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震惊世界的海原8.5级大地震,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
盐池震中纪念碑
发震构造
海原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以南,青藏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接部位。沿南华山、西华山北麓-六盘山东麓的大断裂带,即海原活动断裂带,总体走向为北西50°-70°,西起甘肃景泰南,向南东方向一直延伸到固原以西,长达237公里,断裂性质为逆左旋走滑断裂带。由于受来自印度洋板块强烈的推挤作用,致使青藏高原隆起并在向北东方向推挤过程中,受到鄂尔多斯稳定块体西界和阿拉善稳定块体南界的阻挡,这条断裂带的深部对应着莫霍面斜坡带和重力梯度带,长期处于非常剧烈的活动之中,海原大地震就是这条断裂带活动的结果。海原地震形变带的展布和海原活动断裂带完全吻合,这充分说明海原活动断裂带是这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地震灾情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县发生8.5级地震,强烈震动持续了10多分钟。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
地震波及今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地,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这次地震使距震中200公里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距震中400公里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距震中700公里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距震中1000公里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此次大地震,伤亡惨重,损失空前,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地震,时称“环球大震”。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景象十分凄惨。
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晚七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摇,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拟自西北方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缝,长短不一,平地裂缝多有泉涌,其色或绿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处甚多,尤甚者为南乡杨明后堡崖窑上;东乡王浩堡、何家沟二处山崩壅河流,积水深十余丈,长五六里,宽十余丈,水倒流。南乡水井震后多干,县知事钟文海之女及警佐罗某,均因衙署受震倾倒,同时被难。城中房屋,已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四乡死亡极多,往往全家压毙,产业无人继承。房屋倒塌全县共两万六千九百一十二间,以东、南二区为最多;土窑倒塌全县共两万六百九十八座,以西乡为最多,东、南二区次之;牲畜死者四万一千六百八十三头,伤者二千八百五十四头。大震后,时有小震,或数日一震,或一日数震,或先声旋震,或声震同时,但未有详细记载。海原县东南地震强烈,虽黄土不多,岩石显露之地,灾情仍属奇重,石山亦间有崩落者;西乡土质较厚,土窑较多,故人口较少,而死亡比例则视东南二乡为尤,多座土窑倒塌,居人最难幸免也”。
静宁县衙门墙倒架在,前立者为该县知事,帐篷中为其夫人,旁立者为其子。克劳斯摄
海原“县城内除一座钟楼和一口极矮小的土坯拱窑外,其余建筑物皆平,城墙大半毁坏。西安州全城震毁,房屋倒平,麦场上的石碾子自地面跳起一人多高,有的竟将牛砸死;有户人家的房顶被掀到院中,爷孙三口从梦中惊醒,只见满天星斗。干盐池有一条构造地裂缝自城墙东南隅斜穿全城,至西北城隅,继而复向西北延伸,穿过盐池湖底;据当时靖远县报道:东区之干盐池,房屋无一存者。树台当时是一个百余人的小村,震后幸存者二三十人;园河河谷出现巨大裂缝,并有黑水冒出。杨明堡全村死亡一半多人,其中住窑的两户人家全家遇难;地震时,除一栋矮小的穿斗木构架房屋而外,其余完全倒平;石碾子又跳又摇,人畜站立不住。李俊、红羊等几被夷为平地,李俊堡附近的艾蒿里发生了规模罕见的大滑坡,滑坡体宽800余米,自南山滑下,旋而复上,直逼河对岸北山坡中部,将下方的清水河堵塞,积水成湖,河水积淤数里,深约十余丈”。
人员伤亡
