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量进行对比求得的,也称相对数。例如,2008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616亿美元,仅以此很难评价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如果将200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2007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同比增长17.8%。其中,货物出口总额14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货物进口总额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这使我们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快慢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相对指标为深入认识现象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对指标一般用无名数来表示,如百分数、千分数、系数、倍数;有时也用有名数来表示。在经济分析中,还经常用到百分点(或千分点)的概念,常用于两个百分数(或两个千分数)相减的场合,一个百分点(或一个千分点)就是1%(或1‰)。比如某公司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5%,实际提高8%,这说明实际劳动生产率比计划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8%-5%)。在农业统计中,有时会用到成数,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比如农业产量增长一成,即增长10%。
二、相对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由于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将相对指标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一)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划分为几组,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用来反映总体内部的组成情况。总体内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等于100%。
结构相对指标×100%
结构相对指标分子、分母是不能互换的,总体总量指标必须做分母。
【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不仅如此,区域经济格局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并向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试根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构成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从,2007年我国有3367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东部地区占72.10%,而中、西部仅占27.90%。如果将两年的数据进行对比,还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下降了0.1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也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但中部和西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和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工业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从东部地区优先发展逐步转向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态势。
(二)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之比,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的计算结果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比如,在【例1】中,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单位数量比重上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为100:25:13,也可以表示为8:2:1。又如,人口总体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的比例;在科研机构中,研究人员、研制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比例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是可以互换的。
(三)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类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对比的结果。不同空间可以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单位等。比较相对指标主要用于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和差异程度。
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是可以互换的。
例如,甲乙两商场2008年的销售额分别为4亿元和3.2亿元,则甲商场销售额是乙商场销售额的1.25倍。单纯地看这个1.25倍,给我们的概念是甲商场的销售额大大高于乙商场,但甲乙两商场的规模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单纯采用总量指标进行对比,往往要受到总体规模大小的影响,不能准确地说明甲乙两商场销售水平的差异。又如,甲市场的某种蔬菜价格为2.4元/千克,乙市场同种蔬菜价格为2.0元/千克,则甲市场价格是乙市场价格的1.2倍,或乙市场价格是甲市场价格的0.83倍。这种利用两个价格(即平均指标)之比来确定的比较相对指标,才能真实反映两个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动差异。所以,计算比较相对指标,通常采用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进行对比,以准确反映现象发展的本质差异。
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常运用比较相对指标进行同行业各单位的不同指标数值的比较,从而找出差距,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四)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在于它是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之比。例如,以人口数与国土面积数对比得到的人口密度指标,人口数是以人口为总体计算的总量指标,而国土面积数是以整个国土为总体计算的总量指标,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之比,就是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一般用有名数来表示,而且是复名数。比如人口密度的单位是人/平方公里,储蓄网点普及程度的单位是个/平方公里。强度相对指标也有用无名数表示的。比如人口死亡率以千分数表示,流通费用率以百分数表示。
强度相对指标有时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从而形成正、逆指标。正指标越大,逆指标越小,说明其强度、密度、普遍程度越大。比如,每千人拥有的商业机构个数,或每个商业机构服务的人数,前者是正指标,越大,表明商业越发达,人民生活越方便;后者是逆指标,越小,表明商业越发达,人民生活越方便。
强度相对指标应用广泛,在进行国力比较、地区经济实力比较时都经常使用这一指标。
(五)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发展速度,它是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对比的结果,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程度。
动态相对指标分子、分母是不能互换的,基期指标数值必须做分母。
例如,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291亿元,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7323.90亿元,2008年是2007年的125.5%,比上年增长25.5%。
(六)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果,用来反映计划的完成情况。
公式中的分母是下达的计划任务指标,分子是实际完成指标。由于计划任务指标是用于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的标准,所以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不得互换,而且分子和分母的指标口径(指标含义、计算口径和方法、计量单位及时间和空间范围)应保持一致。
