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钻石寒不能衣,饥不能食,而石头是人类生活和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单就实用价值来说石头也应该高于钻石,可为什么钻石与普通石头的售价有着云泥之别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们弄混了几个概念。价值学说里的价值指的是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社会劳动,它是价格的基础,但它不是价格本身,市场会出现价值与价格相背离的现象;价值学说里的价值也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有用性冶或“有用程度冶,“有用程度冶会影响商品价格,但它不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唯一要素和必要要素;相比之下稀缺性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最直接,它与商品的背景、形成过程和“有用程度冶无关,市场供需是它赖以存在的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导因素。
市场不是纯机械的。人们在主观意识方面存在的价值概念和“有用程度冶等也会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处于从属地位,不具有主导性。用钻石和石头比还不足以充分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内在构成,近两年一种叫“增城挂绿冶的一颗荔枝,就可以拍卖几十万元,而且越拍越高,类似这样的典型事例更能说明稀缺性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的英文原版其实要平淡得多——“ADiamondIsForever。冶然而,为什么石头在人类历史上发展那么多年,却卖不出好价钱,而钻石仅在近几百年的时间内,其价值就令人望尘莫及了?钻石真的“恒久远冶吗?
从严格的广告审查角度考虑,“钻石恒久远冶这句话似乎也有误导的嫌疑。套用周星驰的句式,钻石其实只是一种石头。和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储值特性不一样,钻石的密度和强度都要打一个问号的。钻石可以被压碎,钻石会退色,当然,钻石在大火高温中还会消失。一句话,钻石并不“恒久远冶。
如果钻石并不能真的可以永恒存在,为什么钻石还这么贵?要结婚的新人,经常会花费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只买个戒指上的一个小点点。必须要承认,钻石的玻璃般的特性,满足了人们喜欢“眩目冶的心理。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眩目,钻石也不至于卖得比人工水晶贵万倍。
很多人认为,从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讲,钻石的高价恐怕还是要归结到钻石的稀缺上来。虽然“恒久性冶不如黄金牢靠,但是钻石比黄金还要难得,价格自然也就居高不下了。
有资料证明,人类挖掘石头的历史远比挖掘钻石要早。直到19世纪末期,钻石还只是在印度的一些河床和巴西森林里被发现。当时整个世界的钻石年产量可能要以斤论。要说钻石的稀缺性,这的确是最早的证明。可是,南非改变了钻石的历史。
1870年,在南非的Orangeriver附近,人们发现了超大型的钻石矿脉。英国殖民者很快就意识到,钻石的产量如果迅猛增加,他们的钻石生意就岌岌可危了,这种石头至多和翡翠一样,算是一种比较稀罕的玩意儿。马克思说过,垄断资本主义是高额利润的保障。1888年,一个大名鼎鼎的、令当今无数小姑娘倾倒的名字诞生了——DeBeers。当然,那时戴比尔斯的品牌效应远没有今天大,这个品牌不过是南非一个挖钻石的公司的名字而已:戴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这个“联合冶的矿业公司垄断了南非的钻石生产。
如果你认为这个垄断企业控制了产量,从而控制了钻石的高价,那我们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不过,更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篇,还是耐着性子再往下看吧。某男士风度翩翩,为向某女士表达爱慕之情,从兜里掏出一个大钻石戒指,跪下求婚。某女士惊喜感动之余,接过钻石,答应求婚。以现在观点来看,这个场景似乎很俗套了。这个“仪式冶其实是一个商业“发明冶,并未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到。
80年前的欧洲,男女订婚或结婚时送戒指那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送个钻石戒指,却远远不是风俗。即使在时尚的英国和法国,钻石虽然稀罕,也只不过是贵族阶级珠宝首饰盒子里的一款而已,送钻戒订婚的风俗也不存在。更有意思的是,由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钻石的消费量和价格在欧洲都下降得很厉害,加上德国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即将发动,大家对消费这个首饰似乎不大感兴趣。这对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的钻石生意影响极大。
1938年,29岁的哈里·奥本海默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来到了美国的纽约。他是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创始人的儿子,此行的目的是会见美国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奇罗得·劳克。摩根银行是这两位商业巨子的牵线人,这家银行曾负责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组建的资本运作。现在哈里·奥本海默担忧钻石价格下滑,这家银行自然有义务为老东家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人心思富,歌舞升平。对戴比尔斯的钻石业务来说,这无疑是个更值得开拓的市场。可是,尽管美国消费了戴比尔斯七成左右的钻石,但和欧洲人首饰盒里的又大又贵重的钻石比起来,美国人买的基本上都是小块头的、成色比较差的钻石。对哈里·奥本海默来说,他希望这次会见广告界精英能为美国市场提高消费水平带来些创意。
精明的奇罗得·劳克很快和哈里·奥本海默达成了独家代理协议。奇罗得·劳克很快开展了市场调研,结果发现,美国的钻石消费之所以集中在低端市场,主要是由于奢侈品竞争过于激烈,大量的奢侈品消费者并不青睐钻石。奇罗得·劳克提出来,为了让美国人消费更大更贵的钻石,必须让美国人对钻石的态度发生改变。和一般消费品不同,奇罗得·劳克认为,钻石和浪漫之间模糊的关系必须得到强化。“(向男士)灌输这个思想是极其重要的,钻石是爱情的信物,钻石越大成色越好,爱情的表达就越浓烈。类似地,必须鼓励年轻女性把钻石看成是浪漫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冶这个创意,成就了钻石消费史上的奇迹。
一场划时候的广告公关开始了。20世纪30年代日益流行的电影,成了奇罗得·劳克的公司关注的第一焦点。电影明星第一次“有预谋地冶和钻石结缘,她们戴上了戴比尔斯的钻石,这开始深化美国电影观众的钻石消费心理。此外,设计上的名流故事和照片被投向杂志和报纸。在这些策划好的故事里,名流们向爱慕的对象赠送大块钻石的细节会被突出强化,照片也往往聚焦于女士们手指上那块又大又亮的石头。更经典的是,尊贵的英国皇室也被策划和钻石结缘。在伊丽莎白女王到访南非的报道里,她接受奥本海默赠送的钻石的行程被广泛报道。
1941年,也就是奇罗得·劳克与哈里·奥本海默会见三年以后,美国的钻石消费上升了55%,扭转了之前销售下滑的局面。作为现代广告史上的经典案例,奇罗得·劳克的战略报告里正式把大众心理作为市场营销的方向,这在现代广告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个钻石和浪漫的故事高潮,就是广告语“ADiamondIsForever冶的提出,钻石和永不变节的爱情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其价值与石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哈里·马科维茨(1927年~?)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研究在今天被认为是金融经济学理论前驱工作,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冶。他在金融经济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逆偏差》、《资产选择与资本市场中的均值———方差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