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审读和总体性思考
这是理论分析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是理论分析的必要前提,不要轻视,更不要放弃不做。这是因为,对调查资料进行理论分析,首先要分析了解、熟悉调查资料,所以要进行资料审读。而要进行理论分析,总的分析目标是什么,也必须事先搞清,所以要有个总体性思考。
(1)资料审读。资料审读就是将全部用于分析的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查和阅读,以加深对资料的印象和记忆。例如访问(或观察)记录,这就是比较生动地反映调查对象实际情况的调查资料。在审读时,应该做好甄别事实,按问题归类、选取有意义的事例等工作。又如综合统计资料,按问题归类、选取有意义的事例等工作。对理论分析有直接意义的报刊、内部文件、调查报告、历史文献等,也应该注意搜集和阅读,这将开拓我们的理论思考视野,启迪思维,提高水平,使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总体性思考。资料审读之后可以进行总体性思考。总体性思考就是在调查资料审读以后,根据原定分析方案和现有资料,整体性地思考下需要分析什么,现有资料允许分析什么,进行哪些分析,总的分析目标和理论假设是什么,等等。一句话,设计下一步的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在总体性思考中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①根据现有资料,检查原来拟定的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每个调查者都本着一定目的进行这种活动的,所以事先拟定了调查提纲和分析方案。调查资料虽是按提纲和方案搜集而来的,但许多实际资料与原方案的要求并不处处吻合,这就需要根据现有资料检查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并予以修订。即便调查资料与原方案相当一致,也还需要根据现有资料将原分析方案具体化,因为事先拟订的分析方案都是原则性的。
②确定总体的分析目标。全部资料审核以后,分析者对资料形成了总的印象,经过仔细认真地思考,会使这种印象升华,形成对资料的总的判断:它能分析什么,可能得到哪些结论。分析的方向和途径有哪些,分析结论有可能怎样,等等。这些都是总的分析目标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总体性思考中可能得不到明确的解决,但是思考这些问题,可以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③设计具体分析步骤。虽然各种理论分析都循着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步骤进行,但由于每项具体分析的目标和方法不同,具体步骤也不尽一致。因此应该具体设计分析步骤,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资料审读和总体性思考是调查资料理论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是重要的一环,不可轻视。由于每个分析者对调查资料的了解程度不同,分析技巧和水平也不同,所以怎样掌握资料审读和总体性思考,如两者如何结合,使用多长时间为宜等等,则因人而异。例如,有些分析者像本书介绍的那样,先审读资料再进行总体性思考,而有些同志则合二为一同时进行。
2.个体资料和典型事例的理论分析
这是理论分析的第二个步骤。调查资料是关于被调查对象情况的客观反映。不论被调查者个人、家庭、工作小组还是基层组织,都是以个体单位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调查资料的基本形态是个体资料。
个体资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背景资料,它反映调查对象的客观背景,比如调查对象是个人,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月工资等就是背景资料,再比如调查对象是家庭,家庭的人口数、代际结构、经济收入水平、职业成分等就是背景资料;二是行为和态度资料,这反映调查对象的客观活动,如研究职工积极性问题、职工的工龄、性别、教育程度、技术级别、月薪等属于背景资料,而职工的劳动态度、出勤、完成定额情况、产品质量等则属于行为和态度资料。
个体资料和典型事例的理论分析应把握如下三点:(1)深入细致地掌握个体资料,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矛盾。(2)若抓住典型事例,让典型事例“说话”。
(3)个体资料和典型事例的分析不要就事论事,要为总的分析目标服务。
3.分类资料和具体假设的理论分析
这是理论分析的第三个步骤。进行社会调查,无论是概况调查还是专题调查,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若干方面和若干角度来搜集资料的。在整理资料和统计分析之中,已按这些方面和角度将资料分类,我们将分类的结果称作分类资料。分类资料打破了调查资料的个体形态,从资料中看不出具体的调查对象,它是全部调查对象某一方面情况的客观反映,是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的重点。
分类资料的理论分析,是为论证具体研究假设服务的。进行调查研究,总要提出一定的研究假设或具体目的,调查资料理论分析的目的,是证明研究假设是否成立。研究假设分为中心研究假设和具体研究假设;前者解决调查研究的整体性总是用总体资料证明,后者是与中心研究假设相联系的,解决调查研究的具体方面和部分的问题,用分类资料证明。
分类资料和具体研究假设的理性分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陈述分类资料。我们在阅读调查报告时,接触到的大量篇幅都属于这个部分的内容。例如,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就占用了大量篇幅陈述分类资料。陈述分类资料应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不能像开“中药铺”,不分层次,更不能像摆“杂货摊”、乱七八糟一大堆。
第二层次是进行概括和结论性分析。虽然分类资料仍然是感性材料,但是由于它已经脱离了调查对象的个体形态,因此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往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理论分析的任务,是抓住这一普遍性概括出共性的本质的东西来,形成研究结论。例如,《兴国调查》关于“斗争中的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同志分别陈述了地主、富农、中农、贫下中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阶级阶层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就各个阶级阶层的阶级性质和对土地革命的政治态度大都做了概括性的、总结性的分析,不但对各阶级阶层的一般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对“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三层次是论证具体研究假设。这是分类资料理论分析的直接目的。论证具体研究假设,一方面是检查具体研究假设是否符合分类资料,符合的给予肯定,不符合的予以否定;另一方面是说明其符合或不符合的原因。确立研究假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确的方式,就是明确地提出某个假设并予论证;另一种是隐含的方式,这种方式在表面上看来没有确立假设,但实质上是隐含在事实陈述和概括性结论性分析之中了。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中对土地革命斗争中农村各阶级的分析,其研究假设主要隐含的就是毛泽东同志1926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兴国调查》关于各阶级政治经济状况的陈述和分析,旨在论证这些观点(假设)。而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研究假设就是以明确方式提出来的,其中每一个标题“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其假设是“农民问题是严重的”,第七个标题“革命先锋”,其假设是“贫农是土地革命的先锋”,等等。
