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一开始尝试过,因为我是北影厂的,所以我就先给韩三平看,那时候他是北影厂的领导,看完后他说没问题。可我自己回去后又想,我这个人心理素质这么差,还是不要拿别人的钱了,因为拿别人的钱压力会太大的。
鲁豫:可是我觉得做导演很难,我意识里总觉得导演在现场应该是叱咤风云,想说谁就说谁,特别厉害那种。我觉得像我就不能当导演,因为我根本不好意思说别人,可是我觉得你是一个比我还要不好意思说别人的人。
徐静蕾:你的“说”是指骂别人吗?
鲁豫:就是在现场,你要特别严厉地说你怎么怎么回事儿什么的,好像你得有那种劲儿才能当导演似的。
徐静蕾:不需要这样。我们都是以理服人的。
徐静蕾有着令人毫无距离感的“邻家面孔”,表面看起来文静乖巧,却在骨子里有一种倔劲,或许正是她性格里那种略显奇特的力量使得她总能够把很多人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最好的例子就是电影,每次徐静蕾拍电影,都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她共同完成电影尝试的全过程。
徐静蕾:他们自己就愿意来,比如叶大鹰,还有很多的人。其实我起初就是给他们看剧本,让他们看自己合不合适或者能不能胜任、喜不喜欢这个角色。当时叶大鹰看完剧本以后自己在被窝里哭了半天,然后就决定来演。后来他女朋友还说:“你怎么了?你哭什么呀?”他说是因为这个剧本。
鲁豫:你还记得自己第一天上片场的心情吗?毕竟不是以演员的身份,是以导演的身份了,当时心里慌吗?
徐静蕾:慌,我就觉得我像一个冒名顶替了人家座位的人,就像是坐在别人座位上那种感觉。因为忽然所有的人都要等着你来发号施令了,我觉得那种感觉其实是挺恐怖的。
鲁豫:就是说你要做决定,而且别人都要来让你拿主意,导演你看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
徐静蕾:对,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每天要收到很多很多问题,然后你都要一一回答他们。比如说几点开工?几点收工?今天先拍哪个?后拍哪个?这个演员几点来?那个演员几点来?有很多繁杂的问题。
鲁豫:等到这部戏拍完了,样片差不多剪完了,你自己觉得好吗?满意吗?
徐静蕾:我觉得不好,特别不好,还有一点点失望呢。因为我原来想象当中,有一天我第一次去电影院或者一个放映厅看我自己拍的电影时,一定会很兴奋的,但是我真看的时候就想找一个缝钻进去。当时因为我坐在后排,其他人都在前面看,所以我就挨个儿看他们的反应和他们的表情,而我自己却越坐越靠下,最后慢慢坐到座位底下去了。
正是这样一部令导演自己觉得“极为不满意”、“极不成功”,更是极为损耗了信心的“处女作”却最终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这无疑给了徐静蕾继续在导演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鲁豫:第一个肯定这部戏的人是谁?徐静蕾:第一个是剪接,就是在看完样片后,他说拍得挺好的,不错,比那个什么什么好看。
鲁豫:这种时候会觉得别人的鼓励是特别重要的。徐静蕾:对,我甚至会想,这是真的假的?
