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奎先包扎了马成海的腿,再帮几个娃娃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作为住室,然后把马成海抬到了棚子里。由于马成海家是个大富户,有很多牛羊幸存了下来,在山野里乱跑。杨志奎就和几个女娃娃一起,在废墟上用地震造成的小土圪垯,堵了个牛羊圈,把牛羊从山野里收了回来。
夜幕降临了,杨志奎要回去了。几个娃娃哭喊着要他留下,杨志奎说:“不行啊!我还照看家里和你们一样的几个娃娃呢。”姐姐说:“爸爸(当地叔叔的称呼),你走了我们几个害怕者咋活呢?”杨志奎说:“晚上把棚子的门顶好,狼来吃牛羊呢,不会吃你们的。吃的呢?先找了点米面。你们一天把牛羊放饱,晚上像现在这样堵好。过两天我再来,给你们在找点吃的,顺便宰羊犒劳你们……”
李俊堡以西偏南几华里的蒿内里,坐落在东西走向的两个山脉夹着的河道上,北面是马儿山南岭,南边是猫儿沟西山,快到猫儿沟西山顶上的一个特大的台子上,有廖家大户好大好大的堡子,名曰廖家大堡子,能防止土匪的掠抢。这里住着十多户廖家的后代,大约二百口人,牛羊骡马近千,堡子内有自然的泉水,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好一派繁荣景象。赵水清是廖家的受苦的,廖家的打谷场就在猫儿沟西山的山顶,地震的那阵子,他正在山顶的打谷场上扬糜子,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只听轰轰隆隆的一声,马儿山南岭就趴在了猫儿沟西山身上,眼看马儿山南岭来的土要扑到猫儿沟西山顶了,却停在廖家大堡子以过的山腰,廖家大堡子已经被马儿山南岭扑过来深埋得无影无踪,其里面的人、牲畜无一生还,景象十分凄惨。
河道阻塞了,形成深万丈大无边的天然堰塞湖,后来当地人取名“海子”。
话说赵水清看得目瞪口呆,只觉得天旋地转,?意识深处反映出小时候老人们所讲的世界末日来临的故事。此时,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天塌地朽的时刻真到来了。待反应过来,没有顾得上管眼前发生的一切,忽然想起陕北老家的亲人不知怎样了?虽然原来的路无法辨认了,但他还是冒着余震,连夜摸索着回了老家。
说到这里,我们再用一些记录当时地震那一刻景象的史料,继续加以表述。
当地有关史料如此描述此次地震:“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顷刻之际,何所为金汤巩固者,顿成颓垣缺隙,昔之亭、台、楼、阁变为瓦砾之场,畴之画栋雕梁,成为平坦颓垣,呜呼!遇劫之可悯。”“大震时地体膨胀约高十余丈,建筑物四向歪斜如爆裂,悬挂物摆动无定向,案上陈列品四散乱逃。”
据《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记载:“晚七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摇船,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方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
据《朔方道志》记载:“民国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盐池暴风大起,尘粒霾四塞,屋瓦齐飞,逾时乃止。九年十一月初七宁夏地大震……海城民屋、衙署、寺宇……”也就是说,在海原大地震前,震中——盐池发生过强度很高的龙卷风。
据《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记载:“县城内一座钟楼和一口极矮小的土坯拱窑外,其余建筑物皆平,城墙大半毁坏。西安州全城震毁,房屋倒平,麦场上的石碾子自地面跳起一人多高,有的竟将牛砸死;有户人家的房顶被掀到院中,爷孙三口从梦中惊醒,只见满天星斗。”
《固原县志》卷二民国稿本:据邑人杜士林言,九年十一月初七日(阴历)傍晚,弓月尚明,西北陡起黑雾,崩山倒海之势随以俱来,使人体不附地,目眩不能仰视。但闻风吼沙鸣,鸡鸣狗吠,继而岸谷涨裂声、水石崩渤声、树木摧折声、墙屋倾塌声、老幼哀号声、万声嘈杂,荡魂悸魄。……俄顷间,邑之人口殉此地变者,凡五万有余,伤者不可计数。李俊堡西山崩坠,沟壅成湖。三营至杨郎镇间,地裂而复合,黑泉涌而旋凝。有盐骆驼七八链,驼五只为一链,中途陨没。十合堡南山走失,夷为平地。治城东门外河水矗立如群峰。各地坠崖断岫,填壑停流,不一而足。迨初八夜,比户搭棚,并肩席地,寒气凛冽,砭人肌骨。时震势犹甚,人心彷徨。讵料棚火失慎,风力助威,远近棚户,尽数焚如。由是均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过冬,而冻死者时有所闻。……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次地震将距震中200公里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使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门窗爆响,人民微伤”;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
据徐家汇观测台地震记录《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记载:“地震发生后,这一地区到处堆积的废墟流出了灰黑色的地下水!大路因此发生断沟而变了形状。有一个骆驼商队全部都在这个地裂缝中消失了!”
