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是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美国第三大城市。20世纪初期,它经历了大地震的洗礼。随后,又得益于优良的地中海气候和极其便利的海运条件而重新崛起。1911年,在洛杉矶市中心区的西北,创立了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好莱坞,依托于城市的日益繁华,再加上一大批富有创意、善于开拓进取的人们的锐意经营,不久,好莱坞就奠定了其独步世界电影业的霸主地位。市区东南的迪斯尼乐园也随之成了驰名世界的娱乐中心。20世纪的30、40年代,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烟弥漫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上空之时,洛杉矶却受益于飞机、汽车制造业和石油加工业的发展,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级的繁华大都会。
然而,正是汽车与石油制品——汽油的结合,现代大都市的“幽灵”出现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的居民为飞机、汽车制造业、石油开采和冶炼、影视业、娱乐业所带来的喧闹感到兴奋和骄傲的同时,发现这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上空,每到夏秋季节经常出现一种浅蓝色的刺激性烟雾,有时持续几天不散,使大气可见度大大降低。城市流行着一种怪病:许多人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干咳,甚至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时间长了,人们甚至发现这座城市中的不少植物,也多少有些“萎靡不振”,原本阳光明媚、风景优美的洛杉矶从此失去了它优美而舒适的环境。
就在1952年的8月底到9月初,洛杉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这次大雾中,有近400位年逾65岁的老人因当时病因不明的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该市的人们“红眼相对”,商店、街道、办公室等处咳嗽声不绝于耳,许多人头痛难忍。
前车之辙理应成为后车之鉴,但是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利益驱动下,各国政府对汽车尾气给城市所造成的危害重视不够。50年代以来,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在美国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相继出现。
日本东京市1970年7月18日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受害人数竟达6000余人。
希腊首都雅典也时常受着烟云摧残,每年大约有40天的时间被致命的光化学烟雾所笼罩。70年代以来该市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大增加,80年代光化学污染问题不断加重,90年代后情况进一步恶化。汽车尾气排出的污染物将雅典的古迹溶蚀的斑斑驳驳。1988年夏,烟雾加热浪夺走了800人的生命。
墨西哥城是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其大气污染的严重状况令人震惊。该市居民饱受极差的空气质量之苦,呼吸道疾病成了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空气中过多的化学物质使人们日夜都感到眼睛和喉咙疼痛,市中心不得不设立街头氧气室以供行人吸用。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拥有汽车60万辆,该市的污染很严重。冬季,每立方米空气中尘埃达到500毫克,形成污染层。
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是非洲污染极为严重城市的一个典型,全国60%的汽车集中在首都,政府在污染面前无能为力。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由于汽车排出的废气和煤炭工业释放出来的亚硫酸气体污染极其严重,已成为一个呼吸困难的城市,冬季尤为明显。
1990年,罗马尼亚的距布加勒斯特东北320公里的小科普沙市被评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到过那里的人说:“一切景物都是黑的,到处都是灰、污染和烟。人们洗完脸后不到5分钟,皮肤马上就会粘满油污。吃饭必须很快,否则食物也会变脏。”
同样,汽车陈旧和缺少保养是造成伊朗首都德黑兰市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尽管伊朗上空没有笼罩着污染云,但是该市的每个居民每天要吸入0.5毫克的铅。可见,汽车带来的大气污染几乎困扰着世界所有的大城市。
仅1997年,巴黎、圣地亚哥、墨西哥城等,因为汽车尾气的污染而导致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急剧上升,甚至采取行政措施限制汽车行驶的例子屡见于报端。
在我国,大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也有日趋严重之势。上海市在1997年就十分明确地指出:距离交通干线50米以内的区域,属于光化学烟雾污染严重的区域;50米一100米的范围则是光化学烟雾中度污染的区域。并告诫人们,在交通运输的高峰时段,休闲、购物等活动最好适当考虑避开这些区域。
1998年9月下旬的北京,差一点出现与1952年伦敦一样的烟雾事!件。初秋的北京,本应该有那么几天的天空应该出现北京人少见的湛蓝。可1998年秋天,留给人们的记忆里的只有蓝色的碎片,天空不仅没有一丝蓝意,相反越发变得雾蒙蒙。市民们强烈的感到嗓子眼儿呛得难受,当来到户外眼睛就被熏得发红、刺得生疼。据1998年9月30日北京市车公庄环境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该区氮氧化物的最高小时浓度达到2300微克/立方米,这相当于美国拉响空气二级警报的数值,此时大多数人或轻或重都会感到眼、咽、鼻、喉的不适。在北京,这样的事情绝非偶然,自1998年2月28日北京市公布空气质量周报以来的42周里,空气质量在4级以上的周数占33%,也就是说一年里北京人至少有4个月生活在空气质量为4级的环境中。北京市自1998年开始公布空气质量指标以来的几个月内,车公庄等地污染程度经常在4级以上,主要污染物则是氮氧化物,即光化学烟雾。
酸雾肆虐——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生活在日本四日市的人们,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咳嗽、痰多,好像感冒初期的症状。然后,突然发生哮喘症,并且次数逐渐增多。奇怪的是许多患者来这一地区前,完全没有哮喘病,而到此地后突然咳嗽、呼吸困难,吃药打针均无效果,不得已只得住院治疗。但当患者离开这一地区,症状几乎全部减轻,再次回来时,又会疾病缠身。有一位50多岁的渔民,1962年突然咳嗽不止,呼吸困难,治了两年,不见好转。1964年住院治疗,服用抗菌素、支气管扩张剂,症状减轻,待出院回到家中时当夜又旧病复发。这一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岸的伊势湾,曾因每隔4天有一次集市而得名。四日市有近海临河交通之便,是京滨工业区的大门,日本垄断资本看中了它是发展石油的好地方,1955年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海军燃料厂的旧址建起第一座炼油厂,接着建成3个大型石油联合企业和100多个中小型化工厂,产量占全日本的四分之一,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兴起的石油化工城市,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工业的发展为这个城市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伴随着工厂排污,使这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成为终年黄烟弥漫、空气污浊、臭水横流、噪声震耳的严重公害城市,四日市也由此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早晨当人们从沉睡中醒来,莫名其妙地就会剧烈地咳嗽、喘鸣,并有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出现,许多人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疑难病,整日寝食不安。但奇怪的是当患者因出外学习、观光旅游、出差等活动离开这个城市后,以上的症状就会缓解甚至消失了。但再次回来后,咳嗽、喘等症状又出现了,医生们一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