鲁豫:知道得奖了以后呢?徐静蕾:其实得的就是导演处女作奖,我个人是觉得挺高兴的。鲁豫:没人的时候没有激动得流眼泪吧?徐静蕾:没有,我就是上台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有一点儿哽咽,就赶紧跑下去了。
鲁豫:获奖者都要上台的,你怎么能又跑下来了呢?徐静蕾:评委都说,徐静蕾怎么连评委都不感谢呀?其实我完全是因为怕自己在台上直接哭出来了。
鲁豫:那怎么了?我特别喜欢看人在台上领奖的时候哭,真的。每次奥斯卡颁奖我就希望人家哭,我觉得特别感动,就好像我自个儿怎么着了似的。
徐静蕾:我是没太在别人面前哭过,所以我觉得那样哭特别……反正不喜欢那样,就赶紧下来了。
徐静蕾的身份就这样悄然开始发生转变。在各种活动或宣传中,对她的介绍词也由“女演员”、“四小花旦”晋升为了“电影导演徐静蕾”。
《我和爸爸》获得肯定后,徐静蕾马上又着手开拍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作为导演的徐静蕾所选的正是大师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的拍摄完成在2004年年底,而“心理素质不佳”的“徐导”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将其推上宣传阵地,而仅仅是沿袭了她一贯的“低调”作风,只在上映前为影片举行了一个范围极小的试映。
鲁豫:当时我去看了,我记得我是特别安静、特别专注地看完整部影片的。看的时候特别感动,因为那是一个挺感人的爱情故事。
很多人可能会想,徐静蕾为什么会拍一部这样的戏?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徐静蕾,在同一时间走进了茨威格用细腻的笔触构建的文学空间。当时看到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期间,十年的光景,当她再次读到这部作品时,不变的是字字扣心弦的感动,变化了的是经历了生活磨炼之后的自己。30岁的她,学会了成熟地思考,学会了在平淡的点滴中深刻理解生活。于是我们看到了十年之后成熟的她演绎的这部作品。
鲁豫:看完后我觉得女主人公真的很可怜,觉得男主人公很坏。徐静蕾:我就相反,我觉得这个男的很可怜,就只收到这么一封信。
从演员到导演,从单纯的电影表演到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徐静蕾经历着一个女人从20岁到30岁的稳步蜕变,而她的面容上依旧挂着那一抹淡定和从容。
鲁豫:拍第二部戏比拍第一部戏好一点儿了吧?徐静蕾:心里有谱、有准儿了,好一点儿了,但也不多。因为毕竟第一个戏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而后者单从剧组人员的人数上讲,就多了几倍。因为它是一个很复杂的戏,又是在三四十年代的背景下,所以还是有难度。如果是拍同样的戏,我肯定会心情放松多了。其实这样一个戏又带来了另外的压力。首先是那么大的投资,再加上跟着那么多最棒的工作人员,像李屏宾老师、曹久平老师、姜文,所以那时候我会觉得人家都挺好的,我不能是一个笨蛋!
鲁豫:但我知道那会儿你特别怕接你们制片主任和副导演的电话?
徐静蕾:因为他老问我一些特别琐碎的问题,所以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就害怕。有时候觉得那都不应该是我管的事情,就像一天带几车沙土之类的问题。
鲁豫:在片场,你是导演,你按照你的意见来办,周围的人会有意见吗?
徐静蕾:会,就像姜文老师。拍了大概半个月的时候,有一天他就跟我聊天,他说你来找我们拍戏,相当于你请我们来吃饭,所以你一定要对你请的那些人好一点儿,热情一点儿!听完我就想,难道我很不热情吗?因为我自己觉得我还挺热情的,这个问题就出来了。而且他说你要激发别人的创作欲望,要每个人都能来给你出主意、想办法,这样你这个东西才能变得更好。我回去很认真地想了他说的这些话,因为他说的我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比如我觉得李屏宾老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所以我就觉得好像用不着我来鼓励他们或者怎么样,但实际上我发现,因为你坐在这个位置上了,你就是一个导演,所有人都在看你的眼色做事。这件事情做得好还是不好,如果你导演老是一副没有表情的样子,人家就会觉得有一点儿受伤害。姜文特别认真地跟我谈了这个问题,所以我第二天起就很注意,一下变得特别热情,见每个人都去握手微笑,说:“啊,李老师好!”拍完一个就立马说:
“哎呀!太好了!”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点儿假,因为毕竟有时候我心里不是那么想的,但是说时间长了之后就发现其实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鼓励了大家,或者说你的情绪是不是能够让别人高涨一点了。
鲁豫:你的性格可能是属于那种我知道你好,别人也都知道你好,所以我不需要再说你好了,反正你已经很好了。
徐静蕾:对,我就是觉得如果去说:“哎,你做得不错!”那就有点儿居高临下的感觉,所以我反而觉得我不能那样说话,那样反而不太客气、不太好似的。但事实上好像不是这样,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琢磨的一个事儿。
许多人对徐静蕾的印象是邻家女孩儿的感觉。有人说,徐静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说她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回味长久。在人们心中,她有一点梦幻,有一点倔强,有一点恬淡,还有一点说不清楚的特别……“我现在得到的东西已经大大超过了我想要得到的,即便以后我什么都不能得到,我也非常知足。”
“也许生命本身就带有不可避免的痛苦,既然免不了,不如尽量让自己快乐。如果思考导致了痛苦,那我宁可不要思考,尽可能做一些本能的选择。”
1998年,徐静蕾因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一炮而红。作为演员,她凭借电影《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的美丽乡愁》获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作为导演,她曾凭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华语女导演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