理论分析的任务,是抓住这一普遍性概括出共性的本质的东西,形成研究结论。通过以上例子,我们首先陈述了分类资料,然后进行概括和结论性分析,最后论证具体研究假设,以便形成研究结论。
当然,以上几个层次的分析应当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
它们的关系是:条理化、系统化的陈述资料是分析的基础,概括性结论性分析是分析的成果,论证具体研究假设是分析的直接目的。其中,论证研究假设:一方面是检查具体研究假设是否符合分类资料,符合的给予否定;另一方面是说明其符合与不符合的原因。
4.全部资料和中心研究假设的理论分析
这是理论分析的第四个步骤。这一步骤的核心问题是,运用全部调查资料,论证中心研究假设。
中心研究假设是关于调查研究的核心问题的假设,一般来说,每项社会调查都应该提出自己的中心研究假设。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评农民运动的性质和在土地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持的中心假设是:农民运动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中国共产党应该积极支持而不应该消极反对农民运动。毛泽东同志作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属于概况调查,虽然概况调查的中心假设不像专题调查那样明确和突出,但是任何概况调查也总是围绕一组中心假设。《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的中心课题是弄清中国农村各阶级的经济政治状况,中心假设是毛泽东同志在1926年提出的土地革命斗争的基本策略:打倒地主富农,团结中农,依靠贫农。《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以及毛泽东同志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作的大量农村调查,都是为了研究、证实和完善这条理论假设而进行的。经过调查研究和革命斗争的实践,这条阶级策略已作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写进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党的重要文献,成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纲领。
运用全部资料论证中心研究假设,应当掌握以下原则:
(1)分析者要善于从全部调查资料中抓取有价值的整体事实资料,抓取的根据就是调查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心假设。
(2)分析者要善于从个体资料和分类资料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整体事实资料。整体事实资料不是脱离个体资料和分类资料而独立的,而是存在于个体资料和分类资料相互联系之中,所以把握整体事实资料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个体资料和分类资料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学会概括和提炼。
5.结论及其意义的理论分析
这是理论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调查资料理论分析的结果是提出研究结论。研究结论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学术理论观点,也可以是实际工作建议,还可能是宏观决策的建议。无论哪种研究结论,都应该对其现实意义或理论意义做出恰当的分析。
(1)作为学术理论观点的研究结论。例如“中国青年生育愿望”的调查研究,得出几条研究结论,分析者分别就这些结论及其意义做出分析。作为学术理论观点的研究结论,其意义不外乎肯定或否定学术界流行的某种观点,或者提出某种新的观点,推动理论的发展。
(2)作为具体工作建议的研究结论。这种类型的调查研究很多。在《调查研究》(1981)一书中有一篇《关于调整农业科技干部政策的建议——山西省雁北地区农业科技干部情况的调查报告》,作者根据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调整农业科技干部的六个建议,分别就这些建议及其意义作了入理的分析,可以供我们学习参考。
(3)作为宏观政策决策建议的研究结论。这种研究结论,通常是党和政府的主管部门、领导同志进行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在党和政府的历史中,有许多这样的调查研究,对我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推动作用。根据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属于这种情况的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所作的农村调查,刘少奇同志所作的关于工人运动的调查等等。
总之,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一般分为以上五个基本步骤。由于调查研究的目的不同,调查资料质量和数量不同,有时理论分析并不是全部完成五个步骤,而只是进行其中的几个步骤,这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不能千篇一律。
四、科学抽象及其过程
1.科学抽象的特征
“抽象”一词源自拉丁文abstractio,其原意是分离、排除、抽出。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对大量材料和事实的一种取舍,排除个别的、偶然的、表明的因素,抓住共同的、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关于事物的普遍的系统的认识,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抽象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之中,它是认识进程中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从捕捉凌乱的、个别的感性信息、获取知觉表象,到形成反映普遍本质与规律的概念和判断,都离不开科学抽象的作用。科学抽象是科研过程中逻辑的、理性的活动的概称,甚至涉及某种程度上的非逻辑的洞察或直觉,它是指大脑通过对于感性经验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加工,从而概括为概念、范畴,或者建立理论的整个思维过程。
理性思维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理性思维只有在抽象中才能实现。
科学抽象是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抽象思维一方面超越直观、远离被研究的客体,通过表象、知觉和感觉与研究对象相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把握了被研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更接近客体。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特征。
具体地说,科学抽象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充分地占有事实材料,是科学抽象的前提。
第二,科学抽象能够更深刻地反映对象的活生生的本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