公式的分子数值减分母数值表明计划执行的绝对效果。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可用来监督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计划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有助于相关部门抓住薄弱环节,进一步挖掘潜力,为组织国民经济新的平衡和促进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由于经济现象的特点不同,在下达计划任务时,计划指标可能表现为总量指标,也可能表现为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下面举例说明不同情况下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1.计划任务数以总量指标表现
当计划任务数以总量指标表现时,计划完成情况检查一般分为短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和长期(一般为5年)计划完成情况检查两种。它用来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模或发展水平的计划完成情况。
(1)短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我们可以用两种不同算法来表示计划完成的不同方面:其一是实际数与计划数是同期,如月实际数与月计划数对比,说明月度计划执行的结果;其二是计划期中某一段实际累计数与全期计划数对比,用以说明计划执行的进度状况,为下阶段工作安排做准备。
【例2】某公司第四季度计划销售额6000万元,实际销售额6800万元,试评价该公司销售额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113.33%
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司第四季度实际比计划超额完成13.33%,超额完成销售额800万元。
【例3】某企业今年全年生产计划要求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截至六月底统计资料表明1~6月份已累计完成工业产值546万元,试评价该企业计划执行进度情况。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100%54.6%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今年上半年时间过半,完成产值任务也过半,在生产中执行计划进度是正常的。
(2)长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对于长期计划如五年计划而言,由于计划任务的规定有不同的性质,有的任务是按全期应完成的总数来规定,有的任务则是以计划期末所应达到的水平来规定,因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即累计法和水平法。
①累计法。累计法是指整个计划期间实际完成数的累计数,与计划规定的任务数进行对比的一种检查方法。
凡是当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的总和规定任务时,或者说,是按计划全期(如5年)提出累计完成数的任务时,就要求按累计法计算,以检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如基本建设投资额、新增生产能力、造林面积等指标。
【例4】某市“十五”计划规定:2001~2005年的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为11690亿元,实际完成额为15946亿元,试评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完成程度×100%×100%136.41%
计算结果表明该市“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以136.41%完成了计划任务。
按累计法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时,计算提前完成计划时间的方法是:将计划时间减去自计划执行之日起至累计实际数已达到计划任务数之日的时间,即为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例如,某市“十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规定为20亿元,该市到2005年6月30日为止实际完成投资额规定为20亿元,即提前半年完成投资计划。
②水平法。水平法是指以计划期的末期实际达到的水平,与计划规定末期应达到的水平进行对比的一种检查方法。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
在制定长期计划时,对计划指标按计划期应达到的水平来规定的,就要求按水平法计算,以检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如产量、产值、销售额等指标。
【例5】某地区“十五”计划规定:粮食产量2005年达到年产450万吨的水平,实际执行结果达到465万吨,试评价该地区粮食产量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完成程度×100%×100%103.33%
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十五”时期粮食产量超额完成计划3.33%。
按水平法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计算达到计划水平时间的方法是:连续1年时间(不论是否在一个日历年度,只要连续12个月即可)的实际完成数达到规定计划水平时,即为达到计划水平时间,也就是完成计划时间。将计划时间减去达到计划水平的时间,即为提前完成计划时间。
例如,某企业“十五”计划规定:2001~2005年某种产品的年产量计划应达到120万吨的水平,实际执行结果从2004年8月到2005年7月为止连续12个月产量已达到120万吨的水平,则产品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5×12-(4×12+7)5(月)。说明该企业提前完成计划时间为5个月。
2.计划任务数以相对指标表现
在计划工作中,也有用提高或降低百分比来规定计划任务数的,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几、成本水平降低百分之几等。
计划完成程度×100%
【例6】某公司劳动生产率计划2008年比2007年提高8%,而实际执行结果提高10%,试评价该公司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完成程度×100%101.85%
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司的劳动生产率超额完成计划1.85%。
3.计划任务数以平均指标表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00%
【例7】某企业A产品计划在去年平均每件90元的成本水平基础上降低5元,而实际上今年平均每件成本为80元,试评价该企业A产品平均成本计划完成情况。
计划完成程度×100%×100%94.12%
计算结果表明A产品平均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94.12%。超计划为94.12%-100%-5.78%,即超过5.78%完成成本降低计划。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评价原则是:当表示成本、费用之类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小于100%,说明超额完成计划;当表示收入、利润之类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大于100%,说明超额完成计划。
实际工作中,有时也采用实际提高(或降低)百分数与计划提高(或降低)百分数相减的办法,但相减的结果代表的含义却与前述方法计算的结果含义不同,它以百分点表示。如【例6】中劳动生产率完成计划情况10%-8%2%,说明实际比计划提高2个百分点。
相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必须可比。可比是指内容要相同,总体范围要一致,不能将不可比的两个指标强行凑到一起进行对比。例如,比较两个公司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那么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口径就应保持一致,才可以对比。如果甲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是产量与全体职工人数的对比,而乙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却是产量与工人人数的对比,那么这两个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就是不可比的。第二,要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运用。这一点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尤其重要,因为总量指标说明现象总体的绝对数量,受总体规模大小的影响,不便于不同总体之间的比较。而相对指标将现象的绝对水平抽象化了,又不能说明现象的绝对差异。所以要把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结合运用,既看到现象的绝对水平,又分析现象的变化程度,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现象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