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当时北洋政府官方统计数据为234117人。据1921年,《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谢家荣著)载:“全县人口死亡七万三千六百零四口,计占人口总数百分五十有九;其中以东南二乡为死人最多,各在二万以上,与人口总数比例各在百分五十七以上。西乡死亡数,次于东、南二乡,而与人口总数比例则在七十三以上,受伤者共四千五百二十三人。”“地震伤亡最严重的是海原,其次为固原、靖远、隆德、会宁、静宁等县。造成人口死亡惨重的原因为地震本身能量高,高烈度地区面积大,仅8度区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居住条件差,多为拱窑和崖窑;地震发生在冬夜,且无有感前震,人们毫无戒备;灾民无衣、无食、无住,加之疫病横行,死于冻馁与疾病者不在少数。”
据刘百篪、曾宪伟等人分析研究,海原大地震遇难人员主要涉及宁夏、甘肃和陕西3个省(区)70个县,其中宁夏14万余人,甘肃12万余人,陕西3000人。地震烈度Ⅸ(9)度以上诸县,遇难人口均在万人以上:海原县736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固原县391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以上;靖远县31933人;隆德县28370人;通渭县18108人;会宁县15639人;静宁县15213人。
地震烈度Ⅶ(7)、Ⅷ(8)度区内各县都有大量人员遇难,死亡千人以上的有:庄浪5376人,秦安3134人,同心3101人,镇原3005人,天水2829人,庆阳2405人,宁县2320人,环县2016人,定西1669人,清水1483人,甘谷1365人,灵台1196人,平凉1131人,凤翔1000人。
海原大地震波及70余县有人员伤亡记载。关于死亡人数,众说不一,相关报道、报告有20万人、150万人、20余万人、246004人、234117人、20~30万人、30万人、25万人、23.4余万人、30余万人之数。目前一般认为死亡人数是“23万多人”。经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事件考证研究项目组综合调研,海原大地震死亡27万人的数据或者近27万人的表述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灾民惨状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时值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北洋军阀对巨大的地震灾难无力救助。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时逢冬季,天寒地冻,灾民又死于冻伤、饥饿、瘟疫之中。据海原县公署卷宗3099号载和《陕甘地震记略》一文报道,大震后“海原县域半域塌陷,……所遗灾民无衣无食无处,流离惨状目不忍见,耳不忍闻。甘人多以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旦失此,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缩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为饿殍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噬人”。另据《旅京甘肃震灾救济会哀告书》:“一时天动地岌,上黪下黩,山火喷发,地水溢飞,房屋尽为塌陷,城郭半作邱圩。或连村数百家丛葬于陵迁谷变之中,或一家七八口梦死于栋折榱崩之下。……夫死者已伏尸于万重黄壤之中,无骨可葬;生者现蛉聚于莽泱露天之下,无家可归。况时当严寒雪虐风饕,橡实不饱,野甑无温,残废余生,重以皲渗之苦。虫沙遗孑,深之饥寒之尤。漫漫待日,哀哀何依,……”
震后,固原电报局房屋倒塌,三名工作人员搭起门板,发出灾情电报:“大批遇难者的尸首遍布四野,伏尸累累而无力掩埋,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灭迹。”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记载:“活下来的灾民无心去掩埋那些从废墟里拉出来的尸体,遇难的人和动物的尸体仍然一起摆在街道上腐烂。”这就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惨状的真实写照。
1920年遇难者和动物的尸骨抛弃街头,右侧是震毁的庄园,左侧是大震后修起的院墙,又被余震破坏。1921年克劳斯摄
地震释放能量太大,高烈度地区面积很广;地震发生在冬季晚上8时,当地居民大都在屋内或已入睡;居住条件太差,大多数人居住在抗震性能很差的拱窑、崖窑、简陋的土木结构房屋中;规模巨大、数量众多的山体崩塌、滑坡,吞噬村庄,掩埋房屋;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在震后没有及时采取抢险救灾措施,致使伤亡增加,灾情进一步扩大。
大震余震
海原大地震当晚,有感地震数十次,以后逐日有震。大震后第9天,即12月25日19时33分在甘肃省靖远县打拉池附近(北纬36.5°、东经105.1°)发生7级强余震,其他5次5级以上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后的4个月内,造成未倒房屋倒塌破坏,又使灾区雪上加霜。据固原县署尹君记录,大震后至1921年11月30日共发生有感地震571次。自1923年年底以后,余震活动才慢慢转向平静。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