况、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例2】2008年,全球旅游业遇到许多史无前例的挑战: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公司破产或大规模裁员、燃油价格大幅波动、恐怖袭击等,这些不利因素给各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沉重压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减缓。而我国国内旅游业也由于受灾害事件影响,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不小打击。但是,北京奥运的召开,又为艰难前行中的旅游业注入了勃勃生机。2008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00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其中,外国人24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570万人次,下降0.1%。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3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5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因私出境40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9%,占出境人数的87.5%。国内出游人数达1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这些统计资料具体地描述了我国旅游业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
利用各种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统计的特点
(一)数量性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特点。数量性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
2.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
3.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变的数量。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又如,要统计国民生产总值,首先要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质,在认识国民生产总值的质的基础上,来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
(二)总体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这个数量反映的是多种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总的平均上涨水平,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消费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水平。而要对这些消费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情况进行调查,就必须先对每一种个别消费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达到对这些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总体认识,即得到上述统计数据。统计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非个体的数量表现。但在进行研究时,不能离开对个体数量的认识,只有把大量的个体数量资料加以汇总,才能表现出总体的数量特征。
(三)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是抽象的量,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具体性的特点。统计研究的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量,这个量总是和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数学所研究的量是抽象的量,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统计方法中往往借鉴数学的方法。
(四)客观性
统计资料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结果,但在统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可靠,维护统计资料的客观性。
四、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被研究事物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分析,以反映总体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比如,早在300多年前,人口学家就从统计资料中发现男女婴儿出生的比例为105:100,这就是通过大量观察法,从偶然事件中发现的必然规律。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所研究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对于分析总体结构、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确定统计指标体系而言,没有统计分组是不可能做到的,这说明统计分组法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
(三)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总量指标分析法、相对指标分析法、平均指标分析法、变异指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等,可以综合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等,使我们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五、统计的基本职能
(一)统计信息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二)统计咨询职能
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和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统计咨询应更多地走向市场。
(三)统计监督职能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通过定量检查、经济监测、设置预警指标体系等手段,对社会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反过来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