据《固原县志》记载:“三营至海原间,地裂而复合,黑泉涌而漩凝。有盐骆驼七八链,驼五只为一链,中途陨没。”
海原大地震,等于瞬间投下了1200枚广岛原子弹!因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和关注。美国人约瑟夫J.W.霍尔,翻山越岭,历尽千幸万苦,终于在地震一个月后到达海原实地考察。
“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中国甘肃大地地震中的一些景象……就像罗马历史学家讲述庞贝城不可思议地消失那样……”这是约瑟夫.W.霍尔(厄普顿.克劳斯)在192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2卷第5期发表《在山走动的地方》如此描述的。
这一次强烈地震给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灾情惨重,是人类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场特大自然浩劫。
由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忆起的那些事
张进国
一
进入新年以来,有关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的消息不断传来,真让我高兴不已。
先是张思源局长从自治区政协会议带来消息,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庄电一站长关于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的发言,在会议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国的高度关注。自治区政协有三个委员会将于年内赴海原考察1920年大地震形成的遗址遗迹。
后是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金雷副处长电话告诉我,科技日报已经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前夕,刊登了有关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及地震遗迹保护的消息。科技日报是中央政府机关报,它的报道肯定会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前几天,自治区文物局的沈自龙处长约我一起到海原调研海原地震遗迹的保护情况,自治区党委《共产党人》杂志社策划部的艾琳副主任将一同前往。自治区文物局打算将海原地震部分遗址遗迹列入自治区文物保护范围。
看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如此关心和支持,我首先想到了电视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想到这部纪录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1920年12月16日晚8点6分,宁夏海原发生8.5级特大灾难性地震。地震造成的破裂带长达220公里,极震区烈度为11度到12度,致灾面积达二万多平方公里。这次地震,是20世纪我国大陆发生的两次8.5级地震之一,也是20世纪全世界因为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的两次地震之一。
“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刚蒙蒙亮,幸存的人们发现,巨大的山体滑坡吞噬了无数的村庄,覆盖了肥沃的平原以及谷地,淤塞了河道,山谷变成了湖泊。大山一夜之间移到了其他地方,当时的人们被这突兀的地震惊呆了,他们惊奇地叫道,山走了。”1921年3月,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U.克劳斯、E.麦克考尔等考察地震灾害后,于1922年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山走动的地方》,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这次地震产生的许多遗迹遗址,在今天仍然清晰可见,是国内外罕见的地质资源和文化遗产。它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研究地震,开展灾害防御、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的工作具有极为宝贵的价值,被国内外科学家称为研究地震“活的实验场”。1981年以来有日本、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泰国等10批30余位外国专家来到海原从事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我国地震学者著有《海原活动断裂带》等多部著作。
三
2001年3月底,我从办公室转岗到震害防御处。是年5月,办公室转来一份材料,是海原地震局罗永柱、海原地震台贺永忠联名写的,题目是“1920年海原大震遗迹遗址应成为自然博物馆”。文章简述了做好海原地震遗迹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对2000年固原行署《关于加强地震遗迹遗址保护工作的通知》划定了13处需要保护的地震遗迹遗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关于建设海原大震遗迹遗址博物馆的材料。当时,张思源副局长对这份材料作了批示,要求震害防御处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联系协商保护地震遗迹遗址的措施。
关于对地震遗迹遗址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我是知道的。但是,现在要做具体的工作,我还是头一次。为了落实领导的指示,我开始与海原地震局联系,并从震害防御处原本就很拮据的事业费中挤出一些支持县地震部门,希望当地政府对地震遗迹遗址的保护工作能够重视起来。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事情没有按照预期的设想开展起来。
四
契机是2002年夏天出现的。有一天,时任宁夏广电局总编辑室主任的牛中奇、宁夏电视台的田海波主任和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刘伟研究员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建议以海原大震为题材,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拍摄一部纪录片。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张思源副局长的同意,并承诺支持一万元作为启动经费。
那年9月份,我们一行七人乘坐一辆面包车前往海原拍片,除牛中奇、田海波、刘伟外,还有电视台的高武主任,宁夏大学的邬志斌、钟雅君两位教授,他们中的多数都是在固原地区生长或生活过的,这也是他们拍这部片子的初衷和动力。我们这次到海原也是摄制组的第一次行动,途中经历了我有生以来最为可怕的一次交通事故,为了保护事故现场,我们几乎与当地群众发生冲突。那一天,交警处理完现场后,我们是乘坐警车进入海原城的。
纪录片于五个多月后完成,取名《在山走动的地方》,是以U.克劳斯的同名文章作为题目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广播电影电视局、宁夏地震局、海原县、中国地震局办公室、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科协、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给予了支持。在张思源副局长的协调下,我先后从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科协和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争取到4.5万元,作为我局支持拍片的费用。
电视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集科教与人文为一体,通过影视手段对海原地震遗迹、大量国内外史料进行抢救性发掘,对众多世纪老人和国内知名科学家采访,再现了当年地震造成的惨状和景象;科学阐释了地震之成因;展现了回乡的民俗风情;反映了震区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人们了解地震常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4年,我局联合宁夏音像出版社发行《在山走动的地方》光碟1000盘,分发到自治区相关领导和各市县,并与甘肃、云南、福建、新疆等省区交流。
2007年3月,集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的脚本和相关资料汇编的同名著作,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
2004年2月底,《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六周年前夕,宁夏电视台首次播出《在山走动的地方》,便在全区特别在南部的市县产生了轰动效应,有的县电视台连续播放了一个星期,还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该片。近年来,自治区及各市县电视台曾多次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唐山地震纪念日、海原地震纪念日等播出《在山走动的地方》。去年12月16日是海原地震87周年纪念日,宁夏电视台卫视频道当天再次播出该片。
2006年4月新任海原县委书记张存平到任后,为拍摄纪录片作出突出贡献的刘刚,被任命为县地震局长,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作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
2006年12月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到我局视察工作时讲到,他对海原大地震的了解,许多都来自《在山走动的地方》。
2007年初,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论证海原地震公园建设项目,被自治区发改委批准。
2007年中,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被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
2007年12月,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复海原地震遗址为国家典型地震遗址,成为第六处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可以说,纪录片《在山走动的地方》,对重新发掘海原大地震的史料,重新唤起人们对海原大地震的记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防震减灾重要性的认识,对影响宁夏的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对促成当地政府积极申报“党家岔堰塞湖”、“海原地震遗址”,推动海原地震博物馆建设等,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
(文章写于200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